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錦衣冠彭羕戲谑川帥 苦心腸張任怒戰漢将
關燈
小
中
大
事情。
張任的脾氣又是這樣倔強,少不了有一場難堪的場面。
孔明為了能收服他,一發就是幾十條令箭,我看他就是長了三頭六臂也難逃羅網。
畢竟多年師生.往日又是情深義重,到了關鍵時刻,嚴顔怎麼不為他擔憂呢?一條三十裡路的鳳鳴坡大道走完,直抵雒城之外。
駐馬停隊,設立旗門,老将軍橫刀勒馬于旗門之前。
漢軍向關廂上喊道:&ldquo呔!我家老将軍在此,速命張任出關迎接!&rdquo 城關上的川軍見嚴顔領兵前來挑戰,大為吃驚,忙不疊去衙門禀告。
張任自昨日受彭羕之騙後,至今尚未醒悟,至于彭羕從昨晚到今晨在哪裡也不得而知,反正他以為彭羕是在幫他的忙,不會出事。
今日一早便與小主劉循在堂上叙話,無非是說些收複失地、報效蜀主的話題,就連滿城将士也認為是來了個救星,西川還不會失陷。
所以,雒城上下的氣氛與昨日大不相同。
&ldquo報大都督,巴州嚴老将軍領兵到此搦戰,望定奪!&rdquo 沒人提到老師的名字張任心裡還好受些,心目中總還有一個恩師的形象,常常因為想不通他為什麼要降漢而為他開脫過失,有朝一日還能勸歸西蜀,報答尊師之恩。
忽然聽到嚴顔親自領兵挑戰,不由得火冒三丈,氣沖霄漢,好象蒙受了天大的冤屈,正要想發洩一下私情,猛然想到彭羕此人,暗思道:何必再與他當面傷和氣呢!反正七天之後劉備和他手下最得力的文武都要減盡陽壽,嚴顔當然也在此列中,我就耐足這點性子,熬過這七天,就讓他在我們師生互不怨恨的情況下死去,也不會使他增添更多的難過和懊悔。
七天一過,雒城無事,涪關太平,失地統統收複,看他們還有誰敢與我作對!張任向手下一揮手,&ldquo退下!&rdquo然後對劉循說:&ldquo小主,本督在此靜守七日,由他便了。
&rdquo 劉循聽了這個消息也是怒火中燒,他知道嚴顔與祖父乃情同弟兄,劉氏待他一直敬若上賓,以先輩事之,想不到八十餘歲的人反而倒戈相向,劉循實在忍不住,惡狠狠地說道:&ldquo都督,嚴顔這老賊受吾祖恩祿非淺,膽敢叛逆,待我前往當面羞辱于他!&rdquo 張任猶豫了一下,一旁的吳懿聽了反而高興。
他想,彭羕昨日關照我斬去劉璝,捉住劉循,既然劉循主動要求前去,我就要借此機會慫恿他,不怕張任不依。
隻要一到城上,我就可以用計賺劉循出城。
吳懿乘機附合道:&ldquo這老賊實是可恨之極!都督,不妨同去一走,便是辱罵幾聲也可消些怨憤!&rdquo 被人家當着面罵自己的老師是老賊,張任心如刀割。
一個是小主,一個是小主的舅父,都對嚴顔恨之入骨,這是可以理解的。
張任想,背着面罵他,就等于我在代他受過,不如讓他們當面責罵,我也好消消氣!隻要不出城,諸葛亮就奈何不了我!張任點了點頭,便帶着吳懿、劉璝、郤真、費觀以及劉循六人出衙門上馬,登上城牆。
憑高眺望,見城外旗門前的一騎馬上正是嚴顔,雪白的須髯鋪滿胸膛,手執一口銀闆大刀,威風不減昔日。
劉循指而罵道:&ldquo老兒嚴顔,爾忘懷了西蜀數世之情:吾祖在生待爾不薄,吾父敬爾如同尊長。
爾年過八旬,竟敢忘恩負義,背叛西蜀,實是枉空!&rdquo 吳懿在旁靈機一動,對劉循說:&ldquo小主啊,嚴顔老耄耳聾之人,憑爾叫罵他卻不以為意。
