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王茂解糧遭謗言 劉母焚香知真情

關燈
不能做出十分把握的肯定。

    有的說劉郃按兵不動,待我糧草斷絕,不戰自退;有的猜疑劉母聽到了鑼鼓并不勸告劉郃投降;有的以為劉母雖有歸漢之心,但劉郃陽奉陰違&hellip&rdquo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這一個月來,衆人都是在疑慮、等待中度過的。

    恰在此時,探子直闖大帳:&ldquo報軍師,小的從東卞山趕來,探得川将苟安引領二萬軍士,糧車無數往白帝城東關而來,請軍師定奪!&rdquo這個消息使大家喜出望外,大帳上頓時沸騰起來。

    探子退出。

    孔明立即拔令在手,&ldquo子龍聽令!&rdquo&ldquo趙雲在!&rdquo&ldquo奉本軍師将令,引領三千馬軍,火速出營,趕往東卞山小道,劫取糧草,截獲川兵,不要放走一個。

    但苟安性命不可傷害,本軍師自有妙計。

    謹慎行事!&rdquo&ldquo遵命。

    &rdquo趙雲出營上馬,迅速點齊人馬,率三千輕騎,從白帝城東關外小道上直插過去。

    大隊糧車緩緩地向白帝城靠近,因為份量重,車子行得慢。

    趙雲一馬當先,見糧車前面有一大旗,上書&ldquo苟&rdquo字,便率先沖了上去,大呼道:&ldquo呔!川軍與我站住!趙雲在此,留下糧草!&rdquo川軍見前面數千駿馬奔馳而來,為首一将就是天下名将趙子龍,攔住去路,其勢不可擋,早已吓得停下車輛。

    苟安自知不是對手,後悔不聽劉郃之言,誤入歧途,但二萬軍中以他為首,不招架幾下不象話,就拍馬迎上前去。

    &ldquo呔!漢将趙雲好大膽,竟敢阻擋大軍!若要糧草,請到苟大将軍的家夥上領取1&rdquo&ldquo苟安放馬較量!&rdquo苟安也不打話,挺起手中三尖兩刃刀拚命向趙雲的當面刺了上去,&ldquo趙雲看刀!&rdquo&ldquo且慢!&rdquo銀槍朝刀上點去。

    &ldquo當&rdquo三尖兩刃刀向旁蕩去。

    苟安已心怯,想要圈馬逃跑。

    可趙雲的槍招架得快,還手更是迅速,銀槍略收,輕輕一抖就朝苟安的眉心中戳去。

    苟安來不及招架,身體向後猛然一仰,要想躲避。

    趙雲的槍法超群絕倫,變幻無窮,憑你怎麼躲閃,他要刺你的眉心決不會刺中眼睛,他要刺你的咽喉也不會刺中下颔,槍無虛發,一發必中。

    他想,軍師命我劫下的隻是川軍和糧草,并不要我傷苟安的性命。

    便将槍頭向上略擡,瞬間巳在苟安的額頭上重重地挫了一槍頭。

    頓時血流滿面,破額斷發。

    苟安接了這一槍,&ldquo哇呀呀&rdquo亂叫一氣,圈馬拖刀,捧額而逃。

    趙雲也不追趕,勒馬向川軍大喊:&ldquo川軍聽了,趙雲向來不斬無罪之卒。

    降者免死!&rdquo蛇無頭不行。

    二萬川軍逃了唯有一個大将,就成了烏合之衆,齊聲高叫願降。

    趙雲命他們仍是推動糧車,三千馬軍在後押陣,自己點馬橫槍在前開辟。

    到漢營,糧草卸下。

    趙雲直奔大帳繳令:&ldquo軍師,末将奉命而去,劫糧三萬石,收降軍二萬,苟安額頭中槍而逃,特來繳令!&rdquo孔明收過令箭。

    趙雲退下。

    趙雲得了這許多戰利品回來,衆人自然歡欣,喜氣洋洋。

    而孔明并不就此收場,心想,我雖然已有所料着他們去白水關催糧,但白帝城北關最太平,為何苟安從北門出,反又從東門歸呢?莫非劉郃故意如此,又有圖謀?孔明想來想去想不出苟安為何要從東門進城。

