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諸葛鑼鼓驚蜀将 賢母苦心誡赤子
關燈
小
中
大
上一點的高度,就奮身躍上城牆。
這一次劉郃也要翻新花樣了,他也不想再用老辦法把趙雲掉下去,便将寶劍歸匣。
當白绫末梢又到了二丈多高,劉郃忽地抛下一樣東西。
趙雲剛準備想跳,忽見城牆上端閃出一樣東西,金光四射,直撲當胸而來,猛聽胸前&ldquo嗒&rdquo一聲,好似一隻有力的大手把身體提起來一樣,暗叫不妙。
低頭見時,卻是一隻飛爪。
心想,劉郃果然有心計,一計不成,又來一計,這個東西抓着我,我就脫不了身了,要盡快撩脫飛爪。
不由趙雲多想,上頭又傳來命令:&ldquo軍士們,與我施放亂箭!&rdquo劉郃知道這二丈來高的距離摔不壞趙雲,就是從城牆上抛下去也未必能置他于死命,既然掉不死他,那就用亂箭射死他,這隻飛爪就大派用場了。
叫他欲上不能,欲下身不由己,保證把他射得象刺猬一樣。
劉郃自以為得計,不料他這一手做得還不道地。
按理說,劉郃應該預先命令城牆上的所有弟兄挽弓搭箭擺好架子,在飛爪剛抓住趙雲時,亂箭齊發,這樣趙雲就來不及招架了。
現在一聲令下,居然沒一個人射箭。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川軍見劉郃飛爪鈎住趙雲當胸,本來緊張的心情全都松弛下來,總以為劉郃要命他們把趙雲拖上來生擒活捉。
蓦地叫他們放箭,一起都慌忙得呆住了,有的拿着弓找弓,有的沒上箭就拉弦。
等到醒悟過來,已經晚了一步了。
趙雲畢竟是久經沙場的名将,遇事不慌,沉着冷靜,胸前一受到份量,就明白了劉郃的用意。
急中生智,雙手一放,下身垂直向下,上身仰面朝天,左手按劍鞘,右手提劍柄,迅速抽出青鋼,然後左手握繩索,上身豎起,擡頭看着上邊,以防亂箭射下。
一刹那的工夫,做完了這許多瑣小而又連貫的動作。
剛好上面又是一道金光射來,趙雲手疾眼快,用手中的劍柄一擋,&ldquo當&rdquo打飛了第二個飛爪,順手向上一撩,割斷了第一個飛爪的繩索,兩足在城牆上一踮,一個&ldquo大鵬展翅&rdquo,身體向外飛去,一縮身,兩腳向下,輕輕站立平地,連蹦帶跳地蹿出了百步之外。
當趙雲割斷繩索,雙腳點牆時,川軍方才鎮定下來,開弓放箭,望着下面的身影&ldquo唰&mdash&rdquo象雨點一樣射出第一排亂箭。
趙雲向外飛,亂箭全部射在城牆底邊的地上。
等到發覺不中,再開第二次弓時,趙雲早已蹿出射程之外,川軍隻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雖說趙雲并未受傷,他的一舉一動是那樣的矯捷、利索,但觀者無不為他捏了一把汗,孔明也不例外。
趙雲不敢多停留,徒步來到旗門見了孔明。
孔明表彰他的勇敢,雖說未得寸地,但已令川軍亡魂喪膽,為他登了一大功。
趙雲從胸前摘下飛爪,戴盔、穿袍、換靴。
這才把飛爪上的斷索解下,換上一根長索,藏在勒甲套内。
趙雲好學勤思,空下來就練飛爪,倒也多了一手絕招。
此是後話,姑且不據。
孔明傳令大隊退到離城三裡的南郊紮下一座堅固的老營。
文武将士不懂,孔明進川以來一向紮的是浮營,為何到了白帝城要紮老營?紮老營意昧着要持久,恐怕時間上不允許。
但誰也不敢多同,因為孔明的用兵任何人都比不上,紮老營自有他的用意。
大隊退下,挖壕溝,疊營牆,扯躺闆,不消多時,大營已經建成。
孔明心裡明白,白帝城東西兩邊是山,中間是城樓,硬打硬拚是無法進關的,隻有用計,這就需要耽擱不少天。
