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趕夜渡二義殁漩渦 過溪水單舟巧遇主
關燈
小
中
大
。
&ldquo小劉、小龔啊,你們死得可憐。
老張來晚了一步,定要與你們報仇雪恨!&rdquo 多年有功之臣徒遭厄運,江邊衆文武悲憤交集,尤其從荊州來的原班文武,都知道他們敦厚樸實,如今已漸近涪關,卻中途離别,更是涕淚交下。
張飛邊哭邊自語道,都是老張未及時發覺你們下船,白白地送掉了兩條性命。
小劉、小龔是我家大哥的忠臣,要是到了涪關怎樣向大哥和軍師交差呢?小劉、小龔,你們死得慘啊!衆人勸道:都督,人死不可複生,不要過于悲傷。
再說二位将軍未奉将令,擅自酗酒渡江,非是都督之過。
請都督回營好好歇息,再圖良策。
衆人邊勸邊将張飛攙扶進了大帳,然後各歸營帳休息。
虎頭山一聲炮響以後,賈熙向江面上仔細看了一看,人和船都沒影沒蹤,等到硝煙散盡後,望到水營邊的人走了,再沒一個人過江來,這才稍覺放心,命手下再裝好火藥,時刻注意對江的動靜之後,再回去休息。
一宵無事,直抵來朝。
張飛一早坐帳,點卯之後把劉辟、龔都從點卯簿上鈎去,由毛仁、苟璋代理先行将。
自從死了二将以後,張飛愈加渡江心切,一再催問兩旁可有渡江妙計,可一時間誰想得出呢!急得張飛像個熱鍋上的螞蟻,坐也不好,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穩,苦思冥想,就是想不出一點辦法出來。
這一天,閑着無聊,他就帶着十八名燕将出水營上岸,說是出去散散心。
一行人往山套中行去,見山中村落很多,人們來來往往很是忙碌。
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使久于戎馬的張飛産生了一種親切感,這種漫無目的的散步給了他與凱旋榮歸而不同的享受。
秋收冬藏,百姓不須為生活疲于奔命,正可趁這個既有溫飽,又有閑暇的機會幹些平時不能辦的事情。
張飛在山套中站了一會,發覺無數男女老少或提籃,或背囊,都朝着村落的西南方向蠕動,從人群所體現出來的氣氛看,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說人們正在關切着某個集市。
張飛就吩咐燕将去打聽一下他們為什麼都朝着那個地方而去。
沒多大工夫,燕将就問明情況,說是離這兒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張良廟,每年逢到這一天,附近的百姓就成群結隊去廟中進香,有送糕餅的,有供酒菜的,也有去叩幾個頭許個願的,也有因為流年順利以為是神明暗佑去還願,當然也有去看熱鬧的。
他們對漢高祖的功臣張良奉若神明,因此一年到頭香火不斷。
張飛想,怪不得人們都手提肩負,原來竟有這麼一個好去處,倒不如來朝也到那裡去看看。
張飛在山套中走了一陣,覺得比在營中的心情要舒暢多了,便同燕将踅回了營帳。
一個人在動腦筋的時候,如果老是悶在一個地方想啊想,就是絞盡腦汁也沒什麼結果想出來。
有時候偶爾換一個環境,腦子一輕松,反而想出一個完美的念頭來。
雖說張飛今天出去走了一圈并沒什麼大的收獲,但為明日的巧遇打下了基礎。
張飛回到大營以後,獨自在寝帳中陷入了沉思:這兒有座張良廟,張良是漢家的大功臣,要是大哥到了這兒必定要去燒香,既然到了這裡,我應該去那裡表一表心意,敬一炷香。
