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諸葛鑼鼓驚蜀将 賢母苦心誡赤子

關燈
竟是刀槍不全,旗幡不整,而且一個大将也沒有。

    劉郃見此光景,若有所思。

    孔明等了一會,見關廂上挺立一位身披銀裝的大将,陽光之下十分醒目。

    看上去精力旺盛,是個年輕有為的将材。

    前番懸绫誘敵,離得遠看不清,如今近在眼前,一目了然,更覺有一股英氣溢于外表。

    使命小僮将小車再推前一點停住,然後向城樓上拱手道:&ldquo劉大将軍,亮有禮了。

    &rdquo城樓這麼高,又在空曠之地,劉郃怎麼聽得見下面的話呢?其實,孔明并不是啞喉嚨,隻因他性格喜靜,威信又高,在一般的場合下用不着大聲叫喊,一張口别人就聚神聆聽,聲音雖輕,卻是字字清晰,句句明了。

    但不等于他的音量就隻有這些。

    如今兩軍對陣,他就提高了嗓門,在牆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劉郃在許多方面都與向寵相似,盡管兵臨城下,仍然是有禮必答,做到先禮後兵。

    便拱手向下道:&ldquo原是諸葛軍師到此,恕劉郃不能遠迎。

    &rdquo&ldquo劉将軍,亮助皇叔興漢入川,各路将士無不聞風歸降,此番提兵到此,還望将軍開關歸漢。

    &rdquo劉郃想,這裡是西川的腹地,我守在這裡别人就休想穿關而過,至于有人投降你,讓他們這樣做,我行我素,各不相幹。

    老實說,我隻怕老娘聽到了殺聲又要和我計較,否則早已出關交戰,要我歸降簡直在做夢!便十分幹脆地說道:&ldquo食君之祿,報君之恩,人非草木,豈可忘恩負義!劉郃不降!&rdquo&ldquo将軍不降,請出關交戰!&rdquo劉郃想,要說打,我劉郃也算得上是個身經百戰的老手,對付你這樣一個文人還是綽綽有餘。

    但是為了謹慎起見,我要打也不能打,所以說:&ldquo劉郃不戰!&rdquo&ldquo将軍不降,且又不戰,何不棄關而走?&rdquo劉郃想,不是我不敢打,也不是怕你,隻因不是時候。

    再說打不打由我,為什麼要棄關而走呢?便笑道:&ldquo劉郃不降、不戰,卻也不走。

    &rdquo&ldquo将軍既不走,理應為西蜀盡忠而死方為忠良。

    &rdquo劉郃想,你這個人怎麼這樣自說自話的,不走就叫我死,有這麼容易嗎?我今年才三十四歲,非但不會死,面且前途正無可估量呢?再說,這種話根本搭不上。

    假如我被你抓住了,你要我降,我不降,你要我戰,我不戰,你要我走,我也不走,那時我感到無顔于世,才肯盡忠而死。

    現在為什麼要死呢?&ldquo劉部不死!&rdquo孔明聽他樣樣否定,搖着頭說:&ldquo自古為将之道隻此四字:降、戰、走、死。

    将軍降又不降、戰又不戰、走又不走、死又不死,實是可發一笑!&rdquo說罷,哈哈大笑起來,好象是說你這種大将我從來沒看見過,連這點基本常識都不知道,反而象潑皮一樣賴在這裡。

    城下笑聲未絕,城上也是一片好笑。

    劉郃想,你自己沒搞清楚,還要來笑我,真有點大言不慚!便笑道:&ldquo軍師,為将之道豈止四字?&rdquo孔明故作驚訝道:&ldquo亮素知四字,莫非還有數字?&rdquo其實孔明豈會不知,他隻是為了套出劉郃的心裡話,要他自己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劉郃隻當孔明真的不懂,就朗聲說道:&ldquo軍師聽了,為将之道謹守五字:降、戰、走、死、守。

    即不降即戰,不戰即走,不走即死,不死即守。

    本将不降、不戰、不走、不死,唯有固守!&rdquo諸葛亮進川最喜别人歸降、交戰,不希望川将逃走,更不要他們死,但唯恐他們固守不動。

    因為川将一守,無法用計,日子一長,斷糧絕草,最要緊的是劉備在涪關生命危險。

    彭羕隻能負責到年底。

    現在已經十一月初,隻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了,可大隊還在白帝城,再拖延下去,時間上就不允許了。

    這倒是最棘手的事情。

    孔明想,請将法不行,就用激将法試試。

    便道:&ldquo劉将軍,亮引五百老軍至此,并無大将保護,欲與将軍在關前交戰,意下如何?&rdquo劉郃想,不要再施計策了,你的用兵确是高妙,我是早有聽聞。

    看來你身旁的都是老軍,等我一出城關,一個個都變成了生龍活虎的大将,乘機奪了我的關廂,這點詭計我還看得出來。

    你手無縛雞之力,憑什麼可以和我交戰?這不是誘敵之計還是什麼?我早已抱定宗旨,不要說你身旁有大将埋伏,即使他們真的是老軍,而且坐着、躺着、甚至睡着,我也不戰,總之叫你無計可施。

