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出危言趙雲舞槍唱絕 走荒郊張任乞食遭擒
關燈
小
中
大
情自若,悠閑自得。
張任想,此人必是本地子民,山中路徑想必熟悉,何不問他一聲。
張任又向前跨了幾步拱手道:&ldquo老翁請了!&rdquo話未說,先行禮,便是一躬到底。
可這老漁翁莫說還禮答話,連看都沒看一眼,挑着竹竿站起來就向那邊走了數十來步,然後又慢慢地蹲下垂釣。
張任不懂得釣魚的規矩,以為自己這樣冒昧地招呼人家會影響他的雅興,這使張任很尴尬。
再上前吧,又怕得罪人家,不問訊吧,垂暮時分,又是深山野林,再到哪裡找得到人呢?張任彷徨了一會,覺得非要問出個路途來不可。
哪怕得罪了他以後補報便了。
張任耐着氣,又蹑手蹑足走上了幾步,&ldquo漁家,打擾了!&rdquo 誰知這漁翁仍是不加理睬,又向前邊移動了二、三十來步,好像根本不屑與他搭話一樣。
張任見他置之不理,心裡也有點光火了,暗想,你這個人怎麼這般不近人情,人家向你行了禮也應該回個禮,就算我打擾了你,那也不至于不加理睬啊!但張任還是強忍着怒火,隻當他是沒有開化的野民。
便又跟了上去,複說道:&ldquo漁家,這廂有禮了!&rdquo 這漁翁這才愛理不理地問道:&ldquo來者有何說話?&rdquo 謝天謝地,總算是個會說話的,張任唯恐他又不肯答話,馬上問道:&ldquo老人家,抵雒城從何處行走?&rdquo 老漁翁仍然是那副冷冰冰、漫不經心的神态,&ldquo若往雒城,須經金雁橋!&rdquo 張任想,我就是從那裡來的,就因為趙雲在彼把守,所以我逃到了這兒。
又強作笑臉道:&ldquo老人家,不走金雁橋,還有哪道可行?&rdquo 隻見這漁翁捋了一下白髯,似有所思,又連連搖頭說道:&ldquo不經金雁橋,無别路可走。
&rdquo 看來回雒城是沒什麼指望了,張任沉吟片刻又問:&ldquo往綿竹取于何道?&rdquo 漁翁不假思索:&ldquo過金雁橋。
&rdquo &ldquo不走此道可有路否?&rdquo &ldquo無路可走。
&rdquo 兩個地方都要經過金雁橋,張任不敢回頭。
再同:&ldquo老人家,往成都取于何道?&rdquo &ldquo金雁橋。
&rdquo &ldquo還有别道否?&rdquo &ldquo無路可走。
&rdquo 連問數聲,都是無路可走。
張任想,這三處地方又不都在一條路上,西川這麼大的地方竟然除了金雁橋以外都是死路?而且此人隻說金雁橋,我就是在那個地方大傷的元氣,莫不是此人有些來曆?張任馬上警覺起來,&ldquo哦,原來如此。
請教漁家大名。
&rdquo 到這個時候方才問人姓名,說明有了疑心。
這漁翁方才放下竹竿,看了一眼張任,坦然替道:&ldquo老漢姓委。
&rdquo 這個姓好像從未聽說過,便自言自語道:&ldquo漁家姓委?&rdquo 不料漁翁馬上否認道:&ldquo非也。
姓鬼。
&rdquo 一會兒說委,一會兒又改成了鬼,弄得張任糊塗起來,&ldquo老人家究屬何姓?&rdquo &ldquo啊,老漢之姓乃是委在邊,鬼相聯。
&rdquo 張任還以為這個漁翁愛打趣,一個姓也要打成一個謎語讓人家猜。
便想道,委字旁有個鬼,不就是一個魏麼?哦,原是姓魏,此姓頗多。
不知他是不是本地出生,或許還能到他莊上讨些東西填飽肚子,借宿一晚再說。
又問:&ldquo老人家哪裡人氏?&rdquo &ldquo老漢夷陽人也。
&rdquo 不是本地人。
張任聽說他是夷陽人,疑窦頓生:說話吞吞吐吐,藏頭露尾,而且此人也不像個漁夫。
夷陽姓魏的,好像在哪兒聽過或者見過,怎麼有點兒耳熟?張任餓了這幾天,連日奔波,反應已大不如以前。
想了好長一段時間,方才想起半年來扯在涪關上的一面大旗上就是寫的&ldquo夷陽魏&rdquo三個字。
