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孝子全忠棄蜀主 節婦舍身報漢朝

關燈


    劉郃起手敲門,聲息全無。

    輕輕一推,門好象闩着。

    心想,大白天為何要闩着門呢?劉郃開始着急了。

    連聲喚道:&ldquo娘親,開門來,開門來!&rdquo屋内仍是無聲。

    劉郃大感不妙,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力以臂肘一撞,&ldquo嘩&mdash&mdash&rdquo,門闆撞破,對裡一看,梁上懸着繩,母親投環挂在空中,腳下一張闆凳倒地,顯然是被腳踢倒的。

    這時的劉郃也顧不得拔闩開門了,退下半步,飛起一腳把門踢開,發了瘋似地沖了進去,雙手抱着母親的兩腿,邊哭邊向上送,把母親的身體套出繩圈,又放平在床上,把手掌心移至母親的鼻孔前一試,已無氣息。

    可惜一個六十多歲,又是飽嘗風霜之苦的良婦賢母,隻為兒子不能舍棄骨肉私情而為漢室盡力,竟然以此來向兒子作最後的慈訓,實是千古少有。

    哪裡能經得起這麼一吊呢?早已氣息全無,瞑目長辭了。

    劉郃在旁放聲大恸,哭得死去活來:&ldquo娘啊!娘親啊&hellip&hellip&rdquo嚎哭聲驚動了丫環,知道出了大事,全都來到上房。

    一見此景,個個悲泣,人人流淚。

    想起昔日劉母對她們親善體貼,當即有幾個不勝悲痛,昏厥在地。

    哭聲稍減,劉郃這才問道,太夫人進房,怎麼沒一個人服侍?丫環說,自劉将軍退出後,太夫人把我們都遣喚到廚房中去,說要給她老人家做些可口的菜肴。

    小婢們不敢不去。

    說罷又悲聲大起。

    劉郃見他們哭得這樣傷心,暗想,這也不能怪罪她們,連個娘親都看不住,我還算得了什麼孝子呢?再說,他轉定了念頭,我們再留心也沒有用,總有疏松的時候。

    人死不可複生。

    但娘親為何要死,這倒要搞清楚。

    不然死得不明不白,怎麼向兄弟劉巴交代呢?劉郃便立即命丫環在房中四處搜尋一遍,有沒有臨終遺言留下來。

    不出劉郃所料,丫環在劉母的枕頭下面找到一張素箋,上面墨香尚存,點點滴滴還有數處淚痕。

    劉部捧在手中一看,雖然寥寥數言,但字字金玉。

    囑雲:&ldquo早年喪夫,守節撫孤;教子成器,巴兒無托。

    雙雙歸漢,九泉瞑目。

    &rdquo老人家在臨終前一孰還念念不忘要劉巴歸漢。

    劉郃閱罷遺囑,又撫屍大哭了一場,急命手下往漢營報喪。

    手下到漢營太帳報道:&ldquo禀軍師,劉老太夫人懸梁而死,特命小人趕來告知。

    &rdquo帳上文武無不驚駭:軍師說劉母死,劉母真的死了,真是神機妙算。

    以後我們年紀大了,也要問問他,我們是什麼時候死,預知死日,就早點爬進棺材裡。

    孔明手下先回。

    即向白帝城方向遙祭道:&ldquo可敬賢母不惜身,認将孝子換忠臣。

    可恨世間貪生輩,何及千古一婦人!&rdquo祭罷,傳令:&ldquo衆位随本軍師進城祭吊劉母。

    &rdquo坐車的坐車,騎馬的騎馬,一齊來到白帝城。

    見那劉郃粗麻重孝,取眼紅腫,已在城門口迎接了,一一上前緻哀。

    來到大掌,劉郃把老母留下的遺囑給孔明觀看。

    孔明看了以後說道,我早知老太夫人是個賢母節婦,所以問你可要同往白水關。

    你若與我同往,老太夫人便不會有此大難。

    可你一定要等你老母百年之後,這便斷了你的退路。

