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鄧芝獻計馬玉歸漢 閻芝退守張飛得關
關燈
小
中
大
候,方才肯遷就一點。
鄧芝輕拂清須,緩緩說道:&ldquo将軍既然不嫌貧道俗陋,肯俯就屈尊,想那亂石小關将隻一員,兵則數衆,何足道哉,貧道觀來好似囊中取物,手到即來,有甚難處?&rdquo 張飛見他說出話來口輕飄飄,十分自信,忙起身向鄧芝一躬到底:&ldquo鄧先生大智大謀,果然名不虛傳,本督欽佩已極!但不知如何取關?&rdquo &ldquo請将軍速回大營,号令退兵,至少要退過亂石山十裡之遙。
&rdquo &ldquo本督已命大隊後退三十裡,離此亂石山至少有十裡之遙,天明前諒已退盡。
&rdquo 鄧芝想,這一點你倒想得和我一樣的,說明你很有預謀。
遂點了一下頭,說道,請将軍速速歸營,引領大将繞道前往亂石關,切莫大張旗鼓行走大道,如此一到關前便可取勝。
張飛連忙搖搖手說,這不行的,關廂中有馬玉在,毛仁、苟璋非他對手,本督怎麼進得了關?鄧芝說三将軍不必擔心,關廂必取無疑。
不過将軍不必親往,傳令之後立即返回此地,貧道在此專候。
張飛對他的話深信不疑,道聲&ldquo告辭&rdquo,出得草屋,提缰下山,上了馬背,連連催鞭,烏骓馬如騰雲駕霧,片刻之間已過了十來裡路,見那裡營頭壘壘,進了後營,直奔内帳。
十八個燕将見張飛突然而至,驚喜萬分,忙打聽他的去向,張飛連連說道,不必多問,速速與我升帳。
燕将說,适才衆文武已知大都督中箭身亡了,此時哪個坐帳呢?張飛說,老張有不死之術,此番早己去陰回陽,自然是由本督升帳來了。
衆燕将都笑在心裡:他真象個大小孩,說死就死,說活就活,别人會相信嗎?即時鼓聲鳴響。
從亂石關退兵到此剛剛紮住營寨,猛聽得大帳鼓聲大作,自不必說有軍情大事,無多時已聚集在大帳,各各詢問是哪個擊鼓升帳,都不清楚。
問值帳官時,方知是燕将擊的鼓,由此可知,必是張飛詐死,而今不知又想出了什麼妙計來發号施令了。
兩旁按班站立,隻見張飛從内帳走出,容光煥發,烏黑的臉上神采奕奕,與前幾天比起來判若兩人。
文武參見已畢,張飛方才開口說:&ldquo衆位,昨晚本督使出詐死一計,小馬并不中計,老張隻得退兵三十裡,如今發兵取關,衆将聽令了!&rdquo 衆将這才明白昨晚張飛果然是詐死,退了三十裡路,總算又給他想出了什麼計策來,每次有計總是說取關,取到今天還未取着,恐怕今日也未必能兌現。
文武雖是這麼想,但号令還是不折不扣聽從。
張飛也不與大家講清取關的原因,反正以為鄧芝的話不會錯的,隻管照着做就是了。
遂拔令在手,喚道:&ldquo小劉、小龔聽令!&rdquo &ldquo劉辟在!&rdquo &ldquo龔都有!&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三千,從小道悄悄繞到亂石關。
此番前往,毋須幹戈相争,一到便可取關,不得有誤!&rdquo 劉辟和龔都有點莫名其妙,怎麼取一座關廂竟然可以不動刀槍,一到就能成功呢?莫不是做夢吧,便問:&ldquo三将軍,我等如何取關?&rdquo &ldquo不必多問,到時便知。
切記不可殺了毛、苟二人。
&rdquo &ldquo這兩個逆賊罪惡滔天,昨晚誘騙三将軍取關,險遭其毒手,豈有不殺之理!&rdquo 張飛說,毛、苟二人雖然有罪,但老張還須親自審理。
你們切記:千萬不可動刀動槍擅自殺戮。
違者軍法不容,心裡想,現在我不能告訴你們,他們有莫大之功!不然我張飛豈不成了忘恩負義之人了。
劉、龔接令而退。
張飛對兩旁說道,衆位在這裡聽候捷報,本督去野村山莊另有軍機大事。
他死都不說是去亂石山--說罷,張飛出營上馬,揚鞭而去。
龍馬善行,十來裡路打一個來回,也不過一頓飯的工夫。
此時回到山中,拴住了馬,上前敲起門來。
