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孔明滿城伏機關 陽群四面遇偶像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回孔明滿城伏機關 陽群四面遇偶像
卻說趙雲掣劍在手,正要去攔陽群,被孔明伸手一擋,鎮住了他,隻得強忍怒火。
孔明便說:&ldquo陽将軍既然到此,不妨與亮暢飲一杯。
&rdquo 陽群想,堂堂的一員大将竟然在敵營中一籌莫展,還有什麼心思來喝酒?再說,你是這裡的軍師,我是俘虜,有什麼資格能與你同帳飲酒呢?這分明又是在譏諷我。
&ldquo陽群乃是微末之将,豈敢與軍師同飲?&rdquo &ldquo将軍不願飲酒,請一旁坐了叙話。
&rdquo &ldquo不敢。
站立不妨。
&rdquo 手下立即搬來了椅子,但陽群仍舊不坐。
孔明見帳上的川軍由害怕到驚喜,便笑着臉對他們說:&ldquo弟兄們可覺饑餓?&rdquo 這班川兵想,吃了晚飯到現在也有半夜了,又是趕路,又是驚吓,肚子裡的确都消化掉了,最好能吃點東西點點饑。
但畢竟是在敵營之中,即使肚子真的餓了也不敢吃。
所以一個都不作聲。
孔明不管他們是否餓,命手下按人頭計算,每人一鍋飯、一壺酒,五個雞蛋,還有一大塊羊肉。
不一會兒,裡面傳來香噴噴的酒肉味,越發吊起了川兵的食欲。
手下上帳,分發完畢。
真個是羊羔美酒犒賞三軍。
須臾,五百川軍酒足飯飽,一個個嘴上油光光。
肚子鼓囊囊。
有的一時吃不下,就把剩下的雞蛋塞入口袋中,帶回去再吃。
陽群見他們吃得這副模樣,心想,你們這幫飯桶,在這裡還能狼吞虎咽吃東西,我真佩服你們了。
見他們吃完以後,便拱手對孔明道:&ldquo軍師,陽群告退了。
&rdquo &ldquo将軍堅意要去,亮不便強留,待亮送将軍一程。
&rdquo &ldquo請軍師留步,不勞相送。
&rdquo &ldquo沙場之上,你我互為敵人。
沙場之外,便是朋友,理應相送。
&rdquo 這些川軍想,本來是要殺頭的,現在非但不殺,反而還吃得飽飽的,還要送我們出營。
諸葛亮真是個英明的好軍師!自此,川軍對諸葛亮都好感起來。
所以,跟了陽群出帳,都向孔明告辭道:&ldquo軍師哎,明日會!&rdquo 陽群對他們看看:你們今天吃了一頓,明天還要來嗎?真是天大的老面皮! 孔明帶了趙雲、馬谡、簡雍三個,直将陽群送至營前。
陽群請孔明不必再送,孔明說再送一程,又行了一段路,離夔關已不遠了,陽群說,請軍師止步,夔關已近。
孔明仍要送行,陽群開始緊張了,你的大營就在後面,不要嘴上說相送,實際上在我進關的時候趁勢打入關廂。
所以陽群站定了腳步,再也不敢往前跨一步了,口中連連叫着請軍師留步。
孔明看出陽群有這種擔心,暗想,我要奪取這座城關不費吹灰之力,根本用不着這樣進關。
既然你心存恐懼,那我就不送了,免得你疑神疑鬼。
便停下說道:&ldquo亮不送了,陽将軍小心。
&rdquo &ldquo陽群告辭了。
&rdquo說罷,帶了五百川軍直奔前關。
孔明目送着遠去的人群,仍然一動不動地站着。
趙雲催促道,軍師,我等回去吧!孔明笑着說,亮到此并非為了相送陽群,乃是來觀戰的。
