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孝子全忠棄蜀主 節婦舍身報漢朝
關燈
小
中
大
不會取下。
功勞最大的莫過于我,不知軍師什麼時候表彰我,為我登功。
現在聽得孔明傳喚,隻道時機到,洋洋得意地閃了出來,挺胸凸肚地到虎案前:&ldquo軍師在上,苟安有禮了。
&rdquo孔明勃然變色道:&ldquo叱!大膽逆賊,搬弄是非,苟且偷安,本軍師法令威嚴,豈容小人得道!來,拖出立斬!&rdquo苟安吓得渾身發抖,口稱饒命。
手下一聲吆喝擁上前去,把苟安捆一個結實,推出大堂。
孔明拔一支行刑令丢在地上:&ldquo斬訖報來!&rdquo孔明對小人之輩一向深惡痛絕,絕不重用。
雖然苟安此番有功,但他本人是個反複無常的人,孔明要殺他,兩旁無不稱快,并無一人為他說情。
就在這時,内堂傳來一聲急呼:&ldquo刀下留人!&rdquo衆人循聲視之,卻是劉母。
劉母聽說漢軍已進了白帝城,心裡高興,命丫環攙扶着走出内堂,想把兩個兒子交托給孔明。
剛剛走到堂口,聽得孔明發怒,急問手下,手下如實而告。
劉母是個慈悲心腸,平日裡積善修德為的是想讓自己的一家有個善始善終,除了對自己的兒子嚴加管束,對外人從來就是和藹可親。
現在聽說要斬苟安,心已軟了:苟安縱然有罪,引領孔明入城功勞非小,足以将功抵罪,何至于斬首昵?所以忙喝住了。
忙到案前見禮:&ldquo老身見軍師萬福!&rdquo&ldquo太夫人請坐!&rdquo劉母坐定,開言道:&ldquo軍師,苟将軍雖則有罪,還請念在報信有功,暫且饒他一死,日後将功贖罪。
&rdquo堂上這些文武功勞再大,威信再高,也不及劉母讨這一次情的面子。
孔明想,我要殺苟安的理由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明白的,說出來了她也不知道這裡邊的利害關系。
再者殺了苟安,她要誤會我諸葛亮賞罰不明,她的兒子在我身邊,她也不會放心的。
今日可以不死,以後一定要借故殺他!孔明便允道:&ldquo太夫人言之有理。
來,将苟安押回松綁!&rdquo苟安回到大堂,身上松了綁,謝過孔明不斬之恩,又謝過劉母活命之情,退到班中站定。
從今以後,苟安見了孔明的影子都怕,所以,一直提心吊膽不敢多做壞事。
劉母道:&ldquo軍師,老身年逾花甲,隻存二子。
望軍師多多教誨,老身感恩非淺。
拜托了!&rdquo孔明忙說:&ldquo太夫人,劉将軍乃國家之棟梁,興漢滅曹,前途正無可量也!盡管放心。
&rdquo&ldquo如此末,老身告退了。
&rdquo&ldquo恕不相送。
&rdquo待劉母一退出,孔明問道:&ldquo劉将軍,如今白帝城已歸漢宣,亮欲進兵白水關。
将軍守城,還是同往?&rdquo劉郃想,别的大将降了你,可以立即跟你走。
可我還有個老母在堂,她守了大半輩子的寡,受了數十餘年的苦楚,如今我降了漢室,正應該讓她過幾年舒心的日子,享享清福,等她老人家歸了天,我再為漢室效勞不遲。
因此答道:&ldquo軍師,為将理應馳騁沙場,建功立勳。
然老母年邁,末将正要膝前承歡。
待娘親百年之後,再行軍前效力,縱然是水火亦義不容辭也!&rdquo&ldquo将軍如此孝道,可敬可佩!&rdquo諸般公務料理完畢,孔明就帶了文武出城回營,立即升帳,坐在帳上一言不發。
文武覺得奇怪:大隊在白帝城外呆了一個多月,現在已經是十二月初了,離年底隻有二十多天,前面還有兩個口子,再要趕這麼多路,應該早點發兵才是,怎麼軍師這麼心閑,還有工夫清坐?都問道:&ldquo軍師,何日發兵?&rdquo孔明似笑非笑地說:&ldquo料理喪事之後,即刻發兵。
&rdquo孔明說出的話定然兌現,頓時帳上一片驚愕。
然而不知誰人出喪,沒有一個人不奇怪!這一下有趣了,資格好一點的,不動聲色,盡管心裡慌亂,臉上不露形迹;性格急躁一點的,東張西望觀察着别人的氣色;膽量小一點的,已吓得臉皮鐵青。
苟安最怕死,剛才被劉母救了性命,還以為孔明仍不放過他,兩腿軟得幾乎站不住,冷汗直冒,哭喪着臉作聲不得。
要數鄧銅最滑稽,一會兒摸摸頭,一會兒跺跺腳;看看孔明,又望望别的人,急得他搓着手象驢子打磨般在原地兜圈子。