這種敲門聲隻有張飛敲得出,因為來了兩趟,就象到了自己的家裡一樣随便,不似第一次那樣拘謹了。
小僮剛開門,張飛就擠着身子向裡面走,一邊嬉皮笑臉地說,老張又來了。
小僮張開兩臂攔着說,此番須将戰馬帶往草屋之後。
張飛不解問道,這卻為何?小僮說,此乃我家先生吩咐,隻管放心便了。
張飛重又轉身解下缰繩,跟着小僮将馬送到屋後,這才随着小僮來到草堂。
張飛搶步上前施了一禮道:&ldquo鄧先生,本督來了。
&rdquo &ldquo可曾命人取關?&rdquo &ldquo已命劉辟、龔都二将引領三千精兵,按先生吩咐兜抄小道前往。
不過此關如何取下,本督尚在朦胧之中,還望先生明示!&rdquo &ldquo請将軍稍待片刻,山人自有取關良策,決不使爾失望!&rdquo 正說話間,隻聽得傳來&ldquo嘭&hellip&hellip&rdquo叩門之聲,并大聲叫喊道:&ldquo開門來!先生可在,馬玉來也,請開門來啊!&rdquo 張飛猛聽得是馬玉的聲音,頓然神情緊張起來,暗想,照此說來,鄧芝和他早有來往,而且情份非同一般。
按理說,馬玉能文能武,又是川中的有名之将,鄧芝又是個大能人,交往莫逆,原是常情。
我卻是個川外人,與他們素昧生平,如今兩軍對壘,難分難解,倘使鄧芝用計賺我入局,還不是甕中捉鼈!人心叵測,不可不防。
張飛暗暗将手搭在劍柄上,環眼怒睜,責問道:&ldquo鄧先生,馬玉到此何幹,莫非擒捉本督?&rdquo 鄧芝見他慌張到這般地步,大覺有趣,立即笑着安慰道:&ldquo将軍不必驚慌,想你長坂橋一聲大吼,吓退百萬曹軍,何等威風,何懼一馬玉耳!請至堂後隐身,非我相請,切莫辄入,隻管耳聞佳音!&rdquo 張飛将信将疑,嗔道:&ldquo鄧先生千萬不可捉弄本督,否則莫怪本督的寶劍無情!&rdquo &ldquo将軍不必疑心。
&rdquo鄧芝心裡想,張飛枉空為一軍之帥,聽了馬玉的叫聲,竟然如此膽小,可發一笑!等到事情成功了,他不知要怎樣羞愧呢! 張飛按着劍柄站起身來,走到草堂之後,把耳朵貼在闆壁上,聽起&ldquo壁腳&rdquo來。
鄧芝即命小僮收拾過竹椅,略整一整巾帻,關照小僮去開門。
那馬玉為什麼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張飛在這裡的時候他也來了呢?原來就在張飛下山回營發令的同時,鄧芝已想到了一條萬全之策,既可令張飛得關,又不使兩軍有損,就叫一個十七八歲較懂事的書僮下山趕進亂石關,請他上山,說有要事相告。
馬玉頗有見識,數年前就結交了鄧芝,見他才氣橫溢,書史盡知,況又久慕其名,談吐之間便已深相結納,大有拜為師長之意。
何奈鄧芝才高識廣,謙恭過人,萬般不肯,故而他們兩個明則知己之交,實則有半師之誼。
隻要鄧芝在家,馬玉一有空暇便到亂石山去拜望,順便求教一二。
或者請他到關廂之中盤玩暢叙幾日,來往甚密,很是投機。
因此,馬玉年紀雖輕,在用兵之上受鄧芝教益非淺,也學得滿腹經綸,才智過人。
除了嚴顔以外,隻有鄧芝的話他是唯命是從。
今日見鄧芝派小僮來請,心裡好不高興,滿口答應。
現在送走了小僮,回到關廂上對毛仁、苟璋二人說,馬玉有些俗事要出關一趟,去去便回,費心二位鎮守此關。
毛、苟暗暗高興:機會來得正好。
不管你有什麼事情,隻要一出關廂,這亂石關就是漢室的天下了,我們立即守住各關,把你關在城外,你休想再進關!雖說昨晚張飛中箭而亡,并非我們所害,但皇叔與軍師豈知個中原委,不是這麼做,到那時便是渾身長嘴也說不清楚。
因此對馬玉慨然說道,馬将軍不必擔心,漢軍己經逃得無影無蹤,亂石關好似磐石一般,小将等可保城池安然無恙!&mdash&mdash張飛蓦然退兵,這是絕妙的策略,否則鄧芝相請,馬玉斷然放心不下,也就不肯離開關廂了。
張飛采用的就是&ldquo以退為攻&rdquo的戰法。