時間長,紮老營保險。
因此孔明也不作解釋,帶了文武入營上帳。
一面傳令手下去打聽向家二位公子的消息。
卻說城樓上發生了一起不小的風波。
原來王茂的飛爪被趙雲用劍柄一彈,打着弧形向上飛去。
王茂一看不妙,忙将繩索收回,唯恐打着了城牆上的弟兄。
不料不收還不會傷人,一收頓時繩索又繃緊,就象又加了一把力,速度仍然慢不下來。
也該苟安倒運,偏偏怕死離開了劉郃,這飛爪好象長了一對眼睛一樣,徑朝他的臉上飛去。
這飛爪抓東西最牢靠,抓臉皮可不是能手,一碰到臉就掉在地上了。
苟安隻當是砸痛了自己,可稍過一會兒就覺得臉上熱辣辣的,一陣陣撕心裂肺般地疼痛,還感到有水珠從臉上滴下來,伸手一摸,粘乎乎的一手鮮紅。
一看到有血,痛楚就更劇烈了。
心想,這東西是純鋼打就的,我這面皮怎麼碰得起呢?你這家夥公報私仇,用這般狠毒的手段來中傷我。
我苟安不是好惹的,你翻臉不認人,我也不留情,和你拚了!苟安捂着臉大叫道:&ldquo王茂你好刁猾,沒本事抓趙雲,卻沖着苟大将軍出氣。
你看我這張臉象什麼樣子,我豈能容了你!&rdquo說着,抽出匣中寶劍,發瘋似地撲向王茂,要和他火并。
站立于當中的劉郃一看這般光景,也吃了一驚:怎麼飛爪會打在他的臉上,又抓得這樣血肉模糊?忙伸手制止道:&ldquo苟将軍休得惱怒!王将軍并非有意如此,皆是趙雲之故。
漢軍未退,自相殘殺,成何體統!快與我收了寶劍,免傷和氣!&rdquo經這麼一講,苟安到底還拉不破面子,隻得罷休,将寶劍入匣,但這口惡氣總是咽不下,向王茂狠狠地瞪了一眼,&ldquo嗯&rdquo地一聲退在一旁。
風波平息,劉郃命弟兄把盤車上的白绫送回衙門。
擡頭見漢軍約在三裡外紮營,料想他們暫時還不會趕來攻關,傳令城關上的弟兄多加防範,有事及時禀告,這才帶了王、苟二将回轉衙門。
苟安自有軍醫官給他敷藥疔傷。
才得坐定,從内堂走出一個丫環,傳言道:&ldquo劉大将軍,太夫人内堂有請。
&rdquo劉郃弟兄二人,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撫養,故而劉郃極盡孝心,對母親唯命是從,是西川中的一個大孝子。
現在見丫環傳話,要緊站起身來,跟着丫環進入内堂。
《三國》中有三大賢母:徐庶之母、劉郃之母,還有一個姜維之母。
這三個女流都是早年失偶,守節撫孤,并把自己的兒子栽培成國家良材。
而且胸襟開闊,有才有德,大至治國理家,小至琴棋書畫,才女、節婦、賢母三謄皆全,深得世人及後世婦人敬佩。
劉母原是荊州人氏,因見劉表難成氣候,又恐小輩埋沒良材,所以舉家遷移到西川,定居在白帝城内,指望兩個兒子長大以後能為漢室幹一番大事。
光陰荏苒,兩個兒子嶄露頭角,都成了西川的名将。
一個是白帝城主将,一個守在水路建閣,都是西川咽喉要地。
說明西川的君主和都督對他們根信任。
但劉母并不安于現狀,不圖進展的人,她從二十多年來的世态變化中,發覺蜀主軟弱無能,将帥獨攬朝敢。
主弱臣強,這是亡國的禍根,料定劉璋的天下不會長久。
因此想,劉璋就象守戶之犬,一點不擔重興漢業。
這樣下去,我的兩個兒子就無用武之地,白白消磨光陰。
封撫養大兩個兒子不是容易,跟着劉璋,就會成為廢物。
難道說,我費了一生的心血,就教養出兩個廢物?所以老人家為了這事終日擔憂,想方設法要讓兒子去投一個明主。
但一個婦人,深居内堂,到哪裡去打聽明主的所在?偶爾也聽得一些消息,但都是鱗角鳳毛。
去年聞得劉備進川,心有所動。