趙雲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問道:&ldquo不知哪兩路人馬厮殺?&rdquo孔明答道:&ldquo不必多問,少頃便見。
&rdquo主帥都不言語,向夔關那個方向觀望。
陽群步沖沖、氣咻咻直奔關廂。
川軍在漢營中吃了一頓半夜飯,心裡喜滋滋,頭腦迷糊糊,一到關下,就大聲嚷了起來:&ldquo呔!關廂上弟兄,咱們跟随陽大将軍回來了,快開關放行!&rdquo 關廂上的龐壽自陽群一走就坐在上面,已經等了大半夜時間,一直沒有聽到有什麼動靜。
心想,陽群真有一手,一條&ldquo虎穴擒子&rdquo之計就瞞過了聞名天下的諸葛亮,真不簡單,看來陽群必定是在明天早晨回來了。
龐壽心裡一高興,頭腦繃緊的弦就松了,舒适地靠在太師椅上,倦意立即悄悄地襲來。
朦胧中忽然聞得手下來報,幡然醒悟,聽得城下還有人在叫喊。
心想,不好了,陽群臨走一再關照我,今夜他無論如何不回來的,除非機關敗露,被孔明冒牌來取城關。
陽群不回來,必定是孔明命大将來賺關,欺我文人無能守關。
那好吧,既然陽群被獲,不管他是死還是活,我應該遵照張任的命令,甯可失陷,也不出戰,死守此關。
龐壽隻道是漢軍來騙關,看都不對下面看,當即傳令:&ldquo弟兄們,與我施放亂箭,射退漢軍!&rdquo 關廂上面早巳準備下大量長弓硬弩,聽得太守一聲令下,立即除去擋箭牌,川軍齊齊整整地從城牆上探出身子,發一聲喊:&ldquo呔!漢軍照箭哪!&rdquo箭矢就象雨點一樣直瀉而下,住下面的川軍身上飛去。
陽群一楞,但馬上又反應過來。
容不得多想,一面大聲喝令手下向四處散開,一面自己向一側竄了過去。
川軍四散驚呼,抱頭鼠竄,城下頓時亂成一片。
城外的混亂聲引起了趙雲的好奇。
問道:軍師,關外川軍緣何喧鬧?孔明說,陽群自以為聰明,臨出關時命龐壽設下亂箭,萬一計策敗露,我孔明來騙關,他們就能有個準備。
亮料有此事,故引了你們來此觀戰。
趙雲、馬谡、簡雍聽了哈哈大笑,一同回轉大營。
一排亂箭過後,龐壽傳令停下。
站起來走到城牆邊對下面觀望,見城外的人都閃在百步之外,不再近城。
陽群趁上面不放箭的當口,高聲叫道:&ldquo龐太守不要誤會,陽群回來了!&rdquo 龐壽聽到下面的人自稱是陽群,覺得說話的聲音也有點象,注目對城外一看,模模糊糊隻看到一排亂七八糟的人影,根本分辨不出哪個是陽群。
心想,陽群有言在先,今晚決不回來,怎麼半夜三更地又回來了呢,還是問個清楚。
&ldquo陽将軍怎會回來的?&rdquo &ldquo太守,陽群此計已破,諸葛亮放我回城,來日再戰。
&rdquo &ldquo莫非陽将軍歸順了諸葛亮?&rdquo &ldquo陽群怎肯歸降?!&rdquo &ldquo端的緣何放你?&rdquo &ldquo太守,一言難盡,進關再容詳告。
&rdquo 龐壽想,你不投降,諸葛亮豈肯就此放你?莫非你暗中串通了漢軍,來奪蜀中之地?不過,這似乎不可能,憑着我們多年的交情,我可以斷定你不會就這樣低三下四地依附人家。
再說,你要是真的投降了諸葛亮,又何必匆匆忙忙地半夜而來?盡管到了明天和孔明一起來騙關,我一個文人怎敢不放你進關?看來你也是萬不得已才這麼做的。
總之你是這兒的主将,萬一城關失去,都督追究起責任來,與我龐壽無關。
