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錦衣冠彭羕戲谑川帥 苦心腸張任怒戰漢将
關燈
小
中
大
都是最勇猛的。
&ldquo子龍聽令!&rdquo 前有所述,孔明發令并不是按将軍的實力來排列的,他要考慮到整個謀略的步驟,根據用兵的先後、内外來按部就班。
這樣能做到令多而不亂,優劣各得其所,往往接他的末令就是頭令,在他帳上聽令的将官對他的性格都了如指掌,向不計較先後。
趙雲铿锵而出:&ldquo軍師,趙雲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三千,按錦囊所示前往金雁河邊,獲取張任手中一張硬弓,三支雕翎,須要小心!&rdquo 好鋼用于刀口上。
要是金雁河邊有弓箭,隻消派一個小卒取來就行,要是與張任去拚殺,大堂上有的是猛将。
但如今要取的東西卻在張任的手中,要想得到它就不是件容易事,這就需要智勇雙全的巧将,即使錦囊上沒關照他怎麼取,他自己也會想盡辦法取到。
趙雲接令退下。
&ldquo翼德父子聽令!&rdquo 一老一少二張相同的黑臉到虎案前,一起拱了拱手,齊聲道:&ldquo老張在此!&rdquo 張飛向兒子瞪了一下環眼,訓斥道:&ldquo兒子啊,你怎麼可以自稱老張啊!&rdquo 張苞無故被他訓斥也不服氣,&ldquo老子啊,兒子一向自稱老張,習以為常的了!&rdquo &ldquo父子豈可同稱老張!&rdquo &ldquo你是老老張,我是小老張,你沒得兒子的時候早已自稱老張了,兒子現在稱老張是理所應當。
&rdquo張苞争辯道。
大堂上為了稱呼父子相争,實在不成休統,孔明喝止道:&ldquo爾等休要聒噪!&rdquo方才停止了口角。
&ldquo将令一支,去金雁橋畔捉拿張任,獲取黃骠戰馬一匹,其功非小!&rdquo 張飛對孔明看看:老師啊,你有沒有說錯,張任本領高強,我等父子二人怎能将他擒獲?這不是又給我出難題了麼?&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 &ldquo不得違令,錦囊中自有妙計。
&rdquo口氣十分嚴厲。
實際上孔明看出了張飛的心思,暗自忖道:我一向秉公辦事,今日對你略帶三分偏心,畢竟是我的學生。
老實說,張任到了那個時候,他已經過數日連續不斷的鏖戰,幾乎要同三十餘将交手,馬不停蹄,滴水不進,哪怕是銅打鐵鑄的人也會被打軟了,精力耗盡,人困馬乏,根本用不着讓你們父子兩人去,隻要命一個小将就可以了,這一樁大功是我存心讓給你們 的便宜貨。
說到底,無數大将與張任打下來的功勞讓你一個人給獨占了,衆人之力成了你一人之功,這就是為師的一點私心,别人是想不透其中的奧妙的。
孔明的這種想法和做法是不無道理的,因為張任是西川最有威望的主帥,盡管打到最後耗盡精力,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将他擒住,但擒捉他的人一定要是一個老練善戰、聲高望重的人,以後在勸降時可以說是都督擒都督,一點也不傷他的面子。
像張任這種性格不太豪爽豁達的人,一旦有損面子,死也不肯屈從的。
孔明首先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其次想到張飛督率水軍入川的頭功都被自己批駁得體無完膚,理應再讓他有機會重振威風,無疑這個機會是千載難逢的。
一舉兩得,事半功倍,誰都樂意,可張飛看不透,以為孔明在難為他。
金雁橋擒捉張任以後,張飛更是名望頗高,以緻今後馬超要與他挑燈夜戰,就因為他的名聲太大了。
此是後話,不再贅言。
張飛被孔明這麼嚴厲地一喝,方才接令退了下去。
&ldquo幼常聽令!&rdquo 馬谡自從誤走亂石陣以後,從心底裡佩服孔明,一路上對孔明言聽計從。
此刻閃出應道:&ldquo軍師,馬谡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五十小卒,按錦囊所示取下張任全身盔甲。
不得有誤!&rdquo取一副盔甲,五十小兵足夠了。
&ldquo遵命!&rdquo馬谡退下。
&ldquo漢升老将軍聽令!&rdquo 黃忠随劉備于建安十六年一起進川,同樣在涪關受困半年之久,寸功全無,默默無聞。
三國中有句佳話:&ldquo老将出黃忠。
&rdquo就是贊揚黃忠老當益壯、越老越勇。
在此以前就好似龍卧淺灘,虎落平陽,自今日開始,特别是到了伐東川的時候,英勇善戰,可與長坂坡時的趙雲媲美,所向披靡。
老将軍抖擻精神,昂首而出,&ldquo軍師,老漢黃忠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五十小卒,按錦囊所示往金雁河西岸山套中奪取張任寶劍一柄。