依我之見,不如出城當面辱罵,吳懿願為小主保駕,小主意下如何?&rdquo 劉循年輕不懂世事,隻圖眼前痛快,哪裡知道出城之後的利害關系,覺得吳懿之言正合己意,興緻愈發高漲起來,便對張任說:&ldquo都督,你我同往城外羞他一羞!&rdquo 張任對劉循看看:小主人畢竟還是孩子脾氣,罵幾聲有什麼意思呢?難道嚴顔會回歸西蜀嗎?要說心裡有氣,我比你不知要多多少倍,可我不能出城,一出城我張任就有危險,反正是死心塌地地等待七天。
張任覺得讓吳懿保護着他一起出關還關系不大,料這老兒也奈何他不得。
張任說:&ldquo本督重任在身,不敢擅離城關,由吳将軍荷護小主足夠也。
&rdquo又對吳懿道:&ldquo吳将軍,不可遠離城關,适可而止。
若有不側,本督便當救應。
&rdquo 把劉循交托給吳懿,真是小雞交給黃鼠狼,還有不出事的嗎?吳懿故作為難之色:&ldquo都督,若命小将單騎護主,難保無虞,不如與劉将軍同往,則萬無一失也!&rdquo 張任覺得此話有理,萬一嚴顔動起手來,二将迎戰,小主就沒有危險了,也用不着我去接應。
便呼道:&ldquo劉将軍,與吳将軍共護小主出城,不得有誤!&rdquo &ldquo是!&rdquo 主臣三人下了城牆,早有手下開放城門,鋪平吊橋,三人身後兵卒全無,點馬過橋,劉循在上首,吳懿居中,劉璝在右,離漢軍旗門尚有五丈之遙,扣住馬匹。
劉循正要指罵,吳懿已說道:&ldquo小主人不必動怒,吳懿與他決一死戰!&rdquo說罷,不等劉循同意與否,便向嚴顔大喝道:&ldquo叱!大膽嚴顔,小主在此尚敢搦戰。
吳懿來也!&rdquo說到這兒,舞起手中的銀刀,四門一開,身體向前一傾,好象沖出去的樣子,就隻一眨眼的工夫,忽然銀刀一轉,刀口朝裡,刀背向外,橫過刀柄,風馳電掣般地一揮,刀口所到之處恰巧就在劉璝的頸項之上,隻聽得&ldquo咔嚓&rdquo一聲,人頭落地。
莫說劉璝沒提防,就是他的頭掉下以後,别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吳懿的計謀。
隻見沒頭屍體連同大刀重重地掉了下去,兩軍見了無不驚駭。
一旁的劉循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正要張口問話,吳懿刀劈劉璝後滿面殺氣,他左手執刀,右手向正在挨過身來的劉循當胸一把抓住。
劉循哪曾見過這般場勢,吓得臉色如灰,結結巴巴地說: &ldquo吳将軍,此乃則甚?&rdquo 吳懿一用力往下一拖,再向上一提,劉循四肢騰空,亂劃亂踢。
吳懿這才厲聲道:&ldquo休得多問,少頃便知!&rdquo然後回過身來對城關上的張任說道:&ldquo張任聽了,吳懿歸漢去也!&rdquo話音落,圈馬向對陣旗門飛馳而去。
以上之事錦囊上盡行寫明,嚴顔早有思想準備,見吳懿已經得手,将戰馬向旁一側,揮手向小卒傳令讓開,三千漢軍齊刷刷地閃開了一條路,分列旗門兩旁。
戰馬似旋風般地從旗門下穿過,一陣塵土揚起,消失在鳳鳴山道上。
吳懿将劉循按在馬背上,連連揚鞭,三十裡鳳鳴大道片刻已過,直抵涪關。
此時,涪關中剩下的文人有孫乾、簡雍、糜竺、鄧芝等,武将還有陳室、杜微等,他們守在關廂上等候雒城消息。
忽見吳懿飛馬而來,立即開放關廂,放下劉循,衆文官殷勤相待,吩咐吳懿立刻趕往孤山面見軍師。
吳懿直奔山套之中,上了孤山見過孔明,将雒城發生的事情概說了一遍。
孔明便将昨夜藏于袖中的最後一封錦囊和一支将令給了他,命他按錦囊辦事。
吳懿領命而退。
卻說雒城上的張任居高臨下,把突變的事看得一清二楚,簡直就象做了一場惡夢一