龐壽思前想後,覺得還是先放了陽群入關再說。
便傳令:&ldquo來,開放城關!&rdquo 剛才一排亂箭幸得為數不多,下面中箭帶傷的倒也有好幾個,不過受的是浮傷。
城門一開,陽群和川軍全都進了夔關。
然後命弟兄們盡去身上漢軍号衣,中箭的自去打箭敷藥,關照弟兄們将五百零一身号衣送歸衙門後院的漢軍,自己換上甲胄,來見太守龐壽。
川軍手下将号衣送到後院,漢軍弟兄問他們借了衣帽派什麼用場。
川軍就把前因後果講了一遍,三千漢軍聽了拍手大笑,指着他們說,你家陽将軍用計用到了軍師頭上去,好比是老鼠去舔貓鼻子,自去送死。
龐壽看到陽群和川軍這種垂頭喪氣的樣子,不象反叛,就一起回到了衙門大堂坐定,這才問道:&ldquo陽将軍此去漢營,緣何這麼早便回來了?&rdquo &ldquo太守,陽群實是慚愧。
諸葛亮用兵果然厲害,&lsquo虎穴擒子&rsquo之計被他窺出十處破綻,勸我歸降,陽群不降。
無奈将我送出大營,如此這般便回轉關廂。
&rdquo 龐壽想,陽群未出城關時,我們對此計反複推敲,就是找不出一點不足之處,總以為十全十美。
不料,諸葛亮竟然一看就看出了十個漏洞,而且說得這樣合情合理,簡直令人無法盤駁,不得不佩服他的過人才智。
&ldquo吃-塹,長一智&rdquo,既然此路不通,那我們還是閉關自守吧!說道:&ldquo陽将軍,諸葛亮确是才思敏捷,智謀過人。
我等便緊閉不出,看他如何取關!&rdquo &ldquo太守可知諸葛亮為何放我回城?&rdquo &ldquo此理極明。
彼見将軍文兼武備,心實愛憐,故擒而釋之,以收将軍之心耳!&rdquo &ldquo然也。
諸葛亮既有此心。
你我便可一計不成,再施一計,此謂計中生計,定将孔明生擒活捉!&rdquo 一般會用計的人大多有這種嗜好:第一條計被人識破以後,總以為從失敗中找到了不足之處,在謀劃第二條計策時就特别注意這方面的不足,千方百計地要用第二條計去戰勝對方,用計的欲望就越加強烈。
而龐壽看得很清,陽群和諸葛亮在用兵上相差的距離實在太懸殊,對第二條計不抱有信心。
所以說:&ldquo陽将軍,諸葛亮用兵刁猾,恐難取勝。
本太守以為,還是堅守不出為上。
&rdquo &ldquo嗳!太守,本将軍此計一出,諸葛亮必然上當,非但城關不妨,漢軍亦不戰自退也。
&rdquo 龐壽聽他有這麼好的計,不覺也動了心,便說:&ldquo陽将軍如此大才,願聞高論。
&rdquo &ldquo太守,天将破曉。
待等紅日初升,太守前往漢營之中去見那諸葛亮,言道,陽将軍昨晚受了軍師不斬之恩,良知大萌,特遣本太守前來申達歸降之意。
本當親赍夔關印信當面交割,隻因昨晚回城時身中箭傷,不能出關,故而請軍師屈赴夔關。
太守,此計如何?&rdquo &ldquo果然妙計。
若諸葛亮親抵城關,将軍便當如何?&rdquo &ldquo諸葛亮若無顧慮,必欣然而至。
本将軍便在衙門兩側暗伏軍兵,俟其一到,便可一鼓而擒。
料他進了城關插翅難飛,隻得束手受擒。
此計名謂&lsquo誘敵牢籠&rsquo。
太守以為此計如何?&rdquo 龐壽想,把夔關當作一隻籠子,将孔明誘進城來。
一舉擒獲,倒是一條好計。