她不是一般的家婦,能明察世事,早就聽說劉備廣施仁義,深得民心,有志之士竟相依附,可以說是一個當世明君。
但隻是兵步将寡,有心無力。
暗忖道:要是劉備此番能取西川,漢業大興之日為期不會太遠。
我的兒子若能在他麾下為将,馳騁疆場,方不負我數十年的撫養之恩,亡故的丈夫也會含笑九泉了。
但兒子的性情我深知曉,他為君忠心,如果要他改變志向去投順劉備,盡管他是極有孝道的人,但畢竟事關重大,不是幾句話可以奏效的。
所以,劉母每每要與劉郃吐露真情,但又怕劉郃不允引起母子間的不睦。
今年,耳聞龐統被張任設計射死在落鳳坡,劉備又兵困涪關,老人家一急之下,食欲大減,坐卧不甯,因而染病在床。
劉郃隻道老母年邁體弱,偶染風寒所緻,四方求醫,終不見好轉。
前些日子,劉郃無意中說起孔明從陸路犯境,卻見老母雙眼一亮,從此精神大振。
今日聽得城外炮聲隆隆,心想,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他助劉備取川,定能一舉成功。
要是他打到白帝城,我必定要教子歸漢。
老人家覺得身子很爽,又不知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便命丫環去把兒子叫進來打聽打聽。
劉郃知道這幾日娘親的身體大愈了,大概内堂悶坐無聊,叫我進去叙叙話。
一路行至内堂,見娘親端坐在那裡,忙緊走幾步,跪倒在地,&ldquo娘親在上,孩兒拜見!&rdquo劉母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兒子,用手撫摩着他的肩頭,說道:&ldquo兒啊,為娘有事問你。
&rdquo&ldquo娘親有何吩咐?&rdquo&ldquo為娘問你,漢軍打到了哪裡?&rdquo鑼鼓聽聲,說話聽音。
劉郃想,一個婦道人家,見了兒
這一次劉郃也要翻新花樣了,他也不想再用老辦法把趙雲掉下去,便将寶劍歸匣。
當白绫末梢又到了二丈多高,劉郃忽地抛下一樣東西。
趙雲剛準備想跳,忽見城牆上端閃出一樣東西,金光四射,直撲當胸而來,猛聽胸前&ldquo嗒&rdquo一聲,好似一隻有力的大手把身體提起來一樣,暗叫不妙。
低頭見時,卻是一隻飛爪。
心想,劉郃果然有心計,一計不成,又來一計,這個東西抓着我,我就脫不了身了,要盡快撩脫飛爪。
不由趙雲多想,上頭又傳來命令:&ldquo軍士們,與我施放亂箭!&rdquo劉郃知道這二丈來高的距離摔不壞趙雲,就是從城牆上抛下去也未必能置他于死命,既然掉不死他,那就用亂箭射死他,這隻飛爪就大派用場了。
叫他欲上不能,欲下身不由己,保證把他射得象刺猬一樣。
劉郃自以為得計,不料他這一手做得還不道地。
按理說,劉郃應該預先命令城牆上的所有弟兄挽弓搭箭擺好架子,在飛爪剛抓住趙雲時,亂箭齊發,這樣趙雲就來不及招架了。
現在一聲令下,居然沒一個人射箭。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川軍見劉郃飛爪鈎住趙雲當胸,本來緊張的心情全都松弛下來,總以為劉郃要命他們把趙雲拖上來生擒活捉。
蓦地叫他們放箭,一起都慌忙得呆住了,有的拿着弓找弓,有的沒上箭就拉弦。
等到醒悟過來,已經晚了一步了。
趙雲畢竟是久經沙場的名将,遇事不慌,沉着冷靜,胸前一受到份量,就明白了劉郃的用意。
急中生智,雙手一放,下身垂直向下,上身仰面朝天,左手按劍鞘,右手提劍柄,迅速抽出青鋼,然後左手握繩索,上身豎起,擡頭看着上邊,以防亂箭射下。
一刹那的工夫,做完了這許多瑣小而又連貫的動作。
