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孔明滿城伏機關 陽群四面遇偶像
關燈
小
中
大
之計的滋味,事到如今,不必再和你兜圈子了,還是痛痛快快亮底牌吧。
遂正色道:&ldquo諸葛先生,爾可知中計了?&rdquo 乍一聽中計,孔明故意将身子在四輪車上-震,臉上顯出驚惶的神色,好象預感到大禍将要臨頭的樣子,急問道:&ldquo亮中誰人之計?&rdquo &ldquo中陽群之計!&rdquo &ldquo何計?&rdquo &ldquo乃是&lsquo誘敵牢籠&rsquo之計。
&rdquo &ldquo啊,原來陽将軍将夔關比作牢籠,将本軍師誘入關廂,便可生擒活捉?&rdquo &ldquo正是。
&rdquo 孔明突然對陽群伸出大拇指,贊一聲:&ldquo好一條&lsquo誘敵牢籠&rsquo之計,亮望塵莫及,如今偶爾失算,中了計策,實是後悔莫及。
請将軍念在昨晚将軍用計被亮識破,未傷一絲一毫回轉關廂之面,今日亦然手下容情,放亮出關回營。
常言道,兩國開兵,禮尚往來。
亮一出關,便回荊州,決不再犯夔關。
将軍意下如何?&rdquo 陽群想,隻有你孔明相信這些話,我與你是敵人,又不是親戚朋友,你送了我一隻雞,我非要送還你一隻鴨不可?如今仇敵相争,講什麼禮尚往來!你昨晚放了我,隻能是說明你用兵不慎,對自己估計太高,你說一出關廂就回荊州,我才不聽呢。
劉備困在涪關,你不去救,讓他死在那裡嗎?縱使你不走夔關,仍然要破了别關而走,等到你在西川站穩了腳跟再來奪取夔關,我還能奈何你嗎?與其讓你去危害别關,不如先囚禁在這兒。
便反目相視道:&ldquo諸葛先生,兩國相争,哪有禮尚往來之事?!既入牢籠,陽群無情!&rdquo 孔明見他擺出一副盛氣淩人,毫不留情的架子,厲聲道:&ldquo将軍不肯容情,意欲如何?&rdquo 陽群想,有什麼如何不如何的,要留情早就放你了,就是不徇情,所以設下了伏兵,便一聲令下:&ldquo來,弟兄們,将孔明拿下了!&rdquo 照牆背後的五百個小兵聽到命令,争前恐後,一擁而上,嘴裡叫喊着:&ldquo捉拿諸葛亮啊!捉拿諸葛亮哎!&hellip&hellip&rdquo可是跑了幾步,好象腳下有什麼東西羁住似的,都慢了下來;叫了幾聲,恰似喉中有什麼東西鲠住一樣,聲音都弱了下來。
到後來,腳下停了,口中息了,不聲不響地僵立在四周。
換了以前的話,前面不論是溫文爾雅的大夫,還是英勇無比的大将,他們早就圍了上去了。
他們想到昨天晚上孔明對他們的種種好處,終究覺得手腳有點軟的。
孔明對人群中一看,不能說大多數都認識,可是昨晚燈光明亮,好多人的臉仍然記憶猶新。
心想,怪不得這班弟兄沖上來都有點縮手縮腳,原來是昨日在我營中吃晚飯的川軍。
說明這些弟兄比陽群要有良心得多,一頓夜飯沒有白吃。
說明川中能人多,庶民小兵也懂道理。
孔明見他們的臉上都有為難之色,知道他們沖上來心裡過不去,不沖上來将令難違。
心想,陽群啊,你不要忘乎所以,讓我給你一點顔色看看。
便用羽扇指着這些川軍道:&ldquo嘿&hellip&hellip弟兄們,昨夜之事莫非忘了不成?&rdquo 這句話就象爆竹上的導火線,一經點燃,立即就有轟鳴之聲,這些川軍一齊跪倒在地,連聲高喊:&ldquo軍師哎!軍師啊!&hellip&hellip&rdquo 陽群一時還不明白這班弟兄為什麼會有這種異乎尋常的舉動,心想,照理說,他們應該聽我的命令上前抓獲諸葛亮,怎麼反而跪向他了呢?定睛一着,方才如夢初醒,原來他們都是昨晚到過漢營的弟兄,而且還吃了一頓美餐,看來諸葛亮很會籠絡人心,善施小恩小惠。
