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孔明滿城伏機關 陽群四面遇偶像
關燈
小
中
大
獻茶,飲茶,自不必關照。
孔明問道:&ldquo太守不速而至,未知有何貴幹?&rdquo &ldquo軍師,昨晚陽将軍冒犯鶴顔,自知慚愧,多蒙不殺且放還關廂,有感于心。
本太守特地到此道謝。
&rdquo &ldquo玄德與季玉皆是同宗弟兄,何必同室操戈,宗族傾軋而戕害有用之人!本軍師早已有言在先:劉家将不殺劉家将!&rdquo &ldquo足見軍師仁義待人。
今日一早,下官與陽将軍道,軍師入川,乃是天意。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你我理應順合天意,歸降皇叔。
陽将軍大為所動,欣然願意歸降。
&rdquo &ldquo太守深明大義,本軍師敬佩之至。
&rdquo &ldquo陽将軍欲親至大營相請軍師入關,何奈昨晚回關,城廂上的弟兄隻道有人來偷襲,射下亂箭,原來是陽将軍回城,故而身中箭矢,無法前來。
特命下官到此緻意,請軍師進關,陽将軍獻關納印。
&rdquo 帳上的趙雲、馬谡和簡雍,聽了龐壽的說話信以為真,對孔明越加佩服得五體投地。
心想,這麼一來,夔關得了,陽群也降了,還多了一個太守。
現在看來,諸葛亮這種欲擒故縱的辦法要比硬來高明得多,真是軟柴可以縛硬柴,把陽群和龐壽一下就降服了。
孔明聽了隻是微微點頭。
龐壽見孔明隻是點頭,一言不發,好象完全贊同他的說法,心裡很是得意。
為了使孔明深信不疑,說道:&ldquo軍師若不信下官之言,可命上将保護同去。
&rdquo &ldquo太守言重了。
陽将軍此舉乃是歸順皇叔、歸順大漢,出自爾等一片誠心,并非本軍師逼勒所至。
亮進關廂收拾之後,即便出關兵進近天嶺。
故而不帶上将,隻引一隊馬軍前去足夠矣!&rdquo 說着,便在令架上抽出一支令箭:&ldquo子龍聽令!&rdquo &ldquo末将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營中點馬軍一隊,于寨前等候本軍師一起進關。
速去辦妥即來交令!&rdquo &ldquo遵命。
&rdquo 趙雲接令到自己的頭營中點了二十五個馬軍,帶着他們到營前立馬執槍。
回進大帳見孔明:&ldquo軍師,馬軍已在營前恭候,末将交令。
&rdquo 孔明收過令箭,趙雲一旁站立。
龐壽一聽孔明隻帶一隊馬軍進城,暗自歡喜:陽群果然會用計,擒捉諸葛亮這是十拿九穩的了。
既然事情已經談妥,我不必久留在此,還是趁早走吧,回去複命了陽群作好準備。
龐壽起身道:&ldquo軍師,下官告退了。
&rdquo &ldquo太守何必急急而來,匆匆而歸!&rdquo &ldquo下官回去複命。
&rdquo &ldquo複命何事?&rdquo 龐壽想,心裡話不能和你講,我回去複命陽群大功告成,擒捉你諸葛亮,頓了一頓,答道:&ldquo下官複命陽将軍大事已諧,迎接軍師進關!&rdquo &ldquo時光尚早,再坐片刻。
&rdquo 龐壽想,陽群說過,諸葛亮很會察顔觀色,我在此言多必失。
但說走就走又會引起孔明的疑心,那就再讓我坐一會,隻要少說些話就可以了。