&rdquo &ldquo得令!&rdquo黃忠朗聲而退。
孔明取令箭在手,側首對劉備看了一眼,輕聲喚道:&ldquo主公聽令!&rdquo 孔明發令不分君臣文武一律要發,使每個人都有事幹。
劉備對此已習以為常,毫不見怪,忙從座上擡身,就象文武聽令一樣對孔明畢恭畢敬:&ldquo軍師在上,備有禮了。
&rdquo &ldquo将令一支,相助黃老将軍,按錦囊辦事,小心在意!&rdquo &ldquo遵軍師之命。
&rdquo 軍令如山,在執行将令時是不分高低貴賤的,都要不折不扣地服從主帥的指揮,有功行賞,有罪處罰,一視同仁。
劉備也常想,這麼多人為我打天下,我本人應該同樣出力,況且孔明發的令總是量才而用。
所以劉備也很樂意參與每場戰役,因為沒有危險,還能得到一點力所能及的功勞,使自己得到欣慰。
&ldquo法正、孟達聽令!&rdquo 二人同聲應道:&ldquo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小舟一隻,戰馬一匹,往金雁河釁等候。
錦囊中自有道理。
&rdquo &ldquo是!&rdquo二人退下。
将令發到這兒,内外山套已結成了一張千絲萬縷、牢不可破的網,隻要能将張任誘至山套,哪怕他使出渾身的本事也休想逃脫。
虎案上隻剩下了一封錦囊,孔明便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入袖中,既顯得輕松自如,又長長地舒了口氣,這才一手執羽扇,一手捋清須,身體往後一靠,重又閉目養神起來了。
劉備望着令架上原先如林的将令減去了無數,兩疊似小山的錦囊也都發完,已知孔明是很疲憊的了,忙起身到他身旁行了一禮,深情地說道:&ldquo軍師辛苦了!&rdquo 孔明微啟雙眼,淡淡地說:&ldquo此乃理所當然。
&rdquo 為了後漢的複興,諸葛亮嘔心瀝血,根本沒去考慮什麼辛苦不辛苦。
為了劉備的江山社稷,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正因為把複興漢業為己任,每當劉備說他辛苦時,他總是這麼謙讓。
這許多将令發完,時間已經不早了,孔明傳令文武各去準備,方才退堂。
一宵無話。
次日就是建安十八年元月十二。
這一日清早,天氣晴朗。
嚴顔上馬提刀,帶領三千兵卒出涪關往雒城而去。
一路上朔風凜冽,寒氣侵肌,老将軍思緒萬千,頗有所感:今日師生沙場相見,化恩人為仇敵,總不是好
&ldquo子龍聽令!&rdquo 前有所述,孔明發令并不是按将軍的實力來排列的,他要考慮到整個謀略的步驟,根據用兵的先後、内外來按部就班。
這樣能做到令多而不亂,優劣各得其所,往往接他的末令就是頭令,在他帳上聽令的将官對他的性格都了如指掌,向不計較先後。
趙雲铿锵而出:&ldquo軍師,趙雲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三千,按錦囊所示前往金雁河邊,獲取張任手中一張硬弓,三支雕翎,須要小心!&rdquo 好鋼用于刀口上。
要是金雁河邊有弓箭,隻消派一個小卒取來就行,要是與張任去拚殺,大堂上有的是猛将。
但如今要取的東西卻在張任的手中,要想得到它就不是件容易事,這就需要智勇雙全的巧将,即使錦囊上沒關照他怎麼取,他自己也會想盡辦法取到。
趙雲接令退下。
&ldquo翼德父子聽令!&rdquo 一老一少二張相同的黑臉到虎案前,一起拱了拱手,齊聲道:&ldquo老張在此!&rdquo 張飛向兒子瞪了一下環眼,訓斥道:&ldquo兒子啊,你怎麼可以自稱老張啊!&rdquo 張苞無故被他訓斥也不服氣,&ldquo老子啊,兒子一向自稱老張,習以為常的了!&rdquo &ldquo父子豈可同稱老張!&rdquo &ldquo你是老老張,我是小老張,你沒得兒子的時候早已自稱老張了,兒子現在稱老張是理所應當。
&rdquo張苞争辯道。
大堂上為了稱呼父子相争,實在不成休統,孔明喝止道:&ldquo爾等休要聒噪!&rdquo方才停止了口角。
&ldquo将令一支,去金雁橋畔捉拿張任,獲取黃骠戰馬一匹,其功非小!&rdquo 張飛對孔明看看:老師啊,你有沒有說錯,張任本領高強,我等父子二人怎能将他擒獲?這不是又給我出難題了麼?&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 &ldquo不得違令,錦囊中自有妙計。
&rdquo口氣十分嚴厲。
實際上孔明看出了張飛的心思,暗自忖道:我一向秉公辦事,今日對你略帶三分偏心,畢竟是我的學生。
老實說,張任到了那個時候,他已經過數日連續不斷的鏖戰,幾乎要同三十餘将交手,馬不停蹄,滴水不進,哪怕是銅打鐵鑄的人也會被打軟了,精力耗盡,人困馬乏,根本用不着讓你們父子兩人去,隻要命一個小将就可以了,這一樁大功是我存心讓給你們 的便宜貨。