剛好上面又是一道金光射來,趙雲手疾眼快,用手中的劍柄一擋,&ldquo當&rdquo打飛了第二個飛爪,順手向上一撩,割斷了第一個飛爪的繩索,兩足在城牆上一踮,一個&ldquo大鵬展翅&rdquo,身體向外飛去,一縮身,兩腳向下,輕輕站立平地,連蹦帶跳地蹿出了百步之外。
當趙雲割斷繩索,雙腳點牆時,川軍方才鎮定下來,開弓放箭,望着下面的身影&ldquo唰&mdash&rdquo象雨點一樣射出第一排亂箭。
趙雲向外飛,亂箭全部射在城牆底邊的地上。
等到發覺不中,再開第二次弓時,趙雲早已蹿出射程之外,川軍隻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雖說趙雲并未受傷,他的一舉一動是那樣的矯捷、利索,但觀者無不為他捏了一把汗,孔明也不例外。
趙雲不敢多停留,徒步來到旗門見了孔明。
孔明表彰他的勇敢,雖說未得寸地,但已令川軍亡魂喪膽,為他登了一大功。
趙雲從胸前摘下飛爪,戴盔、穿袍、換靴。
這才把飛爪上的斷索解下,換上一根長索,藏在勒甲套内。
趙雲好學勤思,空下來就練飛爪,倒也多了一手絕招。
此是後話,姑且不據。
孔明傳令大隊退到離城三裡的南郊紮下一座堅固的老營。
文武将士不懂,孔明進川以來一向紮的是浮營,為何到了白帝城要紮老營?紮老營意昧着要持久,恐怕時間上不允許。
但誰也不敢多同,因為孔明的用兵任何人都比不上,紮老營自有他的用意。
大隊退下,挖壕溝,疊營牆,扯躺闆,不消多時,大營已經建成。
孔明心裡明白,白帝城東西兩邊是山,中間是城樓,硬打硬拚是無法進關的,隻有用計,這就需要耽擱不少天。
時間長,紮老營保險。
因此孔明也不作解釋,帶了文武入營上帳。
一面傳令手下去打聽向家二位公子的消息。
卻說城樓上發生了一起不小的風波。
原來王茂的飛爪被趙雲用劍柄一彈,打着弧形向上飛去。
王茂一看不妙,忙将繩索收回,唯恐打着了城牆上的弟兄。
不料不收還不會傷人,一收頓時繩索又繃緊,就象又加了一把力,速度仍然慢不下來。
也該苟安倒運,偏偏怕死離開了劉郃,這飛爪好象長了一對眼睛一樣,徑朝他的臉上飛去。
這飛爪抓東西最牢靠,抓臉皮可不是能手,一碰到臉就掉在地上了。
苟安隻當是砸痛了自己,可稍過一會兒就覺得臉上熱辣辣的,一陣陣撕心裂肺般地疼痛,還感到有水珠從臉上滴下來,伸手一摸,粘乎乎的一手鮮紅。
一看到有血,痛楚就更劇烈了。
心想,這東西是純鋼打就的,我這面皮怎麼碰得起呢?你這家夥公報私仇,用這般狠毒的手段來中傷我。
我苟安不是好惹的,你翻臉不認人,我也不留情,和你拚了!苟安捂着臉大叫道:&ldquo王茂你好刁猾,沒本事抓趙雲,卻沖着苟大将軍出氣。
你看我這張臉象什麼樣子,我豈能容了你!&rdquo說着,抽出匣中寶劍,發瘋似地撲向王茂,要和他火并。
站立于當中的劉郃一看這般光景,也吃了一驚:怎麼飛爪會打在他的臉上,又抓得這樣血肉模糊?忙伸手制止道:&ldquo苟将軍休得惱怒!王将軍并非有意如此,皆是趙雲之故。
漢軍未退,自相殘殺,成何體統!快與我收了寶劍,免傷和氣!&rdquo經這麼一講,苟安到底還拉不破面子,隻得罷休,将寶劍入匣,但這口惡氣總是咽不下,向王茂狠狠地瞪了一眼,&ldquo嗯&rdquo地一聲退在一旁。
風波平息,劉郃命弟兄把盤車上的白绫送回衙門。
擡頭見漢軍約在三裡外紮營,料想他們暫時還不會趕來攻關,傳令城關上的弟兄多加防範,有事及時禀告,這才帶了王、苟二将回轉衙門。
苟安自有軍醫官給他敷藥疔傷。
才得坐定,從内堂走出一個丫環,傳言道:&ldquo劉大将軍,太夫人内堂有請。