不過諸葛亮不是死人,你陽群想得到,他就想不到?要是他識破此計,再一次将計就計,帶了大将一同進關,這不等于把城關送給了他?&ldquo陽将軍,此計雖好,若諸葛亮領了大将一齊趕來,此關豈非危險?&rdquo &ldquo太守但請放心。
諸葛亮進川隻帶趙雲和馬谡二将。
馬谡非是陽群對手,若與諸葛亮同來,便将他們一起擒下;若是趙雲趕來,陽群立即繞關而出,出其不意奪下關外大營,太守便在關廂上亂箭射下,緻使諸葛亮夔關未得,先失大營,又遭腹背夾擊,生擒諸葛亮便在此時也!試問夔關何危之有?&rdquo 龐壽想,這條計倒确實比昨天的計要成熟得多,各方面都考慮到了。
要是孔明小心謹慎,并不來中計,那他就不來取關,夔關也就沒有失守的可能。
要是他取關心切,帶了馬谡前來,那就把他們雙雙擒住;要是帶了趙雲前來,漢營必然不保。
看來這條計可以用一用。
&ldquo陽将軍,此計一無破綻,無人可測,倒可使得。
&rdquo 陽群想,昨天的計我叫你仔細想想可有破綻,你也是說一無破綻,結果被諸葛亮看出了十個漏洞。
現在你倒又是這麼說了。
不過,你雖是個文人,用兵的确不及我。
我自己也想不出有什麼地方不妥,你當然就不可能再比我考慮得更周全了。
關健在于諸葛亮多疑,我們想不到的東西,他可能觀察得出。
說道:&ldquo太守見了諸葛亮,言道,若軍師不信陽将軍有此誠意,隻管帶了大将一同前往。
陽群以為,越叫他帶大将,他越不會帶來,這便是先發制人的手段。
陽群有一言在此,太守到了漢營之後,切莫多言,處處謹慎為妙。
隻因諸葛亮此人善于察言觀色,言多必失。
還請太守速速回關。
&rdquo &ldquo是&hellip&hellip本太守謹記在心。
&rdquo 兩個人就這樣商議着計策直到太陽冉冉升起,方才起身共進早膳。
飽食已畢,龐壽出大堂,陽群相送,再回大堂耳聽好消息。
龐壽整頓袍帽,到衙門口上馬執鞭,出夔關直往漢營而去,片刻已到頭營。
巡哨見夔關來了一個陌生文人,喝令住馬。
龐壽下馬。
巡哨近前盤問:&ldquo來人是哪一位?到此何幹?&rdquo &ldquo弟兄們,下官乃是夔關太守龐壽,有要事求見你家軍師。
費心通禀。
&rdquo &ldquo少待。
&rdquo巡哨奔進大營去報信。
大帳上孔明居中坐定,兩旁文武站立。
隻因折騰了大半個晚上,孔明對奪取夔關仍是胸有成竹,趙雲和馬谡卻有點不高興:明明陽群自投羅網,我們隻管将他擒下,他不願歸順,看押在軍中。
待取了城關,不怕他不改變初衷。
但軍師反而把他放了,還送了他這一程。
此機一失,不知何日可以奪下城關,再要捉住陽群那就沒有這麼便當了。
因此都覺得孔明有點在故弄玄虛。
忽然手下來報:&ldquo禀軍師!&rdquo &ldquo何事?&rdquo &ldquo今有夔關太守龐壽單騎到此,申言要事相告,在營前求見!&rdquo 孔明聽說龐壽有事求見,略一思索,對趙雲和馬谡看看,意思是,我已猜到了龐壽到此的用意,你們知道否,便傳令道:&ldquo來,傳言相請!&rdquo &ldquo呔,軍師令下,有請龐太守!&rdquo 龐壽聽得傳喚之聲,穿營入寨,直抵中軍大帳,恭恭敬敬上前向孔明彬彬一禮:&ldquo軍師在上,夔關太守龐壽拜見!&rdquo &ldquo罷了。
請坐!&rdquo &ldquo啊呀,軍師在此,焉有下官的坐地?&rdquo &ldquo唉!兩國相争,優待來使。