說到底,無數大将與張任打下來的功勞讓你一個人給獨占了,衆人之力成了你一人之功,這就是為師的一點私心,别人是想不透其中的奧妙的。
孔明的這種想法和做法是不無道理的,因為張任是西川最有威望的主帥,盡管打到最後耗盡精力,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将他擒住,但擒捉他的人一定要是一個老練善戰、聲高望重的人,以後在勸降時可以說是都督擒都督,一點也不傷他的面子。
像張任這種性格不太豪爽豁達的人,一旦有損面子,死也不肯屈從的。
孔明首先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其次想到張飛督率水軍入川的頭功都被自己批駁得體無完膚,理應再讓他有機會重振威風,無疑這個機會是千載難逢的。
一舉兩得,事半功倍,誰都樂意,可張飛看不透,以為孔明在難為他。
金雁橋擒捉張任以後,張飛更是名望頗高,以緻今後馬超要與他挑燈夜戰,就因為他的名聲太大了。
此是後話,不再贅言。
張飛被孔明這麼嚴厲地一喝,方才接令退了下去。
&ldquo幼常聽令!&rdquo 馬谡自從誤走亂石陣以後,從心底裡佩服孔明,一路上對孔明言聽計從。
此刻閃出應道:&ldquo軍師,馬谡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五十小卒,按錦囊所示取下張任全身盔甲。
不得有誤!&rdquo取一副盔甲,五十小兵足夠了。
&ldquo遵命!&rdquo馬谡退下。
&ldquo漢升老将軍聽令!&rdquo 黃忠随劉備于建安十六年一起進川,同樣在涪關受困半年之久,寸功全無,默默無聞。
三國中有句佳話:&ldquo老将出黃忠。
&rdquo就是贊揚黃忠老當益壯、越老越勇。
在此以前就好似龍卧淺灘,虎落平陽,自今日開始,特别是到了伐東川的時候,英勇善戰,可與長坂坡時的趙雲媲美,所向披靡。
老将軍抖擻精神,昂首而出,&ldquo軍師,老漢黃忠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五十小卒,按錦囊所示往金雁河西岸山套中奪取張任寶劍一柄。
&rdquo &ldquo得令!&rdquo黃忠朗聲而退。
孔明取令箭在手,側首對劉備看了一眼,輕聲喚道:&ldquo主公聽令!&rdquo 孔明發令不分君臣文武一律要發,使每個人都有事幹。
劉備對此已習以為常,毫不見怪,忙從座上擡身,就象文武聽令一樣對孔明畢恭畢敬:&ldquo軍師在上,備有禮了。
&rdquo &ldquo将令一支,相助黃老将軍,按錦囊辦事,小心在意!&rdquo &ldquo遵軍師之命。
&rdquo 軍令如山,在執行将令時是不分高低貴賤的,都要不折不扣地服從主帥的指揮,有功行賞,有罪處罰,一視同仁。
劉備也常想,這麼多人為我打天下,我本人應該同樣出力,況且孔明發的令總是量才而用。
所以劉備也很樂意參與每場戰役,因為沒有危險,還能得到一點力所能及的功勞,使自己得到欣慰。
&ldquo法正、孟達聽令!&rdquo 二人同聲應道:&ldquo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小舟一隻,戰馬一匹,往金雁河釁等候。
錦囊中自有道理。
&rdquo &ldquo是!&rdquo二人退下。
将令發到這兒,内外山套已結成了一張千絲萬縷、牢不可破的網,隻要能将張任誘至山套,哪怕他使出渾身的本事也休想逃脫。
虎案上隻剩下了一封錦囊,孔明便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入袖中,既顯得輕松自如,又長長地舒了口氣,這才一手執羽扇,一手捋清須,身體往後一靠,重又閉目養神起來了。
劉備望着令架上原先如林的将令減去了無數,兩疊似小山的錦囊也都發完,已知孔明是很疲憊的了,忙起身到他身旁行了一禮,深情地說道:&ldquo軍師辛苦了!&rdquo 孔明微啟雙眼,淡淡地說:&ldquo此乃理所當然。
&rdquo 為了後漢的複興,諸葛亮嘔心瀝血,根本沒去考慮什麼辛苦不辛苦。
為了劉備的江山社稷,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正因為把複興漢業為己任,每當劉備說他辛苦時,他總是這麼謙讓。
這許多将令發完,時間已經不早了,孔明傳令文武各去準備,方才退堂。
一宵無話。
次日就是建安十八年元月十二。
這一日清早,天氣晴朗。
嚴顔上馬提刀,帶領三千兵卒出涪關往雒城而去。
一路上朔風凜冽,寒氣侵肌,老将軍思緒萬千,頗有所感:今日師生沙場相見,化恩人為仇敵,總不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