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陽群隻身取近天 馬谡扁舟擒鄧銅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
&ldquo子龍罷了。
&rdquo &ldquo軍師,末将已将鄧銅殺得跌倒在地,正特上前擒捉,緣何鳴金命趙雲收兵?&rdquo &ldquo其中自有緣故,回營細述。
&rdquo 趙雲穿上銀盔白甲,換上薄底快靴,寶劍歸鞘,退過一旁。
然後三千軍士收拾旗門,跟着孔明一起回營。
簡雍迎入,孔明坐帳,便與趙雲說道:你今日一仗威風已顯,并不是我不讓你成功。
但要擒住鄧銅,兩人必有一傷。
我知道你決不會傷害他,可是你手中之劍鋒利無比,一觸即有性命之危。
鄧銅是個勇而無謀的莽将,到了這個時候,肯定要亡命拚搏。
你若不用寶劍刺他,反成累贅。
棄了寶劍吧,如此蠻力難以制勝;不棄寶劍吧,被他死死纏住,何以脫身。
一旦情急,必斷其臂肘或傷其股肱而自解。
亮三服陽将軍,意在使其傾心而降,今日不擒鄧銅,亦同此理。
俗話說,強摘之瓜不甜。
縱然你今番将他強扭至此,鄧銅也不會心甘情願而降。
所以,我要鳴金收兵。
不過你此番功勞與擒住鄧銅一樣大。
趙雲是個懂得利害的人,他聽了孔明這一席話完全明白過來了,心裡暗暗佩服孔明的高瞻遠矚。
又說道,鄧銅臨行時高喊水遠不戰了。
末将以為,被他躲在山寨之中,軍師難以收報他。
孔明笑着說,這一點我早有預想。
他是個匹夫,我要他什麼時候下山,他就必定下山,到時再擒住他,不怕他不真心歸降。
趙雲見孔明對收降鄧銅這樣胸有成竹,自然深信不疑,遂歡喜而退。
此時已近中午。
午飯之後,孔明傳令升帳。
文武聚齊,孔明坐定,從袖中取出一疊錦囊,放于虎案之上。
文武一看就已明白今日又要打勝仗了。
因為用到錦囊,必有妙計,即錦囊妙計是也。
陽群第一次看到這種象書信一樣的東西,不知道這是派什麼用場的,就問趙雲。
趙雲說,這就是軍師貫用的錦囊,内藏神鬼莫測、百戰百勝的妙計。
陽群想,用兵總歸有失策的時候,哪有常勝不敗的呢?便疑問道,果然如此麼?趙雲不假思索道,自從孔明軍師出山以來,大小數十餘戰,每一錦囊必能取勝。
就赤壁之戰中我趙雲所受兩封錦囊,一封奪饷銀二千萬兩,另一封收曹家降兵四十餘萬。
陽群頓然驚愕不已。
&ldquo帳上衆位,本軍師今日取近天嶺,收降鄧銅,特此分發将令。
&rdquo孔明說。
雖然大家對孔明的用兵佩服得五體投地,擒獲鄧銅早在料算之中,但上午殺敗了鄧銅,下午就要捉住他,衆将還是大出意料。
心想,夔關收陽群尚且要三番用計,如今鄧銅逃回山寨,必定龜縮不出。
近天嶺何等險要,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踞,要提他隻恐不是這樣便當的事情。
所以都感到驚奇。
其實,收取陽群這的确是孔明一生中頗費心計的一樁大事,一則是第一關,還沒有先例;二來陽群有勇有智,不大肯上當。
而鄧銅呢,他這個人自恃勇力,根本沒什麼涵養,又不是安分守已的人,隻要用過激之言去誘騙他,就坐不定山寨,一哄就出。
尤其上午與趙雲交戰,孔明已把鄧銅的性格完全掌握住了。
現在帳上一片肅靜,孔明就拔令道:&ldquo子龍聽令。
&rdquo 趙雲從旁閃出:&ldquo軍師,末将在。
&rdquo &ldquo付你将令一支,帶兵三千,來朝去嶺霞關前讨戰。
待鄧銅下山出至關前,即命馮、張二将獻關,不得再放鄧銅回進山寨。
錦囊之中自有妙計安排。
