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錦衣冠彭羕戲谑川帥 苦心腸張任怒戰漢将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回錦衣冠彭羕戲谑川帥 苦心腸張任怒戰漢将
卻說今日的涪關大堂上聚集了所有文官武将,盡管水陸兩路進川奪了不少城池,收了無數降将,但比起攻克雒城、收服張任來就顯得無所為了,所以孔明寫的錦囊特别多,也特别細,所需的文武也特别廣,這在他出山以來還是前所無有的。
正因為孔明把這一仗看作是奪取整個西川的轉折點,故而不敢有絲毫的疏漏。
此時見彭羕已将誘餌投下,料着張任中了計,機不可失,便喚道:&ldquo彭羕聽令!&rdquo 彭羕應聲道:&ldquo彭羕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兵卒五百,來朝将張任誘出雒城,切須謹慎!&rdquo 取雒城、捉張任,彭羕接的是頭令,這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但要捉住張任并不是一樁容易的小事,今日是建安十八年的正月十一,直至元宵那一日才捉到,比九裡山圍困項羽還要煩難。
所以這個頭令不是好得的。
此時,彭羕踱步上前取令,&ldquo彭羕遵命!&rdquo &ldquo嚴老将軍聽令!&rdquo 嚴顔手捋白須,腳步穩健地從武将班中踏了出來,人老心不老,聲音還很宏亮,&ldquo老夫嚴顔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領兵一千,來朝雒城外搦戰,三擋張任,必須小心!&rdquo &ldquo老夫得令!&rdquo嚴顔知道自己身上的份量不輕,因為張任的武藝和智謀都不在自己之下,要三次擋住他不是說了可算數的,更何況自己降了劉備,他必定是懷恨于心,手下更不會留情了。
&ldquo魏延、苟安聽令!&rdquo孔明又呼道,&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一千弟兄,來朝雒城外三擋張任,不得有誤!&rdquo &ldquo是!&rdquo二人接令退下。
苟安用臂肘輕輕捅了一下魏延,低聲說道,魏将軍,張任的武藝在蜀中是屈指可數的,明日一早他正是精力充沛之時,孔明叫我們兩個打他一個,而且還要三擋城外,我看一擋也擋不住,會不會孔明又是借了捉張任的機會把我們二人的性命送在張任的金槍之下?魏延搖搖頭說,我看不是這樣,目前他全力以赴擒捉張任,沒有心思找我們的麻煩,若是我們一死,他的全盤計劃也難以實現。
況且殺頭陣的還有嚴顔,他能單獨與張任交鋒,我們兩個人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先不要猜疑,看了錦囊自然明白。
二将拆開錦囊一看,上面交代得清清楚楚,非但不會有危險,而且還有别的事幹,二人方才放下心來。
接着孔明又傳令陽群、鄧銅、馮襲、張南、盛舉、劉豹、劉郃、劉巴,楊宏、王茂、賴忠、廖登,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各攜将令一支,錦囊一封,領兵三千,把鳳鳴山東南西北四條路口團團埋伏,未奉軍師之命不得擅放張任!&ldquo遵命!&rdquo衆将異口同聲。
發令到了這兒,孔明頓了一頓,心想,鳳鳴山的四條路口都已布置完畢,隻要彭羕能把張任引出雒城,一進山套就鑽進了天羅地網,權把鳳鳴山當作九裡山,把張任比作項羽,他就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再也無法出去了。
孔明又從令架上抽出一支令箭,&ldquo向寵、向彪、向賢聽令!&rdquo 父子三人閃出:&ldquo軍師,吾等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引軍三百,爾等父子三人于鳳鳴道中孤山前山坡上守候,以防張任逃上山來,錦囊中自有妙計。
&rdquo 大年初頭,孔明和劉備親自往雒城前的山道上去察看了一下地形,見那兒有一座小山頭,四周都很平坦,站在山頭看四面清清楚楚,一覽無餘,當時孔明心裡就選定了這兒作指揮台,四條路口設下十六員大将卡住張任的退路,孤山前的四面山腰上再有十來員大将就不怕張任登山了。
向家父子接令退了下去。
再後,孔明又命楊儀、劉安,吳蘭、雷銅,周群、邢環,各領精兵五百,伏于孤山前後左右,以備張任登山。
周群和邢環是涪江的守将,當時孔明裝神弄鬼把他們二人收了下來。
一般奪關過隘總要戰上一二仗,唯有涪江未交鋒,故而孔明對他們的武藝不太清楚,發這條令給他們心裡也沒什麼底。
