第十二回 辟蹊徑孔明暗渡陰平 奏捷報劉備又取綿竹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二回辟蹊徑孔明暗渡陰平 奏捷報劉備又取綿竹
孔明剛從葭萌關回到雒城,便命張飛引領十萬大軍,帶着所有文官武将随劉備從大道住綿竹進兵。
卻說孔明送走了劉備和張飛,便與鄧芝也匆匆離了雒城。
一路上曉行夜宿,趱程而行,十分迅速。
這一日,抵達一關,名曰上秦關,便停隊觀望。
上秦關有兩員守将,乃是同胞弟兄,長者叫張翼,次者名張嶷,原先都是張任手下心腹。
自建安十六年從南蠻回川,張任就命他們弟兄二人守住在上秦關,以防蠻寇再犯蜀境。
西川打了兩年多的仗,文官武将死的死,降的降,他們二人卻也走運,戰事根本沒有波及,更因為這條小道少有人知,所以也不必擔心漢軍從這兒去取成都。
不料風雲變幻,戰火還是蔓延到了上秦關。
關廂上的弟兄見有漢軍來到,慌忙上大堂來禀告。
張翼今年三十二歲,張嶷小二歲,都是銀盔銀甲,使的也是銀槍,年輕有為,武藝不凡。
此二人聽得孔明親率漢軍趕到,急上城關眺望。
舉目看時,見關外一裡之遙處紮下一座小小的營頭,營牆上有兩面旗,一面是孔明的,一面是鄧芝的,營外一無壕溝,二無趟闆,乃是一座浮營。
弟兄二人久聞孔明用兵之奇妙,見此光景大感驚奇。
暗思道:諸葛亮乃是漢室金枝玉葉,從此道而來一無重兵,二無大将,隻有一個鄧芝,皆無武藝之人,更何況營寨毫無防備,難道他不防我會夜襲?一時倒難測其詳。
就在張家弟兄思量未定的時候,孔明坐了四輪車緩緩而來,直抵城下,向上面呼道:&ldquo關廂上張氏弟兄聽了,劉皇叔兵取西蜀為了複興漢業,亮奉主之命引軍到此規勸二位将軍識大體,投明君,早日歸順。
倘若不聽良言谏勸,關廂破時,玉石俱焚!&rdquo 二人未曾目睹孔明的用兵,哪裡會怕他。
聽得此番言語,早已激怒張家弟兄,指着關外大喝:&ldquo諸葛妖道休吐狂言,上秦關固若金湯,量爾有多大的能耐!&rdquo 孔明笑指道:&ldquo亮若取關,隻消片言隻語之時,彈指吹灰之易;亮卻不取關,欲與爾等交戰片刻。
爾等敢否?&rdquo 二人聽到孔明要和他們交戰,暗自商議道:&ldquo料那妖道手無縛雞之力,如何能與我等弟兄交戰,不如趁此機會沖下關去擒那妖道,殺退漢軍!&rdquo張翼點頭道:&ldquo賢弟,我等殺下關去,你去沖營奪寨,我便去擒那妖道,必能大獲全勝,賢弟意下如何?&rdquo &ldquo兄長之言,正合吾意。
事不宜遲,速速下關便了!&rdquo 關廂上一聲炮響,城門洞開,弟兄二人各自綽槍上馬,飛馳出關,揚聲高喊道:&ldquo呔!大膽妖道,竟敢在此逞能争強,大将軍來也!&rdquo 孔明見關廂中雙馬并出,冷笑一聲,&ldquo爾等來也,亮在此恭候已久,莫非怕你不成!&rdquo嘴上講不怕,手中的羽扇在空中一轉,小童立即掉轉車輪往後就走。
張翼忙對兄弟說:&ldquo賢弟速往漢軍大營,愚兄自去擒捉諸葛妖道!&rdquo說罷,二馬一分,一個快馬揚鞭直奔漢營,一個拍馬徑追孔明。
卻說張嶷直沖漢營而去,知道漢軍中并無一将,故而毫不擔心,單槍匹馬掃入營寨,不料從頭營殺到中軍大帳并不見一人一馬,阒寂無聲,深感奇怪,四處張望,仍是音悉全無,正欲退出大帳,豈知從大帳四面跑出四個人來,都有一丈餘高,腰圓膀闊,好似四尊羅漢,但見各捧一口大刀,将張嶷團團圍困在核心,四刀并舉,向他亂劈個不住。
張嶷挺槍抵擋,前後左右不停地招架,盡管四個大漢刀法不太高明,但膂力不小,迫使張嶷不停地招架。