馬玉見毛仁、苟璋答應得這
鄧芝輕拂清須,緩緩說道:&ldquo将軍既然不嫌貧道俗陋,肯俯就屈尊,想那亂石小關将隻一員,兵則數衆,何足道哉,貧道觀來好似囊中取物,手到即來,有甚難處?&rdquo 張飛見他說出話來口輕飄飄,十分自信,忙起身向鄧芝一躬到底:&ldquo鄧先生大智大謀,果然名不虛傳,本督欽佩已極!但不知如何取關?&rdquo &ldquo請将軍速回大營,号令退兵,至少要退過亂石山十裡之遙。
&rdquo &ldquo本督已命大隊後退三十裡,離此亂石山至少有十裡之遙,天明前諒已退盡。
&rdquo 鄧芝想,這一點你倒想得和我一樣的,說明你很有預謀。
遂點了一下頭,說道,請将軍速速歸營,引領大将繞道前往亂石關,切莫大張旗鼓行走大道,如此一到關前便可取勝。
張飛連忙搖搖手說,這不行的,關廂中有馬玉在,毛仁、苟璋非他對手,本督怎麼進得了關?鄧芝說三将軍不必擔心,關廂必取無疑。
不過将軍不必親往,傳令之後立即返回此地,貧道在此專候。
張飛對他的話深信不疑,道聲&ldquo告辭&rdquo,出得草屋,提缰下山,上了馬背,連連催鞭,烏骓馬如騰雲駕霧,片刻之間已過了十來裡路,見那裡營頭壘壘,進了後營,直奔内帳。
十八個燕将見張飛突然而至,驚喜萬分,忙打聽他的去向,張飛連連說道,不必多問,速速與我升帳。
燕将說,适才衆文武已知大都督中箭身亡了,此時哪個坐帳呢?張飛說,老張有不死之術,此番早己去陰回陽,自然是由本督升帳來了。
衆燕将都笑在心裡:他真象個大小孩,說死就死,說活就活,别人會相信嗎?即時鼓聲鳴響。
從亂石關退兵到此剛剛紮住營寨,猛聽得大帳鼓聲大作,自不必說有軍情大事,無多時已聚集在大帳,各各詢問是哪個擊鼓升帳,都不清楚。
問值帳官時,方知是燕将擊的鼓,由此可知,必是張飛詐死,而今不知又想出了什麼妙計來發号施令了。
兩旁按班站立,隻見張飛從内帳走出,容光煥發,烏黑的臉上神采奕奕,與前幾天比起來判若兩人。
文武參見已畢,張飛方才開口說:&ldquo衆位,昨晚本督使出詐死一計,小馬并不中計,老張隻得退兵三十裡,如今發兵取關,衆将聽令了!&rdquo 衆将這才明白昨晚張飛果然是詐死,退了三十裡路,總算又給他想出了什麼計策來,每次有計總是說取關,取到今天還未取着,恐怕今日也未必能兌現。
文武雖是這麼想,但号令還是不折不扣聽從。
張飛也不與大家講清取關的原因,反正以為鄧芝的話不會錯的,隻管照着做就是了。
遂拔令在手,喚道:&ldquo小劉、小龔聽令!&rdquo &ldquo劉辟在!&rdquo &ldquo龔都有!&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三千,從小道悄悄繞到亂石關。
此番前往,毋須幹戈相争,一到便可取關,不得有誤!&rdquo 劉辟和龔都有點莫名其妙,怎麼取一座關廂竟然可以不動刀槍,一到就能成功呢?莫不是做夢吧,便問:&ldquo三将軍,我等如何取關?&rdquo &ldquo不必多問,到時便知。
切記不可殺了毛、苟二人。
&rdquo &ldquo這兩個逆賊罪惡滔天,昨晚誘騙三将軍取關,險遭其毒手,豈有不殺之理!&rdquo 張飛說,毛、苟二人雖然有罪,但老張還須親自審理。
你們切記:千萬不可動刀動槍擅自殺戮。
違者軍法不容,心裡想,現在我不能告訴你們,他們有莫大之功!不然我張飛豈不成了忘恩負義之人了。
劉、龔接令而退。
張飛對兩旁說道,衆位在這裡聽候捷報,本督去野村山莊另有軍機大事。
他死都不說是去亂石山--說罷,張飛出營上馬,揚鞭而去。
龍馬善行,十來裡路打一個來回,也不過一頓飯的工夫。
此時回到山中,拴住了馬,上前敲起門來。
這種敲門聲隻有張飛敲得出,因為來了兩趟,就象到了自己的家裡一樣随便,不似第一次那樣拘謹了。