    實際上苟安别出心裁與劉郃鬥氣,中途變卦,當然誰也料不着這是怎麼回事了。

    苟安吃了一槍,回馬就逃,回頭見二萬大軍和三萬石大糧都跟着趙雲走了,隻得死心塌地地往北門去。

    但跑了一陣又停住了。

    心想,劉郃關照我們從北關進的,我自作主張走那東門,如今賠了糧草又折兵,隻落得單刀匹馬回去,怎樣去見劉部?劉郃命我們去運糧,就是為了曠日持久,使孔明無糧草接濟,我卻反過來去援助了孔明,誰能搞得清楚?違拗軍令,棄糧失兵,這等大罪定然難赦。

    白帝城是萬萬回不得了,一個武将除了在軍中還能混混日子,還能在什麼地方謀生呢?既然諸葛亮搶了我的糧,奪了我的兵,又不命趙雲追殺我,那末我就索性反戈相投,要是諸葛亮肯相信我、重用我,能給我個一官半職,我就把家眷搬了去。

    要是諸葛亮不收留我,量他也不會難為我,再回出漢營另謀良策。

    大糧在離城七八裡路的地方被劫,又無弟兄逃回,劉郃不一定會知道。

    苟安抹一抹額頭,一手血迹,便撕下戰袍夾裡,在頭上胡亂揩了一揩,從内衣裡摸出金創藥敷在傷口上,用戰袍夾裡繞上幾道。

    包紮完畢,苟安抱槍策馬直奔南門,無多片刻已到了漢營前,向裡面伸頭探腦地張望了幾眼。

    漢軍見營外來了一個負傷的川将,賊頭賊腦地偷看大營。

    大喝道:&ldquo呔!來者何許人,與我住馬!&rdquo苟安扣住缰繩,翻身下馬,滿面堆笑地湊了上去,說道:&ldquo弟兄們,小将乃是白帝城的苟安,特來投誠軍師,費心通報!&rdquo漢軍見他這副模樣很覺可憐,又想到軍師和文武一個月來破城無法,今日來了一個白帝城川将,這是天大的軍情,忙叫苟安在此稍特,轉身直奔大帳。

    未到帳口,聲音已傳到:&ldquo報軍師,今有白帝城川将苟安前來歸降!&rdquo孔明聽了趙雲的報告,料定苟安早晚要來漢營。

    隻是苟安放着北門大道不走,為何要向東門而來,這個疑團孔明無法解答。

    現在苟安來了,這個疑團也可以解開了。

    便傳道:&ldquo來,與我傳言相請!&rdquo此話一出,兩旁文武議論紛紛。

    大帳上的大将大都是西川收來的,他們對川中各關上的守将都了如指掌。

    現在孔明要請苟安入帳,意味着苟安也可以同大家平起平坐,大家不服氣,尤其是向寵想得更深一層,因為他是苟安的老上司,因此側目看了一眼,意思是苟安不是個好人,是西川有名的壞蛋,請軍師多加提防。

    孔明胸有成竹,隻是微微笑了一笑,然後閉目不語。

    無多時,苟安心惴不安地上了大帳,見中間坐的人閉目養神,旁側坐的向寵怒目相視,兩旁文武一點也沒有好意。

    苟安十分心慌,忙到虎案前雙膝跪下,口稱道:&ldquo軍師在上,小将苟安拜見!&rdquo孔明睜開眼來,輕搖羽扇,微喝道:&ldquo與我擡頭!&rdquo&ldquo是。