又重新坐下,&ldquo軍師寬待,下官豈敢不從!&rdquo &ldquo亮聽太守口音,不似西蜀人氏?&rdquo &ldquo下官祖籍乃是西涼。
&rdquo &ldquo噢,原是西涼出生。
西涼有一猛将喚作龐德,素有威望,與太守同姓,未知可曾相識?&rdquo提起龐德,龐壽怒火中燒。
實際上他隻要說不認識,就不會失言,但想到龐德酗酒殺嫂之事,早把陽群的話忘記幹淨,忿然說道:&ldquo豈止相識,還是同胞弟兄!如今已絕手足之情!&rdquo &ldquo啊,原是弟兄。
緣何如此絕情?&rdquo 龐壽就把内助不賢,弟殺長嫂之事說了一遍。
但講到後來發覺自己感情過于沖動,心想,這事和他無關,我講得這麼詳細幹什麼?陽群關照我不要多說多話,可我竟然忘乎所以。
不知言語之中有沒有不到之處。
舉目對孔明一看,神情坦然,猜不透孔明在打什麼主意。
龐壽剛才倒是十分自然,這會兒有了心思,要想裝得自然一點,反而在臉上顯出不安來。
孔明聽了這話,非常氣憤,說道,龐德此人太覺無禮,竟将長嫂殺死,實是個匹夫,理應斷絕手足之情。
龐壽聽得孔明這樣同情自己,心想,還好,諸葛亮一點也沒有疑心。
讓我快點走吧,再講下去就會招惹出亂子來了。
再次起身拱手相辭:&ldquo軍師,時光不早,下官不敢久坐。
請軍師立即進關,下官在城關迎候!&rdquo &ldquo請太守回複陽将軍,本軍師随後便到。
恕不遠送,太守請便!&rdquo 龐壽一路出漢營,心想,和諸葛亮說話真吃力,時刻都是提心吊膽,不說不行,多說又怕出事。
總算過了這一關,就看陽群怎樣擒捉諸葛亮了。
來到營前,見二十五匹馬上的小兵都是手執長槍,暗暗好笑:靠你們這些人怎麼保護得了諸葛亮!世上的事情真有趣,一個天下奇才一心想要收服一個人,竟連人家的計也看不出。
果然應了陽群的話:施其所求,投其所好。
龐壽想到這兒得意萬分,出了營門連連催鞭,飛一般地向城關馳去。
龐壽一走,孔明立即發令。
第一條令箭和錦囊交與趙雲,要他速速辦妥。
第二條令箭和錦囊交與簡雍,第三條令箭交與馬谡,一切均按錦囊所示辦妥。
将令發畢,孔明命手下将車輛伺侯。
不一會來報,四輪車停在營前,等候軍師出帳。
卻說龐壽飛馬趕回夔關,直抵衙門下馬。
上堂來見陽群:&ldquo下官有禮。
&rdquo &ldquo太守坐了。
&rdquo &ldquo本太守告坐。
&rdquo &ldquo請問太守此去怎樣?&rdquo &ldquo陽将軍,本太守向孔明言明來意,他便立即命人點兵一隊護送入關。
下官出營時,二十五個馬軍早巳排列營前,并無大将跟随。
請陽将軍放心便了。
&rdquo 陽群聽說孔明已中了計,而且隻帶一隊馬軍,心想,好極了,你要來奪我城關,我就要你的命!遂問:太守,諸葛亮可曾遲疑?龐壽說,将軍之計一無破綻,他有什麼好懷疑的呢?陽群又問,你在漢營之中還說些什麼話?龐壽說,并無廢話,都按陽将軍之言。
隻是龐德殺我之妻此事略說了一遍。
陽群說,你怎麼把這種家事去和他講呢?早已關照你不要去多說多話,言多必失,這不是失言了麼?龐壽說,這件事并不是我提起的。
陽群說,孔明不知你家的事,怎麼會提到這事?龐壽說,孔明說我的口音不是西川人,問到我的家鄉,提起龐德此人,然後談及此事。
不過請陽将軍放心,我冷眼察看,孔明非但不起疑心,反而對我十分同情。
陽群想,沒有事情最好,有了事情就是出在你那個家夥的身上。
