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王茂解糧遭謗言 劉母焚香知真情
關燈
小
中
大
就向寝帳走去。
苟安頓覺臉上飛金:軍師隻請我一個人吃酒,這是萬分有光彩的,看來在孔明手下為将,也不會吃虧。
便滿臉堆笑,喜氣洋洋,&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跟了孔明進了寝帳。
兩旁文武大感不快:苟安來投降,你也用不着這樣盛情款待,這種人一得志,我們就要吃苦了。
但大家明白,孔明的酒不是好吃的。
苟安此番進城去,必定有孔明需要的重大軍情,雞唱三遍,東方破曉。
白帝城衙門内堂,劉母一早起身,在丫環的侍奉下梳洗已畢,攙扶出寝所。
劉郃請過早安,侍立在旁。
進香之物,一切齊備,兩個丫環扶着劉母到外面,劉母上了蘆轎車,挂下簾子,兩個丫環各上一乘小轎。
王茂送出大堂。
劉郃又叮囑他嚴守城關,不必出戰。
一行轎馬出了衙門,劉郃、王茂拱手而别。
&mdash&mdash此時兩人還情同手足,回來時就判若兩人了。
&mdash&mdash劉郃點馬執槍,五百川軍四周環繞轎子,緩緩行去。
東門内大道上,清清一早行人稀少,兩旁茶坊酒肆中卻早已坐滿了人。
忽聽得大道上傳來銮鈴聲聲,車輪滾滾,一齊引頸張望。
一看到這副架勢_,便知是劉太夫人往東卞山進香。
這裡的百姓都知道老太太是個賢母,一向教誨兒子要愛民如子。
劉部侍母孝順,對百姓也很體恤。
所以滿城百姓十分擁戴,見了他也并不是怎麼害怕。
但這一個月孔明紮營以後,白帝城四關緊閉,消息隔絕,生意蕭條,城中百姓因為沒有樵夫進城賣柴禾,都快要斷炊了,所以希望早些開關。
又有些愛管閑事的人,知道劉母必有教子歸漢之心,因此,見蘆轎到跟前,便有意無意地大聲議論起來:&ldquo老伯啊,漢軍到此白帝城已一月有餘了,劉将軍還不歸降,看來咱們這些人有了錢買不到柴,隻得喝西北風了!&rdquo是啊,不知老夫人可曾知曉?&rdquo劉母從簾子中看到路旁的百姓都在議論,因為耳聾,聽不清楚,隐隐也聽到什麼&ldquo漢軍&rdquo,&ldquo諸葛亮&rdquo等詞,忙傳言:&ldquo車輛停下。
有請吾兒。
&rdquo劉郃也聽到了不少閑言碎語,但以為母親聽不到,并不聲張。
現在昕見娘喚,心想,這些該死的人,吃了我的太平飯,還在拆我的台腳。
忙圈馬到轎前,輕聲喚道:&ldquo娘親,孩兒在此。
有何吩咐?&rdquo&ldquo兒啊,道旁子民言及軍事,莫非漢軍已兵臨城下?&rdquo劉郃想,還好,母親隻聽到了片言隻字,要是多聽到幾個字就麻煩了。
立即掩飾道:&ldquo娘親,民心思漢,盼望漢軍早日進城。
&rdquo一句話,兩邊都不得罪。
劉母想,還是子民百姓懂得人心天意,說明漢室大有複興之望。
&ldquo兒啊,自古至今,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皇叔仁義廣施于天下,蜀中于民傾心歸附,吾兒應順應民心,不可逆天行事。
&rdquo&ldquo娘親放心,孩兒明白。
&rdquo說罷,暗示手下上前喝止百姓亂說,一面命推動車輛。
這班川軍依仗着劉郃的勢,雖然不敢為非作歹,但對百姓仍是呼幺喝六,待轎馬一過,就大聲喝道:&ldquo呔!清清一早,在此胡說八道些什麼!&rdquo百姓怕見官,也就不敢作聲了。
一行車馬到東門,守城軍士紛紛跪接,開啟城門,進出劉部等人,關閉城門。
一出東門,劉母就頓覺清靜幾分。
因為這條路上她是常來常往,閉着眼睛也能估計到了什麼地方。
不多片刻,已到卞山之麓。
燒香敬佛的人都有這種想法:乘馬坐車的人到了山腳下,一定要下來步行,除非有至親代步方可,否則就是對神靈不虔誠,視作是亵渎行為。
正所謂誠心則靈。
劉母到了這裡便要下車。
這點老規矩,劉郃都懂得。
假如母親身體好,精神又爽朗,劉郃就跟在母親身後一齊上山;要是不太舒服,劉郃就立即阻止了,說是讓自己代替。