人,總不希望自己無緣無故地死去。
孔明說了這一句話,看到了這許多有趣的面容,不由得睛笑起來。
情不自禁地用羽扇指着武班中的鄧銅,笑他這副戆态:&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誰都相信孔明這把羽扇是有神的,一舉一動都有原因。
被這麼一指,鄧銅更是拎錯了秤鈕繩,當是自己真的到了窮途末日,急不可耐地走到虎案前,撲身倒地,連連叩頭道:&ldquo軍師哎,救命啊!鄧銅要老掉哉!&rdquo孔明這才意識到自己無意中開了玩笑。
便問:&ldquo将軍怎知死日?&rdquo&ldquo軍師以扇指我,鄧銅豈非死于眼前?&rdquo孔明想,我不是笑你死,而是笑你的這種樣子。
便起身說:&ldquo将軍且放寬心。
爾等随亮至此,大漢未興,皇叔未救,正特效力建功,死者不在營中。
&rdquo一向話說得衆人跳,一句話說得衆人笑。
孔明這麼一解釋,緊張的氣氛立即煙消雲散。
鄧銅笑了,但他又不明白孔明為誰料理喪事,又問:&ldquo軍師,哪一個要老掉?&rdquo&ldquo城中劉老夫人歸天。
&rdquo帳上又是一片沉寂。
卻說劉郃送走孔明,回到大堂。
因為投順了孔明,就不必象往日一樣忙亂,心裡惦記着老母,想趁這個興頭陪着母親說幾句心裡話。
便來到内堂叩見:&ldquo娘親。
&rdquo&ldquo兒啊,如今歸順了軍師,為娘心願已足。
退堂了麼?&rdquo&ldquo是啊,軍師出城回營,即刻便要進兵白水關了。
&rdquo&ldquo大軍出征,吾兒為何在此?&rdquo&ldquo娘親,孩兒因慈母在堂,膝前無人承歡,特禀請軍師應允,留在此間,侍奉娘親。
俟娘親百年之後,再于軍前效力。
&rdquo劉母略一皺眉,便道:&ldquo吾兒甚是孝道,為娘有何牽挂?死亦瞑目也!退出吧!&rdquo&ldquo是。
&rdquo劉郃回到大堂,獨坐沉思,覺得今日的母親說話時的神态與往日不同,好象有點憂慮,又好象有點悲哀,令人捉摸不遺。
劉郃頓起疑心,複起身往内堂而去。
進内堂,不見人影,連丫環也沒有一個。
再向裡走,到上房,門關着
功勞最大的莫過于我,不知軍師什麼時候表彰我,為我登功。
現在聽得孔明傳喚,隻道時機到,洋洋得意地閃了出來,挺胸凸肚地到虎案前:&ldquo軍師在上,苟安有禮了。
&rdquo孔明勃然變色道:&ldquo叱!大膽逆賊,搬弄是非,苟且偷安,本軍師法令威嚴,豈容小人得道!來,拖出立斬!&rdquo苟安吓得渾身發抖,口稱饒命。
手下一聲吆喝擁上前去,把苟安捆一個結實,推出大堂。
孔明拔一支行刑令丢在地上:&ldquo斬訖報來!&rdquo孔明對小人之輩一向深惡痛絕,絕不重用。
雖然苟安此番有功,但他本人是個反複無常的人,孔明要殺他,兩旁無不稱快,并無一人為他說情。
就在這時,内堂傳來一聲急呼:&ldquo刀下留人!&rdquo衆人循聲視之,卻是劉母。
劉母聽說漢軍已進了白帝城,心裡高興,命丫環攙扶着走出内堂,想把兩個兒子交托給孔明。
剛剛走到堂口,聽得孔明發怒,急問手下,手下如實而告。
劉母是個慈悲心腸,平日裡積善修德為的是想讓自己的一家有個善始善終,除了對自己的兒子嚴加管束,對外人從來就是和藹可親。
現在聽說要斬苟安,心已軟了:苟安縱然有罪,引領孔明入城功勞非小,足以将功抵罪,何至于斬首昵?所以忙喝住了。
忙到案前見禮:&ldquo老身見軍師萬福!&rdquo&ldquo太夫人請坐!&rdquo劉母坐定,開言道:&ldquo軍師,苟将軍雖則有罪,還請念在報信有功,暫且饒他一死,日後将功贖罪。
&rdquo堂上這些文武功勞再大,威信再高,也不及劉母讨這一次情的面子。
孔明想,我要殺苟安的理由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明白的,說出來了她也不知道這裡邊的利害關系。
再者殺了苟安,她要誤會我諸葛亮賞罰不明,她的兒子在我身邊,她也不會放心的。
今日可以不死,以後一定要借故殺他!孔明便允道:&ldquo太夫人言之有理。
來,将苟安押回松綁!&rdquo苟安回到大堂,身上松了綁,謝過孔明不斬之恩,又謝過劉母活命之情,退到班中站定。