第二,那兒有子民,我應到人多的地方去問一同他們,怎樣才能渡過闵江,或許可以問出點名堂來。
第三,廟堂之中總比營帳要清靜得多,便于自己思考計策。
第二天,天剛放明,張飛身上換了官差的服色,帶了些碎銀以資香燭,用了早點,臨行對兒子說,今天你代我升帳,若有人問,隻說老子身體不好,燒香的事不要說。
張苞應了一聲。
張飛悄悄出營登岸,仍奔山套而去。
這裡張苞見老子走後,上大帳居中坐定。
按老時光文武上帳:&ldquo下官拜見都督!&rdquo&ldquo小将參拜都督!&rdquo 張苞學着張飛的樣子擺一擺手:&ldquo罷了!&rdquo 文武想,今天大都督怎麼這麼早就坐帳了呢?擡頭一看卻是張苞。
忙問:&ldquo原是公子爺。
都督在哪裡?&rdquo &ldquo老子身體不好,叫兒子代勞。
他去燒香是不能同你們講的。
&rdquo張苞自以為聰明,豈知已經&ldquo此地無銀三百兩&rdquo了。
文武已知張飛的去向,都在抿嘴笑這個小憨。
張苞見大家在笑,不清楚他們笑個啥,隻當自己的話把他們逗樂了,所以也憨笑起來。
大帳上少了個張飛,氣氛就兩樣了,邊說笑,邊等待張飛燒香歸來。
張飛跟着百姓走了一程,果然見前面有一垛杏黃色的照牆,上面寫着&ldquo張良廟&rdquo三個字,廟前人的确不少,香煙缭繞,人聲鼎沸--漢高祖在西川成了天下,張良廟到處都有,就好比張飛死後,他的廟堂也是布滿蜀中一樣。
&mdash&mdash張飛在廟前買了一副香燭,然後挨進廟門來到正殿上,見神像下面的蒲團上跪滿了人,他們都在虔誠地閉目通神,嘴裡念念有詞。
張飛是個性急的人,等了片刻,不見一個人站起來,仍在喃喃自語,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張飛等得不耐煩,插上蠟燭點上香,合掌向神像遙拜了幾下,就往蒲團上擠了進去。
蒲團上的人早已擠得滿滿的,被張飛這麼一插,中間還可,兩旁專心緻志的人就苦了,一個個像元寶一樣倒了下去,剛才還是嗡嗡不斷的祝告聲,頃刻間成了刺耳的罵罯聲,可又找不到起事人。
中間的人見身旁多了一個大黑漢,卻是官家裝束,不敢吱聲。
張飛跪着,叩了幾個頭,想道,别人口中在念叨些什麼呢?我來了也應該向神明說幾句呀!看到這兒的一切都是亂哄哄,雜亂無章,神明知道誰在求什麼,誰在許什麼呢?故而自語道:&ldquo不靈,不靈的!&rdquo 人家到此都是一片至誠,被張飛這麼一說,以為他在亵渎神道,紛紛投來憤慨的目光。
&ldquo罪過,罪過!有渎神靈,必有所報!既不敬神,何必燒香!&rdquo 忽兒張飛又道:&ldquo妙哉,妙哉!&rdquo說罷,站起身來就退了出去。
原來張飛叩了頭之後,見上面的神像塑得栩栩如生,心裡說道:我家老師常說,漢朝出了張良、韓信、鄧禹、班超等人才,他們用兵神出鬼沒。
本督為了複興漢室,兵到闵江,一籌莫展。
可能看在高祖四百年江山的份上,傳授本督過江妙計!與我家大哥和老師會師!說到老師,張飛腦子裡想到了諸葛亮,暗想:要是老師在此,必定有過江的計策。
但是,我與老師天各一方,怎麼辦?要是老師能叫人送一封錦囊來&hellip&hellip想到錦囊,張飛抛掉手中的殘香,蓦然站起。
兩旁燒香人被他一下一上弄得心神不甯,見他一會兒說壞,一會兒說好,當他是個有毛病的人! 張飛出了張良廟,循着原路回去。