這回到這裡是劉母一時高興,又是大病初愈,雖說張良廟并不高,但年邁之人已受不了這種疲勞,劉郃忙下馬到蘆轎前說:&ldquo娘親病愈不久,不堪勞累,還是讓孩兒代步吧!&rdquo&ldquo這倒甚可。
&rdquo除了劉母仍坐蘆轎,其餘不論丫環、軍士,出轎的出轎,下馬的下馬,一齊步行上山。
雖說一輛蘆轎車很重,數十川軍一齊伸出手搭一把,就很輕松地上了山。
劉郃在後,軍士們為他帶馬扛槍,從平坦彎曲的山道上向上登臨。
劉母從轎簾中向外一看,不覺納悶:本來上山進香,山上山下熙來攘往,人流如潮,怎麼今日除了我們這些人,竟然人迹稀落,偶然碰上個把人,也是行色匆匆。
這是什麼緣故?再看山景時,好象也沒什麼生機,一片死沉沉的。
暗想,莫非我來得早了些?一點不早,和往常一樣。
難道說兒子為了我的安全,把上山進香的人都驅趕走了?可往常不是這樣的呀,也大可不必這樣做嘛。
正這麼想着,山上傳來宏亮而又沉悶的鐘聲,&ldquo當,當,當&hellip&hellip&rdquo劉母知道這是廟中的和尚在做早功課。
再向上走了一陣,已到了張良廟前,一行人停轎歇馬。
猛擡頭,見廟門兩旁飄飄揚揚挂着兩幅白布,布上面墨迹點點尚未千。
手下忙上前将白布向下扯直,原來是一副對聯,對聯上的字都比碗口還要太些,沒有橫批,也沒落款。
寫的是什麼,是誰寫的,都看不出來,但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寫這副對聯的人是有所指的,而且涵義深刻。
這副對每聯七個字,雖則隻有十多個字,大多數都是在啟蒙時就可以認識,但是要把它全部解釋清楚,隻怕十年寒窗埋頭攻讀也來必能說得清。
丫環掀簾,劉母出轎。
雖說老眼昏花,目力已弱,但偌大兩塊白布就象屏障一樣擋在面前,還是看到了。
便拄着拐杖在丫環的攙扶下一步一顫地跨向前去,想要看清上面寫的是什麼。
上了幾步台階,擡頭向上面一看,開頭四個字看不清,再下面兩個宇也是一片模糊,最後一個字也隻是隐隐約約辨認了出來,靠左邊一個是&ldquo心&rdquo字,靠右邊一個是&ldquo力&rdquo辱。
暗想,我早年喪夫,操勞一世,心力交瘁,要想按自己的意願去行事已經有心無力了,光看這副對聯的最後兩個字,倒好象是給我的寫照。
不知上面幾個字是寫的什麼,倒要問問兒子。
便呼道:&ldquo兒啊!&rdquo劉郃聽到母親叫喚,擡上一步應道:&ldquo娘親,孩兒在。
&rdquo&ldquo這兩旁寫些什麼,孩兒吟上一遍。
&rdquo劉郃年輕?眼光又好,下馬時已看清楚,隻道是雲遊四方的僧人即興,以作紀念,并不放在心上,而且上面寫的東西也看不出什麼新意。
此時老母要他讀一遍,這才又上下看了一眼。
說道:&ldquo娘親聽了,廟門上所寫乃是一對,上聯是&lsquo有力無心枉費力&rsquo,下聯是&lsquo有心無力徒勞心&rsquo。
既無橫批,又無落款,平庸之極。
&rdquo&ldquo有力無心枉費力,有心無力徒勞心。
&rdquo劉母複吟一聲。
聽得劉郃批點這副對聯十分平淡。
暗想,我聽來倒很有回味之地你怎麼就這樣下結論了呢?問道:&ldquo吾兒既雲平庸,必知此對之意,說與為娘一聽。
&rdquo&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劉郃實際上并未用心去品味,隻想唐突一下,讓母親早早進香後回城,未曾想到老年人會這麼有興趣,反而要他解釋。
一時間哪裡去找詞?隻得支吾一下,不作聲了。
心想,人家随便寫寫,你就當真了。
這上面光是有啊無啊,心啊力啊就占了一大半,總共才十四個字,這又有什麼可解釋出來的呢?但再一想,也不難,照這幾個字,還不是說有了能力還必須有遠大抱負,有了宏圖大志必須有才華,這樣才能成大事?你母親是西川的一個大才女,恐怕也隻能這麼解釋了吧!便向劉母拱手道:&ldquo娘親孩兒愚昧,請娘親指點!&rdquo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文字表達的意思也是極其深奧複雜的。
