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向寵斬子施号令 向朗責侄陳嚴調

關燈
暮年時節為劉備的興漢大業出一點力。

    如今見向朗陪伴了一個文人進營,一打聽原來是諸葛亮帳下參謀簡雍,不禁肅然起敬。

    兩下見禮已畢,又各道寒暄,按擺宴次第入席。

    簡雍見他們這些白發老人對自己殷勤款待,言語之中己知頗覺和藹,料着不含敵意,稍覺心安。

    拱手同向朗道:&ldquo足下莫非就是向老大夫?&rdquo向朗捋須笑道:&ldquo正是老漢。

    未知先生到此何意?&rdquo簡雍就把向彪被逐回水營,孔明與自己相面,說我近日有牢獄之災,命我到錦江大營來入獄,如今果然應了此言,被向大将軍囚禁在此的話一一叙明。

    向朗聽了這番話大感惬意,完全明白了孔明這樣的意圖。

    就開誠布公地對簡雍說,請簡雍回去之後在軍師面前多多善言,老漢早有降漢之心,欲勸侄兒向寵歸降漢室,共複大業。

    簡雍心中大喜,忙低聲叫向朗輕口一些,以免招惹麻煩。

    向朗仍是十分爽朗地說,先生隻管放心,在座的老先生和我一樣,都是我的好友,久慕劉皇叔躬行仁義,愛民如子,在此等候已有數十年之久了,向寵不敢對他們無禮。

    營前營後的手下都是我們的心腹,不必擔心會有人把我們的話傳出去。

    請問簡先生,我家孫兒在軍師營中怎麼樣?簡雍也很輕松自然地答道,大公子到了水營上自有軍醫官為他敷藥療瘡,隻是盼望早日能與骨肉團聚。

    向朗說,從現在起,你我就是自己人了。

    我們早已打算,隻要軍師統軍到此,向寵出營迎戰,你我就奪下營門,把他攔在營前,直到他傾心歸順方止。

    簡先生隻管在此耽擱幾天,聽候營外消息。

    簡雍從心底佩服孔明的神算,暗想,這哪兒是來軟禁,倒象是來訪親戚一樣,被人敬若上賓。

    姑且不談。

    向寵打發走了向朗和簡雍,随即命手下到江邊去告知随簡雍來的漢軍,簡大夫要在大營逗留數日,你們自去回複軍師,日後遣人送回。

    船上的漢軍得了這個口信,駕舟而回。

    見了孔明,将川軍的話如實禀複。

    孔明聽了這個消息,喜在心頭。

    命手下退出,吩咐文武回營。

    這才獨自來到水營後面,擡頭察看氣候。

    現在是白晝,看天文會有什麼名堂?其實懂得天文知識的人并不是一定要&ldquo夜觀乾象&rdquo的,白天仍然可以根據陰晴風雲的氣象來預測天氣變化的趨勢。

    孔明擡頭看了一會雲彩,又在手掌中蘸了一點水試了一試風向和風力,凝神推敲了一會,料定今晚既不是個晴空萬裡的好天,又不是個淅淅瀝瀝的雨天,而是一個雲堆霧擁的陰天。

    暗想,若要奪取向寵的大營,今晚是最适宜的時機。

    要是今晚沒有明天,而是玉魄當空,或者是細雨纏綿,那就順延幾天,反正就是要等到有了這種氣候才出兵。

    諸葛亮思量一番,回營在大帳坐定,取出筆墨,埋頭一氣呵成,把數封錦囊揮就。

    晚膳之後,帳上挑明燈火,擊鼓聚衆。

    簡雍一走,帳上除了諸葛亮以外,都是穿戴明盔亮甲的戰将。

    十來個武将分兩班在虎案旁站立,孔明居中坐定。

    衆将參見已畢,孔明環顧四周,開言道:&ldquo列位将軍,本軍師今晚聚将發令,戰錦江收向寵,仔細聽了。

    &rdquo衆将聽了,都不知道孔明又有了什麼高招,暗想,我們自認得了水營,從未同向寵交過手,一點虛實都不知,你怎麼就有這麼大的把握可以收服他昵?但深知孔明向來一諾千金,說這麼做就必定能打勝仗。