何分彼此,隻管坐了!&rdquo &ldquo恕下官冒昧,謝坐!&rdquo
孔明便說:&ldquo陽将軍既然到此,不妨與亮暢飲一杯。
&rdquo 陽群想,堂堂的一員大将竟然在敵營中一籌莫展,還有什麼心思來喝酒?再說,你是這裡的軍師,我是俘虜,有什麼資格能與你同帳飲酒呢?這分明又是在譏諷我。
&ldquo陽群乃是微末之将,豈敢與軍師同飲?&rdquo &ldquo将軍不願飲酒,請一旁坐了叙話。
&rdquo &ldquo不敢。
站立不妨。
&rdquo 手下立即搬來了椅子,但陽群仍舊不坐。
孔明見帳上的川軍由害怕到驚喜,便笑着臉對他們說:&ldquo弟兄們可覺饑餓?&rdquo 這班川兵想,吃了晚飯到現在也有半夜了,又是趕路,又是驚吓,肚子裡的确都消化掉了,最好能吃點東西點點饑。
但畢竟是在敵營之中,即使肚子真的餓了也不敢吃。
所以一個都不作聲。
孔明不管他們是否餓,命手下按人頭計算,每人一鍋飯、一壺酒,五個雞蛋,還有一大塊羊肉。
不一會兒,裡面傳來香噴噴的酒肉味,越發吊起了川兵的食欲。
手下上帳,分發完畢。
真個是羊羔美酒犒賞三軍。
須臾,五百川軍酒足飯飽,一個個嘴上油光光。
肚子鼓囊囊。
有的一時吃不下,就把剩下的雞蛋塞入口袋中,帶回去再吃。
陽群見他們吃得這副模樣,心想,你們這幫飯桶,在這裡還能狼吞虎咽吃東西,我真佩服你們了。
見他們吃完以後,便拱手對孔明道:&ldquo軍師,陽群告退了。
&rdquo &ldquo将軍堅意要去,亮不便強留,待亮送将軍一程。
&rdquo &ldquo請軍師留步,不勞相送。
&rdquo &ldquo沙場之上,你我互為敵人。
沙場之外,便是朋友,理應相送。
&rdquo 這些川軍想,本來是要殺頭的,現在非但不殺,反而還吃得飽飽的,還要送我們出營。
諸葛亮真是個英明的好軍師!自此,川軍對諸葛亮都好感起來。
所以,跟了陽群出帳,都向孔明告辭道:&ldquo軍師哎,明日會!&rdquo 陽群對他們看看:你們今天吃了一頓,明天還要來嗎?真是天大的老面皮! 孔明帶了趙雲、馬谡、簡雍三個,直将陽群送至營前。
陽群請孔明不必再送,孔明說再送一程,又行了一段路,離夔關已不遠了,陽群說,請軍師止步,夔關已近。
孔明仍要送行,陽群開始緊張了,你的大營就在後面,不要嘴上說相送,實際上在我進關的時候趁勢打入關廂。
所以陽群站定了腳步,再也不敢往前跨一步了,口中連連叫着請軍師留步。
孔明看出陽群有這種擔心,暗想,我要奪取這座城關不費吹灰之力,根本用不着這樣進關。
既然你心存恐懼,那我就不送了,免得你疑神疑鬼。
便停下說道:&ldquo亮不送了,陽将軍小心。
&rdquo &ldquo陽群告辭了。
&rdquo說罷,帶了五百川軍直奔前關。
孔明目送着遠去的人群,仍然一動不動地站着。
趙雲催促道,軍師,我等回去吧!孔明笑着說,亮到此并非為了相送陽群,乃是來觀戰的。
趙雲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問道:&ldquo不知哪兩路人馬厮殺?&rdquo孔明答道:&ldquo不必多問,少頃便見。
&rdquo主帥都不言語,向夔關那個方向觀望。