&rdquo 趙雲對孔明發的令已經習以為常,并不多加懷疑和思考,就上前接了令箭,取了一封錦囊,出大帳自去拆看。
&ldquo陽群聽令。
&rdquo &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不需一兵一卒,按本軍師錦囊所示奪取近天嶺。
不得有誤!&rdquo 陽群聽了一吓:我在夔關用了一條&ldquo虎穴擒子&rdquo之計,尚且要帶五百弟兄,今天卻叫我一兵一卒不帶擊奪取近天嶺,這會成功嗎?想起了剛才趙雲贊揚孔明的那段話,心裡稍微踏實些。
便上前接令,取了錦囊,退了出去。
&ldquo幼常聽令。
&rdquo &ldquo馬谡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五十弟兄,用第五号木箱中物件,布置在錦江面上。
按錦囊生擒鄧銅,不得誤事!&rdquo 收降鄧銅的三條令一發,孔明傳令退帳。
次日,趙雲率領三千弟兄出大營,直抵嶺霞關前設立旗門,立馬執槍眺目而望,見關廂上杳無動靜,遂與手下如此這般按錦囊所言一一吩咐,命手下前去叫關。
手下到關下,揚聲大呼:&ldquo上面弟兄聽了,請馮襲、張南二位将軍叙話!&rdquo 關廂上的弟兄一看是漢軍,忙去禀報。
馮、張二人正為昨日孔明放鄧銅回山而着急,今日一早便坐大帳,命手下仔細打探漢營中的動靜。
忽見來報,忙整頓盔甲上了關廂,憑欄俯視,見不遠處旗門設立,趙雲挺槍立馬于陣前,關下有一漢軍,問道:&ldquo兄弟到此何事?&rdquo &ldquo二位将軍,我家趙将軍奉軍師之命在此讨戰,請二位将軍速去通報鄧銅,使他下山交戰!&rdquo 馮、張二人說,鄧銅昨天已揚言永遠不下山交戰了,怎麼能使他下山?漢軍便将趙雲的吩咐一一述明。
馮、張二人想,諸葛亮簡直象個神仙,樣樣事情都料得一絲不差,我們和鄧銅相處了這許多年,了解得也沒有這麼清楚。
照這麼說,鄧銅是非下山不可的。
問道,鄧銅下山之後便怎樣?漢軍說,不能讓他再回進關廂,二位将軍便可獻關。
又問,近天嶺山寨之中尚有劉豹在彼,便當如何?答道,此非将軍之責,軍師已有妙策馮、張二人叫他去回複趙雲,一切按計而辦。
馮襲、張南立即命一心腹手下上山去騙鄧銅下山與趙雲交戰,這手下奉命直往山上大營而去。
鄧銅也因為昨日被趙雲戲弄了一場而耿耿于懷,雖已揚言永不下山交戰,但總是不服。
今日一早看丁一看山下,見漢營中并無動靜,所以與劉豹在帳上一言不發。
&ldquo報禀鄧将軍,趙雲于關前設旗門讨戰!&rdquo鄧銅想,剛才還沒動靜,怎麼一會兒就來讨戰的呢?便叱道:&ldquo本将軍早已言明不戰,何必再報!&rdquo手下說:&ldquo并非手下要報,乃是嶺霞關馮、張二将遣人來報,故而小的不敢不報。
&rdquo鄧銅道:&ldquo傳來見我!&rdquo前關手下進見:&ldquo小的叩見大将軍。
&rdquo&ldquo本将軍有言在先,何必再來禀報?&rdquo&ldquo鄧将軍,非是馮、張二将要來滋擾,隻因趙雲口出狂言,漢軍在關外肆無忌憚,守關将士皆是憤懑不已,特來禀複。
&rdquo&ldquo那趙雲有甚說話?&rdquo&ldquo趙雲言道,昨日饒恕了你鄧将軍,實感悔憾。
今日你若敢下山&hellip&hellip&rdquo&ldquo鄧銅下山便怎樣?&rdquo&ldquo&lsquo今日若敢下山,三合之内将你拖下馬背,生擒活捉!&rsquo&mdash&mdash此乃趙雲口出狂言。
&rdquo鄧銅想,昨日我下了馬,丢了錘頭,中了他的計,要是我坐在馬背上,别說三個照面無法擒住我,即使打上三百個回合也沒問題。
