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陽群降漢首獻策 趙雲奪關初用刀
關燈
小
中
大
敗在你的手上。
說道:&ldquo趙雲,你可知道鄧大将軍的威名,久戰沙場,向為蜀中名将。
十八般兵器件件皆能,并且六戰俱全。
&rdquo 趙雲的戰法可稱千變萬化,超群絕倫的了,但從不在别人面前說自己怎麼樣有能為。
現在聽鄧銅這麼講,就知道他在說大話了。
心想,照你這種呆頭呆腦的樣子,能用好一件兵器已經不錯了,不可能十八般樣樣都精的,更談不上什麼&ldquo六戰俱全&rdquo了。
就聽了鄧銅這一番大話,趙雲已經有很大把握生擒他了。
便順着鄧銅的話頭假意稱贊道:&ldquo鄧大将軍的威名如雷貫耳,趙雲亦慕名已久。
恕趙雲無知,請問将軍何謂&lsquo六戰&rsquo?&rdquo 追老虎上山,這一着鄧銅卻未料着。
心想,什麼是六戰,我也不清楚,隻是聽人家說,真正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将,就要六戰俱全,我就人雲亦雲了。
不料你這麼頂真,這真是:若要盤駁,性命交托,要被你逼煞了。
所以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ldquo這個嘛&hellip&hellip&rdquo 無知的人往往喜歡把大話說在前頭,牛皮吹得比天大。
往往在我們生活周圍,也有這種愛說大話的人,把自己說得怎樣怎樣的好,要是有人問道:你究竟好在哪裡?好到什麼程度?他就瞠目結舌,講不出了。
趙雲見他不答,又追問道:&ldquo請教了。
&rdquo 鄧銅被趙雲逼得手足無措,隻好發起戆脾氣來:&ldquo趙雲你好無知!這六戰麼?這六戰麼,你且聽了,便是一戰、二戰、三戰、四戰&hellip&hellip&rdquo 趙雲聽了險些笑出來:嗬,打過一次仗就是一戰,是這麼回事嗎?照你這種說法,我趙雲六十戰都不止,單單長坂坡連斬五十四将就身經數十餘戰。
不懂就不懂,别打腫了臉充胖子。
趙雲見鄧銅戆态畢露,十分有趣,便笑着說道:&ldquo鄧将軍哪裡話來。
六戰者即步戰、馬戰、水戰、陸戰、車戰、舌戰,非以數計之。
若說六戰俱全,趙雲倒是實而有之。
&rdquo同你鄧銅比起來,我倒稱得上六戰俱全了。
哦,原來六戰指的這個,要做到非是易事,那倒要聽聽你是怎樣六戰的,&ldquo趙雲休得诓言,鄧将軍不信!&rdquo &ldquo當時盤河救公孫,徒步單劍敵顔良。
乃是步戰。
&rdquo 趙雲原是公孫瓒的部下。
當年公孫瓒與袁紹交戰時從馬背上跌了下來,河北名将顔良正要一刀砍下。
趙雲恰從盤河邊飛馬而至,見此情狀,知長槍難以架住,從馬上騰身一躍,身未站定,抽出鞘中寶劍,挺住顔良的大刀,救了公孫瓒的性命。
&ldquo趙雲戎馬一生,馳騁疆場,以馬戰為長。
&rdquo 這一點衆所周知,銀槍之上不知殺敗過多少名将,可稱是常勝不敗。
&ldquo昔年截江奪鬥,破孫權之計,此乃水戰。
&rdquo 去年江東孫權命手下把劉禅和孫夫人騙出荊州,欲作人質。
趙雲便棄馬下船,冒險跳上吳舟,奪回了小主,這就是水戰。
&ldquo當年徐元直先生在新野相助皇叔時,趙雲奉命出戰,破去曹仁擺下的&lsquo八門颠倒金鎖陣&rsquo,乃是陸戰。
&rdquo 陸戰也稱之為陣戰。