時間稍長,張嶷偷空對面前的大漢一看,臉上手上皆有木紋,面無表情,動作機械,很少變化,四面皆是如此,方知是木偶。
可這四個木頭人的力氣大,揮舞大刀的幅度大,頻率快,要想從空隙中逃出去是不可能的。
心想,我好端端的一員大将卻被四個木頭人困住,要是被劈死也不冤枉了,死人打活人卻是可發一笑。
張嶷知道無法脫圍,槍尖又不敢刺中木偶,一旦刺中就無法拔出,四柄大刀就會把他劈死,所以稍一遲緩就有中刀的可能。
戰不到五十個回合,張嶷已經汗流滿面。
這且不說。
卻說孔明的四輪車轉身就逃,并不走大道,專揀那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山道行走。
四輪車既快又靈便,走在道上就像遊蛇一樣自然。
張翼欺他不善武藝,又不騎馬,奮力跟随,頃刻便已追入山套,且漸漸近前。
忽聞身後一聲炮響,&ldquo當!&rdquo張翼以為中了孔明之計,急回頭看時,毫無動靜,原是虛張聲勢,再回頭看時,孔明又走出一段。
張翼拍馬又趕了上前,約來隻有數丈之路,便想挺槍刺去。
誰知腳下&ldquo哐啷當!&rdquo一聲巨響,頓覺身子騰空,如入雲駕霧一般,眼前一片漆黑,頃刻醒悟,已經掉進了陷馬坑。
卻說剛才一聲炮響實是孔明的疑兵之計,就在張翼回頭察看的當口,繞道走過了标有記号的陷馬坑,等到張翼再看前面時,孔明早已走上了正道,張翼哪裡知道其中詐情,便連人帶馬跌了進去。
一股灰土沖天而起,兩旁轉出五百漢軍,個個手執弓箭,箭頭指着陷馬坑内。
孔明回身來到坑旁,見張翼摔得人仰馬翻,渾身上下一片烏黑。
孔明道:&ldquo公若不降,兩下已伏強弩,吾欲與龐士元報仇矣!&rdquo 張翼到此地步,一股大将的勇氣已消失殆盡。
自思道:漢軍從荊州打到這兒,望風披靡,已奪了大半個西川,眼見得大勢已去,不降也救不得西蜀江山。
再說諸葛亮手下兵精将勇,他敢單身到此,早已穩操勝券,我雖有天大本事也難逃此難,何不順水推舟降了大漢。
張翼想定主意,便向上說道:&ldquo軍師,小将願降!&rdquo 孔明即刻命軍士将張翼連人帶馬拖上了土坑。
張翼再拜謝道:&ldquo謝軍師不斬之恩,小将願效犬馬之勞!&rdquo &ldquo将軍請起!&rdquo 張翼整頓盔甲,上馬執槍道:&ldquo軍師,吾弟已去大營,當往說之歸降。
&rdquo 一車一馬來到漢營,見大帳口張嶷仍在勉力抵擋,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張翼道:&ldquo賢弟,愚兄來也!&rdquo 張嶷聽得聲音,似久旱逢甘霖,大叫道:&ldquo兄長,速來助弟一臂之力!&rdquo 張翼笑道:&ldquo賢弟,愚兄已歸順了軍師,速來拜見軍師!&rdquo 張嶷嚷道:&ldquo兄長,小弟久欲住手,怎奈這幾個木頭人不肯放松,教小弟如何脫身?&rdquo 張翼開始還以為是漢将在和他打,心裡還這樣想,怪不着怎麼不見一員大将,原來孔明故意瞞着我們,把我們誘騙上鈎,原來大帳中都是彪形大漢。
不料聽張嶷這麼一說,再仔細看時,果然是四個木頭人,不過是身上都有盔甲,手中都有大刀而已,這才對一旁的孔明深情地看了一眼,心裡說,孔明啊,你的用兵真是太出人意料了,假人也可以參戰,沒有大将也能收服我們弟兄倆,這真神了!便說道:&ldquo軍師果然世之奇才,小将等豈是對手。
願先生收回法術,感恩不盡!&rdquo 孔明向大帳旁羽扇一招,&ldquo住手!