這幫混蛋真是該死,我給他們吃了幾年太平飯倒都忘了,卻偏偏記住了昨天晚上的一頓飯。
-其實,孔明非但給他們吃飯,還給他們每個人留下了一條性命,所以一頓飯遠遠超過了幾年飯的作用。
正所謂&ldquo一餐千金不足抵&rdquo──陽群想,少停停我再找你們算帳。
你們不願動手,那我自己動手,難道怕我捉不住諸葛亮,便向四輪車前跨了兩步,指着孔明說:&ldquo諸葛先生,恕陽群無情,得罪了!&rdquo說罷,便起右手直向孔朋胸前抓去,打算将他一把拖下車來,然後帶上大堂。
不料陽群的這條右臂還未伸直,孔明已經知道了他的用意,見他的雙目直朝自己的當胸看,心想,陽群啊,你的心也太黑了,别的地方拉拉拉拉還可以,我的胸脯怎麼可以讓你随随便便地抓呢?我胸有百萬雄兵,被你這一抓,這還了得!──一部《三國》,能夠抓到孔明胸脯的隻有一人,那就是與卧龍齊名的龐統。
龐統在祭吊周瑜的時候,聽到孔明也特地過江來向江東吊孝。
當時到處都傳說諸葛亮三氣周瑜,龐統很為他擔心,急步趕到柴桑碼頭,見孔明剛剛跨上船頭,就上前一把抓住當胸,大喝道:&ldquo你氣死了周郎,還敢前來吊孝,真是膽大包身!&rdquo就在這個時候,孔明被别人抓了一把當胸。
今日陽群想抓這個地方,就沒有這麼便當了。
孔明不待他伸出手來,便起手中羽扇,對着陽群的手臂上點了一點說:&ldquo陽将軍,當心你的手臂之上筋斷骨折!&rdquo 陽群隻道孔明是在恐吓他,心想,諸葛亮啊,我真佩服你,事情危急到如此地步,你竟然還這麼和我打趣,顯得這樣沉着鎮定,說什麼我的手臂要筋斷骨折,難道你是鋼筋鐵骨做的?我卻不信,倒要試這麼一試,看看我的手臂會不會出毛病!因此,仍然向前伸去。
哪裡知道,孔明說的話果然靈驗,陽群的手臂伸到一半,真的卡住了,用足全身力氣,還是無法伸直。
真的筋斷骨折了嗎?并非。
不過諸葛這把扇子的威力的确不小,别說一條小小的臂膀,即使是千萬百的人馬,被他這麼有氣無力地招一招,也會死得幹幹淨淨,盡皆化為齑粉。
雖說這是一種誇張,但實際上也的确是這麼回事,一切計策制定以後,他的這把羽扇就成了文武将士行動的信号、決策的樞紐,一旦搖動,就将付諸實施。
因此,每到兩軍對陣時,手下見羽扇搖動就高興,敵人見了就會亡魂落魄。
陽群與孔明初次交手,對這一點還沒有體會到,隻是注視面前的孔明。
陽群覺得肩膀上受到重力,側目一看,不好了,見自己肩上寒嗖嗖、硬梆梆地架着一口雪白锃亮的三尺六寸半長的青釭寶劍,背後站着一個漢軍的身影,仔細一看,畢竟在戰場交過手,一看便知,不是别人,而是常山趙雲。
當時,孔明在大營當了龐壽的面,命趙雲點一隊馬軍,故意排列在營前,讓龐壽親眼目睹,回去禀告陽群。
在他們兩個人的腦子裡先留下這麼一個印象:孔明隻帶二十五個馬軍,并無大将保護。
其實在他一走之後,就讓趙雲換下其中一人。
孔明的用兵向來隻能成功,很少失敗,因為到了夔關前要是被龐壽看破,就不會放孔明進關。
隻要放進關廂,就說明孔明的計已經成功了。
再說,趙雲的面貌與張飛、關羽不同,張飛是黑臉,關羽是紅臉,身材又大,各有與衆不同的特點,要想改扮成一個小卒很是麻煩,甚至不可能。
而趙雲就不同了,隻要換上一身号衣,混雜在人群中就很難識别。
尤其在出營前,孔明早已命令他,不論何時何地,隻要我的羽扇不搖,即使被陽群抓住,你也不許妄動。
所以,從陽群出衙門到現在,趙雲就與其他二十四個馬軍一樣,手執長槍,暗中注視着孔明手中的羽扇,一動也不動。
現在見羽扇一搖,知道是動手的時候了,趁陽群還在與孔明糾纏的時候,手輕腳快,眨眼間架住長槍,兩足在踏镫上一點,身輕似燕,飄然落到陽群的背後,兩足踮地,寶劍已在手中,架上了他的右肩。
這并不是陽群真的筋斷骨折,而是因懾于趙雲的威力和寶劍的鋒利,一旦再把手臂伸出去,趙雲當然不會容情,輕則撩斷臂膀,重則刎下首級,頭頸一斷,什麼都完了。
