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諸葛鑼鼓驚蜀将 賢母苦心誡赤子
關燈
小
中
大
子總應多說些兒女私情,怎麼一開口就問及國家大事,這話不對呀。
記得你在劉備遭困之時,鎮日愁眉苦臉,茶飯不思。
自從孔明進川以來,你的毛病就不治而愈,精神一日勝似一日,而且不時向我打聽漢軍打到了什麼地方。
我是白帝城的一城之主,你是我的母親,按理你應該問我,諸葛亮可曾敗逃,敗到了什麼地方了。
照你這種口氣,不是在希望孔明進川嗎?前一時期,你寝食俱廢,心緒不甯,所以我也難以啟齒。
今日你既然對城外的事情這樣感興趣,我倒不妨也來問你一問,解一解我心頭疑團。
遂反問道:&ldquo娘親啊,兩國交戰乃是兵家之事,娘親因何過問?&rdquo話說在點子上,雖然這種口氣過于直截了當,劉母不便發火。
聽出兒子已經聽懂了自己的意思。
心想,鼓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早晚要對兒子說的,不如趁這個時候把話挑明了。
便說:&ldquo兒啊,為娘早年喪夫,數十年來守寡撫孤,教子成人非是易事。
&rdquo&ldquo娘親養育之恩,孩兒不敢忘其萬一,定然報盡孝心,使娘親永享天年。
&rdquo&ldquo吾兒有此孝順之心,為娘萬分欣慰。
然家國大事,婦孺皆有耳共睹。
當今劉璋暗弱,不思圖謀;劉備乃漢室宗親,天下歸心;孔明絕世奇才,有志治亂,西蜀早晚歸漢。
吾兒心地善良,不負為娘之心,理當棄暗投明。
若然孔明大軍到此,吾兒不必遲疑,速速開關納城,共助孔明往涪關營救皇叔。
待西蜀平定,漢室複業之時,縱然為娘身赴黃泉,亦瞑日矣!&rdquo劉郃聽完母親的一席話,如同晴天裡打了一個霹靂,震栗不已。
心想,這是怎麼了?你以前一直告誡我們弟兄倆,要盡忠報國,如今居然要我棄川降漢,這怎麼行呢?劉璋雖弱,但對我們一家還是有很大的恩德的。
大丈夫為人作事要有恩報恩,有德報德,豈能朝三暮四,恩将仇報呢?再說,劉備一向打敗仗,數路諸侯中他的威望最小,雖然有諸葛亮輔佐,奪到了一些地盤,比起曹操的中原、孫權的東吳、劉璋的西川來,仍然渺小得很,何況他是不是個有道明君,我們怎麼知道。
劉郃雖然是這麼想,但不敢這麼說。
又想,這倒難了。
要是順從了娘的話去傲吧,向敵人卑躬屈膝,就是不忠;要是不聽娘的話,必然引起娘的氣惱,就是不孝。
不忠不孝,不是大丈夫所為。
不如這樣吧,我答應她歸漢,但永遠不把孔明的消息告訴她,好在她年事已高,耳目失靈,又是身居内堂,我馬上下一道命令,關于孔明兵臨城下的消息一律不準傳入内堂,非守城将士不得随意過問戰事。
這樣一來,就把消息封鎖了。
我劉郃不降孔明,永遠忠于西蜀,又不違母命,孝順娘親,忠孝兩全,美名遠揚。
劉郃這麼反複一想,覺得很是個辦法,便恭恭敬敬地對娘說:&ldquo娘親之訓,孩兒當銘心刻骨,豈敢不從?如今漢軍遠在近天嶺,鄧銅守備甚嚴,難以過關。
若孔明到此,孩兒定然謹遵慈訓,開關率衆投降。
娘親隻管放心便了。
&rdquo說罷,兩眼對兩旁環立的奴婢狠狠地掃了一圈,意思是十分明白的:你們切不可打探外面的軍情,知道了也不許在内堂傳聞,誰要是違抗我的命令,别怪我不留情。
下人看到劉郃這種眼光,都吓得&ldquo激淩淩&rdquo打起寒顫來,再也不敢看他,隻得把頭來點。
