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王茂解糧遭謗言 劉母焚香知真情
關燈
小
中
大
取關之意。
&rdquo&ldquo這個&hellip&hellip王茂告退了。
&rdquo王茂出了漢營,上馬提刀,趙雲執槍并行,飛奔南關而去孔明目送王茂出營,心想,苟安啊,你真的以為我會中你的計嗎?我非但不殺王茂,還放他回城,看你在城裡還呆得住!便暗中盼咐手下在寝帳設下一席酒看,說是要請客。
王茂來到關前扣馬,揚聲叫道:&ldquo城上弟兄開關,王将軍回來了!&rdquo自從苟安回到了白帝城以後,四下揚言,說王茂已反,各關要當心。
滿城川軍哪裡知道真情,隻道王茂真的變心。
現在聽得王茂在城外叫關,探頭向下一看,王茂和趙雲并馬在一處,更加證實了苟安的說話是正确的了。
如今已成敵家,川軍便不和他含糊,怒責道:&ldquo王茂棄川降漢,莫非來賺關?&rdquo王茂想,事情一下子說不清楚,和你們更沒有什麼好講的。
便說道:&ldquo弟兄們,王茂并非歸降漢室。
費心弟兄請劉将軍說話,命苟安上城評理!&rdquo川軍想,敵我之間有什麼話可講,有什麼理可評?本當不去通禀,現在有趙雲在旁,這是軍情。
便下關去衙門。
話分兩頭。
劉郃和苟安坐堂,無非又在擔憂。
内堂走出丫環,說太夫人有請。
這幾日劉母精神更好一些,但一直聽得&ldquo嗡嗡&rdquo之聲不絕于耳,心中甚覺奇怪?難道兒子日夜操兵從不停歇?這豈不成了疲兵之舉!今日用罷晚膳,耳旁仍是&ldquo嗡嗡&rdquo不絕,又思想起歸漢之事,惟望孔明早日來到,能使兒子為複漢效力。
所以,她又命丫環來請。
劉郃心雖不悅,不敢不從,到内堂:&ldquo娘親,孩兒叩見。
敬請慈安!&rdquo&ldquo兒啊,為娘耳旁,連日來為何&ldquo嗡嗡&rdquo之聲不絕?&rdquo&ldquo隻因為連日操演軍馬,從未停歇。
&rdquo&ldquo豈能多少日來接連不息地操演軍馬?豈非疲勞軍兵,于戰不利乎?&rdquo&ldquo這&hellip&hellip孩兒一定好好安排。
&rdquo&ldquo兒也要小心身體。
&rdquo&ldquo孩兒尚好,勞娘親操心。
&rdquo寒喧之後,又是老話:&ldquo漢軍可有消息?&rdquo劉郃想,天天有軍情,日日有消息。
孔明奪了我的糧草和弟兄,還收降了王茂,我是有口說不出,打了牙齒往肚子裡咽。
一直講漢軍遠在錦江,恐怕再也騙不過了。
所以說:&ldquo啊,娘親,漢軍已過錦江,向家父子已降。
&rdquo&ldquo善哉!向寵與爾知交,他既已降漢室,汝亦當出城迎接。
錦江到此還遠,為娘軀體大愈,來日欲往東卞山進香,吾兒一同前往!&rdquo白帝城東關外的卞山上有一座張良廟,太平年間,香火頗盛。
張良是西漢的功臣,劉高祖也是進川之後而成天下,其中張良效力非小,所以川中于民建廟奠祭。
以往劉母常去那裡,近幾個月身子不爽,也就去得少了。
劉郃想,漢軍就在南門外駐紮,各處必有哨探,你這一去,被孔明知道了還了得嗎?再說我哪有什麼心思去陪你燒香?再一想,不妨,母親每逢燒香總是一早便去得個頭香,我明天少帶些軍士,多布些探子在廟宇四周,燒完香立即回城,最多半天工夫,料想還不會出事。