陽群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完全肯定可以捉住諸葛亮了,所以同龐壽開起玩笑來。
龐壽說,不要打趣了,快些準備吧,孔明馬上就到。
陽群請太守速去前關等候孔明,待他一進城,就将關廂緊閉。
命人領他到衙門來,由我在此捉拿孔明。
龐壽出了大堂,依計而行。
陽群又立即吩咐手下去點兵五百,隐蔽在衙門前照牆之後,觀我神色,将孔明拿下。
心裡在得意地想,捉一個文人,用五百個兵丁綽綽有餘,不必我親自動手。
諸葛亮啊諸葛亮,你隻知道用計捉人家,想不到今天被人用計捉了去,真是大河裡不死,卻死在陰溝裡。
陽群吩咐完畢,就坐在大堂上等候孔明進關。
龐壽出衙門上馬來到夔關前關,上至關廂憑欄朝關外一看,隻見諸葛亮端坐在四輪車上,仍然是頭戴綸巾,身穿鶴氅,羽扇輕搖,神态飄逸,風度翩翩,根本不知道陽群之計。
四輪車後,不多不少二十五個馬軍,點馬而行。
心想,看來我一走出漢營,孔明就上車了,而且還很守信用,連一個大将都不帶。
來得這麼快,動作倒也蠻迅速的,決不會變換剛才的意圖。
龐壽在那裡遐想,諸葛亮的小車已到了城下。
漢軍高聲叫道:&ldquo呔,關廂上弟兄速速開關,大漢軍師在此!&rdquo 龐壽想,什麼大漢軍師,等一下叫你狗頭軍師都不如!表面上不敢輕慢,忙伸出頭去向下面敷衍道:&ldquo啊,原來軍師已到。
請稍待片刻,下官立即開關迎接軍師。
──來啊,開放關廂!&rdquo 龐壽一面傳令開關,一面腳步匆匆地跑下關廂,在大門口打躬作揖,以示迎候。
孔明見城門大開,命小僮推了車輛入關,二十五騎戰馬随後而進。
正要上前招呼龐壽,忽聽背後&ldquo軋啷&hellip&hellip轟&rdquo的一聲,又傳來&ldquo哐&rdquo一聲,回頭一看,大門已關,還上了一把大鎖。
心想。
陽群和龐壽還當我中了計呢,原來他們自己還蒙在鼓裡,隻要我進了這扇門,這座夔關就是我的了。
這種小計隻能作繭自縛。
龐壽見關門落鎖,心裡既緊張,又興奮:諸葛亮啊,你已中了計了!進入牢籠就休想再出去了。
在這裡迎接你的是笑臉,到了裡面可隻有繩索刀斧來伺候你了。
即使你現在明白過來,也難以自拔了。
龐壽一步步地走到四輪車面前,假惺惺把手一拱,笑盈盈地說道:&ldquo軍師在上,下官恭迎有禮了。
&rdquo &ldquo太守少禮。
請問陽将軍何在?&rdquo &ldquo陽将軍身中箭瘡,特在衙門迎接。
&rdquo &ldquo請太守車前引路,共往衙門。
&rdquo 龐壽想,我今天不來給你帶路了,馬上回上城關防止趙雲、馬谡聞訊前來攻關,隻得抱歉了。
答道:&ldquo軍師,下官在此鎮守關廂,以防不測。
待手下引領軍師前往衙門,少陪了!&rdquo 孔明想,這種計漏洞百出,怎麼捉得住我諸葛亮!既然已經投降,還要鎮守什麼關廂呢?便把臉一闆,責問道:&ldquo太守此言差了。
陽将軍既然已将關廂獻與本軍師,關内關外皆是一家人馬,何必還要鎮守?&rdquo 龐壽想,我心裡一緊張,就把話兒說錯了,被他扳着錯頭了。
再一想,那有什麼關系,即使被他看破,木已成舟,諸葛亮也奈何我不得。
免得當時難堪,讓我再賠個笑臉,&ldquo軍師,少頃陽将軍在大堂之上獻納印信之後,便要傳令開關。
本太守在此迎接大營弟兄入關,以表誠意。