陣戰多數以布兵列陣為主,誰擺的陣圖變化多,使對方破不了,而又能破對方的陣圖,就在陣圖上赢了。
陸戰的用兵要有相當造詣的軍事知識,是一門綜合的謀略。
&ldquo趙雲在公孫瓒麾下為将時,曾助皇叔奪曹操的兵車,大戰于徐州城下,乃是車戰。
&rdquo 當時徐州的太守叫陶謙,字公祖,為人忠厚謙和。
曹操起兵攻打徐州,劉備得知此訊,趕至徐州相助。
但手下隻關、張二将,勢單力薄,特向公孫瓒借得趙雲。
趙雲到了徐州,見曹操命手下駕馭兵車沖撞城牆,便從城關之上躍下,奪了戰車與曹兵進行車戰。
&ldquo血戰長坂,趙雲當面數責曹操十大罪狀,罵得他啞口無言。
乃是舌戰。
&rdquo 鄧銅聽了,頗覺難以為情:我隻說了一句&ldquo六戰俱全&rdquo,他卻說得這樣頭頭是道,聽起來倒很有道理。
不過,大将身臨戰場,不管他能幾戰,隻要能夠打勝仗。
你趙雲算本領比别人大,可也不該在我的面前自我炫耀,難道我鄧銅打不過你?鄧銅大煞氣焰,無言對答,轉而又有一股無名狀的怒氣沖上心頭,怒道:&ldquo趙雲不必多言,隻管放馬前來較量!&rdquo 趙雲想,哼!别以為你的錘頭大、分量重,就有恃無恐,老實說,今天和你碰上了沒有不戰的道理。
但是,要打就要打一點名堂出來,看一看到底誰的武藝高強!便問:&ldquo鄧将軍适才言道十八般兵器件件皆能?&rdquo 鄧銅想,和你這種人不能多說多話的,我講錯了一句,你就翻來覆去地聒噪不休,十八般兵器件件皆能,大家都是這麼講的,又不是我的創造。
再說,我手中的這柄長錘比任何兵器都重,都難使,其餘的兵器雖然說不上精,用還是可以用用的。
便朗聲答道:&ldquo是也。
&rdquo &ldquo鄧将軍既然有此能為,何妨各回旗門另換一件兵器使使?&rdquo你不用錘頭,我也不用長槍,大家在十八般兵器中各選一樣來戰。
鄧銅想,我隻會用長錘殺敵,别的兵器一則嫌輕,二則使不來,但你也隻擅長用槍,槍一脫手就無用武之地。
我的力氣比你大,隻消用大刀把你殺敗。
你提出換兵器,那就讓你先換。
你不換,我也有個推托。
&ldquo如此甚好,請趙雲先換家夥交戰。
&rdquo 趙雲想,這匹夫的門檻倒蠻精,先叫我換。
那也好,我提出來,應該先換。
我換了以後,你也隻得去換。
隻要你不用長錘,力氣再大也奈何我不得。
那就非把你活捉不可。
&ldquo鄧将軍在此少待,趙雲去去便來。
&rdquo趙雲圈轉戰馬,回到旗門之下,将剛才與鄧銅的一番說話複述了一遍,見孔明點首,便說:&ldquo趙雲回來欲換取兵刃與鄧銅交戰,未知軍師意下如何?&rdquo 孔明聽了趙雲的話,已經知道他要活捉鄧銅的心思,心想,本來我已想好了要活捉鄧銅的辦法,但今天是初次交戰,有些地方可以讓戰将自己作主。
既然你能活捉鄧銅那就讓你去捉,我不加阻攔,這樣可以使得我手下的大将在以後的作戰中多動動腦筋,不要老是依賴我一個人出主意。
便道:&ldquo子龍切須謹慎!&rdquo 一旁陽群想,隻知道趙雲的槍法神出鬼沒,劍法也稱得上是高深莫測。
槍不用難道用劍嗎?短家夥對付長兵器,對手又是力大無窮,這是大大吃虧的,趙雲不是這種傻瓜。
但用什麼呢?隻有我和馬谡手中的大刀可以與長錘交戰,但從未聽說他會舞大刀呀!莫非是借孔明的羽扇一用? 不料趙雲别的家夥不用,就是舞大刀,而且偏是陽群手中七十五斤重的金刀,趙雲跑馬到陽群面前扣住,拱手道:&ldquo陽将軍,趙雲冒昧,敢借手中寶刀一用!&rdquo 陽群起初一楞,還當是趙雲在和他打趣。
