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懷柔術軍師巧語藏玄 赍烈志都督傲笑赴陰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回懷柔術軍師巧語藏玄 赍烈志都督傲笑赴陰
今日便是建安十八年正月十五的清晨,五百漢軍高唱凱旋歌跟着劉備得勝而歸。
雒城前一隊人馬排列齊整,為首一将乃是嚴老将軍,他奉軍師之命引領五百弟兄在此等候張任。
此刻見張任五花大綁高坐馬鞍之上,心裡十分不忍,知道此徒性格一向倔強,如今遭人擒獲,要他違背初衷降漢必是心如刀絞。
老人家心腸好,暗暗為張任難過。
便點馬上前,向張任拱手道:&ldquo賢契,愚師有禮了!&rdquo 到了這般地步,張任見了嚴顔并不辱罵,隻是很深情地看了他一眼。
心想,事到如今不是罵幾聲就可以了事的,人各有志,投降劉備也并非沒有前途,也不能算是大逆不道。
但我受蜀主恩義已深,即使跟着劉璋走的是死胡同,也隻得走到底了,不容自己再回頭,何況劉璋并非殘暴兇狠之君,西蜀一直豐衣足食。
如今劉備要取蜀,看來也是人力難回。
想到這兒,戰馬已近嚴顔之前,張任意味深長地叫了一聲:&ldquo恩師大人!&rdquo 今日這種處境,要是張任破口大罵,嚴顔反要覺得痛快舒暢一點。
不料卻叫他一聲恩師,竟是這樣一往情深,好像昔日一般親熱,勾起了曆曆往事,老将軍不勝悲怆,禁不住老淚縱橫,點點滴滴沾濕胸襟。
老将軍連忙圈轉戰馬在前引路,過吊橋,進城關。
自從漢軍進駐雒城以來,一掃閉關而守、提心吊膽的凄涼景象,頓然間商賈滿街走,百業齊舉,一片歡暢。
尤其是聽說張任被擒進關的消息,從城門口到衙門大道上人山人海,争相觀看。
張任以為過慣太平日子的雒城百姓必定被這數月來的戰争攪得人心惶惶,肯定個個憎恨劉備,聽到我被漢軍擒獲都要傷心流淚,因為我對他們的确做到了愛民如子,故而昂首挺胸進得城來。
不料進城一看,大道兩旁個個喜氣洋洋,一大清早就像辦喜事一樣熱火朝天地争相觀看自己,并且被人群指指戳戳,口中不住在議論自己。
張任一口氣歎在肚子裡,知道西川百姓喜得新主,劉璋人心已失,已無法再維持現狀了。
到衙門口,劉備等下馬,上堂來見孔明。
劉備雙手遞上寶劍,&ldquo軍師,張任之寶劍在此。
&rdquo 孔明接過寶劍放在虎案上,請劉備坐下。
張飛、黃忠、嚴顔三人繳上令箭,一齊退下。
孔明呼喚道:&ldquo郤将軍。
&rdquo &ldquo郤真在!&rdquo &ldquo本軍師已将張任擒獲,如今爾降也不降?&rdquo 郤真想不到張任有這麼好的武藝仍然逃不出孔明之手,從心底裡為張任感到惋惜。
但如今的西川已到了支離破碎的地步,不能不為自己的前途做出第二次選擇,對張任這種忠心耿耿也隻是愛莫能助,便誠心誠意地走到了虎案之前雙膝跪下:&ldquo軍師,郤真願降!&rdquo &ldquo郤将軍請起!&rdquo孔明向堂口羽扇一招,&ldquo來,相請大都督上堂!&rdquo 收人主要是收心,孔明在這方面處處照顧到别人的面子。
明明要手下押他上堂,偏偏說出相請二字。
見手下出大堂,又傳令衆文武不必挺胸凸肚,都要低着頭,因為堂上降将占了多數,原來都是張任的屬下,還有不少是他的心腹,要是張任見他們個個昂首而立,愈要引起他的抵觸情緒。
反之,就以為大家都為他一個擔憂,臉上也少有光彩。
孔明又關照兩旁免于呼威,松緩一點緊張的氣氛。
張任在兩個漢軍一左一右的攙扶下向大堂走去,明說相請,實際上仍是押了進去。
堂上肅靜無聲。
張任站定身子,向兩旁環顧了一遍,見川中降将大都低着頭,便覺得心中有一點安慰,說明大家還很敬重他。
漢軍放下張任,伺立兩旁。