劉母聽說諸葛亮還在路隔幾百裡的近天嶺,便信以為真。
但又不放心兒子到時候會不會照自己的話去做,又呼道:&ldquo兒啊!&rdquo&ldquo娘親。
&rdquo&ldquo孔明到此,爾定要歸降。
&rdquo&ldquo唯娘親之命是從!&rdquo&ldquo孩兒站起,退出吧!&rdquo&ldquo是。
謝母親!&rdquo就這樣,一個大孝子為了顧全忠孝二宇,用謊言欺騙過了慈母,把老人家蒙在鼓中。
劉郃到大堂,王茂、苟安立即問道:劉将軍,太夫人喚你何事?劉郃想,這是母子間的事,不能告訴你們,否則要引起大家對我的誤會。
就輕描淡寫地說,這幾日老母身體爽朗了,問問軍中可曾操演人馬。
王、苟二人明白劉母是非常關心兒子的,尤其對兒子的教誨半點不放松,常對他說要拳不離手,自己每天要習文練武,三軍要日日操演。
這種事情見得多了,所以也沒有可疑之處。
劉郃想,從現在起,千萬不能和孔明交戰,這是因為:一,孔明用兵好,前三關都是敗在空戰中被孔明用計智取關廂;二,要是一交戰,必定是殺聲震天,鑼鼓動地。
盡管母親年邁,到底不是聾子,這麼大的聲音一定聽得見,我說的謊話就會被看破。
萬全之計就是固守城關。
孔明帶了數萬人馬,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糧盡草絕,不戰自退。
當然,也有可能孔明若在城外堅持上一年半載,就算持久了,我城中也沒這麼多的糧食,也應該命人去運一點來,作好長期守關的準備。
整個西川的糧草都集中在兩太關子上:陸路屯集在白水關,水路安插在巴州。
白水關是陸路上第五個口子,離白帝城十餘天路程,其地理位置處在西川的中心部分。
從白帝城到白水關打一個來回,單說趕路至少也要個把月的時間。
劉錦吩咐道:&ldquo王茂、苟安二位将軍,如今孔明引軍在外,城中糧草缺乏,爾等引兵五萬,去白水關催糧十萬石,從北關進出,不得有誤!&rdquo孔明駐軍在南門,東西二關又是山道險阻,而且這三處地方一有風吹草動,最能引起漢軍的注意,甩兵也很方便。
所以劉郃要命手下從北門出入,一則比較隐蔽,二則又比東、南二關近便。
他想,從北門運糧,即使被孔明探到消息也不要緊,五萬大軍足以應付。
劉郃修書一封交與王茂。
王、苟二人帶兵五萬,推了空車出北門,直往白水關進發。
此話暫且不提。
這一日,孔明一早升帳,點卯畢,便說道:&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爾等保守大營,待亮去白帝城前讨戰。
&rdquo大多數人都感到驚訝萬分。
尤其是川中歸降的大将更是不解其意:怎麼,放着我們這些武藝高強的将領不用,自己一個文弱書生前去挑戰,豈不是奇事?隻有從荊州來的老班人馬不覺得吃驚,因為這種事情經常有,屢見不鮮,不足為怪了。
但畢竟也為孔明的安危擔心。
&ldquo來,與我點軍五百,都要老軍。
&rdquo此舉又大出衆将意料。
所謂老軍,就是一向在營中搬刀槍、看營門、燒飯打雜活的人,他們一般都已喪失了戰鬥力,而且年高體弱,隻管一日三餐,不管出大力的人。
大家都知道孔明用兵的特點是各盡其能,他自己年紀輕,但在必要時非常注重老軍的作用。
&ldquo草船借箭&rdquo,這是最典型的先倒。
衆将一緻懇請孔明讓他們也改扮成老軍,暗中保護,但孔明一概回絕。
不多時,五百老軍點齊。
孔明出帳,衆文武也出帳相送。
