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生擒嚴顔義釋歸漢 死守孤軍解圍歡合

關燈
要勸其歸漢,共創大業。

    此乃第二樁。

    &rdquo張任是西川的大都督,也是我的愛徒,用兵之道精熟,是個将材,要是傷害了他,實是一大損失。

     張飛想,我初次用兵就收降了你嚴顔,到了涪關自由我家老師去收服張任,這一點不是我誇口,不在話下。

    張飛爽朗答道:&ldquo老将軍不必擔憂,本督亦然可保無虞。

    &rdquo 代人作保往往要出差錯。

    諸葛亮确實是舌劍唇槍;為天下人所折服,但一世之中也有說不服的人,那就是張任。

    所以張任身死金雁橋,這是完全出乎人們意料的。

    張飛自以為有靠山,故而答應了下來。

    又問道:&ldquo老将軍所言二事盡皆應允,未知還有第三樁否?&rdquo 約法三章,一般總是提出三條以上的要求,但并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提足三條,當然也可以兩條,也可以一條,甚至還可以無條件投降,總之不一而是。

    嚴顔聽得張飛還要第三條,心想,我總共隻想到二條,這是最要緊的事,何必要硬湊呢,便起身向張飛跪下:&ldquo水軍大都督在上,嚴顔願降!&rdquo 張飛暗暗稱贊:好!果然是西川的一流名将,所提條件都不是為自己的,怪不得西川上下都敬服他!肅然起敬,忙俯身将他攙起:&ldquo老将軍歸漢乃是大漢之大幸,速速請起了!&mdash&mdash來,為老将軍設座!&rdquo 手下搬來座位,對嚴顔道:&ldquo老将軍請坐!&rdquo回頭又對鄧芝道:&ldquo先生坐了!&rdquo這才對堂上文武道:&ldquo諸位歸班站列!&rdquo 世人有詩贊張飛道: 生擒嚴顔勇絕倫,惟憑義氣服軍民。

     至今廟像留巴蜀,社酒雞豚日日春。

     張飛居中而坐,衆将齊來繳令登功。

    事畢,心緒又不甯起來。

    為甚來着?俗語曰:&ldquo馬不停蹄&rdquo。

    起初張飛想的是能否打進西川,如今連克了幾道關隘,便思如何勸降嚴顔,如今取了巴州,一個更大膽的設想又産生了:離年底還有十二天,有了嚴顔相助,能否趕在諸葛亮之前到達涪關,搶奪這個頭功?為了捷足先登,張飛便問道:&ldquo老将軍乃蜀中先輩,一呼百應;如今是留守巴州還是随本督共往涪關?&rdquo 嚴顔知道他的用意,也為了張任和劉璋的性命,便決定同 去涪關。

    再說既已降了漢軍,當然要為漢室出力,盼望早日趕到涪關,一路之上還可以助張飛一臂之力。

    便答道:&ldquo老夫既以心許漢,願為都督執鞭随镫,施犬馬之勞,共往涪關。

    &rdquo 此言正中下懷,張飛立即拔令在手,大聲呼道:&ldquo請老将軍嚴顔聽令!&rdquo 嚴顔肅然而起:&ldquo老夫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五千為頭隊正先鋒,陳式、杜微為副,往涪關進發!&rdquo &ldquo是!&rdquo嚴顔等将出營,點齊人馬,點炮開兵。

     張飛傳令将巴州換下旗号,安置了駐守将士,命範疆、張達在後隊保護糧饷,張飛帶領文武在中隊,拆去關外大營,穿巴州而過。

    一路上日行夜宿,遇水架橋,見山開路,虧得嚴顔是頭隊先鋒,所逢關寨見大軍一到,無不出關拜迎,一路并無阻隔。

    此話暫且不提。

     且說,涪關劉備,自龐統一死之後,連遭挫折,幸有彭羕出謀畫策,采取應變措施,總算躲進涪關,不至于再次損兵折将。

    看看年關将臨,四面都是川軍,消息隔絕,仍不知諸葛亮現在何處,年前能否趕到。

    故而大有度日如年之感,天天遙望荊州,盼望大軍早日救應,殺退川軍。

     川将張任就在離涪關不習的鳳鳴山上,因見劉備堅守不戰,今日命吳懿、劉璝讨戰,明日又派吳蘭、雷銅攻關,在這半年時間裡沒有一天安甯過,但仍是奈何不得劉備。

     涪關上,自從半年前向荊州發出一封書信以後,彭羕果然加倍小心,号令所有将士不得出戰,違者斬首,他人不離關,手不離劍,這柄劍是劉備贈賜的,是權力的象征。

    隻因衆将見他部署得當,危急之中籌策不亂,又懼他手中的寶劍,因而沒一人敢輕言出戰。

    半年來,盡管川将輪番不斷地在關外叫罵搦戰,衆将隻是忍着,等候救兵的到來。

     光陰荏苒,這一日已到了小除夕。

    張任一早就坐于帳中。

    據連日來陸路上的探子報來,諸葛亮果然好計謀,逢關必克,有将必降,越逼越近,不出兩天就可以趕到這裡。

    看來,這一條路上是必丢的了。

    更擔心的是,這十來天派往巴州這路的探子,為何竟無一個回來報告,到底怎麼樣了呢?實際上,水路早有嚴顔開路,行程迅速,且已将張任遣去的密探攔住,中斷了張任的消息來源。