張任的脾氣又是這樣倔強,少不了有一場難堪的場面。
孔明為了能收服他,一發就是幾十條令箭,我看他就是長了三頭六臂也難逃羅網。
畢竟多年師生.往日又是情深義重,到了關鍵時刻,嚴顔怎麼不為他擔憂呢?一條三十裡路的鳳鳴坡大道走完,直抵雒城之外。
駐馬停隊,設立旗門,老将軍橫刀勒馬于旗門之前。
漢軍向關廂上喊道:&ldquo呔!我家老将軍在此,速命張任出關迎接!&rdquo 城關上的川軍見嚴顔領兵前來挑戰,大為吃驚,忙不疊去衙門禀告。
張任自昨日受彭羕之騙後,至今尚未醒悟,至于彭羕從昨晚到今晨在哪裡也不得而知,反正他以為彭羕是在幫他的忙,不會出事。
今日一早便與小主劉循在堂上叙話,無非是說些收複失地、報效蜀主的話題,就連滿城将士也認為是來了個救星,西川還不會失陷。
所以,雒城上下的氣氛與昨日大不相同。
&ldquo報大都督,巴州嚴老将軍領兵到此搦戰,望定奪!&rdquo 沒人提到老師的名字張任心裡還好受些,心目中總還有一個恩師的形象,常常因為想不通他為什麼要降漢而為他開脫過失,有朝一日還能勸歸西蜀,報答尊師之恩。
忽然聽到嚴顔親自領兵挑戰,不由得火冒三丈,氣沖霄漢,好象蒙受了天大的冤屈,正要想發洩一下私情,猛然想到彭羕此人,暗思道:何必再與他當面傷和氣呢!反正七天之後劉備和他手下最得力的文武都要減盡陽壽,嚴顔當然也在此列中,我就耐足這點性子,熬過這七天,就讓他在我們師生互不怨恨的情況下死去,也不會使他增添更多的難過和懊悔。
七天一過,雒城無事,涪關太平,失地統統收複,看他們還有誰敢與我作對!張任向手下一揮手,&ldquo退下!&rdquo然後對劉循說:&ldquo小主,本督在此靜守七日,由他便了。
&rdquo 劉循聽了這個消息也是怒火中燒,他知道嚴顔與祖父乃情同弟兄,劉氏待他一直敬若上賓,以先輩事之,想不到八十餘歲的人反而倒戈相向,劉循實在忍不住,惡狠狠地說道:&ldquo都督,嚴顔這老賊受吾祖恩祿非淺,膽敢叛逆,待我前往當面羞辱于他!&rdquo 張任猶豫了一下,一旁的吳懿聽了反而高興。
他想,彭羕昨日關照我斬去劉璝,捉住劉循,既然劉循主動要求前去,我就要借此機會慫恿他,不怕張任不依。
隻要一到城上,我就可以用計賺劉循出城。
吳懿乘機附合道:&ldquo這老賊實是可恨之極!都督,不妨同去一走,便是辱罵幾聲也可消些怨憤!&rdquo 被人家當着面罵自己的老師是老賊,張任心如刀割。
一個是小主,一個是小主的舅父,都對嚴顔恨之入骨,這是可以理解的。
張任想,背着面罵他,就等于我在代他受過,不如讓他們當面責罵,我也好消消氣!隻要不出城,諸葛亮就奈何不了我!張任點了點頭,便帶着吳懿、劉璝、郤真、費觀以及劉循六人出衙門上馬,登上城牆。
憑高眺望,見城外旗門前的一騎馬上正是嚴顔,雪白的須髯鋪滿胸膛,手執一口銀闆大刀,威風不減昔日。
劉循指而罵道:&ldquo老兒嚴顔,爾忘懷了西蜀數世之情:吾祖在生待爾不薄,吾父敬爾如同尊長。
爾年過八旬,竟敢忘恩負義,背叛西蜀,實是枉空!&rdquo 吳懿在旁靈機一動,對劉循說:&ldquo小主啊,嚴顔老耄耳聾之人,憑爾叫罵他卻不以為意。
依我之見,不如出城當面辱罵,吳懿願為小主保駕,小主意下如何?&rdquo 劉循年輕不懂世事,隻圖眼前痛快,哪裡知道出城之後的利害關系,覺得吳懿之言正合己意,興緻愈發高漲起來,便對張任說:&ldquo都督,你我同往城外羞他一羞!&rdquo 張任對劉循看看:小主人畢竟還是孩子脾氣,罵幾聲有什麼意思呢?難道嚴顔會回歸西蜀嗎?要說心裡有氣,我比你不知要多多少倍,可我不能出城,一出城我張任就有危險,反正是死心塌地地等待七天。