便應道:&ldquo娘親卞山進香,孩兒理當同往。
&mdash&mdash丫環們,好好伺候!&rdquo就這樣,劉郃退了出來。
苟安見他心事重重,氣色不好,問道:&ldquo劉将軍,太夫人玉體可安?&rdquo&ldquo身體還好,隻是來朝欲往卞山進香,命我同往。
苟将軍,劉郃去則至多半天,軍中事務多多操勞。
&rdquo&ldquo劉将軍放心,白帝城固若金湯,可保無虞!&rdquo正在此時,手下來報:&ldquo報劉大将軍,王茂與趙雲叫關,請劉大将軍說話和苟将軍評理!&rdquo劉郃聽說王茂叫他說話,心想,叛國投敵的家夥,還有什麼面孔來見我!便對苟安看看:不知王茂此來有何用心?照說,苟安聽了這個消息一定會驚慌:怎麼孔明沒有把他殺了呢?他這一來不是要真相大白了麼?必定耍阻止劉郃擊見。
但苟安這幾日來,每時每刻隻要在劉郃身旁,就要向劉郃大罵王茂變心,進一步穩住對自己的信任。
從剛才劉郃把半天軍務交托給他這段事上,苟安知道劉郃對他毫無猜忌之心。
反而不慌不忙對劉郃說:&ldquo劉大将軍,王茂這匹夫實是大膽,背信棄義,還敢引領趙雲前來攻城。
你我且上城去辱罵他一番,以解心頭之恨!&rdquo&ldquo苟将軍言之有理。
&rdquo劉郃和苟安出衙門直抵南門,上城一看,果然見王茂和趙雲扣馬并立。
劉郃不覺破口大罵道:&ldquo大膽王茂!想劉郃與你情同手足,豈知你人面獸心,将十萬糧草、五萬弟兄拱送漢軍,欲思陷害苟安,還有何面目來見劉部!&rdquo苟安在旁也乘機大罵:&ldquo王茂你這匹夫,劉将軍待你非薄,苟安又何時得罪于你,竟恁地沒良心而投漢反川?&rdquo王茂被他們一陣亂罵,把想好的話都忘得幹幹淨淨,張着嘴說不出話來。
趙雲向上道.&ldquo劉将軍,三日前,苟安押運三萬糧草從東門而回,被我截糧奪兵,又被我刺中額頭,放他逃生。
苟安便來歸順我家軍師,并将軍情洩漏。
王将軍今日從北門而回,被我軍擒住。
然其不願歸降,趙雲特地相送到此。
去也!&rdquo圈馬揚長而去。
劉郃聽得趙雲這樣一說,倒又有點狐疑起來:一樁事往往兩面都有理,但這是天大的事情,這個有理,那個就無理,我怎麼可以聽信一面之詞,就确定王茂不對呢?他們兩個都丢了糧、折了兵,又都到漢營去過,誰先誰後,誰忠誰奸不能就這樣下結論。
因此對苟安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畢竟苟安善于說謊,口齒伶俐,反而理直氣壯地說:&ldquo劉将軍,王茂不降,趙雲為何相送?哪有敢将為其作證?王茂分明是降了漢軍,又來離間你我之情。
劉将軍若放入城,後患無窮!&rdquo劉郃想,這話倒也是有道理的,要是苟安降了孔明,為什麼又要命趙雲來揭穿呢?但王茂一向與我情笃,又是根牢固實的心腹,為了什麼事要背叛我呢?不過,孔明一個月來沒有攻城,要是利用王茂來騙關,那倒是不可不防的,若是交起手來,趙雲回馬取關,白帝城就有危險。
更何況殺聲一起,被老母知道了,我這城還保得了嗎?到底是先入為主,劉郃還是傾向苟安。