後來見趙雲雙目十分嚴肅地盯着自己,方知這是真的。
心想,趙子龍真了不起,一杆槍已經使得天下聞名,還能用刀,想必他的刀法也不在我陽群之下。
我人稱刀中之王,刀法不及我的大将絕對不敢開口向我借刀。
這是有關體面的,一旦敗陣,大将臉上無光,這口大刀也要受辱。
說明趙雲的刀法必定出奇的精妙。
這一點被陽群猜得一絲不差,趙雲的刀法果然可稱一絕,不要說你刀王招架不住,就是你的老師蔡陽都不懂。
隻因趙雲在槍上的威名實在大,可稱蓋世無雙,再說在戰場上從未用過大刀,所以刀法就不為人知了。
往往大将能夠在十八般兵器上件件拿得起,放得下,就可稱件件皆能了。
但是要想數技皆精,從古到今恐怕未有此人。
趙雲一生精通三件家夥,便是刀、槍,劍,當然銀槍是他的看家兵器,無人可敵。
但趙雲的刀法是從什麼地方學來的呢?他秉性聰穎、頭腦敏捷、身體靈活,一生好學勤攻,不甘人後。
在赤壁破曹以後,劉備取了荊襄九郡。
在此二年多的時間裡,趙雲時常與關雲長磋商刀槍之法,向他讨教刀法。
關雲長是何許樣人?一般的人怎敢向他求教?但趙雲的請求他就一口應承了下來。
因為趙雲是天下名将,槍法出衆,學會了刀法無損于關家刀法的威望;二來趙雲屢建奇功,劉備稱他為四弟,地位雖然不及關雲長高,但名望實不比關雲長小;第三,過去曾把刀法傳授于曹将張遼,要是不教趙雲,擔心弟兄好友之間從此滋生隔膜。
關雲長就把二十四刀春秋刀教會了趙雲,趙雲就把每一刀中可以化成的八刀又練得精益求精。
學得怎樣好呢?好有一比:除了人不是關雲長,刀法一無兩樣。
可見得趙雲的刀法是十分正宗的。
學會了刀法,趙雲上了戰場時而也要用刀與敵交戰。
到了孔明七擒孟獲之後,便封槍不用了,每戰必刀。
如刀劈韓家五虎将,天水關大戰姜維等,直至歸天。
提到趙雲用刀之事,還有一段小小的插言。
據說要是沒有趙雲,關家刀法很可能要失傳的。
道理何在呢?關雲長兵敗麥城,身遭不幸時,關興和關索這兩位公子還未得到關家刀法的親傳,雖然也都會使刀,卻是平凡之極。
他們的刀法就是從趙雲手中學到的,所以能夠一直傳授下去,得以有《水浒》中大刀關勝的關家刀法。
而趙雲在這裡面還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陽群投降孔明還隻幾天,對這種事情無從得知,便雙手将金刀呈上。
&ldquo子龍将軍,金刀在此。
&rdquo 趙雲忙将銀槍插入泥石之中,身體在馬背上一側,接刀在手,鑽子在前,刀頭在後,倒拖金刀。
這便是關雲長&ldquo春秋刀&rdquo的出馬姿勢,名謂&ldquo側坐馬背倒拖青龍刀&rdquo。
當然這裡并沒有青龍刀,而隻是一口金刀。
孔明在四輪車上一看,微微點頭,略有笑意;馬谡見了,不覺大叫一聲:&ldquo好!&rdquo為什麼好?就因為馬背上的趙雲宛如荊州城中的關雲長;陽群一看,也不叫好,也不說壞:不懂。
怎麼一家刀王連個出馬勢也不懂的呢?不足為奇。
因為關雲長在戰場上很少對手,這種春秋刀是絕技,絕少使用。
偶爾舞出也是一現即隐。
所以陽群不懂。
他見趙雲捧刀姿勢與衆不同,便知這是沒有學到的刀法。
便問馬谡,這是什麼刀法?馬谡答道,這便是我家關君侯的&ldquo春秋刀&rdquo。
不聽則已,一聽大驚失色:啊呀,這刀厲害,老師蔡陽就是死在這種刀法之上。
陽群是個有心人,一眼不眨地注視着趙雲。
趙雲毫不遲疑,一馬掃進陣中,大呼道:&ldquo鄧将軍請觀看,趙雲已換了大刀了!&rdquo 鄧銅隻知趙雲槍法高超,并不知他刀法精妙