&rdquo 一句假話暫時搪塞了失言,遂大聲對身旁的兩個手下人喝道:&ldquo爾等還楞着幹什麼,還不在軍師車前引路,将軍師領到衙門?!&rdquo 兩個手下人沒弄懂這是怎麼回事,應了一聲&ldquo是&rdquo,走到四輪車前對孔明說聲&ldquo軍師請吧!&rdquo就向衙門走去。
孔明命小僮和馬軍跟上,然後關照龐壽好好守住關廂,離了前關,去見陽群。
龐壽暗想,兔子的尾巴──長不了,我在此聽候陽群活捉諸葛亮的好消息,嘴裡含糊一聲&ldquo是&rdquo,便上城關監視關外。
孔明的四輪車和一隊馬軍跟了兩個川兵在城中兜抄曲折:無多工夫,已至夔關衙門。
四輪車停,馬軍分兩旁站立:十二個左,十二個右,中間站一個。
卻是衙門對面的照牆背後隐蔽着許多川軍。
說他們是隐蔽吧,有不少人都站在外面,一看就看到了,說他們沒隐蔽吧,可又都張頭探腦,鬼鬼祟祟,好象十分神秘的樣子。
他們就是昨夜跟了陽群到漢營中去的五百個小兵。
可他們怎麼會在這兒的呢?自昨晚回來以後,換衣服的換衣服,中箭的還要互相打箭敷藥,等到這些瑣屑之事幹完以後,陽群就命他們在衙中休息-下再回本營。
吃過早飯後,陽群一聲令下要點兵五百,手下見衙中這五百弟兄正閑着沒事,暫時還沒有歸隊,就把他們調來了。
關照他們躲在衙門對面照牆背後,聽候陽将軍的号令,捉拿諸葛亮。
這班弟兄昨晚受了孔明一餐之恩,又保全了性命回來,着實感激。
不料孔明真的送上門來中計,他們倒還有點過意不去。
因此,躲在牆後指指點點,議論不休。
照牆畢竟地方不大,怎麼容得下這許多人?這班川軍就往孔明看不見的地方躲,躲來躲去仍有不少人露在外面。
到了後來,大家都想,反正軍師到了這兒已經中計,即使被他看見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們隻要聽從命令就可以了,又不是我們存心要害死他。
衙門口的手下見孔明已到,忙進大堂報訊:&ldquo報禀陽将軍,諸葛亮已到衙前,請定奪!&rdquo 陽群左盼右盼,總算把孔明等來了。
問道:&ldquo諸葛亮到此,可有上将保護?&rdquo &ldquo諸葛亮坐在車上,身旁兩個小僮,身後二十五個馬軍,别無大将跟來。
&rdquo 陽群想,果然同龐壽講的一模一樣。
起身往外就走。
&ldquo陽大将軍出接!陽将軍出接哉!&rdquo 陽群在一片吆喝之中,手提甲攔裙,铿锵而出,直至衙門,擡頭一看,孔明果然端坐四輪車上,身後站立一隊馬軍。
心想,諸葛亮到底是絕代名流,我雖然要捉他,但不能象捉俘虜一樣粗野,要好好地請他出車,然後将其監禁起來,押送大都督張任處。
便笑容可掬地走到車前,拱手道:&ldquo漢軍師諸葛先生,陽群在此迎接有禮。
&rdquo 孔明見他明盔亮甲,精神抖擻,一點不象中箭受傷的樣子,知道這是龐壽借口。
故作驚訝之狀道:&ldquo聞說将軍身遭亂矢,不能出關迎接本軍師,莫非是詐?&rdquo 陽群見孔明露出驚疑之色,心裡高興呵!臉上湧出一團由衷的笑意:兵不厭詐嘛。
諒必你心中已有數了,彼此不講穿而已矣。
&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 &ldquo陽将軍,龐太守親至大營,言道将軍願意歸降,邀亮進關納印。
今亮已到,請将軍獻關!&rdquo 陽群看着孔明暗暗好笑:熱你的大頭昏,鑽了圈套還想索關,誰來給你!你孔明一向給人家上當受騙,今日也叫你嘗嘗中了人家
