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鄧芝獻計馬玉歸漢 閻芝退守張飛得關

關燈
督!大都督!&rdquo這些人如喪考妣,聲音一陣比一陣響,&ldquo啊呀,不好了,大都督中箭身亡哉!&hellip&hellip&rdquo人不多,喊聲卻很清晰,張飛混在人群中也不分好歹,跟着叫道:&rdquo不好了,張飛老掉哉!&rdquo 一片哭喊之聲,難分真假,此起彼落,漸漸向後退去。

    關廂上看過去,隻見一群人影東歪西扭地去遠了,叫喊之聲仍在繼續着,似乎不會停止,除非聽不見。

    馬玉将手一擺,示意部下收箭松弦,喝令道:&ldquo來,槍馬伺候!&rdquo 手下去備馬。

    馬玉想,照這樣的喊聲,必是張飛中箭了,不論他死不死,我就殺下關去。

    碰巧可以抓個活張飛,即使是個死屍也不要緊,割下他的腦袋,送往巴州獻與嚴老将軍,畢竟為他報了殺婿之仇,這個功勞不小,馬玉十分謹慎地向關外探了一下頭,沒聽到哭喊聲,定睛向遠處望去,人影不見,心裡頓時警覺起來:剛才還是嚎啕之聲不絕于耳,怎麼片刻工夫就銷聲匿迹了呢?莫不又是張飛的詭計,死了主帥,理應驚慌,絕沒有走得這麼快的呀,曾記得張飛初到這裡搦戰,竟然見機行事,帶箭而走,企圖誘我下關,說明他很會動腦筋,這一次也未必真的中了我的箭。

    既然如此,宜以小心為上,不管他死不死,隻要他不退兵,我就不離關廂!想到這兒,馬玉重又站穩身體,鎮定觀望。

     那末,關廂外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張飛性急且又粗心,奔走了一段路,不知關廂上有沒有動靜,唯恐走遠了,馬玉不肯下關。

    因此命燕将都停下,看一看關廂上馬玉到底還在不在。

    正因為是在黑暗中,非但看不到人,而且連聲音也止息了。

    這一止息正好把猶豫彷徨的馬玉喚醒了。

    隻見關廂上的馬玉巋然不動,根本沒有下關追趕的意思。

    張飛覺得奇怪,自言自語嘀咕道:&ldquo奇了,小馬為何不下關來呢?&rdquo等候多時,仍不見馬玉動身,恍然大悟道:&ldquo唉,吾誤事了!&rdquo燕将不解其意,想不出在哪個時刻做錯了事,全都用驚疑不安的目光看着他。

    張飛問道,誰叫你們不哭不鬧的呢?燕将道,是你都督叫我們停下來的呀。

    張飛說,是了,就是老張叫你們停下來停壞了事情。

    小馬看不到我們的人影,又聽不到我們的聲音,必定懷疑其中有詐,所以閉關不出。

    豈不誤吾事也!燕将問,那怎麼辦呢?張飛道:再放悲聲,且觀馬玉如何動靜!說罷,衆人複又高聲哭喊嚎叫起來,其聲可聞之數裡之遙。

     馬玉聽到漢軍的哭聲又起,心裡暗笑道:嘿嘿,張飛啊,你想用裝死來騙我下關,有這麼便當嗎!不管你們哭也好,笑也罷,我馬玉抱定宗旨不出關廂,待等天明,事情就真相大白了,到那時是守是戰由我作主。

    遂命令守關将士更要小心戒備,嚴防漢軍偷襲。

     張飛在關外幹嚎了半個更次模祥,見亂石關上絲毫沒有動靜,大大地灰心喪氣,來時總以為可以一舉成功,豈料白白地做了半夜的戲,大哭大鬧了一陣,這個時候就象洩了氣的皮球,收拾了兵器戰馬狼狽而走。

    就這樣,十八個燕将跟着張飛仍從後營兜到内帳。

    整頓了盔甲以後,感覺十分疲憊地坐了下來,喘息稍定,吩咐燕将全部圍住内帳,未奉号令,任何人不得辄入,要是文武定要相見,隻說今晚約定了毛、苟二人裡應外合奪關,不料被馬玉射中緻命之處,臨終傳令兵退三十裡,違抗者以軍法論處!說罷,起身重整了甲胄,便要出帳。