那就是說,陽群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手臂隻能縮而不能伸,不就等于筋斷骨折了嗎?陽群到了這個時候有力用不出,也隻得乖乖地把伸出的手臂放了下去。
孔明微笑道:&ldquo陽将軍服否?&rdquo 陽群想,不要說别的,就說你命趙雲改扮一個馬軍混進城來,我已經佩服了。
這條計非常簡單,實際也就是我昨日所用的計,不過改頭換面而已。
為什麼我昨天改扮成了漢軍,混在五百個人中間也能被你看破,而今天二十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趙雲,而且光天化日,又是大搖大擺,我陽群竟象瞎了眼一樣視而不見?這個道理一點也不深奧,就在于我陽群不能象孔明那樣深思熟慮。
我昨天這條計失敗以後,孔明料我别的計都防,就是這條計不防,所以就單單用這條計。
說明你對我的心理活動全都把握住了,無法跳出這個圈子。
就因為你知道是計,所以命趙雲改扮馬軍。
他一出來,我就明白自己的計又敗露了。
陽群想到這兒,不自覺地問道:&ldquo莫非軍師又知陽群之計?&rdquo &ldquo&lsquo誘敵牢籠&rsquo,亮知之已久。
龐太守清清一早來到大營,陳言陽将軍為感本軍師不殺之恩,感激在心,願意歸降。
此言頗合情理,亮信之。
卻又言及陽将軍昨晚回城身中箭矢,箭瘡未愈,不便行走,邀本軍師進關,将軍大堂面獻印信。
亮觀太守氣色,已覺其中有詐情,既然陽将軍不便出城,理當将印信付與太守赍之營中,何必定要本軍師進關取印?此可疑者一也。
&rdquo &ldquo太守初時談吐自如,神态鎮定,待此事叙畢,便急于回城,亮偶然提及西涼龐德,見太守心懷忐忑,如坐針氈,便知太守恐失言誤事。
此可疑者二也。
&rdquo &ldquo亮忽命子龍點兵一隊随我入關,又列于營前,太守聞之,喜形于色,料我已入局中。
此可疑者三也。
&rdquo &ldquo急急而來,又匆匆而回,亮問其何故,曰複命陽将軍,迎接本軍師入關。
言語閃失,吞吞吐吐,此可疑者四也。
&rdquo &ldquo太守教我帶上将保護入關,以防不測。
亮已知此乃先發制人,欲使亮單身入關。
此可疑者五也。
&rdquo &ldquo亮至夔關,關廂緊閉,一無降旗。
此可疑者六也。
&rdquo &ldquo城關開放,無人迎接,軍士皆荷戈執戟,如臨大敵。
此可疑者七也。
&rdquo &ldquo亮才得進城,太守關門上鎖,以為亮已中計。
此可疑者八也。
&rdquo &ldquo太守不引本軍師上堂,托詞鎮守關廂,迎候大軍入關,分明是防備我軍聞訊殺到。
此可疑者九也。
&rdquo &ldquo亮至衙前,見照牆之後人頭濟濟,刀槍紛紛,便知是暗伏殺機。
此可疑者十也。
&rdquo &ldquo将軍出衙,全身披挂,無半點傷痛之感。
此可疑者&hellip&hellip&rdquo 陽群聽到這兒,羞赧得無地可容。
心想,照你這樣一條一條地說下去,别說十個疑點,隻怕二十個也不止。
我以為這條計總可算得上十全十美了,不料漏洞比昨天的還要多,而且句句在理。
你的用兵真是高明,這樣一看,用兵之道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學好的。
陽群無話可說,隻得贊一聲:&ldquo軍師神機妙算,陽群佩服!&rdquo 孔明想,佩服有什麼用,我的目的是要你傾心歸降。
便問:&ldquo将軍既然佩服,降否?&rdquo 陽群對孔明看看:别再癡心妄想了!我陽群鐵骨铮铮,從不苟且偷安。
哪怕是死了,也決不投降。