說道:&ldquo趙雲,你可知道鄧大将軍的威名,久戰沙場,向為蜀中名将。
十八般兵器件件皆能,并且六戰俱全。
&rdquo 趙雲的戰法可稱千變萬化,超群絕倫的了,但從不在别人面前說自己怎麼樣有能為。
現在聽鄧銅這麼講,就知道他在說大話了。
心想,照你這種呆頭呆腦的樣子,能用好一件兵器已經不錯了,不可能十八般樣樣都精的,更談不上什麼&ldquo六戰俱全&rdquo了。
就聽了鄧銅這一番大話,趙雲已經有很大把握生擒他了。
便順着鄧銅的話頭假意稱贊道:&ldquo鄧大将軍的威名如雷貫耳,趙雲亦慕名已久。
恕趙雲無知,請問将軍何謂&lsquo六戰&rsquo?&rdquo 追老虎上山,這一着鄧銅卻未料着。
心想,什麼是六戰,我也不清楚,隻是聽人家說,真正要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将,就要六戰俱全,我就人雲亦雲了。
不料你這麼頂真,這真是:若要盤駁,性命交托,要被你逼煞了。
所以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ldquo這個嘛&hellip&hellip&rdquo 無知的人往往喜歡把大話說在前頭,牛皮吹得比天大。
往往在我們生活周圍,也有這種愛說大話的人,把自己說得怎樣怎樣的好,要是有人問道:你究竟好在哪裡?好到什麼程度?他就瞠目結舌,講不出了。
趙雲見他不答,又追問道:&ldquo請教了。
&rdquo 鄧銅被趙雲逼得手足無措,隻好發起戆脾氣來:&ldquo趙雲你好無知!這六戰麼?這六戰麼,你且聽了,便是一戰、二戰、三戰、四戰&hellip&hellip&rdquo 趙雲聽了險些笑出來:嗬,打過一次仗就是一戰,是這麼回事嗎?照你這種說法,我趙雲六十戰都不止,單單長坂坡連斬五十四将就身經數十餘戰。
不懂就不懂,别打腫了臉充胖子。
趙雲見鄧銅戆态畢露,十分有趣,便笑着說道:&ldquo鄧将軍哪裡話來。
六戰者即步戰、馬戰、水戰、陸戰、車戰、舌戰,非以數計之。
若說六戰俱全,趙雲倒是實而有之。
&rdquo同你鄧銅比起來,我倒稱得上六戰俱全了。
哦,原來六戰指的這個,要做到非是易事,那倒要聽聽你是怎樣六戰的,&ldquo趙雲休得诓言,鄧将軍不信!&rdquo &ldquo當時盤河救公孫,徒步單劍敵顔良。
乃是步戰。
&rdquo 趙雲原是公孫瓒的部下。
當年公孫瓒與袁紹交戰時從馬背上跌了下來,河北名将顔良正要一刀砍下。
趙雲恰從盤河邊飛馬而至,見此情狀,知長槍難以架住,從馬上騰身一躍,身未站定,抽出鞘中寶劍,挺住顔良的大刀,救了公孫瓒的性命。
&ldquo趙雲戎馬一生,馳騁疆場,以馬戰為長。
&rdquo 這一點衆所周知,銀槍之上不知殺敗過多少名将,可稱是常勝不敗。
&ldquo昔年截江奪鬥,破孫權之計,此乃水戰。
&rdquo 去年江東孫權命手下把劉禅和孫夫人騙出荊州,欲作人質。
趙雲便棄馬下船,冒險跳上吳舟,奪回了小主,這就是水戰。
&ldquo當年徐元直先生在新野相助皇叔時,趙雲奉命出戰,破去曹仁擺下的&lsquo八門颠倒金鎖陣&rsquo,乃是陸戰。
&rdquo 陸戰也稱之為陣戰。
陣戰多數以布兵列陣為主,誰擺的陣圖變化多,使對方破不了,而又能破對方的陣圖,就在陣圖上赢了。
陸戰的用兵要有相當造詣的軍事知識,是一門綜合的謀略。