孔明問道:&ldquo太守不速而至,未知有何貴幹?&rdquo &ldquo軍師,昨晚陽将軍冒犯鶴顔,自知慚愧,多蒙不殺且放還關廂,有感于心。
本太守特地到此道謝。
&rdquo &ldquo玄德與季玉皆是同宗弟兄,何必同室操戈,宗族傾軋而戕害有用之人!本軍師早已有言在先:劉家将不殺劉家将!&rdquo &ldquo足見軍師仁義待人。
今日一早,下官與陽将軍道,軍師入川,乃是天意。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你我理應順合天意,歸降皇叔。
陽将軍大為所動,欣然願意歸降。
&rdquo &ldquo太守深明大義,本軍師敬佩之至。
&rdquo &ldquo陽将軍欲親至大營相請軍師入關,何奈昨晚回關,城廂上的弟兄隻道有人來偷襲,射下亂箭,原來是陽将軍回城,故而身中箭矢,無法前來。
特命下官到此緻意,請軍師進關,陽将軍獻關納印。
&rdquo 帳上的趙雲、馬谡和簡雍,聽了龐壽的說話信以為真,對孔明越加佩服得五體投地。
心想,這麼一來,夔關得了,陽群也降了,還多了一個太守。
現在看來,諸葛亮這種欲擒故縱的辦法要比硬來高明得多,真是軟柴可以縛硬柴,把陽群和龐壽一下就降服了。
孔明聽了隻是微微點頭。
龐壽見孔明隻是點頭,一言不發,好象完全贊同他的說法,心裡很是得意。
為了使孔明深信不疑,說道:&ldquo軍師若不信下官之言,可命上将保護同去。
&rdquo &ldquo太守言重了。
陽将軍此舉乃是歸順皇叔、歸順大漢,出自爾等一片誠心,并非本軍師逼勒所至。
亮進關廂收拾之後,即便出關兵進近天嶺。
故而不帶上将,隻引一隊馬軍前去足夠矣!&rdquo 說着,便在令架上抽出一支令箭:&ldquo子龍聽令!&rdquo &ldquo末将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營中點馬軍一隊,于寨前等候本軍師一起進關。
速去辦妥即來交令!&rdquo &ldquo遵命。
&rdquo 趙雲接令到自己的頭營中點了二十五個馬軍,帶着他們到營前立馬執槍。
回進大帳見孔明:&ldquo軍師,馬軍已在營前恭候,末将交令。
&rdquo 孔明收過令箭,趙雲一旁站立。
龐壽一聽孔明隻帶一隊馬軍進城,暗自歡喜:陽群果然會用計,擒捉諸葛亮這是十拿九穩的了。
既然事情已經談妥,我不必久留在此,還是趁早走吧,回去複命了陽群作好準備。
龐壽起身道:&ldquo軍師,下官告退了。
&rdquo &ldquo太守何必急急而來,匆匆而歸!&rdquo &ldquo下官回去複命。
&rdquo &ldquo複命何事?&rdquo 龐壽想,心裡話不能和你講,我回去複命陽群大功告成,擒捉你諸葛亮,頓了一頓,答道:&ldquo下官複命陽将軍大事已諧,迎接軍師進關!&rdquo &ldquo時光尚早,再坐片刻。
&rdquo 龐壽想,陽群說過,諸葛亮很會察顔觀色,我在此言多必失。
但說走就走又會引起孔明的疑心,那就再讓我坐一會,隻要少說些話就可以了。
又重新坐下,&ldquo軍師寬待,下官豈敢不從!&rdquo &ldquo亮聽太守口音,不似西蜀人氏?&rdquo &ldquo下官祖籍乃是西涼。
&rdquo &ldquo噢,原是西涼出生。