說道:&ldquo陽群服雖服,隻是不降!&rdquo孔明想,這個人的确有将軍的氣概,不下苦功是收降不了他的。
便向一旁喚道:&ldquo子龍。
&rdquo &ldquo趙雲在!&rdquo &ldquo寶劍歸鞘!&rdquo &ldquo遵命!&rdquo趙雲收起寶劍,仍然站在陽群的背後監視着他的一舉一動。
孔明想,二次收服了你陽群,你還是無動于衷。
我也不來勉強你,反正一定要到降服了你為止。
&ldquo将軍不降,又便怎樣?&rdquo 陽群想,你這個人真是捉摸不透,抓了我二次,老是問我怎麼樣。
怎麼樣?這要問你自己。
&ldquo陽群乃被擒之人,聽憑軍師吩咐!&rdquo你要問我怎麼樣,我還是這麼一句話,要殺要放由你。
&ldquo待亮退出夔關,再與将軍交戰可好?&rdquo就象悔棋一樣,假如你以為輸得不服氣,還可以重新布局。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你不降就過不了門。
陽群對孔明看看:諸葛亮啊,你不要講風涼話了,老實說你要想取關不是件容易的事,進了關廂還肯出去嗎?我要是真的這麼說了,你肯定要嘲弄我,說起來你的面皮倒很老,連施二計反而失了關廂,還想叫我出去,真不知天高地厚!我失了夔關還要被你取笑,這犯得着嗎?就算我倒運,把-座城池送給你。
用不着你再用言語來試探我了,我這就甘心情願地讓你。
便十分豪爽地答道:&ldquo夔關非陽群容身之地,退出關廂便了。
&rdquo 孔明點頭暗思:陽群倒也識趣得很,明知我取了關廂不會再退出,他就自己引退。
我諸葛亮已經布下天羅地網,這裡不是你的容身之地,那末哪兒還有你安身立命之處呢?歸根結蒂還是要回到我的手下來。
佯問道:&ldquo陽将軍欲投何處安身?&rdquo 陽群想,此處不容人,自有容人處。
大丈夫來得清,去得明,到處便為家,何必定要吊死在你這棵大樹上呢?你既然肯放我出關,那和你說了也沒關系。
&ldquo軍師,近天嶺乃進川必經之地,陽群退至彼處,以待軍師大軍到來再行交戰!&rdquo第一座關廂失守,未必見得第二道口子也會淪陷。
老實說,我吃了這一道虧,到了近天嶺就不再和你鬥智,而要和守關大将鄧銅死守不戰,看你怎麼進川! 孔明見他吃了敗仗仍然雄心勃勃,一點也不氣餒,心裡越加喜歡幾分,知道一時無法勸醒,隻得再讓他碰些釘子。
&l
遂正色道:&ldquo諸葛先生,爾可知中計了?&rdquo 乍一聽中計,孔明故意将身子在四輪車上-震,臉上顯出驚惶的神色,好象預感到大禍将要臨頭的樣子,急問道:&ldquo亮中誰人之計?&rdquo &ldquo中陽群之計!&rdquo &ldquo何計?&rdquo &ldquo乃是&lsquo誘敵牢籠&rsquo之計。
&rdquo &ldquo啊,原來陽将軍将夔關比作牢籠,将本軍師誘入關廂,便可生擒活捉?&rdquo &ldquo正是。
&rdquo 孔明突然對陽群伸出大拇指,贊一聲:&ldquo好一條&lsquo誘敵牢籠&rsquo之計,亮望塵莫及,如今偶爾失算,中了計策,實是後悔莫及。
請将軍念在昨晚将軍用計被亮識破,未傷一絲一毫回轉關廂之面,今日亦然手下容情,放亮出關回營。
常言道,兩國開兵,禮尚往來。
亮一出關,便回荊州,決不再犯夔關。
将軍意下如何?&rdquo 陽群想,隻有你孔明相信這些話,我與你是敵人,又不是親戚朋友,你送了我一隻雞,我非要送還你一隻鴨不可?如今仇敵相争,講什麼禮尚往來!你昨晚放了我,隻能是說明你用兵不慎,對自己估計太高,你說一出關廂就回荊州,我才不聽呢。
劉備困在涪關,你不去救,讓他死在那裡嗎?縱使你不走夔關,仍然要破了别關而走,等到你在西川站穩了腳跟再來奪取夔關,我還能奈何你嗎?與其讓你去危害别關,不如先囚禁在這兒。