卻說孔明送走了劉備和張飛,便與鄧芝也匆匆離了雒城。
一路上曉行夜宿,趱程而行,十分迅速。
這一日,抵達一關,名曰上秦關,便停隊觀望。
上秦關有兩員守将,乃是同胞弟兄,長者叫張翼,次者名張嶷,原先都是張任手下心腹。
自建安十六年從南蠻回川,張任就命他們弟兄二人守住在上秦關,以防蠻寇再犯蜀境。
西川打了兩年多的仗,文官武将死的死,降的降,他們二人卻也走運,戰事根本沒有波及,更因為這條小道少有人知,所以也不必擔心漢軍從這兒去取成都。
不料風雲變幻,戰火還是蔓延到了上秦關。
關廂上的弟兄見有漢軍來到,慌忙上大堂來禀告。
張翼今年三十二歲,張嶷小二歲,都是銀盔銀甲,使的也是銀槍,年輕有為,武藝不凡。
此二人聽得孔明親率漢軍趕到,急上城關眺望。
舉目看時,見關外一裡之遙處紮下一座小小的營頭,營牆上有兩面旗,一面是孔明的,一面是鄧芝的,營外一無壕溝,二無趟闆,乃是一座浮營。
弟兄二人久聞孔明用兵之奇妙,見此光景大感驚奇。
暗思道:諸葛亮乃是漢室金枝玉葉,從此道而來一無重兵,二無大将,隻有一個鄧芝,皆無武藝之人,更何況營寨毫無防備,難道他不防我會夜襲?一時倒難測其詳。
就在張家弟兄思量未定的時候,孔明坐了四輪車緩緩而來,直抵城下,向上面呼道:&ldquo關廂上張氏弟兄聽了,劉皇叔兵取西蜀為了複興漢業,亮奉主之命引軍到此規勸二位将軍識大體,投明君,早日歸順。
倘若不聽良言谏勸,關廂破時,玉石俱焚!&rdquo 二人未曾目睹孔明的用兵,哪裡會怕他。
聽得此番言語,早已激怒張家弟兄,指着關外大喝:&ldquo諸葛妖道休吐狂言,上秦關固若金湯,量爾有多大的能耐!&rdquo 孔明笑指道:&ldquo亮若取關,隻消片言隻語之時,彈指吹灰之易;亮卻不取關,欲與爾等交戰片刻。
爾等敢否?&rdquo 二人聽到孔明要和他們交戰,暗自商議道:&ldquo料那妖道手無縛雞之力,如何能與我等弟兄交戰,不如趁此機會沖下關去擒那妖道,殺退漢軍!&rdquo張翼點頭道:&ldquo賢弟,我等殺下關去,你去沖營奪寨,我便去擒那妖道,必能大獲全勝,賢弟意下如何?&rdquo &ldquo兄長之言,正合吾意。
事不宜遲,速速下關便了!&rdquo 關廂上一聲炮響,城門洞開,弟兄二人各自綽槍上馬,飛馳出關,揚聲高喊道:&ldquo呔!大膽妖道,竟敢在此逞能争強,大将軍來也!&rdquo 孔明見關廂中雙馬并出,冷笑一聲,&ldquo爾等來也,亮在此恭候已久,莫非怕你不成!&rdquo嘴上講不怕,手中的羽扇在空中一轉,小童立即掉轉車輪往後就走。
張翼忙對兄弟說:&ldquo賢弟速往漢軍大營,愚兄自去擒捉諸葛妖道!&rdquo說罷,二馬一分,一個快馬揚鞭直奔漢營,一個拍馬徑追孔明。
卻說張嶷直沖漢營而去,知道漢軍中并無一将,故而毫不擔心,單槍匹馬掃入營寨,不料從頭營殺到中軍大帳并不見一人一馬,阒寂無聲,深感奇怪,四處張望,仍是音悉全無,正欲退出大帳,豈知從大帳四面跑出四個人來,都有一丈餘高,腰圓膀闊,好似四尊羅漢,但見各捧一口大刀,将張嶷團團圍困在核心,四刀并舉,向他亂劈個不住。
張嶷挺槍抵擋,前後左右不停地招架,盡管四個大漢刀法不太高明,但膂力不小,迫使張嶷不停地招架。
時間稍長,張嶷偷空對面前的大漢一看,臉上手上皆有木紋,面無表情,動作機械,很少變化,四面皆是如此,方知是木偶。
可這四個木頭人的力氣大,揮舞大刀的幅度大,頻率快,要想從空隙中逃出去是不可能的。