王茂在關外等了一會,不見劉郃說話,既急又恨:苟安你這個匹夫,害了我還要害劉郃,真是十惡不赦!畢竟王茂在理,立即丢刀下馬,除盔卸甲,走到城下呼道:&ldquo劉将軍,若是王茂歸降漢軍,隻管命弟兄開弓放箭,王茂願遭萬弩攢心之禍;若是苟安歸降漢軍,請劉将軍放下吊籃将王茂吊上城去,與那狼心狗肺的苟安對質,弄個水落石出!&rdquo劉郃想,要是王茂降了孔明,決不肯這樣做。
那看來他是受了天大的冤屈。
又頓了一頓。
苟安也不示弱,大聲道:&ldquo好,王茂還敢用苦肉計,隻管上城對質,堆道苟安怕你無賴不成!&rdquo轉身對劉郃道:&ldquo劉将軍,待苟安去取吊籃将其吊上城來,是非曲折自有定論,到時殺之未晚。
&rdquo劉郁對苟安看看,也是義正詞嚴,又覺得糊塗了。
就說:&ldquo苟将軍速去取來。
&rdquo&ldquo劉将軍稍等片刻,苟安去去便來!&rdquo說罷,下城關,上馬背,匆匆忙忙直奔東門。
實際上,這是劉郃的失策,要把王茂吊上來對證,隻管命手下去取,何必要他本人去呢?苟安一溜煙來到東門,厲聲道:&ldquo來,與我速速開關!&rdquo川軍不知發生了什麼重大軍情,看他跑得這樣急,二話沒說,就開門放他出去了。
苟安飛馬出城,馬不停蹄,一口氣奔進了漢軍大營。
他哪裡還有膽量與王茂面質呢,隻有逃進漢營去真投降了。
劉郃在城牆上等了好久,不見苟安回來,正枉疑慮之時。
東門守軍來報,苟安從東門急急忙忙飛馬而出。
劉郃這才完全明白中了苟安之計,說明他在此再也混不下去,隻得離此而去。
一人投敵,一人必定忠良,便對城外的王茂道:&ldquo王将軍。
苟安離城已去,其罪難赦!_劉郃錯怪了将軍,改日謝罪,請将軍披堅執銳,上馬進城吧!&rdquo王茂這才頂盔貫甲,上馬執刀。
劉郃下城迎接。
前因後果,實則實,虛則虛,到現在已經無須多加解釋了。
兩騎馬同往大堂而去。
苟安飛馬到漢營,大呼道:&ldquo弟兄們,苟将軍回來了,費心通報軍師。
&rdquo此時,趙雲已将南門的情景向孔明描叙了一遍,正在等候苟安回來。
手下來報:&ldquo軍師,苟安單騎到此,在營前候見!&rdquo孔明想,我要你回來,不怕你不回來!便對兩旁文武說道,苟安來時,諸位不要鄙視他。
此人善于鑒貌辨色,稍有不慎,要壞大事。
這才傳令相請。
苟安兩次進漢營,孔明兩次相請。
手下隻當他是功臣,不敢怠慢他。
苟安匆匆來到帳上,心裡卻在想,諸葛亮啊,我以為你中了我的計,原來你比我還要精明,你非但不殺王茂,反而放他回城,弄得我無立足之地,不過也不要緊,我是先有所料,早在你這兒報過到,現在是名正言順地回營,你不敢把我怎麼樣。
便裝出滿臉委屈的樣子,上前道:&ldquo軍師,苟安回來了。
&rdquo&ldquo苟将軍,爾既已歸降漢室,緣何至今不獻城關?&rdquo&ldquo軍師有所不知,劉郃守關甚嚴,小将未得其便。
如今王茂回城,小将無容身之地,故而隻得回營,再圖良策。
&rdquo孔明并不多說,隻當他說的全是真話,站起身來微笑道:&ldquo将軍辛苦了,亮已備下一杯水酒,為将軍洗塵,你我痛飲幾盞。