往往因為一字之差而造成千古冤獄,也有因一言之别而流芳百世的。
劉郃母子倆一個想着興漢大業,一個想着盡忠西川,觀點上大有分歧,所以解釋出來的意思也是大相徑庭的。
劉郃看來平庸無味,在劉母看來卻是耐人尋味,料定寫這副對聯的人是個憂國憂民的大能人。
便說道:&ldquo兒啊,若以此聯與吾兒一比,最是恰到好處。
&rdquo說話也有藝術。
我們的評話藝術之所以能受到廣大人民群衆的喜愛,有這麼大的影響,是因為它已經是經過了提煉,能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深入淺出的語言,來表達深奧的道理,使之具有藝術的感召力。
選就因為是一種藝術,具有藝術的技巧和藝術的魅力。
當然,也有的人把話說了一大堆,聽來還是似是而非的。
這說明功夫還不深。
劉郃想,寫這副對的人,我和他素不相識,怎麼把我比作聯中的人正好呢?莫非你老人家故意在小題大作吧?劉母微笑道:&ldquo兒啊,汝從小習文練武,技藝精巧,人稱金槍将可謂有力。
卻相助無能之主,不恩興漢滅曹,胸無大志,埋沒一身武藝,好比有力無心也。
汝忠心西蜀,然文不成,武不就,無心有力,卻是無力。
吾兒聽為娘之訓,棄川投漢,英雄有甩武之地,實是有心有力,前途無量,鵬程萬裡。
吾兒以為然否?&rdquo劉郃聽了這一番解釋恍然大悟:呀,原來這副對聯有這一層意思,必是漢軍細作所寫,來蠱惑人心。
墨迹未幹,此人必在附近,或許就在廟中。
讓我跟了母親一起進去,命軍士搜索廟堂。
便假意敷衍道:&ldquo娘親之言極是,孩兒頓開茅塞。
待孩兒侍奉娘親入廟進香。
&mdash&mdash軍士們,太夫人進香,不許閑人辄入!&rdquo意思是,一個也不能放進,&mdash個也不能放出。
正是:着力絹帛隐善意,用心筆墨覓知音。
未知劉郃可曾進得廟宇,且看下回分解。
苟安頓覺臉上飛金:軍師隻請我一個人吃酒,這是萬分有光彩的,看來在孔明手下為将,也不會吃虧。
便滿臉堆笑,喜氣洋洋,&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跟了孔明進了寝帳。
兩旁文武大感不快:苟安來投降,你也用不着這樣盛情款待,這種人一得志,我們就要吃苦了。
但大家明白,孔明的酒不是好吃的。
苟安此番進城去,必定有孔明需要的重大軍情,雞唱三遍,東方破曉。
白帝城衙門内堂,劉母一早起身,在丫環的侍奉下梳洗已畢,攙扶出寝所。
劉郃請過早安,侍立在旁。
進香之物,一切齊備,兩個丫環扶着劉母到外面,劉母上了蘆轎車,挂下簾子,兩個丫環各上一乘小轎。
王茂送出大堂。
劉郃又叮囑他嚴守城關,不必出戰。
一行轎馬出了衙門,劉郃、王茂拱手而别。
&mdash&mdash此時兩人還情同手足,回來時就判若兩人了。
&mdash&mdash劉郃點馬執槍,五百川軍四周環繞轎子,緩緩行去。
東門内大道上,清清一早行人稀少,兩旁茶坊酒肆中卻早已坐滿了人。
忽聽得大道上傳來銮鈴聲聲,車輪滾滾,一齊引頸張望。
一看到這副架勢_,便知是劉太夫人往東卞山進香。
這裡的百姓都知道老太太是個賢母,一向教誨兒子要愛民如子。
劉部侍母孝順,對百姓也很體恤。
所以滿城百姓十分擁戴,見了他也并不是怎麼害怕。
但這一個月孔明紮營以後,白帝城四關緊閉,消息隔絕,生意蕭條,城中百姓因為沒有樵夫進城賣柴禾,都快要斷炊了,所以希望早些開關。
又有些愛管閑事的人,知道劉母必有教子歸漢之心,因此,見蘆轎到跟前,便有意無意地大聲議論起來:&ldquo老伯啊,漢軍到此白帝城已一月有餘了,劉将軍還不歸降,看來咱們這些人有了錢買不到柴,隻得喝西北風了!&rdquo是啊,不知老夫人可曾知曉?&rdquo劉母從簾子中看到路旁的百姓都在議論,因為耳聾,聽不清楚,隐隐也聽到什麼&ldquo漢軍&rdquo,&ldquo諸葛亮&rdquo等詞,忙傳言:&ldquo車輛停下。
