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陽群降漢首獻策 趙雲奪關初用刀

關燈
第六回陽群降漢首獻策 趙雲奪關初用刀 陽群打又打不着孔明,降又不肯降,手提金刀,一言不發,已成騎虎之勢,左右為難。

    正在窘迫之際,四輪車後面的樹林之中傳出馬蹄之聲,倏然一人一馬已到面前,大呼道:&ldquo陽将軍降否?&rdquo 陽群舉目視之,不是别人,卻是常山趙雲戛然而至。

    見他甲胄整齊,遍體銀裝,手執一杆丈二鼠白爛銀槍,威風無比,一丈水已退了九尺。

    心想,我說孔明怎麼敢一個人在此等我,而且還敢與我交戰,哪裡知道趙雲早就守在這裡了。

    我是川中名将,與孔明交手未能占一點上風,現在又來一個趙子龍,還指望什麼呢?唉,夔關已失,太守已降,單刀匹馬回去見了大都督張任,也不見得有什麼光彩。

    諸葛亮這麼有能耐,劉備又頗得人心,我隻有向他們投降了,或許還有個好前程。

    陽群到了這時,方才口服心服,真心實意地願降了。

    便将手中金刀往地上&ldquo嚓啷&rdquo一撂,滾鞍下馬,&ldquo軍師用兵如神,陽群願降!&rdquo說着,就在四輪車前雙膝跪下,恭恭敬敬地向孔明叩了四個頭。

     孔明忙起身跨下小車,雙手把陽群攙了起來,&ldquo陽将軍少禮,請起!&rdquo 孔明望着面前的陽群想,收服你這個大将花了我多少心血啊,真不容易!要是西川的大将都象你這麼三服方降,不要說今年到不了涪關,隻怕明年也見不到劉備的。

    當然,孔明知道這種大将除非不降,隻要肯降,必定是忠心到死,決不會後悔。

    ──這倒一點不錯,陽群到了以後與昭烈皇帝劉備起兵伐吳,第一個陣亡,戰死在連營之中。

    如今孔明十分高興,命趙雲和陽群各自見禮。

     卻說簡雍從營中走出,按照錦囊上的關照,推着四輪車往指點處走來,見前面一隊人馬也簇擁着一輛小車,車上坐着諸葛亮,一旁馬谡提刀護衛。

    心想,我推的是木頭人,前面來的一定是軍師了,忙提袍向前跑去。

    馬谡也看到了橫刺來的一彪漢兵,簡大夫在前引道,身後小車上載着諸葛亮,也當是軍師回來了。

    所以,立即下馬飛奔而去。

    ──諸葛亮的計,妙就妙在連自己人也搞不清楚。

    因為每發一令,隻有接令的人知道自己應該知道些什麼,應該做些什麼,至于别人去幹什麼就無從知道了。

    所以大家都推着一個木頭人,卻都以為前面來的必是真的諸葛亮了。

    ──簡雍搶前幾步,一躬到底:&ldquo軍師在上,下官簡雍有禮了。

    &rdquo 越是自己的上司,每天看慣了,也就越加不看仔細了。

    馬谡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也不想一想,為什麼簡雍推了個諸葛亮還要到自己這裡來參見諸葛亮,分明可以推斷出對面也是個木頭人了。

    他隻想自己推着的是假的,對面必定是真的了。

    一躍數步,也不分真假,施了一禮:&ldquo軍師,小将馬谡拜見!&rdquo 簡雍打了一個拱,不見車上有動靜,側首一看,諸葛亮臉上隐隐約約現出無數木紋,這才知道也是個假的。

    忙擡起頭來,卻聽到後面的馬谡也和自己-樣。

    心想,這家夥不阻止我,反而自己去拜木頭人。

    喝道:&ldquo馬将軍,下官推的假軍師,不必行禮!&rdquo 馬谡立刻醒悟過來,笑着說道:&ldquo簡大夫,你我都中了軍師之計,末将也保護着一個木頭人!&rdquo &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兩人相視大笑。