陽群步沖沖、氣咻咻直奔關廂。
川軍在漢營中吃了一頓半夜飯,心裡喜滋滋,頭腦迷糊糊,一到關下,就大聲嚷了起來:&ldquo呔!關廂上弟兄,咱們跟随陽大将軍回來了,快開關放行!&rdquo 關廂上的龐壽自陽群一走就坐在上面,已經等了大半夜時間,一直沒有聽到有什麼動靜。
心想,陽群真有一手,一條&ldquo虎穴擒子&rdquo之計就瞞過了聞名天下的諸葛亮,真不簡單,看來陽群必定是在明天早晨回來了。
龐壽心裡一高興,頭腦繃緊的弦就松了,舒适地靠在太師椅上,倦意立即悄悄地襲來。
朦胧中忽然聞得手下來報,幡然醒悟,聽得城下還有人在叫喊。
心想,不好了,陽群臨走一再關照我,今夜他無論如何不回來的,除非機關敗露,被孔明冒牌來取城關。
陽群不回來,必定是孔明命大将來賺關,欺我文人無能守關。
那好吧,既然陽群被獲,不管他是死還是活,我應該遵照張任的命令,甯可失陷,也不出戰,死守此關。
龐壽隻道是漢軍來騙關,看都不對下面看,當即傳令:&ldquo弟兄們,與我施放亂箭,射退漢軍!&rdquo 關廂上面早巳準備下大量長弓硬弩,聽得太守一聲令下,立即除去擋箭牌,川軍齊齊整整地從城牆上探出身子,發一聲喊:&ldquo呔!漢軍照箭哪!&rdquo箭矢就象雨點一樣直瀉而下,住下面的川軍身上飛去。
陽群一楞,但馬上又反應過來。
容不得多想,一面大聲喝令手下向四處散開,一面自己向一側竄了過去。
川軍四散驚呼,抱頭鼠竄,城下頓時亂成一片。
城外的混亂聲引起了趙雲的好奇。
問道:軍師,關外川軍緣何喧鬧?孔明說,陽群自以為聰明,臨出關時命龐壽設下亂箭,萬一計策敗露,我孔明來騙關,他們就能有個準備。
亮料有此事,故引了你們來此觀戰。
趙雲、馬谡、簡雍聽了哈哈大笑,一同回轉大營。
一排亂箭過後,龐壽傳令停下。
站起來走到城牆邊對下面觀望,見城外的人都閃在百步之外,不再近城。
陽群趁上面不放箭的當口,高聲叫道:&ldquo龐太守不要誤會,陽群回來了!&rdquo 龐壽聽到下面的人自稱是陽群,覺得說話的聲音也有點象,注目對城外一看,模模糊糊隻看到一排亂七八糟的人影,根本分辨不出哪個是陽群。
心想,陽群有言在先,今晚決不回來,怎麼半夜三更地又回來了呢,還是問個清楚。
&ldquo陽将軍怎會回來的?&rdquo &ldquo太守,陽群此計已破,諸葛亮放我回城,來日再戰。
&rdquo &ldquo莫非陽将軍歸順了諸葛亮?&rdquo &ldquo陽群怎肯歸降?!&rdquo &ldquo端的緣何放你?&rdquo &ldquo太守,一言難盡,進關再容詳告。
&rdquo 龐壽想,你不投降,諸葛亮豈肯就此放你?莫非你暗中串通了漢軍,來奪蜀中之地?不過,這似乎不可能,憑着我們多年的交情,我可以斷定你不會就這樣低三下四地依附人家。
再說,你要是真的投降了諸葛亮,又何必匆匆忙忙地半夜而來?盡管到了明天和孔明一起來騙關,我一個文人怎敢不放你進關?看來你也是萬不得已才這麼做的。
總之你是這兒的主将,萬一城關失去,都督追究起責任來,與我龐壽無關。
龐壽思前想後,覺得還是先放了陽群入關再說。
便傳令:&ldquo來,開放城關!&rdquo 剛才一排亂箭幸得為數不多,下面中箭帶傷的倒也有好幾個,不過受的是浮傷。
城門一開,陽群和川軍全都進了夔關。