西涼有一猛将喚作龐德,素有威望,與太守同姓,未知可曾相識?&rdquo提起龐德,龐壽怒火中燒。
實際上他隻要說不認識,就不會失言,但想到龐德酗酒殺嫂之事,早把陽群的話忘記幹淨,忿然說道:&ldquo豈止相識,還是同胞弟兄!如今已絕手足之情!&rdquo &ldquo啊,原是弟兄。
緣何如此絕情?&rdquo 龐壽就把内助不賢,弟殺長嫂之事說了一遍。
但講到後來發覺自己感情過于沖動,心想,這事和他無關,我講得這麼詳細幹什麼?陽群關照我不要多說多話,可我竟然忘乎所以。
不知言語之中有沒有不到之處。
舉目對孔明一看,神情坦然,猜不透孔明在打什麼主意。
龐壽剛才倒是十分自然,這會兒有了心思,要想裝得自然一點,反而在臉上顯出不安來。
孔明聽了這話,非常氣憤,說道,龐德此人太覺無禮,竟将長嫂殺死,實是個匹夫,理應斷絕手足之情。
龐壽聽得孔明這樣同情自己,心想,還好,諸葛亮一點也沒有疑心。
讓我快點走吧,再講下去就會招惹出亂子來了。
再次起身拱手相辭:&ldquo軍師,時光不早,下官不敢久坐。
請軍師立即進關,下官在城關迎候!&rdquo &ldquo請太守回複陽将軍,本軍師随後便到。
恕不遠送,太守請便!&rdquo 龐壽一路出漢營,心想,和諸葛亮說話真吃力,時刻都是提心吊膽,不說不行,多說又怕出事。
總算過了這一關,就看陽群怎樣擒捉諸葛亮了。
來到營前,見二十五匹馬上的小兵都是手執長槍,暗暗好笑:靠你們這些人怎麼保護得了諸葛亮!世上的事情真有趣,一個天下奇才一心想要收服一個人,竟連人家的計也看不出。
果然應了陽群的話:施其所求,投其所好。
龐壽想到這兒得意萬分,出了營門連連催鞭,飛一般地向城關馳去。
龐壽一走,孔明立即發令。
第一條令箭和錦囊交與趙雲,要他速速辦妥。
第二條令箭和錦囊交與簡雍,第三條令箭交與馬谡,一切均按錦囊所示辦妥。
将令發畢,孔明命手下将車輛伺侯。
不一會來報,四輪車停在營前,等候軍師出帳。
卻說龐壽飛馬趕回夔關,直抵衙門下馬。
上堂來見陽群:&ldquo下官有禮。
&rdquo &ldquo太守坐了。
&rdquo &ldquo本太守告坐。
&rdquo &ldquo請問太守此去怎樣?&rdquo &ldquo陽将軍,本太守向孔明言明來意,他便立即命人點兵一隊護送入關。
下官出營時,二十五個馬軍早巳排列營前,并無大将跟随。
請陽将軍放心便了。
&rdquo 陽群聽說孔明已中了計,而且隻帶一隊馬軍,心想,好極了,你要來奪我城關,我就要你的命!遂問:太守,諸葛亮可曾遲疑?龐壽說,将軍之計一無破綻,他有什麼好懷疑的呢?陽群又問,你在漢營之中還說些什麼話?龐壽說,并無廢話,都按陽将軍之言。
隻是龐德殺我之妻此事略說了一遍。
陽群說,你怎麼把這種家事去和他講呢?早已關照你不要去多說多話,言多必失,這不是失言了麼?龐壽說,這件事并不是我提起的。
陽群說,孔明不知你家的事,怎麼會提到這事?龐壽說,孔明說我的口音不是西川人,問到我的家鄉,提起龐德此人,然後談及此事。
不過請陽将軍放心,我冷眼察看,孔明非但不起疑心,反而對我十分同情。
陽群想,沒有事情最好,有了事情就是出在你那個家夥的身上。
陽群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完全肯定可以捉住諸葛亮了,所以同龐壽開起玩笑來。