邊走邊想道:荊州分兵時,老師給我一封錦囊和一輛大車,車上裝的是一隻大木箱,當時曾說道,兵抵闵江若無法渡過便可開拆,其中自有妙法。
記得在巴丘鎮時,我就想先看一看,隻見上面已寫了好幾個宇:&ldquo未到闵江,偷看錦囊。
&rdquo吓得我從此死了這條心。
現在到了闵江,已在江邊想了這許多天,可謂無計可出,此時回去拆閱正是時候。
張飛摸一摸貼身處,錦囊仍然安好,腳底好似生風,一路行去,已走了半個時辰。
來的時候有向導,回去時隻是一個人,明明是按着原路走的,誰知一心不可二用,想了心思就把路頭給錯過了。
張飛站定腳步,向四下環顧了一番,地陌生琉,全然不似來的路,心裡還是急着要趕回去看錦囊,試着又向前走了許久。
張飛記得來時并沒走多少路,現在在山套中走了這麼長時間仍然沒有走出去。
心裡有點慌,但又不知大營在何處。
辨了辨方向,拽開腳步徑朝東北方走去。
轉過一個山頭,見大營就在正前方,可腳下橫出一條小溪來。
雖說小溪,也有數丈開闊。
張飛猜測這條小溪連着闵江,是闵江的一條支流,料定自己走錯了路。
不過并不着急,因為過了小溪不遠就是大營了,隻要有條小船就能過溪,擔心的是一下到哪裡去找尋小船。
可真是無巧不成書,當張飛想着小船,不遠的水面上真的飄蕩着一條小船,他就沿着溪岸迎了過去,見船上隻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壯年船夫,情緒悠閑自得,邊劃着船邊哼着小曲,看上去既不像漁夫,也不像商販。
張飛招呼道:&ldquo船家,來來來,渡我過溪。
&rdquo 這個船夫既不答應渡,也沒說不渡,把小船劃到了岸邊,伸出了闆槳向岸上一搭,看了岸上人一眼。
張飛便輕松地跳了上去,跨在艙中站穩。
船夫也不問他到哪兒,
&ldquo小劉、小龔啊,你們死得可憐。
老張來晚了一步,定要與你們報仇雪恨!&rdquo 多年有功之臣徒遭厄運,江邊衆文武悲憤交集,尤其從荊州來的原班文武,都知道他們敦厚樸實,如今已漸近涪關,卻中途離别,更是涕淚交下。
張飛邊哭邊自語道,都是老張未及時發覺你們下船,白白地送掉了兩條性命。
小劉、小龔是我家大哥的忠臣,要是到了涪關怎樣向大哥和軍師交差呢?小劉、小龔,你們死得慘啊!衆人勸道:都督,人死不可複生,不要過于悲傷。
再說二位将軍未奉将令,擅自酗酒渡江,非是都督之過。
請都督回營好好歇息,再圖良策。
衆人邊勸邊将張飛攙扶進了大帳,然後各歸營帳休息。
虎頭山一聲炮響以後,賈熙向江面上仔細看了一看,人和船都沒影沒蹤,等到硝煙散盡後,望到水營邊的人走了,再沒一個人過江來,這才稍覺放心,命手下再裝好火藥,時刻注意對江的動靜之後,再回去休息。
一宵無事,直抵來朝。
張飛一早坐帳,點卯之後把劉辟、龔都從點卯簿上鈎去,由毛仁、苟璋代理先行将。
自從死了二将以後,張飛愈加渡江心切,一再催問兩旁可有渡江妙計,可一時間誰想得出呢!急得張飛像個熱鍋上的螞蟻,坐也不好,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穩,苦思冥想,就是想不出一點辦法出來。
這一天,閑着無聊,他就帶着十八名燕将出水營上岸,說是出去散散心。
一行人往山套中行去,見山中村落很多,人們來來往往很是忙碌。
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使久于戎馬的張飛産生了一種親切感,這種漫無目的的散步給了他與凱旋榮歸而不同的享受。