或許他力氣不濟,被我打下馬來也未必不可能。
問道:&ldquo若三合之内擒不住本将軍.便又怎樣?&rdquo&ldquo趙雲道,三合之内擒不住大将軍,他便算不了常山的名将,立即引領漢軍退歸荊州,永不與将軍交戰。
為此,馮、張二将軍聽了怒不可遏,本當沖下山去與他戰上幾合,隻因未奉将軍之命,不敢輕出關寨,二則武藝遠不及你鄧大将軍,戰之無益。
故而特命小人上山告禀大将軍,請大将軍詳察定奪!&rdquo&ldquo唔&mdash&mdash&rdquo鄧銅想,照說我今天是不應該下山的,一則大都督張任早已關照以守為安;二則趙雲的武藝确實在我之上。
但趙雲目中無人,欺人太甚,竟然大言不慚,那就一定要下去和他打這三個回合。
三合之後必定捉不住我,常山趙雲的一世英名從此付諸東流。
最要緊的是漢軍全部撤出西川,再也不用擔心劉備侵吞同宗之地。
以後有人說起西川怎麼會太平的,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西川無敵擾之憂,全都出自我鄧銅的三個回合。
鄧銅正要傳令下山,忽又想道,慢,要是這恰恰是諸葛亮的圈套那怎麼辦?那也不妨,我今天打定主意身不離鞍,手不離錘,打了三個回合就退進關廂,憑他趙雲有多大厲害也奈何我不得!想到此間,摩拳擦掌,呼道:&ldquo來啊!與我帶馬扛錘,鄧銅下山與趙雲戰上三個回合!&rdquo鄧銅的想法很有道理,但馮、張二人暗投諸葛亮,他一點也不知道,要是他知道了這件事,就萬萬不會下山。
在他的想象中,守關将都是他的親信,近天嶺猶如磐石之堅,如此天險,料爾孔明用兵如神也無濟于事。
一旁的劉豹對趙雲讨戰似有覺察,見鄧銅真的要下山,就想,兵不厭詐,趙雲說三合之内勝不了你就撤出西川,他就會撤出西川了?諸葛亮他們一回荊州,涪關的劉備怎麼辦?再說你下山就算赢了他,又有什麼好處呢?便勸說道:&ldquo鄧大将軍,依劉豹之見,隻管由他便了。
&rdquo&ldquo嗳,男子漢大丈夫豈可屈辱?本将軍戰得三招之後立即回來,劉豹與我鎮守山頭。
&rdquo劉豹不敢多勸,&ldquo鄧将軍切須小心,三招之後速回大帳,免中趙雲之詭計!&rdquo&ldquo劉豹不必多疑,前關有馮襲、張南,山頭有你劉豹,近天嶺固若金湯,諸葛亮插翅難飛!&rdquo到底劉豹細心,見勸說不成,知道諸葛亮有奪關之心,又問道:&ldquo那山側竹林道便怎樣?&rdquo鄧銅想,對!山下嶺霞關的左側有條隐蔽的小路可以直通近天嶺,諸葛亮不大可能清楚,可陽群是知道的,那裡隻有大将盛舉和三千弟兄鎮守,我下山交戰,要是諸葛亮用計從那兒上山,近天嶺就有危險。
現在被劉豹一提醒,鄧銅就命從嶺霞關來的那個小兵去竹林道報信給盛舉,叫他密切注意山下的動靜,不能放任何一個人進來。
小兵得了命令轉身就走。
鄧銅點兵三千,叫弟兄們帶着馬,扛着錘從山道上蜿蜒而下。
劉豹送至山道口,自回中軍大帳聽候山下的消息。
下得山道,便是一片開曠之野,鄧銅上馬捧錘往前關匆匆而去。
馮襲和張南在關廂見三千弟兄簇擁着鄧銅前來,心想,這家夥果真是個匹夫,被諸葛亮一番話激下山來。
今日叫你出了關廂就留在關外,再也不能放你進來。
便下關廂到馬前:&ldquo鄧大将軍,馮襲有禮!&rdquo&ldquo張南拜見!&rdquo&ldquo二位将軍罷了。
&rdquo馮襲道:&ldquo鄧大将軍,怒小将冒犯,将趙雲讨戰之信報上大帳。
&rdquo&ldquo非二位将軍之過,皆困趙雲口出狂言,本将軍豈能容忍!&rdquo鄧銅道。
&ldquo是啊。