現在外面四條口子布置好,孤山的四周也防守嚴密,要是張任進來了就很難出去,正好比一張巨網,疏而不漏。
但孔明一生謹慎,他深知張任非但本領高強,而且智謀超群,到了狗急跳牆的時候必然要想盡一切辦法突圍出去,直至拚死為止。
為此大将盡管多,恐怕尚難困住他。
便又發令道:&ldquo杜瓊、張儀、殷純、尹默聽令!&rdquo 四個都是年輕力壯的黑臉大将,武藝都是一流的,但是不會動腦筋,頭腦簡單得很,早已說過是&ldquo四肢發達,頭腦簡單&rdquo的亡命之徒。
聽得呼喚,象四尊鐵塔一樣豎在虎案前拱手行禮。
孔明道:&ldquo本軍師付爾等将令一支,無需兵卒,于孤山下看山上旗号變化往各路接應,錦囊中自有安排,不得有誤!&rdquo 這條令箭發給他們四将最合适,因為他們年紀輕,有勇力,肯拚殺,卻用不着動腦筋,隻要看着孤山頂上的号旗指向哪裡,他們就往哪裡去接應,這個差使給别人是吃不消的,真所謂因人而異,各盡其能。
四将得了這個将令也自歡喜,的确也合他們的胃口。
&ldquo毛仁、苟璋聽令!&rdquo &ldquo在!&rdquo二将跨出。
&ldquo本軍師付爾等一支将令,奉命往各路催送飲食,錦囊中已有詳述,不可有失!&rdquo 取雒城不是長途行軍身上都備有糧和水,而是四下埋伏引蛇出洞,難以預料要幾天時間可以結束,往各路送糧是細枝末節,但也必不可少,孔明也早已籌劃在腹中。
雖然這個差事并不要有什麼大本事,但也不容忽視。
毛、苟二人是劉備的老人馬,算得上是劉家基業開張的起手夥計,每一戰争中表現出了忠心耿耿,卻又機智謹慎,一向是劉備的心腹,這送糧送水的事就非他倆莫屬了,也正是諸葛亮用人得體之處。
毛仁、苟璋接令退下。
&ldquo公子劉封聽令!&rdquo &ldquo小将在!&rdquo劉封應聲而出。
&ldquo随本軍師往孤山之上,以羽扇為号,日間張旗,夜晚挂燈,号令各路将軍,不得有誤!&rdquo 剛才發往各路的人馬分為東南西北中,旗号和燈彩也相應地準備好紅黃藍白黑,一種旗色代表一處伏兵,孤山雖小,但是地勢較高,一張旗,一挂燈,四面八方、十裡之内都看得清清楚楚。
自孔明用兵以來,不論戰役之大小,張旗、放炮的差事總是劉封幹的,武藝盡管蹩腳得很,卻是一個出色的旗手和炮手。
所以,人家背後都叫他是&ldquo張旗小将&rdquo,或着&ldquo點炮小将&rdquo。
總之,他對孔明手中的羽扇的每一變化是很精通的,所以當之無愧。
孔明今日的令箭分為内外兩批,山套内的基本上已發完,主要是為了牽住張任的手腳,削弱他的生力。
接下來全是山套外擒張任的将令了,用的大将
正因為孔明把這一仗看作是奪取整個西川的轉折點,故而不敢有絲毫的疏漏。
此時見彭羕已将誘餌投下,料着張任中了計,機不可失,便喚道:&ldquo彭羕聽令!&rdquo 彭羕應聲道:&ldquo彭羕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兵卒五百,來朝将張任誘出雒城,切須謹慎!&rdquo 取雒城、捉張任,彭羕接的是頭令,這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但要捉住張任并不是一樁容易的小事,今日是建安十八年的正月十一,直至元宵那一日才捉到,比九裡山圍困項羽還要煩難。
所以這個頭令不是好得的。
此時,彭羕踱步上前取令,&ldquo彭羕遵命!&rdquo &ldquo嚴老将軍聽令!&rdquo 嚴顔手捋白須,腳步穩健地從武将班中踏了出來,人老心不老,聲音還很宏亮,&ldquo老夫嚴顔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領兵一千,來朝雒城外搦戰,三擋張任,必須小心!&rdquo &ldquo老夫得令!&rdquo嚴顔知道自己身上的份量不輕,因為張任的武藝和智謀都不在自己之下,要三次擋住他不是說了可算數的,更何況自己降了劉備,他必定是懷恨于心,手下更不會留情了。
&ldquo魏延、苟安聽令!&rdquo孔明又呼道,&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一千弟兄,來朝雒城外三擋張任,不得有誤!&rdquo &ldquo是!&rdquo二人接令退下。
苟安用臂肘輕輕捅了一下魏延,低聲說道,魏将軍,張任的武藝在蜀中是屈指可數的,明日一早他正是精力充沛之時,孔明叫我們兩個打他一個,而且還要三擋城外,我看一擋也擋不住,會不會孔明又是借了捉張任的機會把我們二人的性命送在張任的金槍之下?魏延搖搖頭說,我看不是這樣,目前他全力以赴擒捉張任,沒有心思找我們的麻煩,若是我們一死,他的全盤計劃也難以實現。