    因此,大家垂手注目,等侯接令。

    帳上鴉雀無聲,一片寂靜。

    諸葛亮略一合目,緩緩地從袍袖中摸出一大疊錦囊,放在案角上。

    這是孔明出山以來發令的規矩,一疊錦囊就是一整套克敵制勝的計策,而且是手到拈來,接令的人根本用不着再去挖空心思地想辦法,因為錦囊寫得清清楚楚,連功勞的大小程度也似乎估計得十分準确。

    但也有人沒見過這個東西,這就無法知道錦囊的奧妙了。

    鄧銅第一次聽孔明發令,他對錦囊大感新奇,用臂肘輕輕地捅了一下站在旁邊的馬谡,問道:&ldquo馬将軍,收向寵要用這個啥子?莫非軍師要做壽,發這帖子請我們喝酒?&rdquo馬谡忍俊不禁,笑道:&ldquo你真是少見多怪。

    這是我家軍師發令用的錦囊。

    &rdquo&ldquo這錦囊可是護身符?&rdquo&ldquo不是的。

    錦囊之内全是神出鬼沒、戰無不勝的妙計。

    上次打你十多下耳光,都是按錦囊所示的妙計實施的。

    &rdquo一提到吃睑刮子的事,就好象戳到了他的痛處,臉上微微發起燒來。

    鄧銅以為孔明對付不願投降的敵将都要用這辦法去制服。

    便說:&ldquo既然是這樣,那今天向寵一定要挨耳光了。

    因為他與軍師作對,又要殺向彪,比我還要頑固幾分,這就非打不可了!&rdquo馬谡想,軍師的計策多得很,打耳光的辦法隻有對付你這種勇而無謀的戆大,決不會千篇一律。

    尤其是向寵此人德才兼備,以後還耍指望他能歸順漢室、多出大力。

    正說話間,孔明已拔令在手,呼道:&ldquo向大公子聽令!&rdquo向彪一楞,暗想,我又不是你手下的大将,為什麼要幫着你去打我的父親呢?急急搖動雙手:&ldquo軍師,小将未曾歸漢,豈可&hellip&hellip&rdquo孔明忙截住道:&ldquo向家三代棄川歸漢為期不遠,公子還望祖孫、父子、弟兄相聚否?&rdquo&ldquo我所願也。

    &rdquo&ldquo既有此願,便須接令。

    你祖父向老大夫心已歸漢,向寵雖有忠良之膽,卻不知衆心早已歸附皇叔。

    亮今日之計便是順應人心,故而取之必矣!&rdquo向彪不明白孔明這些話對不對,這些計能不能成功,但帳上的衆将都一清二楚,滿懷信心,一齊勸告向彪不要太固執,軍師這樣做完全是為了你們向家的好。

    要是軍師要和你們過不去的話,别說向家三代隻有四個人,即使四百個也早就殺了,還會讓你太太平平活到今天?一番話撥動了向彪的心,暗想,諸葛亮捉到了我,并不加害,反而放我回去。

    盡管我還是不肯歸降,可他總以好言相勸,一點不存惡意。

    他手下有這麼多的戰将,都是素負盛名的名流,父親的大營遲早要失陷。

    要是我不接令,也無法阻止漢軍進川,那就聽一聽他給我什麼令。

    向彪想到這裡,默然不語。

    孔明見他已經默許了,就在令架上取了一令道:&ldquo公子今晚率三千弟兄,去上遊攻打二公子向賢的糧寨,若能奪得此寨,功勞非小。

    &rdquo向彪想,不論何人,奪了糧寨總歸是第一樁大功勞了。

    我失了水營,對父親負疚己深,再去奪兄弟的糧寨這還了得?糧是軍中之膽,此寨一失,父親的大營就無保障了。

    這怎麼辦?倒不如讓我接了此令,明說去攻打糧寨,暗中幫着兄弟鎮守,這樣既不讓孔明得到糧寨,又不讓他看破機關再命大将去攻伐。

    這麼一想,向彪就爽朗地接了此令。

    孔明見他忽而轉憂為喜,早已猜到了他的心思,不加理會。

    又呼道:&ldquo盛、劉二将聽令。

    &rdquo&ldquo盛舉在!&rdquo&ldquo劉豹有!&rdquo&ldquo二位将軍奉亮之命,引兵三千,按錦囊所示,随公子同往糧寨,不得有誤!&rdquo&ldquo遵命。