    &rdquo孔明注目一看,額角上果然有創傷,血迹并未擦幹。

    見他這張臉長得還算白皙俊俏,可總覺得流露出來的目光中帶着&ldquo賊&rdquo氣,好象老是在打壞主意。

    佯問道:&ldquo苟将軍此來何事?&rdquo&ldquo聞軍師到此,特來歸降。

    &rdquo&ldquo休得巧言令色,本軍師到此一月有餘,爾此時方來。

    莫非詐降!&rdquo&ldquo非也。

    小将久有歸漢之心,無奈有心無力。

    今日解糧回城,故得其便。

    劉郃命我北門進出,小将知軍師必有埋伏,特從東門面來。

    歸順漢室,平生之願足矣!&rdquo一個是說謊話的祖宗,信口開河,自圓其說;一個是使計謀的師爺,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孔明十分坦然地說道:&ldquo苟将軍有心漢室,漢業必興,亮理當收留。

    &rdquo苟安想,兩旁的文武對我冷若冰霜,孔明對我還是通情達理的。

    我隻要把重要軍情報禀他,一定能得到孔明的重用。

    便道:&ldquo軍師,苟安自來一則歸降,二則有一緊要之事告禀。

    &rdquo說罷,又裝模作樣地向兩旁看了一看。

    孔明知道他的意思,說道:&ldquo兩旁盡是本軍師心腹知交,但說無妨。

    &rdquo&ldquo軍師,劉郃命小将與王茂同去白水關運糧,隻因各處恐慌,糧草搬運一空,小将隻取得三萬石,還有七萬石大糧三日之後從北關解到,請軍師早作準備,去北關外埋伏精兵,七萬大糧可劫,三萬川兵可收,王茂可斬之!&rdquo王茂向有忠厚之名,這是川将盡人皆知的。

    苟安要殺王茂,已露端倪。

    但這個軍情是可靠的,也是極重要的。

    這一點大家也深信不疑,都用目光看着孔明。

    孔明傳令道:&ldquo陽、鄧二将何在?&rdquo正直人最恨刁鑽陰險的小人,也最能體諒老實人的心。

    正所謂&ldquo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rdquo。

    叫這兩個降将去,最保障。

    &ldquo陽群在!&rdquo&ldquo鄧銅有!&rdquo&ldquo将令一支,引精兵一萬,去白帝城北關外大道兩旁設伏,不須聲張。

    三日後七萬糧草解到,一齊截住,不得枉斬一兵一卒&hellip&hellip&rdquo說到這兒,孔明見苟安正在看着陽群和鄧銅,接着說道:&ldquo川将王茂不須帶回,殺之途中。

    &rdquo一邊說,一邊向他們兩個人連連使了幾個眼色。

    意思是,千萬不可殺了王茂,請他到大帳上來,我在他身上還有計策。

    陽群、鄧銅見孔明邊說邊示意,早已明白。

    暗想,我們知道王茂的為人,與他還有些情義,你不暗示,我們也不會去殺他,要殺就要殺這個苟安!便朗聲應道:&ldquo陽群得令!&rdquo&ldquo鄧銅遵命!&rdquo二将接令退出,去營中點齊一萬馬軍,亦然從東門外小道去北門外埋伏。

    苟安見二将己去,心裡也覺安定了些。

    忖道:王茂的武藝與我不相上下。

    陽群和鄧銅一個是威震西川的刀王,一個是無敵上将,兩個人一起去,王茂還能活命嗎?想不到我的計策這麼靈,連孔明也不能識破。

    苟安見大事已成,又假惺惺地問道:&ldquo軍師可信小将傾心歸降?&rdquo孔明想,你越是做賊心虛,也就越會露出馬腳。

    也笑着說:&ldquo本軍師以信義為本,豈有不信他人之理?!&rdquo&ldquo軍師大量,小将感激。

    請軍師放小将回城,勸說劉郃開關納城。

    &rdquo孔明想,歸順是假,勸從何來?你說謊的本領的确不小。

    說:&ldquo此言雖善,隻恐劉郃未必肯降。

    &rdquo&ldquo若是劉郃不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