張任覺得讓吳懿保護着他一起出關還關系不大,料這老兒也奈何他不得。
張任說:&ldquo本督重任在身,不敢擅離城關,由吳将軍荷護小主足夠也。
&rdquo又對吳懿道:&ldquo吳将軍,不可遠離城關,适可而止。
若有不側,本督便當救應。
&rdquo 把劉循交托給吳懿,真是小雞交給黃鼠狼,還有不出事的嗎?吳懿故作為難之色:&ldquo都督,若命小将單騎護主,難保無虞,不如與劉将軍同往,則萬無一失也!&rdquo 張任覺得此話有理,萬一嚴顔動起手來,二将迎戰,小主就沒有危險了,也用不着我去接應。
便呼道:&ldquo劉将軍,與吳将軍共護小主出城,不得有誤!&rdquo &ldquo是!&rdquo 主臣三人下了城牆,早有手下開放城門,鋪平吊橋,三人身後兵卒全無,點馬過橋,劉循在上首,吳懿居中,劉璝在右,離漢軍旗門尚有五丈之遙,扣住馬匹。
劉循正要指罵,吳懿已說道:&ldquo小主人不必動怒,吳懿與他決一死戰!&rdquo說罷,不等劉循同意與否,便向嚴顔大喝道:&ldquo叱!大膽嚴顔,小主在此尚敢搦戰。
吳懿來也!&rdquo說到這兒,舞起手中的銀刀,四門一開,身體向前一傾,好象沖出去的樣子,就隻一眨眼的工夫,忽然銀刀一轉,刀口朝裡,刀背向外,橫過刀柄,風馳電掣般地一揮,刀口所到之處恰巧就在劉璝的頸項之上,隻聽得&ldquo咔嚓&rdquo一聲,人頭落地。
莫說劉璝沒提防,就是他的頭掉下以後,别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吳懿的計謀。
隻見沒頭屍體連同大刀重重地掉了下去,兩軍見了無不驚駭。
一旁的劉循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正要張口問話,吳懿刀劈劉璝後滿面殺氣,他左手執刀,右手向正在挨過身來的劉循當胸一把抓住。
劉循哪曾見過這般場勢,吓得臉色如灰,結結巴巴地說: &ldquo吳将軍,此乃則甚?&rdquo 吳懿一用力往下一拖,再向上一提,劉循四肢騰空,亂劃亂踢。
吳懿這才厲聲道:&ldquo休得多問,少頃便知!&rdquo然後回過身來對城關上的張任說道:&ldquo張任聽了,吳懿歸漢去也!&rdquo話音落,圈馬向對陣旗門飛馳而去。
以上之事錦囊上盡行寫明,嚴顔早有思想準備,見吳懿已經得手,将戰馬向旁一側,揮手向小卒傳令讓開,三千漢軍齊刷刷地閃開了一條路,分列旗門兩旁。
戰馬似旋風般地從旗門下穿過,一陣塵土揚起,消失在鳳鳴山道上。
吳懿将劉循按在馬背上,連連揚鞭,三十裡鳳鳴大道片刻已過,直抵涪關。
此時,涪關中剩下的文人有孫乾、簡雍、糜竺、鄧芝等,武将還有陳室、杜微等,他們守在關廂上等候雒城消息。
忽見吳懿飛馬而來,立即開放關廂,放下劉循,衆文官殷勤相待,吩咐吳懿立刻趕往孤山面見軍師。
吳懿直奔山套之中,上了孤山見過孔明,将雒城發生的事情概說了一遍。
孔明便将昨夜藏于袖中的最後一封錦囊和一支将令給了他,命他按錦囊辦事。
吳懿領命而退。
卻說雒城上的張任居高臨下,把突變的事看得一清二楚,簡直就象做了一場惡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