便反目相視道:&ldquo諸葛先生,兩國相争,哪有禮尚往來之事?!既入牢籠,陽群無情!&rdquo 孔明見他擺出一副盛氣淩人,毫不留情的架子,厲聲道:&ldquo将軍不肯容情,意欲如何?&rdquo 陽群想,有什麼如何不如何的,要留情早就放你了,就是不徇情,所以設下了伏兵,便一聲令下:&ldquo來,弟兄們,将孔明拿下了!&rdquo 照牆背後的五百個小兵聽到命令,争前恐後,一擁而上,嘴裡叫喊着:&ldquo捉拿諸葛亮啊!捉拿諸葛亮哎!&hellip&hellip&rdquo可是跑了幾步,好象腳下有什麼東西羁住似的,都慢了下來;叫了幾聲,恰似喉中有什麼東西鲠住一樣,聲音都弱了下來。
到後來,腳下停了,口中息了,不聲不響地僵立在四周。
換了以前的話,前面不論是溫文爾雅的大夫,還是英勇無比的大将,他們早就圍了上去了。
他們想到昨天晚上孔明對他們的種種好處,終究覺得手腳有點軟的。
孔明對人群中一看,不能說大多數都認識,可是昨晚燈光明亮,好多人的臉仍然記憶猶新。
心想,怪不得這班弟兄沖上來都有點縮手縮腳,原來是昨日在我營中吃晚飯的川軍。
說明這些弟兄比陽群要有良心得多,一頓夜飯沒有白吃。
說明川中能人多,庶民小兵也懂道理。
孔明見他們的臉上都有為難之色,知道他們沖上來心裡過不去,不沖上來将令難違。
心想,陽群啊,你不要忘乎所以,讓我給你一點顔色看看。
便用羽扇指着這些川軍道:&ldquo嘿&hellip&hellip弟兄們,昨夜之事莫非忘了不成?&rdquo 這句話就象爆竹上的導火線,一經點燃,立即就有轟鳴之聲,這些川軍一齊跪倒在地,連聲高喊:&ldquo軍師哎!軍師啊!&hellip&hellip&rdquo 陽群一時還不明白這班弟兄為什麼會有這種異乎尋常的舉動,心想,照理說,他們應該聽我的命令上前抓獲諸葛亮,怎麼反而跪向他了呢?定睛一着,方才如夢初醒,原來他們都是昨晚到過漢營的弟兄,而且還吃了一頓美餐,看來諸葛亮很會籠絡人心,善施小恩小惠。
這幫混蛋真是該死,我給他們吃了幾年太平飯倒都忘了,卻偏偏記住了昨天晚上的一頓飯。
-其實,孔明非但給他們吃飯,還給他們每個人留下了一條性命,所以一頓飯遠遠超過了幾年飯的作用。
正所謂&ldquo一餐千金不足抵&rdquo──陽群想,少停停我再找你們算帳。
你們不願動手,那我自己動手,難道怕我捉不住諸葛亮,便向四輪車前跨了兩步,指着孔明說:&ldquo諸葛先生,恕陽群無情,得罪了!&rdquo說罷,便起右手直向孔朋胸前抓去,打算将他一把拖下車來,然後帶上大堂。
不料陽群的這條右臂還未伸直,孔明已經知道了他的用意,見他的雙目直朝自己的當胸看,心想,陽群啊,你的心也太黑了,别的地方拉拉拉拉還可以,我的胸脯怎麼可以讓你随随便便地抓呢?我胸有百萬雄兵,被你這一抓,這還了得!──一部《三國》,能夠抓到孔明胸脯的隻有一人,那就是與卧龍齊名的龐統。
龐統在祭吊周瑜的時候,聽到孔明也特地過江來向江東吊孝。
當時到處都傳說諸葛亮三氣周瑜,龐統很為他擔心,急步趕到柴桑碼頭,見孔明剛剛跨上船頭,就上前一把抓住當胸,大喝道:&ldquo你氣死了周郎,還敢前來吊孝,真是膽大包身!&rdquo就在這個時候,孔明被别人抓了一把當胸。
今日陽群想抓這個地方,就沒有這麼便當了。
孔明不待他伸出手來,便起手中羽扇,對着陽群的手臂上點了一點說:&ldquo陽将軍,當心你的手臂之上筋斷骨折!&rdquo 陽群隻道孔明是在恐吓他,心想,諸葛亮啊,我真佩服你,事情危急到如此地步,你竟然還這麼和我打趣,顯得這樣沉着鎮定,說什麼我的手臂要筋斷骨折,難道你是鋼筋鐵骨做的?我卻不信,倒要試這麼一試,看看我的手臂會不會出毛病!因此,仍然向前伸去。