    一打就糟,被我老母聽得殺聲,又要逼我歸降。

    一想起老娘,劉郃又滿心不悅,但願諸葛亮早早離開這裡,所以心事重重。

    又恐被孔明看出他的憂慮,隻得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

    孔明見他不為所動,一時也想不出好的辦法來,就命小僮推着四輪車從東邊到西邊,再從西邊到東邊,來回往返了數次,就把白帝城當作一座空城。

    劉郃見下面的車推到哪裡就跟到那裡,隻是吩咐城牆上的弟兄不許放箭。

    因為一射箭,必然引起漢軍來攻城。

    他想,憑你詭計多端,我不睬你,就是不讓你過關。

    你不走,我也決不離開城牆,你回營,我就下關。

    孔明今日到此的目的在于親自踏勘地理,觀察劉郃的氣色,以判斷城中情況,所以隻帶五百老軍。

    而一個主帥臨陣隻帶五百老軍,那是沒有人肯相信的,必被人理解為有大将埋伏。

    敵将有了這個錯覺,孔明就逼他下城交戰。

    出城送死這種賠本錢,決沒人肯幹。

    孔明就可以大搖大擺在城前觀察,這是攻心之法,不花本錢可以達封目的。

    太陽當頂時分,孔明回到了南門。

    一個早晨無所建樹,老軍也都等着回去吃飯了。

    孔明擡頭見劉郃仍然站在關廂上,戒備甚是森嚴,就停了車,說道:&ldquo既然劉将軍固守不戰,亮亦無奈。

    請将軍将銀盔推起,亮為将軍一相。

    &rdquo劉郃想,計謀不成,又來這一套了。

    你在城外,我在城上,站了半天也很寂寞,你又不肯走,那就讓你給我相一相面,反正我是按兵不動,随便你相面也好,相腳也好,讓你相完了早點打發你回去,省得在這裡唠唠叨叨,使我提心吊膽。

    劉郃也不答話,伸手就将颔下的劉海帶一扯,将頭盔向腦後一推,露出了個額頭來,再對下面說道:&ldquo軍師有此雅意,請了!&rdquo孔明搖着羽扇,對着城樓上的劉郃橫看豎看,左看右看。

    此時正是紅日當頂之際,兩個額角上内閃發光,孔明今年三十一歲,又正年輕之時,目力銳利,看得十分清楚。

    看一回,再閉目沉思片刻,嘴裡吼哩咕噜地自言自語一番,再笑了一笑,突然對車後的人喚一聲:&ldquo老軍們。

    &rdquo孔明一聲呼喚,五百老軍猶如聽到聖旨一般,坐的和躺的都站了起來,一齊毫無秩序地向孔明身旁圍攏來,&ldquo軍師,有何吩咐?&rdquo&ldquo與我敲得勝鼓回營。

    &rdquo此言一出,老軍扛旗的扛旗,拖槍的拖槍,&ldquo咚&hellip&hellip&rdquo鼓聲亂敲,跟着四輪車回營去了。

    劉郃想,諸葛亮雖然老謀深算,但孩子氣十足,到底年紀還輕,自敲鑼鼓自收場,也算回去有了落場勢。

    你回去,真是求之不得。

    劉郃重整頭盔,系緊劉海,目送着孔明,見他們确确實實進了大營,這才向守城軍師交代了幾句,下城關,還衙門。

    劉郃回到大堂,正要命人置備午膳,忽見丫環走了出來。

    &ldquo劉将軍,太夫人相請!&rdquo劉郃心裡一怔:城外之事,莫非老母已知道了?便問:&ldquo可有手下見太夫人告禀軍情?&rdquo&ldquo沒有。

    &rdquo&ldquo爾等可知曉?&rdquo&ldquo奴婢不知。

    &rdquo&ldquo若有消息,爾等不得告知太夫人。

    &rdquo&ldquo奴婢不敢!&rdquo&ldquo太夫人喚我何事?&rdquo&ldquo奴婢也不知。

    &rdquo劉郃最怕老娘親問這件事,現在見手下連連搖頭,料定沒有走漏風聲,這才放心進内堂,見娘親在等他,便跪見道:&ldquo娘親在上,孩兒劉郃拜見!&rdquo&ldquo兒啊,清清一早,緣何不在大堂?&rdquo&ldquo娘啊,孩兒在各處城關巡視,未得其便。

    &rdquo&ldquo這幾日漢軍到了哪裡?&rdquo劉郃想,煩死人,又是這個事。

    才隔了一夜,又在想孔明了。

    要是再說漢軍在近天嶺,她要起疑心的。

    &ldquo娘啊,漢軍已克近天嶺,向錦江進發。

    &rdquo劉母想,諸葛亮隻要一過錦江,離這裡就為期不遠了。

    問道:&ldquo錦江何人鎮守?&rdquo&ldquo乃是向家父子。

    &rdquo&ldquo向大将軍素有忠孝大名,未知其有心于漢室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