&rdquo劉郃弟兄二人,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撫養,故而劉郃極盡孝心,對母親唯命是從,是西川中的一個大孝子。
現在見丫環傳話,要緊站起身來,跟着丫環進入内堂。
《三國》中有三大賢母:徐庶之母、劉郃之母,還有一個姜維之母。
這三個女流都是早年失偶,守節撫孤,并把自己的兒子栽培成國家良材。
而且胸襟開闊,有才有德,大至治國理家,小至琴棋書畫,才女、節婦、賢母三謄皆全,深得世人及後世婦人敬佩。
劉母原是荊州人氏,因見劉表難成氣候,又恐小輩埋沒良材,所以舉家遷移到西川,定居在白帝城内,指望兩個兒子長大以後能為漢室幹一番大事。
光陰荏苒,兩個兒子嶄露頭角,都成了西川的名将。
一個是白帝城主将,一個守在水路建閣,都是西川咽喉要地。
說明西川的君主和都督對他們根信任。
但劉母并不安于現狀,不圖進展的人,她從二十多年來的世态變化中,發覺蜀主軟弱無能,将帥獨攬朝敢。
主弱臣強,這是亡國的禍根,料定劉璋的天下不會長久。
因此想,劉璋就象守戶之犬,一點不擔重興漢業。
這樣下去,我的兩個兒子就無用武之地,白白消磨光陰。
封撫養大兩個兒子不是容易,跟着劉璋,就會成為廢物。
難道說,我費了一生的心血,就教養出兩個廢物?所以老人家為了這事終日擔憂,想方設法要讓兒子去投一個明主。
但一個婦人,深居内堂,到哪裡去打聽明主的所在?偶爾也聽得一些消息,但都是鱗角鳳毛。
去年聞得劉備進川,心有所動。
她不是一般的家婦,能明察世事,早就聽說劉備廣施仁義,深得民心,有志之士竟相依附,可以說是一個當世明君。
但隻是兵步将寡,有心無力。
暗忖道:要是劉備此番能取西川,漢業大興之日為期不會太遠。
我的兒子若能在他麾下為将,馳騁疆場,方不負我數十年的撫養之恩,亡故的丈夫也會含笑九泉了。
但兒子的性情我深知曉,他為君忠心,如果要他改變志向去投順劉備,盡管他是極有孝道的人,但畢竟事關重大,不是幾句話可以奏效的。
所以,劉母每每要與劉郃吐露真情,但又怕劉郃不允引起母子間的不睦。
今年,耳聞龐統被張任設計射死在落鳳坡,劉備又兵困涪關,老人家一急之下,食欲大減,坐卧不甯,因而染病在床。
劉郃隻道老母年邁體弱,偶染風寒所緻,四方求醫,終不見好轉。
前些日子,劉郃無意中說起孔明從陸路犯境,卻見老母雙眼一亮,從此精神大振。
今日聽得城外炮聲隆隆,心想,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他助劉備取川,定能一舉成功。
要是他打到白帝城,我必定要教子歸漢。
老人家覺得身子很爽,又不知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便命丫環去把兒子叫進來打聽打聽。
劉郃知道這幾日娘親的身體大愈了,大概内堂悶坐無聊,叫我進去叙叙話。
一路行至内堂,見娘親端坐在那裡,忙緊走幾步,跪倒在地,&ldquo娘親在上,孩兒拜見!&rdquo劉母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兒子,用手撫摩着他的肩頭,說道:&ldquo兒啊,為娘有事問你。
&rdquo&ldquo娘親有何吩咐?&rdquo&ldquo為娘問你,漢軍打到了哪裡?&rdquo鑼鼓聽聲,說話聽音。
劉郃想,一個婦道人家,見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