&ldquo趙雲在公孫瓒麾下為将時,曾助皇叔奪曹操的兵車,大戰于徐州城下,乃是車戰。
&rdquo 當時徐州的太守叫陶謙,字公祖,為人忠厚謙和。
曹操起兵攻打徐州,劉備得知此訊,趕至徐州相助。
但手下隻關、張二将,勢單力薄,特向公孫瓒借得趙雲。
趙雲到了徐州,見曹操命手下駕馭兵車沖撞城牆,便從城關之上躍下,奪了戰車與曹兵進行車戰。
&ldquo血戰長坂,趙雲當面數責曹操十大罪狀,罵得他啞口無言。
乃是舌戰。
&rdquo 鄧銅聽了,頗覺難以為情:我隻說了一句&ldquo六戰俱全&rdquo,他卻說得這樣頭頭是道,聽起來倒很有道理。
不過,大将身臨戰場,不管他能幾戰,隻要能夠打勝仗。
你趙雲算本領比别人大,可也不該在我的面前自我炫耀,難道我鄧銅打不過你?鄧銅大煞氣焰,無言對答,轉而又有一股無名狀的怒氣沖上心頭,怒道:&ldquo趙雲不必多言,隻管放馬前來較量!&rdquo 趙雲想,哼!别以為你的錘頭大、分量重,就有恃無恐,老實說,今天和你碰上了沒有不戰的道理。
但是,要打就要打一點名堂出來,看一看到底誰的武藝高強!便問:&ldquo鄧将軍适才言道十八般兵器件件皆能?&rdquo 鄧銅想,和你這種人不能多說多話的,我講錯了一句,你就翻來覆去地聒噪不休,十八般兵器件件皆能,大家都是這麼講的,又不是我的創造。
再說,我手中的這柄長錘比任何兵器都重,都難使,其餘的兵器雖然說不上精,用還是可以用用的。
便朗聲答道:&ldquo是也。
&rdquo &ldquo鄧将軍既然有此能為,何妨各回旗門另換一件兵器使使?&rdquo你不用錘頭,我也不用長槍,大家在十八般兵器中各選一樣來戰。
鄧銅想,我隻會用長錘殺敵,别的兵器一則嫌輕,二則使不來,但你也隻擅長用槍,槍一脫手就無用武之地。
我的力氣比你大,隻消用大刀把你殺敗。
你提出換兵器,那就讓你先換。
你不換,我也有個推托。
&ldquo如此甚好,請趙雲先換家夥交戰。
&rdquo 趙雲想,這匹夫的門檻倒蠻精,先叫我換。
那也好,我提出來,應該先換。
我換了以後,你也隻得去換。
隻要你不用長錘,力氣再大也奈何我不得。
那就非把你活捉不可。
&ldquo鄧将軍在此少待,趙雲去去便來。
&rdquo趙雲圈轉戰馬,回到旗門之下,将剛才與鄧銅的一番說話複述了一遍,見孔明點首,便說:&ldquo趙雲回來欲換取兵刃與鄧銅交戰,未知軍師意下如何?&rdquo 孔明聽了趙雲的話,已經知道他要活捉鄧銅的心思,心想,本來我已想好了要活捉鄧銅的辦法,但今天是初次交戰,有些地方可以讓戰将自己作主。
既然你能活捉鄧銅那就讓你去捉,我不加阻攔,這樣可以使得我手下的大将在以後的作戰中多動動腦筋,不要老是依賴我一個人出主意。
便道:&ldquo子龍切須謹慎!&rdquo 一旁陽群想,隻知道趙雲的槍法神出鬼沒,劍法也稱得上是高深莫測。
槍不用難道用劍嗎?短家夥對付長兵器,對手又是力大無窮,這是大大吃虧的,趙雲不是這種傻瓜。
但用什麼呢?隻有我和馬谡手中的大刀可以與長錘交戰,但從未聽說他會舞大刀呀!莫非是借孔明的羽扇一用? 不料趙雲别的家夥不用,就是舞大刀,而且偏是陽群手中七十五斤重的金刀,趙雲跑馬到陽群面前扣住,拱手道:&ldquo陽将軍,趙雲冒昧,敢借手中寶刀一用!&rdquo 陽群起初一楞,還當是趙雲在和他打趣。
後來見趙雲雙目十分嚴肅地盯着自己,方知這是真的。
心想,趙子龍真了不起,一杆槍已經使得天下聞名,還能用刀,想必他的刀法也不在我陽群之下。
