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陽群降漢首獻策 趙雲奪關初用刀

關燈
道,陽群是大都督張任的心腹大将,文武兼備,連他都歸降了漢室,看來西川已經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應該改朝換代了。

    此時聽得關前叫喚,忙問道:&ldquo來!何人關前喧叫?&rdquo 川軍向下一看,老相識,是夔關守将陽群。

    忙報說:&ldquo禀二位将軍,關前陽群請二位叙話。

    &rdquo 馮、張二人聽得陽群到此,不知來意,立即除去面前的擋箭牌,靠在護心欄杆上,向外探身一望,果然是陽群。

    老朋友相逢,盡管各事其主,總不免有一陣驚喜。

     &ldquo我道是誰,,原來陽大哥光臨草寨,小弟馮襲思慕已久,在此有禮了。

    &rdquo &ldquo陽大哥,别來無恙?小弟張南有禮!&rdquo 陽群見他們對自己一點不抱敵意,仍然是恭敬備至,親密無間,心中大喜,料定勸他們歸降必能成功,就将金刀架好,亦然向上把手一拱:&ldquo二位賢弟,久違了!愚兄陽群還禮了!&rdquo 馮襲問:&ldquo未知陽大哥到此有何貴幹?&rdquo &ldquo二位賢弟,我等弟兄相交多年,情義頗洽,愚兄也不必諱言了。

    此番大漢軍師孔明親率大軍進川,為的是救應劉皇叔,平定西川,光複漢業,讨伐奸賊。

    愚兄觀西川氣數已盡,劉璋阍弱無能,難以長久,已歸顧大漢。

    二位賢弟一向深明大義,何不擇明君而事之,歸順皇叔,扶助漢室,日後也可名标青史。

    二位賢弟意下如何?&rdquo 馮襲和張南對視了一下,忙即說道:&ldquo陽大哥聽了,我等早有歸漢之心,隻恨并無機緣。

    如今大哥前來勸說,豈敢不從!小弟馮襲願降!&rdquo &ldquo陽大哥乃是蜀中名将,作此選擇,必有道理,小弟張南亦願歸順皇叔!&rdquo 任何事情都不是能夠預料到的,煩難起來磨破嘴皮也無法奏效,容易起來三言兩語就妥當了。

    就憑陽群這幾句話,馮襲、張南便一口應承。

    他們把陽群作為為榜樣,認為陽群走的路總歸不會錯的,連想都沒有多想,就欣然答應了。

    态度如此之明朗,大大出乎陽群的意料,反而使得聰明人又心存懷疑了:應承得這麼爽快,簡直令人吃驚。

    要是他們來一個詐降,孔明上當,我也說不清楚,這可不是鬧着玩的!&ldquo二位賢弟,此乃國家大事,切莫哄騙于我。

    &rdquo 馮襲和張南确是說的心裡話,不料見陽群犯起疑來,倒也尴尬起來了。

    心想,我們真心實意地和你說話,你卻不信,真恨不得挖出心來給你看看。

    齊聲說道:&ldquo陽大哥若然不信,小弟等立即獻關,将諸葛軍師請入關廂,再一同殺上近天嶺活捉鄧銅,可好麼?&rdquo千言萬語不如做一樁事情,獻了關廂總可以相信我們是真心歸順了吧! 陽群聽他們說出絕話來,這才完全相信。

    心想,孔明早已關照,關廂是不能獻的,要是被鄧銅知道了,反為不美。

    這事要做得不露痕迹,奪取近天嶺就有充分的把握了。

    陽群對上面雙手亂搖:&ldquo二位賢弟切莫操之過急,關廂暫請稍緩獻出。

    何日獻關,聽從軍師将令。

    此等軍情還望二位賢弟嚴守秘密,免招殺身之禍。

    &rdquo 馮襲和張南立即向關廂上的弟兄下令道:我等已是劉皇叔的人了,誰要是洩漏軍機,格殺不論,一道命令下去,哪一個敢不聽!西川軍士的服從性比較強,在哪一位大将手下混飯吃,就對哪一位唯命是從。