然後命弟兄們盡去身上漢軍号衣,中箭的自去打箭敷藥,關照弟兄們将五百零一身号衣送歸衙門後院的漢軍,自己換上甲胄,來見太守龐壽。
川軍手下将号衣送到後院,漢軍弟兄問他們借了衣帽派什麼用場。
川軍就把前因後果講了一遍,三千漢軍聽了拍手大笑,指着他們說,你家陽将軍用計用到了軍師頭上去,好比是老鼠去舔貓鼻子,自去送死。
龐壽看到陽群和川軍這種垂頭喪氣的樣子,不象反叛,就一起回到了衙門大堂坐定,這才問道:&ldquo陽将軍此去漢營,緣何這麼早便回來了?&rdquo &ldquo太守,陽群實是慚愧。
諸葛亮用兵果然厲害,&lsquo虎穴擒子&rsquo之計被他窺出十處破綻,勸我歸降,陽群不降。
無奈将我送出大營,如此這般便回轉關廂。
&rdquo 龐壽想,陽群未出城關時,我們對此計反複推敲,就是找不出一點不足之處,總以為十全十美。
不料,諸葛亮竟然一看就看出了十個漏洞,而且說得這樣合情合理,簡直令人無法盤駁,不得不佩服他的過人才智。
&ldquo吃-塹,長一智&rdquo,既然此路不通,那我們還是閉關自守吧!說道:&ldquo陽将軍,諸葛亮确是才思敏捷,智謀過人。
我等便緊閉不出,看他如何取關!&rdquo &ldquo太守可知諸葛亮為何放我回城?&rdquo &ldquo此理極明。
彼見将軍文兼武備,心實愛憐,故擒而釋之,以收将軍之心耳!&rdquo &ldquo然也。
諸葛亮既有此心。
你我便可一計不成,再施一計,此謂計中生計,定将孔明生擒活捉!&rdquo 一般會用計的人大多有這種嗜好:第一條計被人識破以後,總以為從失敗中找到了不足之處,在謀劃第二條計策時就特别注意這方面的不足,千方百計地要用第二條計去戰勝對方,用計的欲望就越加強烈。
而龐壽看得很清,陽群和諸葛亮在用兵上相差的距離實在太懸殊,對第二條計不抱有信心。
所以說:&ldquo陽将軍,諸葛亮用兵刁猾,恐難取勝。
本太守以為,還是堅守不出為上。
&rdquo &ldquo嗳!太守,本将軍此計一出,諸葛亮必然上當,非但城關不妨,漢軍亦不戰自退也。
&rdquo 龐壽聽他有這麼好的計,不覺也動了心,便說:&ldquo陽将軍如此大才,願聞高論。
&rdquo &ldquo太守,天将破曉。
待等紅日初升,太守前往漢營之中去見那諸葛亮,言道,陽将軍昨晚受了軍師不斬之恩,良知大萌,特遣本太守前來申達歸降之意。
本當親赍夔關印信當面交割,隻因昨晚回城時身中箭傷,不能出關,故而請軍師屈赴夔關。
太守,此計如何?&rdquo &ldquo果然妙計。
若諸葛亮親抵城關,将軍便當如何?&rdquo &ldquo諸葛亮若無顧慮,必欣然而至。
本将軍便在衙門兩側暗伏軍兵,俟其一到,便可一鼓而擒。
料他進了城關插翅難飛,隻得束手受擒。
此計名謂&lsquo誘敵牢籠&rsquo。
太守以為此計如何?&rdquo 龐壽想,把夔關當作一隻籠子,将孔明誘進城來。
一舉擒獲,倒是一條好計。
不過諸葛亮不是死人,你陽群想得到,他就想不到?要是他識破此計,再一次将計就計,帶了大将一同進關,這不等于把城關送給了他?&ldquo陽将軍,此計雖好,若諸葛亮領了大将一齊趕來,此關豈非危險?&rdquo &ldquo太守但請放心。
諸葛亮進川隻帶趙雲和馬谡二将。