鄧将軍武藝高強,膂力超群,量趙雲有多大能為可将大将軍三合而擒?小将心實不平,請大将軍出關将趙雲打一個卸甲棄槍、亡
&rdquo &ldquo軍師,末将已将鄧銅殺得跌倒在地,正特上前擒捉,緣何鳴金命趙雲收兵?&rdquo &ldquo其中自有緣故,回營細述。
&rdquo 趙雲穿上銀盔白甲,換上薄底快靴,寶劍歸鞘,退過一旁。
然後三千軍士收拾旗門,跟着孔明一起回營。
簡雍迎入,孔明坐帳,便與趙雲說道:你今日一仗威風已顯,并不是我不讓你成功。
但要擒住鄧銅,兩人必有一傷。
我知道你決不會傷害他,可是你手中之劍鋒利無比,一觸即有性命之危。
鄧銅是個勇而無謀的莽将,到了這個時候,肯定要亡命拚搏。
你若不用寶劍刺他,反成累贅。
棄了寶劍吧,如此蠻力難以制勝;不棄寶劍吧,被他死死纏住,何以脫身。
一旦情急,必斷其臂肘或傷其股肱而自解。
亮三服陽将軍,意在使其傾心而降,今日不擒鄧銅,亦同此理。
俗話說,強摘之瓜不甜。
縱然你今番将他強扭至此,鄧銅也不會心甘情願而降。
所以,我要鳴金收兵。
不過你此番功勞與擒住鄧銅一樣大。
趙雲是個懂得利害的人,他聽了孔明這一席話完全明白過來了,心裡暗暗佩服孔明的高瞻遠矚。
又說道,鄧銅臨行時高喊水遠不戰了。
末将以為,被他躲在山寨之中,軍師難以收報他。
孔明笑着說,這一點我早有預想。
他是個匹夫,我要他什麼時候下山,他就必定下山,到時再擒住他,不怕他不真心歸降。
趙雲見孔明對收降鄧銅這樣胸有成竹,自然深信不疑,遂歡喜而退。
此時已近中午。
午飯之後,孔明傳令升帳。
文武聚齊,孔明坐定,從袖中取出一疊錦囊,放于虎案之上。
文武一看就已明白今日又要打勝仗了。
因為用到錦囊,必有妙計,即錦囊妙計是也。
陽群第一次看到這種象書信一樣的東西,不知道這是派什麼用場的,就問趙雲。
趙雲說,這就是軍師貫用的錦囊,内藏神鬼莫測、百戰百勝的妙計。
陽群想,用兵總歸有失策的時候,哪有常勝不敗的呢?便疑問道,果然如此麼?趙雲不假思索道,自從孔明軍師出山以來,大小數十餘戰,每一錦囊必能取勝。
就赤壁之戰中我趙雲所受兩封錦囊,一封奪饷銀二千萬兩,另一封收曹家降兵四十餘萬。
陽群頓然驚愕不已。
&ldquo帳上衆位,本軍師今日取近天嶺,收降鄧銅,特此分發将令。
&rdquo孔明說。
雖然大家對孔明的用兵佩服得五體投地,擒獲鄧銅早在料算之中,但上午殺敗了鄧銅,下午就要捉住他,衆将還是大出意料。
心想,夔關收陽群尚且要三番用計,如今鄧銅逃回山寨,必定龜縮不出。
近天嶺何等險要,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踞,要提他隻恐不是這樣便當的事情。
所以都感到驚奇。
其實,收取陽群這的确是孔明一生中頗費心計的一樁大事,一則是第一關,還沒有先例;二來陽群有勇有智,不大肯上當。
而鄧銅呢,他這個人自恃勇力,根本沒什麼涵養,又不是安分守已的人,隻要用過激之言去誘騙他,就坐不定山寨,一哄就出。
尤其上午與趙雲交戰,孔明已把鄧銅的性格完全掌握住了。
現在帳上一片肅靜,孔明就拔令道:&ldquo子龍聽令。
&rdquo 趙雲從旁閃出:&ldquo軍師,末将在。
&rdquo &ldquo付你将令一支,帶兵三千,來朝去嶺霞關前讨戰。
待鄧銅下山出至關前,即命馮、張二将獻關,不得再放鄧銅回進山寨。
錦囊之中自有妙計安排。
&rdquo 趙雲對孔明發的令已經習以為常,并不多加懷疑和思考,就上前接了令箭,取了一封錦囊,出大帳自去拆看。
&ldquo陽群聽令。
&rdquo &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不需一兵一卒,按本軍師錦囊所示奪取近天嶺。