對帳外的五百軍士一看,隊伍混雜不成方圓,暗暗擔心。
孔明執扇端坐四輪車,出了大營,往城前而去。
衆将進到營前,目送着遠去的隊伍,就在那裡注視動靜,以防不測。
可是,這些老軍實在不象話,亂糟糟跟在小車後面,就象趕集一樣。
有的卷着旗,有的掮着槍&hellip&hellip行至關廂,四輪車停,孔明便微笑着對後面的老軍說,你們可以随便一點,站着可以,站不動的可以坐,坐不動的也可以躺着,你們愛怎麼着就怎麼着。
這班老軍也都笑了。
暗想:我的軍師真好,跟着他不吃虧,知道我們年歲大了,并不用紀律約束我們,到了戰場還叫我們自由自在。
就好象到了現在的茶館一樣方便。
這五百個人也稱得上是老軍了,小的五、六十歲,大的七、八十歲,看上去都是黃服珠,滿臉皺紋,有的還掉了牙,耳聾目瞽的不計其數。
他們這些人中,大都是無家可歸的,就在軍中幹些雜活,糊口飯吃。
能夠得到孔明如此的寬待,他們都感到心滿意足了。
四輪車一停,老軍就向上面喊道:&ldquo呔!關廂上聽了,我家軍師在此,命劉郃出戰!&rdquo城關上的川軍對下面一看,四輪車上一人綸巾鶴氅,羽扇輕播,不問可知,便是漢軍主将諸葛亮。
車子四周,站着的零零落落,坐着的抖抖索索,躺着的橫七豎八,與正襟危坐、衣冠楚楚的諸葛亮形成鮮明的對比。
立即下城,飛報劉郃:&ldquo報劉大将軍,諸葛亮引數百漢軍在營前讨戰,請大将軍定奪!&rdquo劉郃本來就想到城關上去巡視一番了,聽得南門的情況,立即起身。
心想,王、苟二人一走,這裡就是我一個大将了,孔明此來必無好意,讓我速去城關命弟兄們嚴守關廂。
因此出衙門上馬,直抵南門。
上得城關,手扶護心欄杆,腳踏懸空極,對下面一看,大感吃驚。
因為孔明第一次挑戰,照說排出的陣容必定是文武跟随,精兵環繞。
想不到
記得你在劉備遭困之時,鎮日愁眉苦臉,茶飯不思。
自從孔明進川以來,你的毛病就不治而愈,精神一日勝似一日,而且不時向我打聽漢軍打到了什麼地方。
我是白帝城的一城之主,你是我的母親,按理你應該問我,諸葛亮可曾敗逃,敗到了什麼地方了。
照你這種口氣,不是在希望孔明進川嗎?前一時期,你寝食俱廢,心緒不甯,所以我也難以啟齒。
今日你既然對城外的事情這樣感興趣,我倒不妨也來問你一問,解一解我心頭疑團。
遂反問道:&ldquo娘親啊,兩國交戰乃是兵家之事,娘親因何過問?&rdquo話說在點子上,雖然這種口氣過于直截了當,劉母不便發火。
聽出兒子已經聽懂了自己的意思。
心想,鼓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早晚要對兒子說的,不如趁這個時候把話挑明了。
便說:&ldquo兒啊,為娘早年喪夫,數十年來守寡撫孤,教子成人非是易事。
&rdquo&ldquo娘親養育之恩,孩兒不敢忘其萬一,定然報盡孝心,使娘親永享天年。
&rdquo&ldquo吾兒有此孝順之心,為娘萬分欣慰。
然家國大事,婦孺皆有耳共睹。
當今劉璋暗弱,不思圖謀;劉備乃漢室宗親,天下歸心;孔明絕世奇才,有志治亂,西蜀早晚歸漢。
吾兒心地善良,不負為娘之心,理當棄暗投明。
若然孔明大軍到此,吾兒不必遲疑,速速開關納城,共助孔明往涪關營救皇叔。
待西蜀平定,漢室複業之時,縱然為娘身赴黃泉,亦瞑日矣!&rdquo劉郃聽完母親的一席話,如同晴天裡打了一個霹靂,震栗不已。