馬谡非是陽群對手,若與諸葛亮同來,便将他們一起擒下;若是趙雲趕來,陽群立即繞關而出,出其不意奪下關外大營,太守便在關廂上亂箭射下,緻使諸葛亮夔關未得,先失大營,又遭腹背夾擊,生擒諸葛亮便在此時也!試問夔關何危之有?&rdquo 龐壽想,這條計倒确實比昨天的計要成熟得多,各方面都考慮到了。
要是孔明小心謹慎,并不來中計,那他就不來取關,夔關也就沒有失守的可能。
要是他取關心切,帶了馬谡前來,那就把他們雙雙擒住;要是帶了趙雲前來,漢營必然不保。
看來這條計可以用一用。
&ldquo陽将軍,此計一無破綻,無人可測,倒可使得。
&rdquo 陽群想,昨天的計我叫你仔細想想可有破綻,你也是說一無破綻,結果被諸葛亮看出了十個漏洞。
現在你倒又是這麼說了。
不過,你雖是個文人,用兵的确不及我。
我自己也想不出有什麼地方不妥,你當然就不可能再比我考慮得更周全了。
關健在于諸葛亮多疑,我們想不到的東西,他可能觀察得出。
說道:&ldquo太守見了諸葛亮,言道,若軍師不信陽将軍有此誠意,隻管帶了大将一同前往。
陽群以為,越叫他帶大将,他越不會帶來,這便是先發制人的手段。
陽群有一言在此,太守到了漢營之後,切莫多言,處處謹慎為妙。
隻因諸葛亮此人善于察言觀色,言多必失。
還請太守速速回關。
&rdquo &ldquo是&hellip&hellip本太守謹記在心。
&rdquo 兩個人就這樣商議着計策直到太陽冉冉升起,方才起身共進早膳。
飽食已畢,龐壽出大堂,陽群相送,再回大堂耳聽好消息。
龐壽整頓袍帽,到衙門口上馬執鞭,出夔關直往漢營而去,片刻已到頭營。
巡哨見夔關來了一個陌生文人,喝令住馬。
龐壽下馬。
巡哨近前盤問:&ldquo來人是哪一位?到此何幹?&rdquo &ldquo弟兄們,下官乃是夔關太守龐壽,有要事求見你家軍師。
費心通禀。
&rdquo &ldquo少待。
&rdquo巡哨奔進大營去報信。
大帳上孔明居中坐定,兩旁文武站立。
隻因折騰了大半個晚上,孔明對奪取夔關仍是胸有成竹,趙雲和馬谡卻有點不高興:明明陽群自投羅網,我們隻管将他擒下,他不願歸順,看押在軍中。
待取了城關,不怕他不改變初衷。
但軍師反而把他放了,還送了他這一程。
此機一失,不知何日可以奪下城關,再要捉住陽群那就沒有這麼便當了。
因此都覺得孔明有點在故弄玄虛。
忽然手下來報:&ldquo禀軍師!&rdquo &ldquo何事?&rdquo &ldquo今有夔關太守龐壽單騎到此,申言要事相告,在營前求見!&rdquo 孔明聽說龐壽有事求見,略一思索,對趙雲和馬谡看看,意思是,我已猜到了龐壽到此的用意,你們知道否,便傳令道:&ldquo來,傳言相請!&rdquo &ldquo呔,軍師令下,有請龐太守!&rdquo 龐壽聽得傳喚之聲,穿營入寨,直抵中軍大帳,恭恭敬敬上前向孔明彬彬一禮:&ldquo軍師在上,夔關太守龐壽拜見!&rdquo &ldquo罷了。
請坐!&rdquo &ldquo啊呀,軍師在此,焉有下官的坐地?&rdquo &ldquo唉!兩國相争,優待來使。
何分彼此,隻管坐了!&rdquo &ldquo恕下官冒昧,謝坐!&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