&rdquo說罷,走到虎案前,拖了苟安
&rdquo&ldquo這個&hellip&hellip王茂告退了。
&rdquo王茂出了漢營,上馬提刀,趙雲執槍并行,飛奔南關而去孔明目送王茂出營,心想,苟安啊,你真的以為我會中你的計嗎?我非但不殺王茂,還放他回城,看你在城裡還呆得住!便暗中盼咐手下在寝帳設下一席酒看,說是要請客。
王茂來到關前扣馬,揚聲叫道:&ldquo城上弟兄開關,王将軍回來了!&rdquo自從苟安回到了白帝城以後,四下揚言,說王茂已反,各關要當心。
滿城川軍哪裡知道真情,隻道王茂真的變心。
現在聽得王茂在城外叫關,探頭向下一看,王茂和趙雲并馬在一處,更加證實了苟安的說話是正确的了。
如今已成敵家,川軍便不和他含糊,怒責道:&ldquo王茂棄川降漢,莫非來賺關?&rdquo王茂想,事情一下子說不清楚,和你們更沒有什麼好講的。
便說道:&ldquo弟兄們,王茂并非歸降漢室。
費心弟兄請劉将軍說話,命苟安上城評理!&rdquo川軍想,敵我之間有什麼話可講,有什麼理可評?本當不去通禀,現在有趙雲在旁,這是軍情。
便下關去衙門。
話分兩頭。
劉郃和苟安坐堂,無非又在擔憂。
内堂走出丫環,說太夫人有請。
這幾日劉母精神更好一些,但一直聽得&ldquo嗡嗡&rdquo之聲不絕于耳,心中甚覺奇怪?難道兒子日夜操兵從不停歇?這豈不成了疲兵之舉!今日用罷晚膳,耳旁仍是&ldquo嗡嗡&rdquo不絕,又思想起歸漢之事,惟望孔明早日來到,能使兒子為複漢效力。
所以,她又命丫環來請。
劉郃心雖不悅,不敢不從,到内堂:&ldquo娘親,孩兒叩見。
敬請慈安!&rdquo&ldquo兒啊,為娘耳旁,連日來為何&ldquo嗡嗡&rdquo之聲不絕?&rdquo&ldquo隻因為連日操演軍馬,從未停歇。
&rdquo&ldquo豈能多少日來接連不息地操演軍馬?豈非疲勞軍兵,于戰不利乎?&rdquo&ldquo這&hellip&hellip孩兒一定好好安排。
&rdquo&ldquo兒也要小心身體。
&rdquo&ldquo孩兒尚好,勞娘親操心。
&rdquo寒喧之後,又是老話:&ldquo漢軍可有消息?&rdquo劉郃想,天天有軍情,日日有消息。
孔明奪了我的糧草和弟兄,還收降了王茂,我是有口說不出,打了牙齒往肚子裡咽。
一直講漢軍遠在錦江,恐怕再也騙不過了。
所以說:&ldquo啊,娘親,漢軍已過錦江,向家父子已降。
&rdquo&ldquo善哉!向寵與爾知交,他既已降漢室,汝亦當出城迎接。
錦江到此還遠,為娘軀體大愈,來日欲往東卞山進香,吾兒一同前往!&rdquo白帝城東關外的卞山上有一座張良廟,太平年間,香火頗盛。
張良是西漢的功臣,劉高祖也是進川之後而成天下,其中張良效力非小,所以川中于民建廟奠祭。
以往劉母常去那裡,近幾個月身子不爽,也就去得少了。
劉郃想,漢軍就在南門外駐紮,各處必有哨探,你這一去,被孔明知道了還了得嗎?再說我哪有什麼心思去陪你燒香?再一想,不妨,母親每逢燒香總是一早便去得個頭香,我明天少帶些軍士,多布些探子在廟宇四周,燒完香立即回城,最多半天工夫,料想還不會出事。