張任這才恍然大悟:&ldquo爾莫非是漢将魏延不成?&rdquo 不等他說完,此人撩下竹竿,脫去頭上的遮陽草帽,扯去颏下長髯白須,從蓑衣内抽出一口青鋒寶劍,忽地跳了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小子張任,夷陽魏延在此!&rdquo 啊呀,果然是魏延。
張任吓得回身就走,到巨石旁取槍,可金槍已不知去向。
槍祖宗沒了槍,還稱得上什麼祖宗呢!張任知道自己仍在孔明的圈套之中,拔腿就跑。
原來,張任三次施禮問訊,魏延三次讓開,目的就是要張任遠離金槍。
就在他不防之機,巨石背後的漢軍就将金槍取走了,而張任如在夢中,絲毫沒有察覺。
魏延站定身體,卸下喬裝,見張任已遠去。
便迅速帶了弟兄過金雁橋,換上甲胄,上馬執刀回進雒城,上堂來見孔明:&ldquo軍師在上,張任金槍在此,魏延特來繳令!&rdquo說罷,雙手将金槍高高托起。
坐在孔明身旁的劉循,見張任的弓箭、戰馬、金槍分别被漢将奪下,情知大事不妙,頓然潸然淚下,預感大勢将去,西蜀難以長久,隻得暗暗為張任擔心。
孔明收回将令,吩咐弟兄将金槍插在大衙門口,隻待張任來降,原物奉還。
萬萬沒有料到張任的心腸有磐石之堅,至死也不肯降。
沒了戰馬,張任靠着雙腿在山林中亂奔亂闖,逃得氣喘籲籲。
正月十四的傍晚,暮色罩住了整個山嶺,寒風透過枯枝野藤呼呼地吹在張任的身上,可張任還是渾身是汗。
三天沒有吃一丁點兒東西了,從雒城前一直打到現在還沒停過,換了别人不是餓倒了就是累死了。
張任避開了魏延以後,連連受挫已使他困乏得四肢無力,此時一步三搖走到一個平坦去處,見四處無人,心想,看來孔明決不會放走我,趁此刻沒人追趕,讓我好好休息一下,再積蓄一點精力,設法離開這兒。
張任就在山石上懶洋洋地坐了下去,頓時感到自己渾身軟綿綿的,而且頭也開始脹痛起來。
便不由自主地除下金盔,卸去金甲,放在身旁的石頭上,的确感到輕松了許多。
古代的大将即使不打仗,身上也要穿戴上幾十斤重的盔甲,任憑習
張任想,此人必是本地子民,山中路徑想必熟悉,何不問他一聲。
張任又向前跨了幾步拱手道:&ldquo老翁請了!&rdquo話未說,先行禮,便是一躬到底。
可這老漁翁莫說還禮答話,連看都沒看一眼,挑着竹竿站起來就向那邊走了數十來步,然後又慢慢地蹲下垂釣。
張任不懂得釣魚的規矩,以為自己這樣冒昧地招呼人家會影響他的雅興,這使張任很尴尬。
再上前吧,又怕得罪人家,不問訊吧,垂暮時分,又是深山野林,再到哪裡找得到人呢?張任彷徨了一會,覺得非要問出個路途來不可。
哪怕得罪了他以後補報便了。
張任耐着氣,又蹑手蹑足走上了幾步,&ldquo漁家,打擾了!&rdquo 誰知這漁翁仍是不加理睬,又向前邊移動了二、三十來步,好像根本不屑與他搭話一樣。
張任見他置之不理,心裡也有點光火了,暗想,你這個人怎麼這般不近人情,人家向你行了禮也應該回個禮,就算我打擾了你,那也不至于不加理睬啊!但張任還是強忍着怒火,隻當他是沒有開化的野民。
便又跟了上去,複說道:&ldquo漁家,這廂有禮了!&rdquo 這漁翁這才愛理不理地問道:&ldquo來者有何說話?&rdquo 謝天謝地,總算是個會說話的,張任唯恐他又不肯答話,馬上問道:&ldquo老人家,抵雒城從何處行走?&rdquo 老漁翁仍然是那副冷冰冰、漫不經心的神态,&ldquo若往雒城,須經金雁橋!&rdquo 張任想,我就是從那裡來的,就因為趙雲在彼把守,所以我逃到了這兒。
又強作笑臉道:&ldquo老人家,不走金雁橋,還有哪道可行?&rdquo 隻見這漁翁捋了一下白髯,似有所思,又連連搖頭說道:&ldquo不經金雁橋,無别路可走。
&rdquo 看來回雒城是沒什麼指望了,張任沉吟片刻又問:&ldquo往綿竹取于何道?&rdquo 漁翁不假思索:&ldquo過金雁橋。
&rdquo &ldquo不走此道可有路否?&rdquo &ldquo無路可走。