    這才合兵一處,分别上馬往孔明這兒行來。

    見前面一輛四輪車上的諸葛亮正和趙雲、陽群說話,方知真的在這兒,忙下馬上前見禮。

     陽群對那邊一看,嚯,&ldquo諸葛亮&rdquo真多啊。

    城中一個,漢營中一個,左邊大道上一個,前面一個,又來了兩個,共計遇到了六個。

    幸得我投降得還早,否則還不知要遇上多少個呢!陽群十分驚奇地望着面前的孔明。

     孔明本身不信邪,也不希望别人信邪。

    一旦敵将歸順到自己手下,就要盡釋其疑,免得以後疑神疑鬼。

    現在見陽群用這種目光盯着自己,知道他無法解釋這個問題,就朗聲說道:&ldquo陽将軍不必多慮,隻管上前将這兩人看個明白!&rdquo 陽群懷着疑懼之心走了過去,對四輪車上定神一看,隻見兩個諸葛亮雖然雙目微合,似笑非笑,而且手中還在搖着羽扇,但神态刻闆,目光呆滞,顯而易見可以分辨出這是個假的了。

    既然知道是假的,陽群也就膽大了一些,再湊近些仔細一瞧,木頭人額上刻着三個字:諸葛像。

    到此一切都真相大白。

    陽群對諸葛亮的欽佩更是強烈萬分。

    暗想,我自以為是刀王。

    又能用兵,可是諸葛亮隻用幾個木頭人就把我弄得暈頭轉向了。

     恰在這個時侯,樹林之中又推出一輛大車來,可車子上裝的并不是木頭人,而是一隻大箱子。

    弟兄們把兩個木像擡下來拆去頭顱和四肢,又拆了兩輛四輪車,全都放到了木箱裡去。

    陽群探頭對木箱裡面一看,還有好多木像腦袋和車輪子,手和腳不計其數。

    弟兄們關上箱子,鎖好。

    孔明這才帶了趙雲、陽群等人回轉夔關。

    龐壽得知孔明回城,大開城門迎了進來。

    見陽群也在其中,料他已經歸順,握手相慶。

    問道:陽将軍走了這許多時,緣何又被軍師追着?陽群暗想,講出來要笑歪你的嘴!逃了半天,看了半天的&ldquo木偶戲&rdquo,好象遍地都是諸葛亮。

    這些話不便多講,就把出城到進城的經過簡要地叙述了一遍。

    龐壽聽了哈哈大笑:打仗總是你死我活的,唯有諸葛亮用兵不傷一兵一卒。

    天下奇才,世所罕見! 孔明到衙門坐堂,見文班中簡雍、龐壽,武班中趙雲、馬谡、陽群,都是按序站列,頗為壯觀。

    便問道:&ldquo陽将軍,本軍師意欲即刻起兵,不知陽将軍鎮守夔關,還是與亮同往?&rdquo &ldquo軍師,陽群業已歸順漢室,但願漢業早興,西蜀早平。

    如今皇叔兵困涪關,末将理當前往近天嶺,軍前效力,以報軍師錯愛之情!&rdquo 孔明想,我收服你的目的就是要派你用場,我多一員大将,就多一份生力,這叫做以川治川,即用西川人來打平西川。