我人稱刀中之王,刀法不及我的大将絕對不敢開口向我借刀。
這是有關體面的,一旦敗陣,大将臉上無光,這口大刀也要受辱。
說明趙雲的刀法必定出奇的精妙。
這一點被陽群猜得一絲不差,趙雲的刀法果然可稱一絕,不要說你刀王招架不住,就是你的老師蔡陽都不懂。
隻因趙雲在槍上的威名實在大,可稱蓋世無雙,再說在戰場上從未用過大刀,所以刀法就不為人知了。
往往大将能夠在十八般兵器上件件拿得起,放得下,就可稱件件皆能了。
但是要想數技皆精,從古到今恐怕未有此人。
趙雲一生精通三件家夥,便是刀、槍,劍,當然銀槍是他的看家兵器,無人可敵。
但趙雲的刀法是從什麼地方學來的呢?他秉性聰穎、頭腦敏捷、身體靈活,一生好學勤攻,不甘人後。
在赤壁破曹以後,劉備取了荊襄九郡。
在此二年多的時間裡,趙雲時常與關雲長磋商刀槍之法,向他讨教刀法。
關雲長是何許樣人?一般的人怎敢向他求教?但趙雲的請求他就一口應承了下來。
因為趙雲是天下名将,槍法出衆,學會了刀法無損于關家刀法的威望;二來趙雲屢建奇功,劉備稱他為四弟,地位雖然不及關雲長高,但名望實不比關雲長小;第三,過去曾把刀法傳授于曹将張遼,要是不教趙雲,擔心弟兄好友之間從此滋生隔膜。
關雲長就把二十四刀春秋刀教會了趙雲,趙雲就把每一刀中可以化成的八刀又練得精益求精。
學得怎樣好呢?好有一比:除了人不是關雲長,刀法一無兩樣。
可見得趙雲的刀法是十分正宗的。
學會了刀法,趙雲上了戰場時而也要用刀與敵交戰。
到了孔明七擒孟獲之後,便封槍不用了,每戰必刀。
如刀劈韓家五虎将,天水關大戰姜維等,直至歸天。
提到趙雲用刀之事,還有一段小小的插言。
據說要是沒有趙雲,關家刀法很可能要失傳的。
道理何在呢?關雲長兵敗麥城,身遭不幸時,關興和關索這兩位公子還未得到關家刀法的親傳,雖然也都會使刀,卻是平凡之極。
他們的刀法就是從趙雲手中學到的,所以能夠一直傳授下去,得以有《水浒》中大刀關勝的關家刀法。
而趙雲在這裡面還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陽群投降孔明還隻幾天,對這種事情無從得知,便雙手将金刀呈上。
&ldquo子龍将軍,金刀在此。
&rdquo 趙雲忙将銀槍插入泥石之中,身體在馬背上一側,接刀在手,鑽子在前,刀頭在後,倒拖金刀。
這便是關雲長&ldquo春秋刀&rdquo的出馬姿勢,名謂&ldquo側坐馬背倒拖青龍刀&rdquo。
當然這裡并沒有青龍刀,而隻是一口金刀。
孔明在四輪車上一看,微微點頭,略有笑意;馬谡見了,不覺大叫一聲:&ldquo好!&rdquo為什麼好?就因為馬背上的趙雲宛如荊州城中的關雲長;陽群一看,也不叫好,也不說壞:不懂。
怎麼一家刀王連個出馬勢也不懂的呢?不足為奇。
因為關雲長在戰場上很少對手,這種春秋刀是絕技,絕少使用。
偶爾舞出也是一現即隐。
所以陽群不懂。
他見趙雲捧刀姿勢與衆不同,便知這是沒有學到的刀法。
便問馬谡,這是什麼刀法?馬谡答道,這便是我家關君侯的&ldquo春秋刀&rdquo。
不聽則已,一聽大驚失色:啊呀,這刀厲害,老師蔡陽就是死在這種刀法之上。
陽群是個有心人,一眼不眨地注視着趙雲。
趙雲毫不遲疑,一馬掃進陣中,大呼道:&ldquo鄧将軍請觀看,趙雲已換了大刀了!&rdquo 鄧銅隻知趙雲槍法高超,并不知他刀法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