龐壽說,不要打趣了,快些準備吧,孔明馬上就到。
陽群請太守速去前關等候孔明,待他一進城,就将關廂緊閉。
命人領他到衙門來,由我在此捉拿孔明。
龐壽出了大堂,依計而行。
陽群又立即吩咐手下去點兵五百,隐蔽在衙門前照牆之後,觀我神色,将孔明拿下。
心裡在得意地想,捉一個文人,用五百個兵丁綽綽有餘,不必我親自動手。
諸葛亮啊諸葛亮,你隻知道用計捉人家,想不到今天被人用計捉了去,真是大河裡不死,卻死在陰溝裡。
陽群吩咐完畢,就坐在大堂上等候孔明進關。
龐壽出衙門上馬來到夔關前關,上至關廂憑欄朝關外一看,隻見諸葛亮端坐在四輪車上,仍然是頭戴綸巾,身穿鶴氅,羽扇輕搖,神态飄逸,風度翩翩,根本不知道陽群之計。
四輪車後,不多不少二十五個馬軍,點馬而行。
心想,看來我一走出漢營,孔明就上車了,而且還很守信用,連一個大将都不帶。
來得這麼快,動作倒也蠻迅速的,決不會變換剛才的意圖。
龐壽在那裡遐想,諸葛亮的小車已到了城下。
漢軍高聲叫道:&ldquo呔,關廂上弟兄速速開關,大漢軍師在此!&rdquo 龐壽想,什麼大漢軍師,等一下叫你狗頭軍師都不如!表面上不敢輕慢,忙伸出頭去向下面敷衍道:&ldquo啊,原來軍師已到。
請稍待片刻,下官立即開關迎接軍師。
──來啊,開放關廂!&rdquo 龐壽一面傳令開關,一面腳步匆匆地跑下關廂,在大門口打躬作揖,以示迎候。
孔明見城門大開,命小僮推了車輛入關,二十五騎戰馬随後而進。
正要上前招呼龐壽,忽聽背後&ldquo軋啷&hellip&hellip轟&rdquo的一聲,又傳來&ldquo哐&rdquo一聲,回頭一看,大門已關,還上了一把大鎖。
心想。
陽群和龐壽還當我中了計呢,原來他們自己還蒙在鼓裡,隻要我進了這扇門,這座夔關就是我的了。
這種小計隻能作繭自縛。
龐壽見關門落鎖,心裡既緊張,又興奮:諸葛亮啊,你已中了計了!進入牢籠就休想再出去了。
在這裡迎接你的是笑臉,到了裡面可隻有繩索刀斧來伺候你了。
即使你現在明白過來,也難以自拔了。
龐壽一步步地走到四輪車面前,假惺惺把手一拱,笑盈盈地說道:&ldquo軍師在上,下官恭迎有禮了。
&rdquo &ldquo太守少禮。
請問陽将軍何在?&rdquo &ldquo陽将軍身中箭瘡,特在衙門迎接。
&rdquo &ldquo請太守車前引路,共往衙門。
&rdquo 龐壽想,我今天不來給你帶路了,馬上回上城關防止趙雲、馬谡聞訊前來攻關,隻得抱歉了。
答道:&ldquo軍師,下官在此鎮守關廂,以防不測。
待手下引領軍師前往衙門,少陪了!&rdquo 孔明想,這種計漏洞百出,怎麼捉得住我諸葛亮!既然已經投降,還要鎮守什麼關廂呢?便把臉一闆,責問道:&ldquo太守此言差了。
陽将軍既然已将關廂獻與本軍師,關内關外皆是一家人馬,何必還要鎮守?&rdquo 龐壽想,我心裡一緊張,就把話兒說錯了,被他扳着錯頭了。
再一想,那有什麼關系,即使被他看破,木已成舟,諸葛亮也奈何我不得。
免得當時難堪,讓我再賠個笑臉,&ldquo軍師,少頃陽将軍在大堂之上獻納印信之後,便要傳令開關。
本太守在此迎接大營弟兄入關,以表誠意。
&rdquo 一句假話暫時搪塞了失言,遂大聲對身旁的兩個手下人喝道:&ldquo爾等還楞着幹什麼,還不在軍師車前引路,将軍師領到衙門?!&rdquo 兩個手下人沒弄懂這是怎麼回事,應了一聲&ldquo是&rdquo,走到四輪車前對孔明說聲&ldquo軍師請吧!&rdquo就向衙門走去。