便應道:&ldquo娘親卞山進香,孩兒理當同往。
&mdash&mdash丫環們,好好伺候!&rdquo就這樣,劉郃退了出來。
苟安見他心事重重,氣色不好,問道:&ldquo劉将軍,太夫人玉體可安?&rdquo&ldquo身體還好,隻是來朝欲往卞山進香,命我同往。
苟将軍,劉郃去則至多半天,軍中事務多多操勞。
&rdquo&ldquo劉将軍放心,白帝城固若金湯,可保無虞!&rdquo正在此時,手下來報:&ldquo報劉大将軍,王茂與趙雲叫關,請劉大将軍說話和苟将軍評理!&rdquo劉郃聽說王茂叫他說話,心想,叛國投敵的家夥,還有什麼面孔來見我!便對苟安看看:不知王茂此來有何用心?照說,苟安聽了這個消息一定會驚慌:怎麼孔明沒有把他殺了呢?他這一來不是要真相大白了麼?必定耍阻止劉郃擊見。
但苟安這幾日來,每時每刻隻要在劉郃身旁,就要向劉郃大罵王茂變心,進一步穩住對自己的信任。
從剛才劉郃把半天軍務交托給他這段事上,苟安知道劉郃對他毫無猜忌之心。
反而不慌不忙對劉郃說:&ldquo劉大将軍,王茂這匹夫實是大膽,背信棄義,還敢引領趙雲前來攻城。
你我且上城去辱罵他一番,以解心頭之恨!&rdquo&ldquo苟将軍言之有理。
&rdquo劉郃和苟安出衙門直抵南門,上城一看,果然見王茂和趙雲扣馬并立。
劉郃不覺破口大罵道:&ldquo大膽王茂!想劉郃與你情同手足,豈知你人面獸心,将十萬糧草、五萬弟兄拱送漢軍,欲思陷害苟安,還有何面目來見劉部!&rdquo苟安在旁也乘機大罵:&ldquo王茂你這匹夫,劉将軍待你非薄,苟安又何時得罪于你,竟恁地沒良心而投漢反川?&rdquo王茂被他們一陣亂罵,把想好的話都忘得幹幹淨淨,張着嘴說不出話來。
趙雲向上道.&ldquo劉将軍,三日前,苟安押運三萬糧草從東門而回,被我截糧奪兵,又被我刺中額頭,放他逃生。
苟安便來歸順我家軍師,并将軍情洩漏。
王将軍今日從北門而回,被我軍擒住。
然其不願歸降,趙雲特地相送到此。
去也!&rdquo圈馬揚長而去。
劉郃聽得趙雲這樣一說,倒又有點狐疑起來:一樁事往往兩面都有理,但這是天大的事情,這個有理,那個就無理,我怎麼可以聽信一面之詞,就确定王茂不對呢?他們兩個都丢了糧、折了兵,又都到漢營去過,誰先誰後,誰忠誰奸不能就這樣下結論。
因此對苟安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畢竟苟安善于說謊,口齒伶俐,反而理直氣壯地說:&ldquo劉将軍,王茂不降,趙雲為何相送?哪有敢将為其作證?王茂分明是降了漢軍,又來離間你我之情。
劉将軍若放入城,後患無窮!&rdquo劉郃想,這話倒也是有道理的,要是苟安降了孔明,為什麼又要命趙雲來揭穿呢?但王茂一向與我情笃,又是根牢固實的心腹,為了什麼事要背叛我呢?不過,孔明一個月來沒有攻城,要是利用王茂來騙關,那倒是不可不防的,若是交起手來,趙雲回馬取關,白帝城就有危險。
更何況殺聲一起,被老母知道了,我這城還保得了嗎?到底是先入為主,劉郃還是傾向苟安。