從今以後,苟安見了孔明的影子都怕,所以,一直提心吊膽不敢多做壞事。
劉母道:&ldquo軍師,老身年逾花甲,隻存二子。
望軍師多多教誨,老身感恩非淺。
拜托了!&rdquo孔明忙說:&ldquo太夫人,劉将軍乃國家之棟梁,興漢滅曹,前途正無可量也!盡管放心。
&rdquo&ldquo如此末,老身告退了。
&rdquo&ldquo恕不相送。
&rdquo待劉母一退出,孔明問道:&ldquo劉将軍,如今白帝城已歸漢宣,亮欲進兵白水關。
将軍守城,還是同往?&rdquo劉郃想,别的大将降了你,可以立即跟你走。
可我還有個老母在堂,她守了大半輩子的寡,受了數十餘年的苦楚,如今我降了漢室,正應該讓她過幾年舒心的日子,享享清福,等她老人家歸了天,我再為漢室效勞不遲。
因此答道:&ldquo軍師,為将理應馳騁沙場,建功立勳。
然老母年邁,末将正要膝前承歡。
待娘親百年之後,再行軍前效力,縱然是水火亦義不容辭也!&rdquo&ldquo将軍如此孝道,可敬可佩!&rdquo諸般公務料理完畢,孔明就帶了文武出城回營,立即升帳,坐在帳上一言不發。
文武覺得奇怪:大隊在白帝城外呆了一個多月,現在已經是十二月初了,離年底隻有二十多天,前面還有兩個口子,再要趕這麼多路,應該早點發兵才是,怎麼軍師這麼心閑,還有工夫清坐?都問道:&ldquo軍師,何日發兵?&rdquo孔明似笑非笑地說:&ldquo料理喪事之後,即刻發兵。
&rdquo孔明說出的話定然兌現,頓時帳上一片驚愕。
然而不知誰人出喪,沒有一個人不奇怪!這一下有趣了,資格好一點的,不動聲色,盡管心裡慌亂,臉上不露形迹;性格急躁一點的,東張西望觀察着别人的氣色;膽量小一點的,已吓得臉皮鐵青。
苟安最怕死,剛才被劉母救了性命,還以為孔明仍不放過他,兩腿軟得幾乎站不住,冷汗直冒,哭喪着臉作聲不得。
要數鄧銅最滑稽,一會兒摸摸頭,一會兒跺跺腳;看看孔明,又望望别的人,急得他搓着手象驢子打磨般在原地兜圈子。
人,總不希望自己無緣無故地死去。
孔明說了這一句話,看到了這許多有趣的面容,不由得睛笑起來。
情不自禁地用羽扇指着武班中的鄧銅,笑他這副戆态:&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誰都相信孔明這把羽扇是有神的,一舉一動都有原因。
被這麼一指,鄧銅更是拎錯了秤鈕繩,當是自己真的到了窮途末日,急不可耐地走到虎案前,撲身倒地,連連叩頭道:&ldquo軍師哎,救命啊!鄧銅要老掉哉!&rdquo孔明這才意識到自己無意中開了玩笑。
便問:&ldquo将軍怎知死日?&rdquo&ldquo軍師以扇指我,鄧銅豈非死于眼前?&rdquo孔明想,我不是笑你死,而是笑你的這種樣子。
便起身說:&ldquo将軍且放寬心。
爾等随亮至此,大漢未興,皇叔未救,正特效力建功,死者不在營中。
&rdquo一向話說得衆人跳,一句話說得衆人笑。
孔明這麼一解釋,緊張的氣氛立即煙消雲散。
鄧銅笑了,但他又不明白孔明為誰料理喪事,又問:&ldquo軍師,哪一個要老掉?&rdquo&ldquo城中劉老夫人歸天。
&rdquo帳上又是一片沉寂。
卻說劉郃送走孔明,回到大堂。
因為投順了孔明,就不必象往日一樣忙亂,心裡惦記着老母,想趁這個興頭陪着母親說幾句心裡話。
便來到内堂叩見:&ldquo娘親。
&rdquo&ldquo兒啊,如今歸順了軍師,為娘心願已足。
退堂了麼?&rdquo&ldquo是啊,軍師出城回營,即刻便要進兵白水關了。
&rdquo&ldquo大軍出征,吾兒為何在此?&rdquo&ldquo娘親,孩兒因慈母在堂,膝前無人承歡,特禀請軍師應允,留在此間,侍奉娘親。
俟娘親百年之後,再于軍前效力。
&rdquo劉母略一皺眉,便道:&ldquo吾兒甚是孝道,為娘有何牽挂?死亦瞑目也!退出吧!&rdquo&ldquo是。
&rdquo劉郃回到大堂,獨坐沉思,覺得今日的母親說話時的神态與往日不同,好象有點憂慮,又好象有點悲哀,令人捉摸不遺。
劉郃頓起疑心,複起身往内堂而去。
進内堂,不見人影,連丫環也沒有一個。
再向裡走,到上房,門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