靜穆有頃,孔明向張任拱手道:&ldquo啊,大都督到此,有失迎迓,亮有禮了!&rdquo 張任不卑不亢道:&ldquo被虜之人,何禮之有!&rdquo 這種直截了當的脾氣很合孔明的口味。
&ldquo都督,亮以為勝負乃兵家之常事。
自彭先生十一日入關,迄今已是月半,長達五天之久,以數萬精兵,數十員上将之衆圍困都督,以多勝少,非亮之才,亦非都督之誤也!事到如今,都督乃稀世之英才,大漢複興之棟梁,以亮之鄙微比都督之雄略,實是望塵莫及。
萬望都督與亮攜手同進,共助皇叔複興漢業,亮則不甚之幸也!&rdquo &ldquo任乃庸才,無能保蜀,焉能助漢耶!實難從命!&rdquo 諸葛亮的确愛他才華橫溢,是個好幫手,極力要勸他回心轉意,為此又說道:&ldquo都督文武全才,德才兼備,足以管轄全權,督帥三軍,亮願從旁輔之。
都督意下若何?&rdquo說到底,隻要你肯歸降漢室,就是讓你獨掌兵權也在所不惜,目的在于昌隆大漢基業。
張任與他的想法不同,一心忠于劉璋,别的主人與他無涉,至于說什麼興漢不興漢是你孔明的事,或許這也是你孔明用來招搖撞騙的旗号。
話不投機半句多,張任爽快地說:&ldquo若能以任為帥,不必多言,速請引兵退出西蜀,任自有調停之策!&rdquo口氣輕飄,出言便要孔明退兵。
孔明想,從荊州打到這兒曆盡蜀道艱險,引軍退回有這麼容易嗎?知道張任是個心高氣傲之人,平常也是發号施令慣的,今日被擒必定不服,還得苦口婆心下點工夫。
便說道:&ldquo都督,若然亮将爾松綁,放爾出城,都督二次遭擒降也不降?&rdquo和他講一點條件,或許還有挽救良材的可能。
&ldquo若蒙放歸,乃是張任的造化。
任必回歸成都,調遣各路強兵猛将與爾決一死戰。
縱然二番罹難,唯聽天命,隻是不降!&rdquo &ldquo西蜀盡失,都督怎樣?&rdquo &ldquo即便如此,張任甯往鄰邦借兵貸将,不惜疲于奔命,與汝決戰到底!&rdquo &ldquo再擒又當何論?&rdquo &ldquo爾且聽了,張任生乃川将,死乃蜀鬼,百次遭擒,百次不降,唯以
雒城前一隊人馬排列齊整,為首一将乃是嚴老将軍,他奉軍師之命引領五百弟兄在此等候張任。
此刻見張任五花大綁高坐馬鞍之上,心裡十分不忍,知道此徒性格一向倔強,如今遭人擒獲,要他違背初衷降漢必是心如刀絞。
老人家心腸好,暗暗為張任難過。
便點馬上前,向張任拱手道:&ldquo賢契,愚師有禮了!&rdquo 到了這般地步,張任見了嚴顔并不辱罵,隻是很深情地看了他一眼。
心想,事到如今不是罵幾聲就可以了事的,人各有志,投降劉備也并非沒有前途,也不能算是大逆不道。
但我受蜀主恩義已深,即使跟着劉璋走的是死胡同,也隻得走到底了,不容自己再回頭,何況劉璋并非殘暴兇狠之君,西蜀一直豐衣足食。
如今劉備要取蜀,看來也是人力難回。
想到這兒,戰馬已近嚴顔之前,張任意味深長地叫了一聲:&ldquo恩師大人!&rdquo 今日這種處境,要是張任破口大罵,嚴顔反要覺得痛快舒暢一點。
不料卻叫他一聲恩師,竟是這樣一往情深,好像昔日一般親熱,勾起了曆曆往事,老将軍不勝悲怆,禁不住老淚縱橫,點點滴滴沾濕胸襟。
老将軍連忙圈轉戰馬在前引路,過吊橋,進城關。
自從漢軍進駐雒城以來,一掃閉關而守、提心吊膽的凄涼景象,頓然間商賈滿街走,百業齊舉,一片歡暢。
尤其是聽說張任被擒進關的消息,從城門口到衙門大道上人山人海,争相觀看。
張任以為過慣太平日子的雒城百姓必定被這數月來的戰争攪得人心惶惶,肯定個個憎恨劉備,聽到我被漢軍擒獲都要傷心流淚,因為我對他們的确做到了愛民如子,故而昂首挺胸進得城來。
不料進城一看,大道兩旁個個喜氣洋洋,一大清早就像辦喜事一樣熱火朝天地争相觀看自己,并且被人群指指戳戳,口中不住在議論自己。