秋收冬藏,百姓不須為生活疲于奔命,正可趁這個既有溫飽,又有閑暇的機會幹些平時不能辦的事情。
張飛在山套中站了一會,發覺無數男女老少或提籃,或背囊,都朝着村落的西南方向蠕動,從人群所體現出來的氣氛看,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說人們正在關切着某個集市。
張飛就吩咐燕将去打聽一下他們為什麼都朝着那個地方而去。
沒多大工夫,燕将就問明情況,說是離這兒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張良廟,每年逢到這一天,附近的百姓就成群結隊去廟中進香,有送糕餅的,有供酒菜的,也有去叩幾個頭許個願的,也有因為流年順利以為是神明暗佑去還願,當然也有去看熱鬧的。
他們對漢高祖的功臣張良奉若神明,因此一年到頭香火不斷。
張飛想,怪不得人們都手提肩負,原來竟有這麼一個好去處,倒不如來朝也到那裡去看看。
張飛在山套中走了一陣,覺得比在營中的心情要舒暢多了,便同燕将踅回了營帳。
一個人在動腦筋的時候,如果老是悶在一個地方想啊想,就是絞盡腦汁也沒什麼結果想出來。
有時候偶爾換一個環境,腦子一輕松,反而想出一個完美的念頭來。
雖說張飛今天出去走了一圈并沒什麼大的收獲,但為明日的巧遇打下了基礎。
張飛回到大營以後,獨自在寝帳中陷入了沉思:這兒有座張良廟,張良是漢家的大功臣,要是大哥到了這兒必定要去燒香,既然到了這裡,我應該去那裡表一表心意,敬一炷香。
第二,那兒有子民,我應到人多的地方去問一同他們,怎樣才能渡過闵江,或許可以問出點名堂來。
第三,廟堂之中總比營帳要清靜得多,便于自己思考計策。
第二天,天剛放明,張飛身上換了官差的服色,帶了些碎銀以資香燭,用了早點,臨行對兒子說,今天你代我升帳,若有人問,隻說老子身體不好,燒香的事不要說。
張苞應了一聲。
張飛悄悄出營登岸,仍奔山套而去。
這裡張苞見老子走後,上大帳居中坐定。
按老時光文武上帳:&ldquo下官拜見都督!&rdquo&ldquo小将參拜都督!&rdquo 張苞學着張飛的樣子擺一擺手:&ldquo罷了!&rdquo 文武想,今天大都督怎麼這麼早就坐帳了呢?擡頭一看卻是張苞。
忙問:&ldquo原是公子爺。
都督在哪裡?&rdquo &ldquo老子身體不好,叫兒子代勞。
他去燒香是不能同你們講的。
&rdquo張苞自以為聰明,豈知已經&ldquo此地無銀三百兩&rdquo了。
文武已知張飛的去向,都在抿嘴笑這個小憨。
張苞見大家在笑,不清楚他們笑個啥,隻當自己的話把他們逗樂了,所以也憨笑起來。
大帳上少了個張飛,氣氛就兩樣了,邊說笑,邊等待張飛燒香歸來。
張飛跟着百姓走了一程,果然見前面有一垛杏黃色的照牆,上面寫着&ldquo張良廟&rdquo三個字,廟前人的确不少,香煙缭繞,人聲鼎沸--漢高祖在西川成了天下,張良廟到處都有,就好比張飛死後,他的廟堂也是布滿蜀中一樣。
&mdash&mdash張飛在廟前買了一副香燭,然後挨進廟門來到正殿上,見神像下面的蒲團上跪滿了人,他們都在虔誠地閉目通神,嘴裡念念有詞。
張飛是個性急的人,等了片刻,不見一個人站起來,仍在喃喃自語,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張飛等得不耐煩,插上蠟燭點上香,合掌向神像遙拜了幾下,就往蒲團上擠了進去。