有請吾兒。
&rdquo劉郃也聽到了不少閑言碎語,但以為母親聽不到,并不聲張。
現在昕見娘喚,心想,這些該死的人,吃了我的太平飯,還在拆我的台腳。
忙圈馬到轎前,輕聲喚道:&ldquo娘親,孩兒在此。
有何吩咐?&rdquo&ldquo兒啊,道旁子民言及軍事,莫非漢軍已兵臨城下?&rdquo劉郃想,還好,母親隻聽到了片言隻字,要是多聽到幾個字就麻煩了。
立即掩飾道:&ldquo娘親,民心思漢,盼望漢軍早日進城。
&rdquo一句話,兩邊都不得罪。
劉母想,還是子民百姓懂得人心天意,說明漢室大有複興之望。
&ldquo兒啊,自古至今,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皇叔仁義廣施于天下,蜀中于民傾心歸附,吾兒應順應民心,不可逆天行事。
&rdquo&ldquo娘親放心,孩兒明白。
&rdquo說罷,暗示手下上前喝止百姓亂說,一面命推動車輛。
這班川軍依仗着劉郃的勢,雖然不敢為非作歹,但對百姓仍是呼幺喝六,待轎馬一過,就大聲喝道:&ldquo呔!清清一早,在此胡說八道些什麼!&rdquo百姓怕見官,也就不敢作聲了。
一行車馬到東門,守城軍士紛紛跪接,開啟城門,進出劉部等人,關閉城門。
一出東門,劉母就頓覺清靜幾分。
因為這條路上她是常來常往,閉着眼睛也能估計到了什麼地方。
不多片刻,已到卞山之麓。
燒香敬佛的人都有這種想法:乘馬坐車的人到了山腳下,一定要下來步行,除非有至親代步方可,否則就是對神靈不虔誠,視作是亵渎行為。
正所謂誠心則靈。
劉母到了這裡便要下車。
這點老規矩,劉郃都懂得。
假如母親身體好,精神又爽朗,劉郃就跟在母親身後一齊上山;要是不太舒服,劉郃就立即阻止了,說是讓自己代替。
這回到這裡是劉母一時高興,又是大病初愈,雖說張良廟并不高,但年邁之人已受不了這種疲勞,劉郃忙下馬到蘆轎前說:&ldquo娘親病愈不久,不堪勞累,還是讓孩兒代步吧!&rdquo&ldquo這倒甚可。
&rdquo除了劉母仍坐蘆轎,其餘不論丫環、軍士,出轎的出轎,下馬的下馬,一齊步行上山。
雖說一輛蘆轎車很重,數十川軍一齊伸出手搭一把,就很輕松地上了山。
劉郃在後,軍士們為他帶馬扛槍,從平坦彎曲的山道上向上登臨。
劉母從轎簾中向外一看,不覺納悶:本來上山進香,山上山下熙來攘往,人流如潮,怎麼今日除了我們這些人,竟然人迹稀落,偶然碰上個把人,也是行色匆匆。
這是什麼緣故?再看山景時,好象也沒什麼生機,一片死沉沉的。
暗想,莫非我來得早了些?一點不早,和往常一樣。
難道說兒子為了我的安全,把上山進香的人都驅趕走了?可往常不是這樣的呀,也大可不必這樣做嘛。
正這麼想着,山上傳來宏亮而又沉悶的鐘聲,&ldquo當,當,當&hellip&hellip&rdquo劉母知道這是廟中的和尚在做早功課。
再向上走了一陣,已到了張良廟前,一行人停轎歇馬。
猛擡頭,見廟門兩旁飄飄揚揚挂着兩幅白布,布上面墨迹點點尚未千。
手下忙上前将白布向下扯直,原來是一副對聯,對聯上的字都比碗口還要太些,沒有橫批,也沒落款。
寫的是什麼,是誰寫的,都看不出來,但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寫這副對聯的人是有所指的,而且涵義深刻。
這副對每聯七個字,雖則隻有十多個字,大多數都是在啟蒙時就可以認識,但是要把它全部解釋清楚,隻怕十年寒窗埋頭攻讀也來必能說得清。
丫環掀簾,劉母出轎。
雖說老眼昏花,目力已弱,但偌大兩塊白布就象屏障一樣擋在面前,還是看到了。
便拄着拐杖在丫環的攙扶下一步一顫地跨向前去,想要看清上面寫的是什麼。
上了幾步台階,擡頭向上面一看,開頭四個字看不清,再下面兩個宇也是一片模糊,最後一個字也隻是隐隐約約辨認了出來,靠左邊一個是&ldquo心&rdquo字,靠右邊一個是&ldquo力&rdquo辱。