    劉郃說,你既然早知有此事,何不早早說與我知呢?孔明說,你是個孝子,我說的話,你必不肯相信,非要事情有了結果,你才肯歎服。

    劉郃覺得孔明的話完全說中了自己的心思,便低頭不語。

    孔明問,如今你又有什麼打算?劉郃坦率說道,既然娘親以死囑我忠心漢室,那我也不必留在白帝城了,跟随軍師同往白水關。

    孔明關照他立即修書往水路建閣報喪,要他投順水軍都督張飛。

    &mdash&mdash在這一點上,孔明幫了張飛的一個大忙。

    雖說張飛從水軍進川連連告捷,但到了建閣,用盡了計策還是打不開。

    一定要劉郃的信到了劉巴的手裡,方才開關投降。

    所以先說孔明下川,後說張飛下川,這是因為孔明為張飛提供了許多方便。

    劉郃聽了孔明之言,立即修下一封書信,又附上劉母的遺囑,命手下備一匹快馬,火速趕往建閣去報喪。

    孔明傳令道:&ldquo今日為劉母料理喪事,來日向白水關開發。

    &rdquo事情雖然隻有一天,但辦得非常隆重。

    孔明帶頭,文武跟随,一個個到亡靈前叩頭祭魂。

    然後備下一口上等棺枋,為遺體成殓。

    劉郃請孔明為老人家選一個風水之地入土。

    孔明說,老太夫人生前常去卞山進香,該處山景佳絕,林木蔥郁,是個好地方。

    劉郃依言而行,命軍士在東門外卞山腳下挖地成坑,葬棺木,築墳台,刻墓碑。

    黃昏時分,諸事辦妥。

    劉郃進城,孔明與衆文武回營,各自打點行裝。

    一面将諸葛鑼鼓收還。

    次日,孔明收拾了營帳,帶了大隊人馬來到白帶城前,劉部引了城中守軍也在城前彙集。

    威勢顯赫,軍伍整肅。

    大堂上,孔明分撥将令,&ldquo劉郃聽令。

    &rdquo劉郃閃出,&ldquo小将在!&rdquo&ldquo引軍三千為頭隊,向白水關進發!&rdquo&ldquo遵命。

    &rdquo劉郃接令退出,上馬執槍,來到城前,點齊三千人馬。

    當先一面大旗開道,劉郃耀武揚威,在炮聲隆隆之下向白水關開拔。

    待劉郃一走,孔明分遣劉郃部下五萬軍士仍舊守城,其餘數萬人馬分為前、中、後三隊穿城而過。

    白帝城百姓将大隊送出十裡之遙方回。

    暫且按下不提。

    卻說川将王茂,自昨日被金槍将劉郃趕出白帝城以後,悶悶不樂,取道白水關。

    可是西川山路多,而且此山連着那嶺,犬牙變錯,路徑很難辨别。

    王茂出了北門,隻想早些趕進白水關,徑投小路而去。

    但他一氣之下,隻知趕路,迷失了路途,在山巒之中兜來轉去,竟然認不準方向,心下犯愁,躊躇難進。

    擡頭望天,暮簾漸垂,金烏西墜,玉免東升。

    不覺自語道:&ldquo呀,此處前不巴村,後不巴店,又無行人,天色向暮,何處去投宿?若是被孔明大隊從大道上追了過去,隻怕白水關危臉!這便如何是好?&rdquo說着,便在山石上坐了下來,稍事歇息。

    偶爾擡頭,見前面不遠的一個小山坡上站着一個人。

    此人頭頂破草帽,足上舊麻鞋,衣衫褴樓,手挽硬弓,仰頭看着天空,好似一個捕鳥的獵戶。

    說來也奇怪,人窮了連飛鳥也避得遠遠的。

    看看有鳥登枝了,一張弓鳥又撲騰着翅膀飛了。

    隻聽得這個人大歎一聲:&ldquo唉!夕陽西下,不見倦鳥歸巢!&rdquo正是:歸林鴉鵲無巢穴,失意豪傑少路徑。

    卻不知捕鳥之人是誰,王茂可曾問得路徑,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