    燕将不知他要幹什麼,忙攔住問道,大都督黑暗往何處去啊?張飛說,此是軍機大事,爾等不必多問,待我回來就有捷報了。

    說着,急匆勿步出了内帳,上馬提矛出後營加鞭而去。

     這半夜,漢營中的文武也是坐立不安,難蔔張飛此去成敗如何。

    忽有營中巡哨來報說大都督同燕将等都已回到内帳了,衆人急不可耐,一齊往内帳去打探消息。

    不料見帳外的燕将個個神色莊嚴,面孔鐵青,攔住帳門不讓他們靠近。

    文武問取關的情形,燕将懊喪道:大都督不幸中箭身亡。

    文武聞言,頓然慌作一團,但細想起來,似乎是樁很玄妙的事情,故而半信半疑,要進内帳去見一見。

    燕将說,衆位先生,列位将軍,都督臨終有令:一律不見,違者以軍法論處!文武更感蹊跷,這麼多的人去,怎麼就死他一個,而且還不讓我們見一見,這好象不是張飛的意思吧!就算他真的死了。

    那末臨終就不隻這一句話,總有一點什麼别的話吧?就問:大都督還有何吩咐?燕将道:火速兵退三十裡!這下文武又搞不懂了,都在想,張飛究竟有沒有死呢?要是他詐死吧,命大軍退後三十裡,我們從荊州出發到這兒,跋山涉水,每前進一裡都要付出艱辛的精力,是極不容易的。

    要說他真的喪命了,怎麼這些燕将竟是這樣不慌不忙。

    這裡面大有文章。

    衆文武已料定張飛并沒有死,隻不過是一條計,但兵是一定要退的。

    因此一齊退了出來,按照張飛的将令,連夜起營拔寨,五萬人馬在天明之前已經悄悄退盡。

     須臾,東方發白,亂石關上的守将一夜之内提心吊膽,此時對漢營一看,營頭全無,化作一片白地。

    驚悸之餘,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下來。

    尤其是馬玉着實心頭一寬,以為西川從此可以太平無事。

    有人高興有人愁,毛仁、苟璋見此光景,預料張飛兇多吉少,真有痛心疾首之感,隻是馬玉在旁,不敢在臉上露出一星半點的哀傷之情來。

    亂石關上的将士紛紛額手相慶,群情甚是歡動。

     卻說張飛離營拍馬而走,到雄雞報曉的時分,一騎馬已到亂石山下。

    快馬熟路,張飛循着山路來到半山坳中,見前面有一片搖擺着的竹林和幾間草屋,便下了馬,将馬拴在林中,徑自上前叩門。

     稍頃,門内傳出一聲輕嗽,童音從門隙中傳來:&ldquo清清一早,誰人叫門?&rdquo待開門見是張飛,笑道:&ldquo原是水軍大都督到此。

    &rdquo &ldquo着啊,正是老張。

    請問鄧先生在家麼?&rdquo &ldquo我家先生在内。

    &rdquo &ldquo費心通報一聲。

    &rdquo &ldquo就在堂上,都督隻管進去便了。

    &rdquo 張飛想,今日倒揀到便宜了,經常總要等一會。

    便來到草堂之前,見鄧芝果然坐在那裡,人還未到,先已拱手行禮道:&ldquo鄧先生好早,本督清晨有擾,有禮了!&rdquo 鄧芝略側一側身道:&ldquo貧道還禮不周。

    請坐!&rdquo &ldquo多謝了!&rdquo張飛就在鄧芝身旁的一張竹椅上坐定。

     小僮獻茶畢,鄧芝問道:&ldquo三将軍用兵多時,亂石關可曾取下?&rdquo 張飛歎口氣說:&ldquo唉,說來慚愧,本督用盡計謀,至今未得寸土,故爾腆顔造訪仙莊,還望先生看在複興漢室的大事上,不辭辛勞,助本督一臂之力。

    &rdquo &ldquo請教将軍,這幾日用何計策?&rdquo &ldquo本督整肅之軍,鼓噪而進,被馬玉亂箭射住陣腳,本督接箭而逃,此乃&lsquo帶箭誘敵&rsquo之計,馬玉守而不戰;二用&lsquo運糧誘敵&rsquo計,關廂未得,反折去了大糧千石;本督隻得苦刑拷打毛仁、苟璋,複命進關詐降,詐降雖成,難以下手;本督命人佯攻樊縣,騙走閻芝,此乃&lsquo調虎離山&rsquo之計;誰知馬玉命毛仁修書約我裡應外合取關,本督早知是計,應邀而往,便以&lsquo詐死&rsquo計引誘馬玉出關,豈料馬玉守城有方,紋絲不動。

    本督智窮計竭,特請先生出山,本督決不敢忘此恩德!&rdquo 張飛就象念書一樣,一口氣把攻亂石關的情形描述了一遍。

    鄧芝聽完,隻是微微一笑,暗思道:雖則關廂未得,虧他絞盡腦汁想出了這許多計,尤其是&ldquo苦肉詐降&rdquo計能夠成功,這不是簡單的事情。

    用心之苦,實是無可菲薄的了。

    要是他早幾天就這麼謙遜有禮,不恥求教于我,區區亂石關何用這等大計大謀,早已屬了漢室的天下了。

    一個人非要到了山窮水盡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