&rdquo 兩個地方都要經過金雁橋,張任不敢回頭。
再同:&ldquo老人家,往成都取于何道?&rdquo &ldquo金雁橋。
&rdquo &ldquo還有别道否?&rdquo &ldquo無路可走。
&rdquo 連問數聲,都是無路可走。
張任想,這三處地方又不都在一條路上,西川這麼大的地方竟然除了金雁橋以外都是死路?而且此人隻說金雁橋,我就是在那個地方大傷的元氣,莫不是此人有些來曆?張任馬上警覺起來,&ldquo哦,原來如此。
請教漁家大名。
&rdquo 到這個時候方才問人姓名,說明有了疑心。
這漁翁方才放下竹竿,看了一眼張任,坦然替道:&ldquo老漢姓委。
&rdquo 這個姓好像從未聽說過,便自言自語道:&ldquo漁家姓委?&rdquo 不料漁翁馬上否認道:&ldquo非也。
姓鬼。
&rdquo 一會兒說委,一會兒又改成了鬼,弄得張任糊塗起來,&ldquo老人家究屬何姓?&rdquo &ldquo啊,老漢之姓乃是委在邊,鬼相聯。
&rdquo 張任還以為這個漁翁愛打趣,一個姓也要打成一個謎語讓人家猜。
便想道,委字旁有個鬼,不就是一個魏麼?哦,原是姓魏,此姓頗多。
不知他是不是本地出生,或許還能到他莊上讨些東西填飽肚子,借宿一晚再說。
又問:&ldquo老人家哪裡人氏?&rdquo &ldquo老漢夷陽人也。
&rdquo 不是本地人。
張任聽說他是夷陽人,疑窦頓生:說話吞吞吐吐,藏頭露尾,而且此人也不像個漁夫。
夷陽姓魏的,好像在哪兒聽過或者見過,怎麼有點兒耳熟?張任餓了這幾天,連日奔波,反應已大不如以前。
想了好長一段時間,方才想起半年來扯在涪關上的一面大旗上就是寫的&ldquo夷陽魏&rdquo三個字。
張任這才恍然大悟:&ldquo爾莫非是漢将魏延不成?&rdquo 不等他說完,此人撩下竹竿,脫去頭上的遮陽草帽,扯去颏下長髯白須,從蓑衣内抽出一口青鋒寶劍,忽地跳了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小子張任,夷陽魏延在此!&rdquo 啊呀,果然是魏延。
張任吓得回身就走,到巨石旁取槍,可金槍已不知去向。
槍祖宗沒了槍,還稱得上什麼祖宗呢!張任知道自己仍在孔明的圈套之中,拔腿就跑。
原來,張任三次施禮問訊,魏延三次讓開,目的就是要張任遠離金槍。
就在他不防之機,巨石背後的漢軍就将金槍取走了,而張任如在夢中,絲毫沒有察覺。
魏延站定身體,卸下喬裝,見張任已遠去。
便迅速帶了弟兄過金雁橋,換上甲胄,上馬執刀回進雒城,上堂來見孔明:&ldquo軍師在上,張任金槍在此,魏延特來繳令!&rdquo說罷,雙手将金槍高高托起。
坐在孔明身旁的劉循,見張任的弓箭、戰馬、金槍分别被漢将奪下,情知大事不妙,頓然潸然淚下,預感大勢将去,西蜀難以長久,隻得暗暗為張任擔心。
孔明收回将令,吩咐弟兄将金槍插在大衙門口,隻待張任來降,原物奉還。
萬萬沒有料到張任的心腸有磐石之堅,至死也不肯降。
沒了戰馬,張任靠着雙腿在山林中亂奔亂闖,逃得氣喘籲籲。
正月十四的傍晚,暮色罩住了整個山嶺,寒風透過枯枝野藤呼呼地吹在張任的身上,可張任還是渾身是汗。
三天沒有吃一丁點兒東西了,從雒城前一直打到現在還沒停過,換了别人不是餓倒了就是累死了。
張任避開了魏延以後,連連受挫已使他困乏得四肢無力,此時一步三搖走到一個平坦去處,見四處無人,心想,看來孔明決不會放走我,趁此刻沒人追趕,讓我好好休息一下,再積蓄一點精力,設法離開這兒。
張任就在山石上懶洋洋地坐了下去,頓時感到自己渾身軟綿綿的,而且頭也開始脹痛起來。
便不由自主地除下金盔,卸去金甲,放在身旁的石頭上,的确感到輕松了許多。
古代的大将即使不打仗,身上也要穿戴上幾十斤重的盔甲,任憑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