小僮剛開門,張飛就擠着身子向裡面走,一邊嬉皮笑臉地說,老張又來了。
小僮張開兩臂攔着說,此番須将戰馬帶往草屋之後。
張飛不解問道,這卻為何?小僮說,此乃我家先生吩咐,隻管放心便了。
張飛重又轉身解下缰繩,跟着小僮将馬送到屋後,這才随着小僮來到草堂。
張飛搶步上前施了一禮道:&ldquo鄧先生,本督來了。
&rdquo &ldquo可曾命人取關?&rdquo &ldquo已命劉辟、龔都二将引領三千精兵,按先生吩咐兜抄小道前往。
不過此關如何取下,本督尚在朦胧之中,還望先生明示!&rdquo &ldquo請将軍稍待片刻,山人自有取關良策,決不使爾失望!&rdquo 正說話間,隻聽得傳來&ldquo嘭&hellip&hellip&rdquo叩門之聲,并大聲叫喊道:&ldquo開門來!先生可在,馬玉來也,請開門來啊!&rdquo 張飛猛聽得是馬玉的聲音,頓然神情緊張起來,暗想,照此說來,鄧芝和他早有來往,而且情份非同一般。
按理說,馬玉能文能武,又是川中的有名之将,鄧芝又是個大能人,交往莫逆,原是常情。
我卻是個川外人,與他們素昧生平,如今兩軍對壘,難分難解,倘使鄧芝用計賺我入局,還不是甕中捉鼈!人心叵測,不可不防。
張飛暗暗将手搭在劍柄上,環眼怒睜,責問道:&ldquo鄧先生,馬玉到此何幹,莫非擒捉本督?&rdquo 鄧芝見他慌張到這般地步,大覺有趣,立即笑着安慰道:&ldquo将軍不必驚慌,想你長坂橋一聲大吼,吓退百萬曹軍,何等威風,何懼一馬玉耳!請至堂後隐身,非我相請,切莫辄入,隻管耳聞佳音!&rdquo 張飛将信将疑,嗔道:&ldquo鄧先生千萬不可捉弄本督,否則莫怪本督的寶劍無情!&rdquo &ldquo将軍不必疑心。
&rdquo鄧芝心裡想,張飛枉空為一軍之帥,聽了馬玉的叫聲,竟然如此膽小,可發一笑!等到事情成功了,他不知要怎樣羞愧呢! 張飛按着劍柄站起身來,走到草堂之後,把耳朵貼在闆壁上,聽起&ldquo壁腳&rdquo來。
鄧芝即命小僮收拾過竹椅,略整一整巾帻,關照小僮去開門。
那馬玉為什麼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張飛在這裡的時候他也來了呢?原來就在張飛下山回營發令的同時,鄧芝已想到了一條萬全之策,既可令張飛得關,又不使兩軍有損,就叫一個十七八歲較懂事的書僮下山趕進亂石關,請他上山,說有要事相告。
馬玉頗有見識,數年前就結交了鄧芝,見他才氣橫溢,書史盡知,況又久慕其名,談吐之間便已深相結納,大有拜為師長之意。
何奈鄧芝才高識廣,謙恭過人,萬般不肯,故而他們兩個明則知己之交,實則有半師之誼。
隻要鄧芝在家,馬玉一有空暇便到亂石山去拜望,順便求教一二。
或者請他到關廂之中盤玩暢叙幾日,來往甚密,很是投機。
因此,馬玉年紀雖輕,在用兵之上受鄧芝教益非淺,也學得滿腹經綸,才智過人。
除了嚴顔以外,隻有鄧芝的話他是唯命是從。
今日見鄧芝派小僮來請,心裡好不高興,滿口答應。
現在送走了小僮,回到關廂上對毛仁、苟璋二人說,馬玉有些俗事要出關一趟,去去便回,費心二位鎮守此關。
毛、苟暗暗高興:機會來得正好。
不管你有什麼事情,隻要一出關廂,這亂石關就是漢室的天下了,我們立即守住各關,把你關在城外,你休想再進關!雖說昨晚張飛中箭而亡,并非我們所害,但皇叔與軍師豈知個中原委,不是這麼做,到那時便是渾身長嘴也說不清楚。
因此對馬玉慨然說道,馬将軍不必擔心,漢軍己經逃得無影無蹤,亂石關好似磐石一般,小将等可保城池安然無恙!&mdash&mdash張飛蓦然退兵,這是絕妙的策略,否則鄧芝相請,馬玉斷然放心不下,也就不肯離開關廂了。
張飛采用的就是&ldquo以退為攻&rdquo的戰法。
馬玉見毛仁、苟璋答應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