    便命陽群為頭隊,趙雲引二隊,其餘各文武均按原來職司。

    三千漢軍仍然留在夔關,二十四個馬軍随孔明回到關外營中。

    孔明将浮營中的一切全部收拾,裝車的裝車,随身的随身。

    然後一聲号令,起營拔寨,進關廂,三軍穿關而過。

    龐壽相送十裡而回。

     光陰荏苒,到九月中旬,漢軍大隊浩浩蕩蕩,已抵近天嶺。

    西川有五大名山:近天嶺、馬天嶺、青城山、巫山、峨眉山。

    近天嶺群峰橫亘,巍峨參差,氣勢磅礴。

    山頂高聳入雲,上有連年不化的積雪。

    嶺後是一條江,名叫錦江。

    嶺前紮下一座關廂,連綿數裡,叫做嶺霞關。

    近天嶺山腰上一座大營,帳中守将叫鄧銅,人稱無敵上将。

    此人性格暴躁,有勇無謀,領兵一萬駐紮山上。

    嶺霞關上有兩員守将,皆是鄧銅屬下心腹,一個叫馮襲、一個叫張南。

    ──《三國》人名繁雜,多有同名同姓。

    江東有一個大将馬忠,川中也有個叫馬忠的大将;曹操手下有一個大将張南,死于赤壁之戰前夕,此地嶺霞關也有個張南。

    ──馮、張二将帶兵三千守住此關。

     孔明來到山前,舉首朝山上一望,山前山後大營密密層層,刀槍閃閃爍爍,旗幡飄飄蕩蕩,軍士斬斬齊齊。

    真個是:戒備森嚴,固若金湯。

    孔明傳令停隊紮營。

    漢軍離嶺霞關三裡紮下浮營。

    孔明坐帳,文武按班站立。

    點卯之後,簡雍出班說道:&ldquo軍師,久聞川将鄧銅有萬夫莫當之勇,如今踞山地險,大軍難以入關。

    下官願登山造營,面見川将,令其歸降。

    &rdquo 一旁陽群聽得此言,立即跨出:&ldquo簡大夫切莫造次。

    鄧銅雖有勇力,卻是無謀,勸其歸降實非易事,隻恐有性命之虞。

    &rdquo 孔明道:&ldquo是啊,陽将軍此言有理,好言勸之,未必願降。

    本軍師自有别圖。

    &rdquo 簡雍想,我的腦筋太簡單,鄧銅是個匹夫,和他講理決不肯聽,怎麼可以同陽群相比呢?遂退過一旁。

     孔明的用兵并不拘于一格,對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計,因人而宜,變幻無窮。

    奪下了第一關,就籌劃好了取第二關的辦法。

    問道:&ldquo陽将軍,近天嶺前此關何名?&rdquo &ldquo謂之嶺霞關。

    &rdquo &ldquo何人鎮守?&rdquo &ldquo鄧銅的部下馮襲、張南二将。

    &rdquo &ldquo亮以為,欲奪近天嶺,必取嶺霞關。

    将軍意下如何?&rdquo 諸葛亮說這句話是有用意的,知道夔關和近天嶺的守将時常聯絡軍情,一則陽群對近天嶺的情況熟悉,二則比他們能幹,這麼一問,就等于叫陽群去奪取嶺霞關。

     陽群是個聰明人,當然也是出于真心,便自告奮勇地說道:&ldquo軍師之言極是。

    若命陽群前往嶺霞關,必能勸說馮、張二将率衆來降!&rdquo 孔明點頭道:&ldquo将軍與此二人昔日有舊否?&rdquo &ldquo十分莫逆,情同手足。

    &rdquo陽群說,在太平年間,夔關與近天嶺兩個口子毗鄰,來去很是近便。

    有時候鄧銅帶了馮、張二将到夔關來閑談幾天,有時候我和太守共去近天嶺。

    馮、張二人年齡較輕,與我情趣相投,引為知已,又因都是用刀,他們常想拜我為師。

    因此我與他們乃是半師半友之交。

     孔明聽說陽群與馮、張二将這樣密切,料道勸降必能成功,所以毫不猶豫地說:&ldquo陽将軍與此二将這般深交,亮何愁取關不成?隻管前去勸降,亮聆聽佳音。

    &rdquo &ldquo遵軍師吩咐!&rdquo 孔明又說,馮襲和張南歸降之後,叫他們暫且不要獻關,絕守機密,按兵不動。

    因為關廂一獻,消息勢必要傳上山去。

    被鄧銅得知,要是他躲在山上不來應戰,以待援軍,那我們就很難取關了。

    告訴他們,何日獻關,聽候本軍師的将令。

    說到這兒,孔明便拂箋揮毫寫成一書遞與陽群,說道,不管馮、張二人降與不降,請把這封書信交給他們,命他們送到山上鄧銅的手中。

     陽群把書信藏在胸前,辭别孔明出營,上馬提刀直抵嶺霞關前。

    嶺霞關是座土城,一無城河,二無吊橋。

    見寨門緊閉,将馬扣住,高聲對城關上喊道:&ldquo關廂上弟兄聽着,本将軍陽群在此,請二位将軍叙話!&rdquo 孔明引軍到此,關廂上早已看得清楚。

    馮襲和張南立在城關之上,登高望遠,見漢軍的營頭有四、五面大旗招展,其中隐約可以認出上面寫着&ldquo大漢夔關&rdquo一個大的&ldquo陽&rdquo字。

    漢軍一到,關上的探子也來報說陽群三番被擒,已經歸降。

    馮襲、張南知道陽群武藝高強,又會用兵,是西川的忠良,這一消息使他們震驚不已。

    私下裡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