蒲團上的人早已擠得滿滿的,被張飛這麼一插,中間還可,兩旁專心緻志的人就苦了,一個個像元寶一樣倒了下去,剛才還是嗡嗡不斷的祝告聲,頃刻間成了刺耳的罵罯聲,可又找不到起事人。
中間的人見身旁多了一個大黑漢,卻是官家裝束,不敢吱聲。
張飛跪着,叩了幾個頭,想道,别人口中在念叨些什麼呢?我來了也應該向神明說幾句呀!看到這兒的一切都是亂哄哄,雜亂無章,神明知道誰在求什麼,誰在許什麼呢?故而自語道:&ldquo不靈,不靈的!&rdquo 人家到此都是一片至誠,被張飛這麼一說,以為他在亵渎神道,紛紛投來憤慨的目光。
&ldquo罪過,罪過!有渎神靈,必有所報!既不敬神,何必燒香!&rdquo 忽兒張飛又道:&ldquo妙哉,妙哉!&rdquo說罷,站起身來就退了出去。
原來張飛叩了頭之後,見上面的神像塑得栩栩如生,心裡說道:我家老師常說,漢朝出了張良、韓信、鄧禹、班超等人才,他們用兵神出鬼沒。
本督為了複興漢室,兵到闵江,一籌莫展。
可能看在高祖四百年江山的份上,傳授本督過江妙計!與我家大哥和老師會師!說到老師,張飛腦子裡想到了諸葛亮,暗想:要是老師在此,必定有過江的計策。
但是,我與老師天各一方,怎麼辦?要是老師能叫人送一封錦囊來&hellip&hellip想到錦囊,張飛抛掉手中的殘香,蓦然站起。
兩旁燒香人被他一下一上弄得心神不甯,見他一會兒說壞,一會兒說好,當他是個有毛病的人! 張飛出了張良廟,循着原路回去。
邊走邊想道:荊州分兵時,老師給我一封錦囊和一輛大車,車上裝的是一隻大木箱,當時曾說道,兵抵闵江若無法渡過便可開拆,其中自有妙法。
記得在巴丘鎮時,我就想先看一看,隻見上面已寫了好幾個宇:&ldquo未到闵江,偷看錦囊。
&rdquo吓得我從此死了這條心。
現在到了闵江,已在江邊想了這許多天,可謂無計可出,此時回去拆閱正是時候。
張飛摸一摸貼身處,錦囊仍然安好,腳底好似生風,一路行去,已走了半個時辰。
來的時候有向導,回去時隻是一個人,明明是按着原路走的,誰知一心不可二用,想了心思就把路頭給錯過了。
張飛站定腳步,向四下環顧了一番,地陌生琉,全然不似來的路,心裡還是急着要趕回去看錦囊,試着又向前走了許久。
張飛記得來時并沒走多少路,現在在山套中走了這麼長時間仍然沒有走出去。
心裡有點慌,但又不知大營在何處。
辨了辨方向,拽開腳步徑朝東北方走去。
轉過一個山頭,見大營就在正前方,可腳下橫出一條小溪來。
雖說小溪,也有數丈開闊。
張飛猜測這條小溪連着闵江,是闵江的一條支流,料定自己走錯了路。
不過并不着急,因為過了小溪不遠就是大營了,隻要有條小船就能過溪,擔心的是一下到哪裡去找尋小船。
可真是無巧不成書,當張飛想着小船,不遠的水面上真的飄蕩着一條小船,他就沿着溪岸迎了過去,見船上隻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壯年船夫,情緒悠閑自得,邊劃着船邊哼着小曲,看上去既不像漁夫,也不像商販。
張飛招呼道:&ldquo船家,來來來,渡我過溪。
&rdquo 這個船夫既不答應渡,也沒說不渡,把小船劃到了岸邊,伸出了闆槳向岸上一搭,看了岸上人一眼。
張飛便輕松地跳了上去,跨在艙中站穩。
船夫也不問他到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