    叫他們不準傳揚出去,他們就連關廂上不知道此事的人也不敢說。

    所以馮襲、張南降孔明,山上的鄧銅如在夢中。

     陽群從胸前掏出書信,在腰中抽出一支箭,把信卷在箭杆上,再在威風帶上抽出-根絲線,把書信系緊,然後彎弓搭箭,對上面說道:&ldquo費心二位賢弟将此書信呈與鄧銅!&rdquo說罷,右手一松,&ldquo嗖&rdquo一支箭飄然而上。

     馮、張二将伸手接住,解下書信,把箭抛還陽群。

     陽群接住羽箭,插入腰中,圈馬回到營前。

    下馬進帳見孔明:&ldquo軍師在上,陽群回來了。

    &rdquo &ldquo前去勸降成功否?&rdquo 陽群把勸降經過詳詳細細地複述了一遍。

    孔明想,隻要馮襲、張南肯投降,那就等于得了半座近天嶺。

    立即給陽群登功,姑且按下不提。

     嶺霞關上的馮襲和張南展開信封一看,是孔明寫給鄧銅的,就命身旁的心腹手下把書信送上山去。

    川裡多奇山,每個軍士都有一身翻山越嶺的本領,這個手下把腳上的草鞋系一系好,懷着書信出關,然後直奔上山。

    不消多時,已到中軍大帳。

     這裡山坡平坦,地勢開闊,到了營中往外看去,浩瀚無際,雲霧蒸騰,就好比置身于瓊台仙境之中。

    帳中鄧銅安然而坐。

    此人今年二十八歲,身材高大,立平地九尺左右,生得虎背熊腰。

    天然一個黑臉,腦袋猶如巴鬥那樣大小,兩條百腳濃眉又粗又長,一對特大的銅鈴大眼黑中透光,獅子大鼻,兩耳聳起,闊口中鋼牙點點。

    渾身烏油盔甲,足登一雙虎頭戰靴。

    坐在帳中就象一座鐵塔相仿。

    善用一柄百斤長錘──《三國》中有這麼一句話:錘镋之将,不可輕視。

    就是說,一旦在沙場上遇到使這柄家夥的大将,切不可掉以輕心。

    一部《三國》中用長錘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曹操手下的高平,被趙雲血戰長坂時槍挑而死。

    另一個就是西川鄧銅。

    但是一般說來,用這種家夥的人全是大力士,用兵卻不會,真可謂&ldquo四肢發達,頭腦簡單&rdquo。

    ──這一日聽得山下來了諸葛亮,鄧銅動心事了。

    &ldquo兩膀尚有千斤力,馬前并無三合将!──本将鄧銅,聞得炮聲隆隆,莫非漢軍殺到?來!劉豹!&rdquo 一旁站立的也是一員大将,今年三十一歲,是鄧銅的心腹,名叫劉豹。

    此人身着金甲,頭頂金盔,使一口四十餘斤的三尖兩刃刀,鼻尖底下生一小撮烏黑小須髯,本領不及鄧銅,腦子卻比他聰明得多。

    聽得鄧銅呼喚,從旁閃出應道:&ldquo鄧将軍,劉豹在!&rdquo聞得諸葛亮取了夔關,大軍已到山前,你我出帳一看。

    &rdquo &ldquo鄧将軍請!&rdquo 鄧銅在前,劉豹在後,出了中軍大帳,立于山坡之邊緣,打起瞟遠鏡向下面一看,旌旗遮天,刀槍如林,最令人注目的是插在頭隊上的&ldquo陽&rdquo字大旗。

    鄧銅看得火冒三丈,指着下面破口大罵:&ldquo小子陽群好沒廉恥,背着西川,投降漢軍,想蜀主和大都督并未虧待于你。

    來朝鄧銅下山,殺他們一個片甲不回!&rdquo &ldquo鄧将軍休生惱怒,料那小子陽群成不了氣候!&rdquo 鄧銅長歎一聲,回身對劉豹說:&ldquo我等暫且回進大帳,拟定來日交戰之策。

    &rdquo 兩人回到中軍帳,鄧銅坐定,劉豹站立。

    忽有帳外手下來報:&ldquo禀鄧大将軍,前關送來諸葛亮的書信,在帳外求見!&rdquo 鄧銅聽到山下有人送來諸葛亮的書信,怒不可遏:&ldquo來,與我将送信之人斬首!&rdquo 你想想看,鄧銅連送信的弟兄都要殺,性格何等暴戾,簡雍若是上山勸降,豈不要枉送性命! 劉豹忙從-旁說道:&ldquo鄧将軍且息雷霆之怒,非關小卒之事,皆是諸葛亮的詭計。