王茂在關外等了一會,不見劉郃說話,既急又恨:苟安你這個匹夫,害了我還要害劉郃,真是十惡不赦!畢竟王茂在理,立即丢刀下馬,除盔卸甲,走到城下呼道:&ldquo劉将軍,若是王茂歸降漢軍,隻管命弟兄開弓放箭,王茂願遭萬弩攢心之禍;若是苟安歸降漢軍,請劉将軍放下吊籃将王茂吊上城去,與那狼心狗肺的苟安對質,弄個水落石出!&rdquo劉郃想,要是王茂降了孔明,決不肯這樣做。
那看來他是受了天大的冤屈。
又頓了一頓。
苟安也不示弱,大聲道:&ldquo好,王茂還敢用苦肉計,隻管上城對質,堆道苟安怕你無賴不成!&rdquo轉身對劉郃道:&ldquo劉将軍,待苟安去取吊籃将其吊上城來,是非曲折自有定論,到時殺之未晚。
&rdquo劉郁對苟安看看,也是義正詞嚴,又覺得糊塗了。
就說:&ldquo苟将軍速去取來。
&rdquo&ldquo劉将軍稍等片刻,苟安去去便來!&rdquo說罷,下城關,上馬背,匆匆忙忙直奔東門。
實際上,這是劉郃的失策,要把王茂吊上來對證,隻管命手下去取,何必要他本人去呢?苟安一溜煙來到東門,厲聲道:&ldquo來,與我速速開關!&rdquo川軍不知發生了什麼重大軍情,看他跑得這樣急,二話沒說,就開門放他出去了。
苟安飛馬出城,馬不停蹄,一口氣奔進了漢軍大營。
他哪裡還有膽量與王茂面質呢,隻有逃進漢營去真投降了。
劉郃在城牆上等了好久,不見苟安回來,正枉疑慮之時。
東門守軍來報,苟安從東門急急忙忙飛馬而出。
劉郃這才完全明白中了苟安之計,說明他在此再也混不下去,隻得離此而去。
一人投敵,一人必定忠良,便對城外的王茂道:&ldquo王将軍。
苟安離城已去,其罪難赦!_劉郃錯怪了将軍,改日謝罪,請将軍披堅執銳,上馬進城吧!&rdquo王茂這才頂盔貫甲,上馬執刀。
劉郃下城迎接。
前因後果,實則實,虛則虛,到現在已經無須多加解釋了。
兩騎馬同往大堂而去。
苟安飛馬到漢營,大呼道:&ldquo弟兄們,苟将軍回來了,費心通報軍師。
&rdquo此時,趙雲已将南門的情景向孔明描叙了一遍,正在等候苟安回來。
手下來報:&ldquo軍師,苟安單騎到此,在營前候見!&rdquo孔明想,我要你回來,不怕你不回來!便對兩旁文武說道,苟安來時,諸位不要鄙視他。
此人善于鑒貌辨色,稍有不慎,要壞大事。
這才傳令相請。
苟安兩次進漢營,孔明兩次相請。
手下隻當他是功臣,不敢怠慢他。
苟安匆匆來到帳上,心裡卻在想,諸葛亮啊,我以為你中了我的計,原來你比我還要精明,你非但不殺王茂,反而放他回城,弄得我無立足之地,不過也不要緊,我是先有所料,早在你這兒報過到,現在是名正言順地回營,你不敢把我怎麼樣。
便裝出滿臉委屈的樣子,上前道:&ldquo軍師,苟安回來了。
&rdquo&ldquo苟将軍,爾既已歸降漢室,緣何至今不獻城關?&rdquo&ldquo軍師有所不知,劉郃守關甚嚴,小将未得其便。
如今王茂回城,小将無容身之地,故而隻得回營,再圖良策。
&rdquo孔明并不多說,隻當他說的全是真話,站起身來微笑道:&ldquo将軍辛苦了,亮已備下一杯水酒,為将軍洗塵,你我痛飲幾盞。
&rdquo說罷,走到虎案前,拖了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