心想,我好端端的一員大将卻被四個木頭人困住,要是被劈死也不冤枉了,死人打活人卻是可發一笑。
張嶷知道無法脫圍,槍尖又不敢刺中木偶,一旦刺中就無法拔出,四柄大刀就會把他劈死,所以稍一遲緩就有中刀的可能。
戰不到五十個回合,張嶷已經汗流滿面。
這且不說。
卻說孔明的四輪車轉身就逃,并不走大道,專揀那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山道行走。
四輪車既快又靈便,走在道上就像遊蛇一樣自然。
張翼欺他不善武藝,又不騎馬,奮力跟随,頃刻便已追入山套,且漸漸近前。
忽聞身後一聲炮響,&ldquo當!&rdquo張翼以為中了孔明之計,急回頭看時,毫無動靜,原是虛張聲勢,再回頭看時,孔明又走出一段。
張翼拍馬又趕了上前,約來隻有數丈之路,便想挺槍刺去。
誰知腳下&ldquo哐啷當!&rdquo一聲巨響,頓覺身子騰空,如入雲駕霧一般,眼前一片漆黑,頃刻醒悟,已經掉進了陷馬坑。
卻說剛才一聲炮響實是孔明的疑兵之計,就在張翼回頭察看的當口,繞道走過了标有記号的陷馬坑,等到張翼再看前面時,孔明早已走上了正道,張翼哪裡知道其中詐情,便連人帶馬跌了進去。
一股灰土沖天而起,兩旁轉出五百漢軍,個個手執弓箭,箭頭指着陷馬坑内。
孔明回身來到坑旁,見張翼摔得人仰馬翻,渾身上下一片烏黑。
孔明道:&ldquo公若不降,兩下已伏強弩,吾欲與龐士元報仇矣!&rdquo 張翼到此地步,一股大将的勇氣已消失殆盡。
自思道:漢軍從荊州打到這兒,望風披靡,已奪了大半個西川,眼見得大勢已去,不降也救不得西蜀江山。
再說諸葛亮手下兵精将勇,他敢單身到此,早已穩操勝券,我雖有天大本事也難逃此難,何不順水推舟降了大漢。
張翼想定主意,便向上說道:&ldquo軍師,小将願降!&rdquo 孔明即刻命軍士将張翼連人帶馬拖上了土坑。
張翼再拜謝道:&ldquo謝軍師不斬之恩,小将願效犬馬之勞!&rdquo &ldquo将軍請起!&rdquo 張翼整頓盔甲,上馬執槍道:&ldquo軍師,吾弟已去大營,當往說之歸降。
&rdquo 一車一馬來到漢營,見大帳口張嶷仍在勉力抵擋,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張翼道:&ldquo賢弟,愚兄來也!&rdquo 張嶷聽得聲音,似久旱逢甘霖,大叫道:&ldquo兄長,速來助弟一臂之力!&rdquo 張翼笑道:&ldquo賢弟,愚兄已歸順了軍師,速來拜見軍師!&rdquo 張嶷嚷道:&ldquo兄長,小弟久欲住手,怎奈這幾個木頭人不肯放松,教小弟如何脫身?&rdquo 張翼開始還以為是漢将在和他打,心裡還這樣想,怪不着怎麼不見一員大将,原來孔明故意瞞着我們,把我們誘騙上鈎,原來大帳中都是彪形大漢。
不料聽張嶷這麼一說,再仔細看時,果然是四個木頭人,不過是身上都有盔甲,手中都有大刀而已,這才對一旁的孔明深情地看了一眼,心裡說,孔明啊,你的用兵真是太出人意料了,假人也可以參戰,沒有大将也能收服我們弟兄倆,這真神了!便說道:&ldquo軍師果然世之奇才,小将等豈是對手。
願先生收回法術,感恩不盡!&rdquo 孔明向大帳旁羽扇一招,&ldquo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