暗想,我早年喪夫,操勞一世,心力交瘁,要想按自己的意願去行事已經有心無力了,光看這副對聯的最後兩個字,倒好象是給我的寫照。
不知上面幾個字是寫的什麼,倒要問問兒子。
便呼道:&ldquo兒啊!&rdquo劉郃聽到母親叫喚,擡上一步應道:&ldquo娘親,孩兒在。
&rdquo&ldquo這兩旁寫些什麼,孩兒吟上一遍。
&rdquo劉郃年輕?眼光又好,下馬時已看清楚,隻道是雲遊四方的僧人即興,以作紀念,并不放在心上,而且上面寫的東西也看不出什麼新意。
此時老母要他讀一遍,這才又上下看了一眼。
說道:&ldquo娘親聽了,廟門上所寫乃是一對,上聯是&lsquo有力無心枉費力&rsquo,下聯是&lsquo有心無力徒勞心&rsquo。
既無橫批,又無落款,平庸之極。
&rdquo&ldquo有力無心枉費力,有心無力徒勞心。
&rdquo劉母複吟一聲。
聽得劉郃批點這副對聯十分平淡。
暗想,我聽來倒很有回味之地你怎麼就這樣下結論了呢?問道:&ldquo吾兒既雲平庸,必知此對之意,說與為娘一聽。
&rdquo&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劉郃實際上并未用心去品味,隻想唐突一下,讓母親早早進香後回城,未曾想到老年人會這麼有興趣,反而要他解釋。
一時間哪裡去找詞?隻得支吾一下,不作聲了。
心想,人家随便寫寫,你就當真了。
這上面光是有啊無啊,心啊力啊就占了一大半,總共才十四個字,這又有什麼可解釋出來的呢?但再一想,也不難,照這幾個字,還不是說有了能力還必須有遠大抱負,有了宏圖大志必須有才華,這樣才能成大事?你母親是西川的一個大才女,恐怕也隻能這麼解釋了吧!便向劉母拱手道:&ldquo娘親孩兒愚昧,請娘親指點!&rdquo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文字表達的意思也是極其深奧複雜的。
往往因為一字之差而造成千古冤獄,也有因一言之别而流芳百世的。
劉郃母子倆一個想着興漢大業,一個想着盡忠西川,觀點上大有分歧,所以解釋出來的意思也是大相徑庭的。
劉郃看來平庸無味,在劉母看來卻是耐人尋味,料定寫這副對聯的人是個憂國憂民的大能人。
便說道:&ldquo兒啊,若以此聯與吾兒一比,最是恰到好處。
&rdquo說話也有藝術。
我們的評話藝術之所以能受到廣大人民群衆的喜愛,有這麼大的影響,是因為它已經是經過了提煉,能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深入淺出的語言,來表達深奧的道理,使之具有藝術的感召力。
選就因為是一種藝術,具有藝術的技巧和藝術的魅力。
當然,也有的人把話說了一大堆,聽來還是似是而非的。
這說明功夫還不深。
劉郃想,寫這副對的人,我和他素不相識,怎麼把我比作聯中的人正好呢?莫非你老人家故意在小題大作吧?劉母微笑道:&ldquo兒啊,汝從小習文練武,技藝精巧,人稱金槍将可謂有力。
卻相助無能之主,不恩興漢滅曹,胸無大志,埋沒一身武藝,好比有力無心也。
汝忠心西蜀,然文不成,武不就,無心有力,卻是無力。
吾兒聽為娘之訓,棄川投漢,英雄有甩武之地,實是有心有力,前途無量,鵬程萬裡。
吾兒以為然否?&rdquo劉郃聽了這一番解釋恍然大悟:呀,原來這副對聯有這一層意思,必是漢軍細作所寫,來蠱惑人心。
墨迹未幹,此人必在附近,或許就在廟中。
讓我跟了母親一起進去,命軍士搜索廟堂。
便假意敷衍道:&ldquo娘親之言極是,孩兒頓開茅塞。
待孩兒侍奉娘親入廟進香。
&mdash&mdash軍士們,太夫人進香,不許閑人辄入!&rdquo意思是,一個也不能放進,&mdash個也不能放出。
正是:着力絹帛隐善意,用心筆墨覓知音。
未知劉郃可曾進得廟宇,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