不得有誤!&rdquo 陽群聽了一吓:我在夔關用了一條&ldquo虎穴擒子&rdquo之計,尚且要帶五百弟兄,今天卻叫我一兵一卒不帶擊奪取近天嶺,這會成功嗎?想起了剛才趙雲贊揚孔明的那段話,心裡稍微踏實些。
便上前接令,取了錦囊,退了出去。
&ldquo幼常聽令。
&rdquo &ldquo馬谡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五十弟兄,用第五号木箱中物件,布置在錦江面上。
按錦囊生擒鄧銅,不得誤事!&rdquo 收降鄧銅的三條令一發,孔明傳令退帳。
次日,趙雲率領三千弟兄出大營,直抵嶺霞關前設立旗門,立馬執槍眺目而望,見關廂上杳無動靜,遂與手下如此這般按錦囊所言一一吩咐,命手下前去叫關。
手下到關下,揚聲大呼:&ldquo上面弟兄聽了,請馮襲、張南二位将軍叙話!&rdquo 關廂上的弟兄一看是漢軍,忙去禀報。
馮、張二人正為昨日孔明放鄧銅回山而着急,今日一早便坐大帳,命手下仔細打探漢營中的動靜。
忽見來報,忙整頓盔甲上了關廂,憑欄俯視,見不遠處旗門設立,趙雲挺槍立馬于陣前,關下有一漢軍,問道:&ldquo兄弟到此何事?&rdquo &ldquo二位将軍,我家趙将軍奉軍師之命在此讨戰,請二位将軍速去通報鄧銅,使他下山交戰!&rdquo 馮、張二人說,鄧銅昨天已揚言永遠不下山交戰了,怎麼能使他下山?漢軍便将趙雲的吩咐一一述明。
馮、張二人想,諸葛亮簡直象個神仙,樣樣事情都料得一絲不差,我們和鄧銅相處了這許多年,了解得也沒有這麼清楚。
照這麼說,鄧銅是非下山不可的。
問道,鄧銅下山之後便怎樣?漢軍說,不能讓他再回進關廂,二位将軍便可獻關。
又問,近天嶺山寨之中尚有劉豹在彼,便當如何?答道,此非将軍之責,軍師已有妙策馮、張二人叫他去回複趙雲,一切按計而辦。
馮襲、張南立即命一心腹手下上山去騙鄧銅下山與趙雲交戰,這手下奉命直往山上大營而去。
鄧銅也因為昨日被趙雲戲弄了一場而耿耿于懷,雖已揚言永不下山交戰,但總是不服。
今日一早看丁一看山下,見漢營中并無動靜,所以與劉豹在帳上一言不發。
&ldquo報禀鄧将軍,趙雲于關前設旗門讨戰!&rdquo鄧銅想,剛才還沒動靜,怎麼一會兒就來讨戰的呢?便叱道:&ldquo本将軍早已言明不戰,何必再報!&rdquo手下說:&ldquo并非手下要報,乃是嶺霞關馮、張二将遣人來報,故而小的不敢不報。
&rdquo鄧銅道:&ldquo傳來見我!&rdquo前關手下進見:&ldquo小的叩見大将軍。
&rdquo&ldquo本将軍有言在先,何必再來禀報?&rdquo&ldquo鄧将軍,非是馮、張二将要來滋擾,隻因趙雲口出狂言,漢軍在關外肆無忌憚,守關将士皆是憤懑不已,特來禀複。
&rdquo&ldquo那趙雲有甚說話?&rdquo&ldquo趙雲言道,昨日饒恕了你鄧将軍,實感悔憾。
今日你若敢下山&hellip&hellip&rdquo&ldquo鄧銅下山便怎樣?&rdquo&ldquo&lsquo今日若敢下山,三合之内将你拖下馬背,生擒活捉!&rsquo&mdash&mdash此乃趙雲口出狂言。
&rdquo鄧銅想,昨日我下了馬,丢了錘頭,中了他的計,要是我坐在馬背上,别說三個照面無法擒住我,即使打上三百個回合也沒問題。
或許他力氣不濟,被我打下馬來也未必不可能。
問道:&ldquo若三合之内擒不住本将軍.便又怎樣?&rdquo&ldquo趙雲道,三合之内擒不住大将軍,他便算不了常山的名将,立即引領漢軍退歸荊州,永不與将軍交戰。