    張任思量道:今天是小年夜了,涪關被他們足足守了半年之久。

    如今諸葛亮離此已不遠,劉備必定也有所得知,這對劉備來說是大大有利的,渡過了難關,總算有了出頭之日。

    就因為這樣,劉備有可能命大将出戰,顯示一下威風。

    我就趁這個機會暗設伏兵,截住厮殺,畢竟我方人多勢衆,取勝不成問題。

    倘若能夠攻破涪關抓住劉備,那我就能把漢軍統統趕出西川;即使隻斬殺幾員漢将,那也能削弱一點劉備的實力,出一點積恨。

    張任把希望寄托在今天能夠與漢将僥幸一戰上。

    所以一清早便發令,命吳懿、劉璝帶兵三千先去涪關讨戰,騙出漢将,然後詐敗佯輸往山套中進去。

    再命吳蘭、雷銅領兵三千,離涪關三裡的山套中埋伏,待漢軍追到,立即助戰。

    發令完畢,四将引兵自去。

     吳懿、劉璝領兵來到涪關後面,三千川軍便象往常一樣,刀槍旗幡就在地上一架,有的圈腿而坐,有的仰面而卧,閉着眼睛養神,嘴裡好象念經似的朝關廂上罵着。

    這半年來,似乎每次到這兒來叫罵,憑你罵得怎樣難聽得不堪入耳,關廂上總 沒一個人接嘴,大門總是關得緊騰騰,川軍根本用不着擔心會有人從涪關殺出來,隻把這座沒人接應的關廂比喻成一座墳堂,他們就好比是派來看守的人。

    數月以來,罵得也膩了,到後來也有嬉笑玩耍的,也有睡覺的,想着時開口罵幾句,到太陽當頂的時候把帶來的幹糧吃一飽,太陽斜西了就跟着大隊回去。

    這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

    今天他們也和往常一樣,吳懿、劉璝坐在馬背上朝着關廂上喊道:&ldquo叱!城關上漢将聽了,大将軍吳懿在此,有膽量的出關決一死戰,閉關不戰不是大丈夫!&rdquo&ldquo叱!漢将聽着,本将軍乃是西蜀名将劉璝,十數年來關外無對手,爾等速速出關領死!&rdquo 不管是出口傷人,還是自吹自擂,漢軍聽得多了,也不覺得逆耳了,就象在欣賞一支不協調、走了音的交響曲。

    今天,除了劉備在大堂上,所有的文武都上了關廂,文官有彭羕、法正,武将有黃忠、魏延、丁立、白壽、孟達和劉封。

    因為昨晚深夜,有人聽得遠處傳來隆隆炮火聲,根據時間的推測,今天或明天必有荊州人馬趕到。

    至于是哪一路先到誰也猜不準,估計陸路要快一點,總之救星就在目前了。

    今日關廂之中從劉備到小卒都不象以前那樣愁眉不展,就象一群被關押了半年之久的囚犯,突然得知即将要無罪釋放的消息,群情激憤,喜形于色,揚眉吐氣的日子就要到了。

    漢軍人人高興,唯獨有一個人高興之餘有點驚悸,那就是魏延,魏文長。

    在此圍困了半年,他也感到象隻籠中鳥難以展翅,恨不得出關打個痛快,巴望漢軍早日到此解圍。

    可另一方面又俱怕救兵到來,因為龐統在世時自己說了許多不該說的話,誰料想他竟是這樣命乖運蹇,被張任亂箭射死在落鳳坡下,靠山變成了冰山頃刻融化。

     前番馬良回轉荊州,必定将我的話轉複了諸葛亮,我天不怕,地不怕,怕的就是他一個人。

    長沙時他就要殺我,被主公劉備保了下來,今番到此必定要二帳并算,恐怕我魏延一條命還賠不完。

    要是今日能出關與川軍大戰一場,殺他幾員大将,立些功勞,或許還能将功補過保住性命。

    可是代理軍師彭羕手捧寶劍号令威嚴是決不肯放我出戰的,真是惹人心煩。

     這邊魏延在仿徨猶豫,那邊的彭羕早已窺透了他的心思,似笑非笑地喚道:&ldquo魏将軍。

    &rdquo 魏延從沉思中驚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