    &rdquo二将接令退下。

    向彪聽了此言大驚:完了。

    這兩個跟了我去,這糧寨還能保住嗎?哎!諸葛亮的用兵真是神鬼莫測,隻有看天命如何了。

    盛舉和劉豹對向彪看看:不要三心兩意了,錦江大營早晚要落到軍師的手中,你不去也沒辦法。

    兩人出了大帳,打開錦囊仔細看了一遍,緊要之事默記在心。

    便按錦囊所說點了三千精勇之兵,一齊脫下盔甲,與小兵一樣内穿漢家号衣,外罩川軍服飾,全都裝束成向彪部下,立即下船出發。

    夜暮時節,水營江邊标燈點點,刀槍旗幡無數,離了水營,直往糧寨而去。

    且說帳上,孔明見向彪等三人接令去後,進喚道:&ldquo馮、張二将聽令。

    &rdquo&ldquo馮襲在!&rdquo&ldquo張南有!&rdquo&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三千,都用小船去江面上設伏。

    若見向寵往救糧寨,二位将軍速去岸上奪取大營。

    錦囊之上自有計策,不得有誤!&rdquo&ldquo是。

    &rdquo二人接令退出。

    &ldquo陽群聽令。

    &rdquo&ldquo軍師,陽群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引五百弟兄偷渡過江,睹伏糧寨之側。

    若見向寵趕到接應糧寨,将軍按錦囊之言殺出,敵住向寵。

    須記隻能招架,不可還手。

    &rdquo孔明想,向寵性格耿直,半夜之内失了所有的營頭,定然憂急交加。

    為了不使他一氣之下自尋短見,隻有叫陽群隻招架不還手,讓他出一口氣,因為此番進川隻要奪營,卻不斬将,叫他欲戰不能、欲死不成,最後隻有一條路:束手歸降。

    當然,憑陽群這身本領,要敵住向寵還是綽綽有餘,大可不必擔心。

    &ldquo遵命。

    &rdquo陽群接令退出。

    &ldquo鄧銅。

    &rdquo&ldquo在。

    &rdquo&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領兵五百,暗渡錦江,伏兵于大營之外。

    待糧營失守,向寵逃回時,依錦囊之計殺出,攔住向寵,隻許招架,不許還手。

    切記了!&rdquo&ldquo得令。

    &rdquo鄧銅第一次在孔明帳上聽令,一切都感到很新奇,便十分爽快地答應了。

    &ldquo子龍聽令。

    &rdquo白袍将應聲而出:&ldquo末将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三千,按錦囊過江,過大營二裡,在大營和糧寨之間大道上設伏,隻放向寵逃回,其餘兵卒全部截住生擒活捉。

    &rdquo孔明想,雖然趙雲能全部截獲所有的川軍,但向寵漏網而逃,其随身的二十個馬軍必定也能脫圍。

    我今天演的這出戲,到了這個時候就要掀起一個高潮來,迫使向寵投降。

    大營盡失,随身隻有二十騎,這種景狀也夠凄涼的了。

    &ldquo是。

    &rdquo趙雲退出。

    &ldquo幼常聽令。

    &rdquo&ldquo小将馬谡在。

    &rdquo&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一百,用七号木箱,依錦囊之計埋伏對江山套之中,不得失誤!&rdquo&ldquo遵命。

    &rdquo馬谡接令退下。

    孔明用兵的規模能大能小,今天的一整套計策差走了一個文人,九個大将,整整十個人,帳上隻剩下自己一個人。

    當初剛進川奪夔關時,手下隻有一文二武,照樣三服陽群,這體現了一個主将恰如其份的用兵策略。

    衆将一走,無非隻有三班手下和值帳官陪着他。

    帳上無聲,孔明輕搖羽扇,閉目養神。

    一面在想着今日所用的計策中可有差錯,一面命手下向四處去打聽軍情。

    正是:獨秉燈燭觀形影,穩居帏幄聞消息。

    未知孔明怎樣收服向寵,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