為此,馮、張二将軍聽了怒不可遏,本當沖下山去與他戰上幾合,隻因未奉将軍之命,不敢輕出關寨,二則武藝遠不及你鄧大将軍,戰之無益。
故而特命小人上山告禀大将軍,請大将軍詳察定奪!&rdquo&ldquo唔&mdash&mdash&rdquo鄧銅想,照說我今天是不應該下山的,一則大都督張任早已關照以守為安;二則趙雲的武藝确實在我之上。
但趙雲目中無人,欺人太甚,竟然大言不慚,那就一定要下去和他打這三個回合。
三合之後必定捉不住我,常山趙雲的一世英名從此付諸東流。
最要緊的是漢軍全部撤出西川,再也不用擔心劉備侵吞同宗之地。
以後有人說起西川怎麼會太平的,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西川無敵擾之憂,全都出自我鄧銅的三個回合。
鄧銅正要傳令下山,忽又想道,慢,要是這恰恰是諸葛亮的圈套那怎麼辦?那也不妨,我今天打定主意身不離鞍,手不離錘,打了三個回合就退進關廂,憑他趙雲有多大厲害也奈何我不得!想到此間,摩拳擦掌,呼道:&ldquo來啊!與我帶馬扛錘,鄧銅下山與趙雲戰上三個回合!&rdquo鄧銅的想法很有道理,但馮、張二人暗投諸葛亮,他一點也不知道,要是他知道了這件事,就萬萬不會下山。
在他的想象中,守關将都是他的親信,近天嶺猶如磐石之堅,如此天險,料爾孔明用兵如神也無濟于事。
一旁的劉豹對趙雲讨戰似有覺察,見鄧銅真的要下山,就想,兵不厭詐,趙雲說三合之内勝不了你就撤出西川,他就會撤出西川了?諸葛亮他們一回荊州,涪關的劉備怎麼辦?再說你下山就算赢了他,又有什麼好處呢?便勸說道:&ldquo鄧大将軍,依劉豹之見,隻管由他便了。
&rdquo&ldquo嗳,男子漢大丈夫豈可屈辱?本将軍戰得三招之後立即回來,劉豹與我鎮守山頭。
&rdquo劉豹不敢多勸,&ldquo鄧将軍切須小心,三招之後速回大帳,免中趙雲之詭計!&rdquo&ldquo劉豹不必多疑,前關有馮襲、張南,山頭有你劉豹,近天嶺固若金湯,諸葛亮插翅難飛!&rdquo到底劉豹細心,見勸說不成,知道諸葛亮有奪關之心,又問道:&ldquo那山側竹林道便怎樣?&rdquo鄧銅想,對!山下嶺霞關的左側有條隐蔽的小路可以直通近天嶺,諸葛亮不大可能清楚,可陽群是知道的,那裡隻有大将盛舉和三千弟兄鎮守,我下山交戰,要是諸葛亮用計從那兒上山,近天嶺就有危險。
現在被劉豹一提醒,鄧銅就命從嶺霞關來的那個小兵去竹林道報信給盛舉,叫他密切注意山下的動靜,不能放任何一個人進來。
小兵得了命令轉身就走。
鄧銅點兵三千,叫弟兄們帶着馬,扛着錘從山道上蜿蜒而下。
劉豹送至山道口,自回中軍大帳聽候山下的消息。
下得山道,便是一片開曠之野,鄧銅上馬捧錘往前關匆匆而去。
馮襲和張南在關廂見三千弟兄簇擁着鄧銅前來,心想,這家夥果真是個匹夫,被諸葛亮一番話激下山來。
今日叫你出了關廂就留在關外,再也不能放你進來。
便下關廂到馬前:&ldquo鄧大将軍,馮襲有禮!&rdquo&ldquo張南拜見!&rdquo&ldquo二位将軍罷了。
&rdquo馮襲道:&ldquo鄧大将軍,怒小将冒犯,将趙雲讨戰之信報上大帳。
&rdquo&ldquo非二位将軍之過,皆困趙雲口出狂言,本将軍豈能容忍!&rdquo鄧銅道。
&ldquo是啊。
鄧将軍武藝高強,膂力超群,量趙雲有多大能為可将大将軍三合而擒?小将心實不平,請大将軍出關将趙雲打一個卸甲棄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