況且殺頭陣的還有嚴顔,他能單獨與張任交鋒,我們兩個人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先不要猜疑,看了錦囊自然明白。
二将拆開錦囊一看,上面交代得清清楚楚,非但不會有危險,而且還有别的事幹,二人方才放下心來。
接着孔明又傳令陽群、鄧銅、馮襲、張南、盛舉、劉豹、劉郃、劉巴,楊宏、王茂、賴忠、廖登,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各攜将令一支,錦囊一封,領兵三千,把鳳鳴山東南西北四條路口團團埋伏,未奉軍師之命不得擅放張任!&ldquo遵命!&rdquo衆将異口同聲。
發令到了這兒,孔明頓了一頓,心想,鳳鳴山的四條路口都已布置完畢,隻要彭羕能把張任引出雒城,一進山套就鑽進了天羅地網,權把鳳鳴山當作九裡山,把張任比作項羽,他就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再也無法出去了。
孔明又從令架上抽出一支令箭,&ldquo向寵、向彪、向賢聽令!&rdquo 父子三人閃出:&ldquo軍師,吾等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引軍三百,爾等父子三人于鳳鳴道中孤山前山坡上守候,以防張任逃上山來,錦囊中自有妙計。
&rdquo 大年初頭,孔明和劉備親自往雒城前的山道上去察看了一下地形,見那兒有一座小山頭,四周都很平坦,站在山頭看四面清清楚楚,一覽無餘,當時孔明心裡就選定了這兒作指揮台,四條路口設下十六員大将卡住張任的退路,孤山前的四面山腰上再有十來員大将就不怕張任登山了。
向家父子接令退了下去。
再後,孔明又命楊儀、劉安,吳蘭、雷銅,周群、邢環,各領精兵五百,伏于孤山前後左右,以備張任登山。
周群和邢環是涪江的守将,當時孔明裝神弄鬼把他們二人收了下來。
一般奪關過隘總要戰上一二仗,唯有涪江未交鋒,故而孔明對他們的武藝不太清楚,發這條令給他們心裡也沒什麼底。
現在外面四條口子布置好,孤山的四周也防守嚴密,要是張任進來了就很難出去,正好比一張巨網,疏而不漏。
但孔明一生謹慎,他深知張任非但本領高強,而且智謀超群,到了狗急跳牆的時候必然要想盡一切辦法突圍出去,直至拚死為止。
為此大将盡管多,恐怕尚難困住他。
便又發令道:&ldquo杜瓊、張儀、殷純、尹默聽令!&rdquo 四個都是年輕力壯的黑臉大将,武藝都是一流的,但是不會動腦筋,頭腦簡單得很,早已說過是&ldquo四肢發達,頭腦簡單&rdquo的亡命之徒。
聽得呼喚,象四尊鐵塔一樣豎在虎案前拱手行禮。
孔明道:&ldquo本軍師付爾等将令一支,無需兵卒,于孤山下看山上旗号變化往各路接應,錦囊中自有安排,不得有誤!&rdquo 這條令箭發給他們四将最合适,因為他們年紀輕,有勇力,肯拚殺,卻用不着動腦筋,隻要看着孤山頂上的号旗指向哪裡,他們就往哪裡去接應,這個差使給别人是吃不消的,真所謂因人而異,各盡其能。
四将得了這個将令也自歡喜,的确也合他們的胃口。
&ldquo毛仁、苟璋聽令!&rdquo &ldquo在!&rdquo二将跨出。
&ldquo本軍師付爾等一支将令,奉命往各路催送飲食,錦囊中已有詳述,不可有失!&rdquo 取雒城不是長途行軍身上都備有糧和水,而是四下埋伏引蛇出洞,難以預料要幾天時間可以結束,往各路送糧是細枝末節,但也必不可少,孔明也早已籌劃在腹中。
雖然這個差事并不要有什麼大本事,但也不容忽視。
毛、苟二人是劉備的老人馬,算得上是劉家基業開張的起手夥計,每一戰争中表現出了忠心耿耿,卻又機智謹慎,一向是劉備的心腹,這送糧送水的事就非他倆莫屬了,也正是諸葛亮用人得體之處。
毛仁、苟璋接令退下。
&ldquo公子劉封聽令!&rdquo &ldquo小将在!&rdquo劉封應聲而出。
&ldquo随本軍師往孤山之上,以羽扇為号,日間張旗,夜晚挂燈,号令各路将軍,不得有誤!&rdquo 剛才發往各路的人馬分為東南西北中,旗号和燈彩也相應地準備好紅黃藍白黑,一種旗色代表一處伏兵,孤山雖小,但是地勢較高,一張旗,一挂燈,四面八方、十裡之内都看得清清楚楚。
自孔明用兵以來,不論戰役之大小,張旗、放炮的差事總是劉封幹的,武藝盡管蹩腳得很,卻是一個出色的旗手和炮手。
所以,人家背後都叫他是&ldquo張旗小将&rdquo,或着&ldquo點炮小将&rdquo。
總之,他對孔明手中的羽扇的每一變化是很精通的,所以當之無愧。
孔明今日的令箭分為内外兩批,山套内的基本上已發完,主要是為了牽住張任的手腳,削弱他的生力。
接下來全是山套外擒張任的将令了,用的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