    &rdquo 鄧銅問:&ldquo此書何人送至前關?&rdquo 手下道:&ldquo乃是諸葛亮遣陽群射上關廂。

    &rdquo 鄧銅想,諸葛亮倒是狡猾得很,知道我要殺人的,就命陽群把信射到嶺霞關。

    前關上的守将都不是陽群的對手,就拿他沒辦法了。

    看來諸葛亮送來的是戰書,反正我明天也要下山,那就看了再說。

    《三國》中的戆大一般都有點筆墨,看看書信不在話下。

    便吩咐道:&ldquo來,将書信取來!&rdquo 嶺霞關的送信手下匆忙上帳,誠惶誠恐地将書信呈上。

     鄧銅接書在手,對信封上一看,上寫&ldquo近天嶺鄧大将軍親覽&rdquo,落款處寫着:&ldquo漢軍師中郎将,陸軍大都督:諸葛&rdquo。

    鄧銅想,諸葛亮倒很有禮貌,字也寫得漂亮,不知裡面是不是在罵我。

    遂啟封展箋,卻是長長的一大篇: 炎漢喪微,黃巾蜂起,諸侯相聚。

    董卓專權于内,袁紹争北于外;遍地招其幹戈,萬民受其塗炭。

    劉皇叔乃漢室宗親,廣施仁義。

    本軍師出山以來,欲滅曹興漢,重複四百年江山。

    陸軍進川,陽群聞風歸降。

    如今兵抵近天嶺,望鄧将軍卸甲歸順。

    &hellip&hellip 孔明知道鄧銅是個匹夫,不知漢事曆代的變遷,所以先講一點道理給他聽聽。

    象治病一樣,先吃一帖湯頭藥,讓他表一表汗水,理一理肚腹。

     鄧銅沒這個耐心,看到孔明叫他投降,心想,放***屁!勸降勸到老子頭上來了。

    再也看不下去,一邊吼叫連連,一邊把書信撕得粉碎,擲于地上。

    &ldquo劉豹,來日鄧銅下山與漢軍交戰,你在此鎮守大營!&rdquo &ldquo遵命!&rdquo 嶺霞關的手下見鄧銅暴跳如雷,吓得一溜煙逃下山去。

     一宵無事,已到來朝。

    鄧銅整頓盔甲,檢點戰馬、家夥出到帳前。

    兩個川軍扛了一柄大錘,一個川軍帶上他的戰馬,一齊到鄧銅面前。

    鄧銅上馬執錘,點兵三千。

    劉豹拱手道:&ldquo鄧将軍小心了。

    &rdquo &ldquo隻管放心。

    鄧銅下山,馬到成功!&rdquo說着,便帶了弟兄匆匆下山而去。

     早有手下報知嶺霞關。

    馮襲和張南大開寨門,心想,今日隻有放你出關,決沒有讓你進城之理!不論你是投降還是不投降,總之我們已經和諸葛亮是一家了。

    見鄧銅帶了三千弟兄下山,便迎了上去:&ldquo鄧大将軍,小将馮襲有禮!&rdquo&ldquo張南拜見!&rdquo 鄧銅隻道他們還同往常一樣,便把手一招:&ldquo二位将軍罷了。

    今日鄧銅下山必是打得漢軍落花流水,請二位将軍謹守關廂,任何人不準放入!&rdquo 鄧銅自以為本領高得不得了,這一下山必然大獲全勝,漢軍四散逃命,為了防止陽群偷上嶺霞關,馮、張二人看在往日情份上收留他,所以關照他們不許放任何一個人入關。

     馮、張二人應道:&ldquo鄧大将軍隻管放心,關廂自有我等在此看守,任何人不得入内。

    &rdquo别說漢軍不能進,你也休想回到山上! 鄧銅萬萬想不到自己的部下會陽奉陰違,人還未出關,退路已經截斷。

    山上下來的川軍出得關廂,在關前山麓一片平地上設立旗門。

    旗門兩旁放着威武架,架子上十八件兵器插滿。

    鄧銅雖然是個戆大,但非常愛面子,他想,人稱我是無敵上将,就要擺出無敵上将的架勢,場面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