心想,這是怎麼了?你以前一直告誡我們弟兄倆,要盡忠報國,如今居然要我棄川降漢,這怎麼行呢?劉璋雖弱,但對我們一家還是有很大的恩德的。
大丈夫為人作事要有恩報恩,有德報德,豈能朝三暮四,恩将仇報呢?再說,劉備一向打敗仗,數路諸侯中他的威望最小,雖然有諸葛亮輔佐,奪到了一些地盤,比起曹操的中原、孫權的東吳、劉璋的西川來,仍然渺小得很,何況他是不是個有道明君,我們怎麼知道。
劉郃雖然是這麼想,但不敢這麼說。
又想,這倒難了。
要是順從了娘的話去傲吧,向敵人卑躬屈膝,就是不忠;要是不聽娘的話,必然引起娘的氣惱,就是不孝。
不忠不孝,不是大丈夫所為。
不如這樣吧,我答應她歸漢,但永遠不把孔明的消息告訴她,好在她年事已高,耳目失靈,又是身居内堂,我馬上下一道命令,關于孔明兵臨城下的消息一律不準傳入内堂,非守城将士不得随意過問戰事。
這樣一來,就把消息封鎖了。
我劉郃不降孔明,永遠忠于西蜀,又不違母命,孝順娘親,忠孝兩全,美名遠揚。
劉郃這麼反複一想,覺得很是個辦法,便恭恭敬敬地對娘說:&ldquo娘親之訓,孩兒當銘心刻骨,豈敢不從?如今漢軍遠在近天嶺,鄧銅守備甚嚴,難以過關。
若孔明到此,孩兒定然謹遵慈訓,開關率衆投降。
娘親隻管放心便了。
&rdquo說罷,兩眼對兩旁環立的奴婢狠狠地掃了一圈,意思是十分明白的:你們切不可打探外面的軍情,知道了也不許在内堂傳聞,誰要是違抗我的命令,别怪我不留情。
下人看到劉郃這種眼光,都吓得&ldquo激淩淩&rdquo打起寒顫來,再也不敢看他,隻得把頭來點。
劉母聽說諸葛亮還在路隔幾百裡的近天嶺,便信以為真。
但又不放心兒子到時候會不會照自己的話去做,又呼道:&ldquo兒啊!&rdquo&ldquo娘親。
&rdquo&ldquo孔明到此,爾定要歸降。
&rdquo&ldquo唯娘親之命是從!&rdquo&ldquo孩兒站起,退出吧!&rdquo&ldquo是。
謝母親!&rdquo就這樣,一個大孝子為了顧全忠孝二宇,用謊言欺騙過了慈母,把老人家蒙在鼓中。
劉郃到大堂,王茂、苟安立即問道:劉将軍,太夫人喚你何事?劉郃想,這是母子間的事,不能告訴你們,否則要引起大家對我的誤會。
就輕描淡寫地說,這幾日老母身體爽朗了,問問軍中可曾操演人馬。
王、苟二人明白劉母是非常關心兒子的,尤其對兒子的教誨半點不放松,常對他說要拳不離手,自己每天要習文練武,三軍要日日操演。
這種事情見得多了,所以也沒有可疑之處。
劉郃想,從現在起,千萬不能和孔明交戰,這是因為:一,孔明用兵好,前三關都是敗在空戰中被孔明用計智取關廂;二,要是一交戰,必定是殺聲震天,鑼鼓動地。
盡管母親年邁,到底不是聾子,這麼大的聲音一定聽得見,我說的謊話就會被看破。
萬全之計就是固守城關。
孔明帶了數萬人馬,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糧盡草絕,不戰自退。
當然,也有可能孔明若在城外堅持上一年半載,就算持久了,我城中也沒這麼多的糧食,也應該命人去運一點來,作好長期守關的準備。
整個西川的糧草都集中在兩太關子上:陸路屯集在白水關,水路安插在巴州。
白水關是陸路上第五個口子,離白帝城十餘天路程,其地理位置處在西川的中心部分。
從白帝城到白水關打一個來回,單說趕路至少也要個把月的時間。