孔明命小僮和馬軍跟上,然後關照龐壽好好守住關廂,離了前關,去見陽群。
龐壽暗想,兔子的尾巴──長不了,我在此聽候陽群活捉諸葛亮的好消息,嘴裡含糊一聲&ldquo是&rdquo,便上城關監視關外。
孔明的四輪車和一隊馬軍跟了兩個川兵在城中兜抄曲折:無多工夫,已至夔關衙門。
四輪車停,馬軍分兩旁站立:十二個左,十二個右,中間站一個。
卻是衙門對面的照牆背後隐蔽着許多川軍。
說他們是隐蔽吧,有不少人都站在外面,一看就看到了,說他們沒隐蔽吧,可又都張頭探腦,鬼鬼祟祟,好象十分神秘的樣子。
他們就是昨夜跟了陽群到漢營中去的五百個小兵。
可他們怎麼會在這兒的呢?自昨晚回來以後,換衣服的換衣服,中箭的還要互相打箭敷藥,等到這些瑣屑之事幹完以後,陽群就命他們在衙中休息-下再回本營。
吃過早飯後,陽群一聲令下要點兵五百,手下見衙中這五百弟兄正閑着沒事,暫時還沒有歸隊,就把他們調來了。
關照他們躲在衙門對面照牆背後,聽候陽将軍的号令,捉拿諸葛亮。
這班弟兄昨晚受了孔明一餐之恩,又保全了性命回來,着實感激。
不料孔明真的送上門來中計,他們倒還有點過意不去。
因此,躲在牆後指指點點,議論不休。
照牆畢竟地方不大,怎麼容得下這許多人?這班川軍就往孔明看不見的地方躲,躲來躲去仍有不少人露在外面。
到了後來,大家都想,反正軍師到了這兒已經中計,即使被他看見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們隻要聽從命令就可以了,又不是我們存心要害死他。
衙門口的手下見孔明已到,忙進大堂報訊:&ldquo報禀陽将軍,諸葛亮已到衙前,請定奪!&rdquo 陽群左盼右盼,總算把孔明等來了。
問道:&ldquo諸葛亮到此,可有上将保護?&rdquo &ldquo諸葛亮坐在車上,身旁兩個小僮,身後二十五個馬軍,别無大将跟來。
&rdquo 陽群想,果然同龐壽講的一模一樣。
起身往外就走。
&ldquo陽大将軍出接!陽将軍出接哉!&rdquo 陽群在一片吆喝之中,手提甲攔裙,铿锵而出,直至衙門,擡頭一看,孔明果然端坐四輪車上,身後站立一隊馬軍。
心想,諸葛亮到底是絕代名流,我雖然要捉他,但不能象捉俘虜一樣粗野,要好好地請他出車,然後将其監禁起來,押送大都督張任處。
便笑容可掬地走到車前,拱手道:&ldquo漢軍師諸葛先生,陽群在此迎接有禮。
&rdquo 孔明見他明盔亮甲,精神抖擻,一點不象中箭受傷的樣子,知道這是龐壽借口。
故作驚訝之狀道:&ldquo聞說将軍身遭亂矢,不能出關迎接本軍師,莫非是詐?&rdquo 陽群見孔明露出驚疑之色,心裡高興呵!臉上湧出一團由衷的笑意:兵不厭詐嘛。
諒必你心中已有數了,彼此不講穿而已矣。
&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 &ldquo陽将軍,龐太守親至大營,言道将軍願意歸降,邀亮進關納印。
今亮已到,請将軍獻關!&rdquo 陽群看着孔明暗暗好笑:熱你的大頭昏,鑽了圈套還想索關,誰來給你!你孔明一向給人家上當受騙,今日也叫你嘗嘗中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