張任一口氣歎在肚子裡,知道西川百姓喜得新主,劉璋人心已失,已無法再維持現狀了。
到衙門口,劉備等下馬,上堂來見孔明。
劉備雙手遞上寶劍,&ldquo軍師,張任之寶劍在此。
&rdquo 孔明接過寶劍放在虎案上,請劉備坐下。
張飛、黃忠、嚴顔三人繳上令箭,一齊退下。
孔明呼喚道:&ldquo郤将軍。
&rdquo &ldquo郤真在!&rdquo &ldquo本軍師已将張任擒獲,如今爾降也不降?&rdquo 郤真想不到張任有這麼好的武藝仍然逃不出孔明之手,從心底裡為張任感到惋惜。
但如今的西川已到了支離破碎的地步,不能不為自己的前途做出第二次選擇,對張任這種忠心耿耿也隻是愛莫能助,便誠心誠意地走到了虎案之前雙膝跪下:&ldquo軍師,郤真願降!&rdquo &ldquo郤将軍請起!&rdquo孔明向堂口羽扇一招,&ldquo來,相請大都督上堂!&rdquo 收人主要是收心,孔明在這方面處處照顧到别人的面子。
明明要手下押他上堂,偏偏說出相請二字。
見手下出大堂,又傳令衆文武不必挺胸凸肚,都要低着頭,因為堂上降将占了多數,原來都是張任的屬下,還有不少是他的心腹,要是張任見他們個個昂首而立,愈要引起他的抵觸情緒。
反之,就以為大家都為他一個擔憂,臉上也少有光彩。
孔明又關照兩旁免于呼威,松緩一點緊張的氣氛。
張任在兩個漢軍一左一右的攙扶下向大堂走去,明說相請,實際上仍是押了進去。
堂上肅靜無聲。
張任站定身子,向兩旁環顧了一遍,見川中降将大都低着頭,便覺得心中有一點安慰,說明大家還很敬重他。
漢軍放下張任,伺立兩旁。
靜穆有頃,孔明向張任拱手道:&ldquo啊,大都督到此,有失迎迓,亮有禮了!&rdquo 張任不卑不亢道:&ldquo被虜之人,何禮之有!&rdquo 這種直截了當的脾氣很合孔明的口味。
&ldquo都督,亮以為勝負乃兵家之常事。
自彭先生十一日入關,迄今已是月半,長達五天之久,以數萬精兵,數十員上将之衆圍困都督,以多勝少,非亮之才,亦非都督之誤也!事到如今,都督乃稀世之英才,大漢複興之棟梁,以亮之鄙微比都督之雄略,實是望塵莫及。
萬望都督與亮攜手同進,共助皇叔複興漢業,亮則不甚之幸也!&rdquo &ldquo任乃庸才,無能保蜀,焉能助漢耶!實難從命!&rdquo 諸葛亮的确愛他才華橫溢,是個好幫手,極力要勸他回心轉意,為此又說道:&ldquo都督文武全才,德才兼備,足以管轄全權,督帥三軍,亮願從旁輔之。
都督意下若何?&rdquo說到底,隻要你肯歸降漢室,就是讓你獨掌兵權也在所不惜,目的在于昌隆大漢基業。
張任與他的想法不同,一心忠于劉璋,别的主人與他無涉,至于說什麼興漢不興漢是你孔明的事,或許這也是你孔明用來招搖撞騙的旗号。
話不投機半句多,張任爽快地說:&ldquo若能以任為帥,不必多言,速請引兵退出西蜀,任自有調停之策!&rdquo口氣輕飄,出言便要孔明退兵。
孔明想,從荊州打到這兒曆盡蜀道艱險,引軍退回有這麼容易嗎?知道張任是個心高氣傲之人,平常也是發号施令慣的,今日被擒必定不服,還得苦口婆心下點工夫。
便說道:&ldquo都督,若然亮将爾松綁,放爾出城,都督二次遭擒降也不降?&rdquo和他講一點條件,或許還有挽救良材的可能。
&ldquo若蒙放歸,乃是張任的造化。
任必回歸成都,調遣各路強兵猛将與爾決一死戰。
縱然二番罹難,唯聽天命,隻是不降!&rdquo &ldquo西蜀盡失,都督怎樣?&rdquo &ldquo即便如此,張任甯往鄰邦借兵貸将,不惜疲于奔命,與汝決戰到底!&rdquo &ldquo再擒又當何論?&rdquo &ldquo爾且聽了,張任生乃川将,死乃蜀鬼,百次遭擒,百次不降,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