劉錦吩咐道:&ldquo王茂、苟安二位将軍,如今孔明引軍在外,城中糧草缺乏,爾等引兵五萬,去白水關催糧十萬石,從北關進出,不得有誤!&rdquo孔明駐軍在南門,東西二關又是山道險阻,而且這三處地方一有風吹草動,最能引起漢軍的注意,甩兵也很方便。
所以劉郃要命手下從北門出入,一則比較隐蔽,二則又比東、南二關近便。
他想,從北門運糧,即使被孔明探到消息也不要緊,五萬大軍足以應付。
劉郃修書一封交與王茂。
王、苟二人帶兵五萬,推了空車出北門,直往白水關進發。
此話暫且不提。
這一日,孔明一早升帳,點卯畢,便說道:&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爾等保守大營,待亮去白帝城前讨戰。
&rdquo大多數人都感到驚訝萬分。
尤其是川中歸降的大将更是不解其意:怎麼,放着我們這些武藝高強的将領不用,自己一個文弱書生前去挑戰,豈不是奇事?隻有從荊州來的老班人馬不覺得吃驚,因為這種事情經常有,屢見不鮮,不足為怪了。
但畢竟也為孔明的安危擔心。
&ldquo來,與我點軍五百,都要老軍。
&rdquo此舉又大出衆将意料。
所謂老軍,就是一向在營中搬刀槍、看營門、燒飯打雜活的人,他們一般都已喪失了戰鬥力,而且年高體弱,隻管一日三餐,不管出大力的人。
大家都知道孔明用兵的特點是各盡其能,他自己年紀輕,但在必要時非常注重老軍的作用。
&ldquo草船借箭&rdquo,這是最典型的先倒。
衆将一緻懇請孔明讓他們也改扮成老軍,暗中保護,但孔明一概回絕。
不多時,五百老軍點齊。
孔明出帳,衆文武也出帳相送。
對帳外的五百軍士一看,隊伍混雜不成方圓,暗暗擔心。
孔明執扇端坐四輪車,出了大營,往城前而去。
衆将進到營前,目送着遠去的隊伍,就在那裡注視動靜,以防不測。
可是,這些老軍實在不象話,亂糟糟跟在小車後面,就象趕集一樣。
有的卷着旗,有的掮着槍&hellip&hellip行至關廂,四輪車停,孔明便微笑着對後面的老軍說,你們可以随便一點,站着可以,站不動的可以坐,坐不動的也可以躺着,你們愛怎麼着就怎麼着。
這班老軍也都笑了。
暗想:我的軍師真好,跟着他不吃虧,知道我們年歲大了,并不用紀律約束我們,到了戰場還叫我們自由自在。
就好象到了現在的茶館一樣方便。
這五百個人也稱得上是老軍了,小的五、六十歲,大的七、八十歲,看上去都是黃服珠,滿臉皺紋,有的還掉了牙,耳聾目瞽的不計其數。
他們這些人中,大都是無家可歸的,就在軍中幹些雜活,糊口飯吃。
能夠得到孔明如此的寬待,他們都感到心滿意足了。
四輪車一停,老軍就向上面喊道:&ldquo呔!關廂上聽了,我家軍師在此,命劉郃出戰!&rdquo城關上的川軍對下面一看,四輪車上一人綸巾鶴氅,羽扇輕播,不問可知,便是漢軍主将諸葛亮。
車子四周,站着的零零落落,坐着的抖抖索索,躺着的橫七豎八,與正襟危坐、衣冠楚楚的諸葛亮形成鮮明的對比。
立即下城,飛報劉郃:&ldquo報劉大将軍,諸葛亮引數百漢軍在營前讨戰,請大将軍定奪!&rdquo劉郃本來就想到城關上去巡視一番了,聽得南門的情況,立即起身。
心想,王、苟二人一走,這裡就是我一個大将了,孔明此來必無好意,讓我速去城關命弟兄們嚴守關廂。
因此出衙門上馬,直抵南門。
上得城關,手扶護心欄杆,腳踏懸空極,對下面一看,大感吃驚。
因為孔明第一次挑戰,照說排出的陣容必定是文武跟随,精兵環繞。
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