哪裡知道,孔明說的話果然靈驗,陽群的手臂伸到一半,真的卡住了,用足全身力氣,還是無法伸直。
真的筋斷骨折了嗎?并非。
不過諸葛這把扇子的威力的确不小,别說一條小小的臂膀,即使是千萬百的人馬,被他這麼有氣無力地招一招,也會死得幹幹淨淨,盡皆化為齑粉。
雖說這是一種誇張,但實際上也的确是這麼回事,一切計策制定以後,他的這把羽扇就成了文武将士行動的信号、決策的樞紐,一旦搖動,就将付諸實施。
因此,每到兩軍對陣時,手下見羽扇搖動就高興,敵人見了就會亡魂落魄。
陽群與孔明初次交手,對這一點還沒有體會到,隻是注視面前的孔明。
陽群覺得肩膀上受到重力,側目一看,不好了,見自己肩上寒嗖嗖、硬梆梆地架着一口雪白锃亮的三尺六寸半長的青釭寶劍,背後站着一個漢軍的身影,仔細一看,畢竟在戰場交過手,一看便知,不是别人,而是常山趙雲。
當時,孔明在大營當了龐壽的面,命趙雲點一隊馬軍,故意排列在營前,讓龐壽親眼目睹,回去禀告陽群。
在他們兩個人的腦子裡先留下這麼一個印象:孔明隻帶二十五個馬軍,并無大将保護。
其實在他一走之後,就讓趙雲換下其中一人。
孔明的用兵向來隻能成功,很少失敗,因為到了夔關前要是被龐壽看破,就不會放孔明進關。
隻要放進關廂,就說明孔明的計已經成功了。
再說,趙雲的面貌與張飛、關羽不同,張飛是黑臉,關羽是紅臉,身材又大,各有與衆不同的特點,要想改扮成一個小卒很是麻煩,甚至不可能。
而趙雲就不同了,隻要換上一身号衣,混雜在人群中就很難識别。
尤其在出營前,孔明早已命令他,不論何時何地,隻要我的羽扇不搖,即使被陽群抓住,你也不許妄動。
所以,從陽群出衙門到現在,趙雲就與其他二十四個馬軍一樣,手執長槍,暗中注視着孔明手中的羽扇,一動也不動。
現在見羽扇一搖,知道是動手的時候了,趁陽群還在與孔明糾纏的時候,手輕腳快,眨眼間架住長槍,兩足在踏镫上一點,身輕似燕,飄然落到陽群的背後,兩足踮地,寶劍已在手中,架上了他的右肩。
這并不是陽群真的筋斷骨折,而是因懾于趙雲的威力和寶劍的鋒利,一旦再把手臂伸出去,趙雲當然不會容情,輕則撩斷臂膀,重則刎下首級,頭頸一斷,什麼都完了。
那就是說,陽群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手臂隻能縮而不能伸,不就等于筋斷骨折了嗎?陽群到了這個時候有力用不出,也隻得乖乖地把伸出的手臂放了下去。
孔明微笑道:&ldquo陽将軍服否?&rdquo 陽群想,不要說别的,就說你命趙雲改扮一個馬軍混進城來,我已經佩服了。
這條計非常簡單,實際也就是我昨日所用的計,不過改頭換面而已。
為什麼我昨天改扮成了漢軍,混在五百個人中間也能被你看破,而今天二十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趙雲,而且光天化日,又是大搖大擺,我陽群竟象瞎了眼一樣視而不見?這個道理一點也不深奧,就在于我陽群不能象孔明那樣深思熟慮。
我昨天這條計失敗以後,孔明料我别的計都防,就是這條計不防,所以就單單用這條計。
說明你對我的心理活動全都把握住了,無法跳出這個圈子。
就因為你知道是計,所以命趙雲改扮馬軍。
他一出來,我就明白自己的計又敗露了。
陽群想到這兒,不自覺地問道:&ldquo莫非軍師又知陽群之計?&rdquo &ldquo&lsquo誘敵牢籠&rsquo,亮知之已久。
龐太守清清一早來到大營,陳言陽将軍為感本軍師不殺之恩,感激在心,願意歸降。
此言頗合情理,亮信之。
卻又言及陽将軍昨晚回城身中箭矢,箭瘡未愈,不便行走,邀本軍師進關,将軍大堂面獻印信。
亮觀太守氣色,已覺其中有詐情,既然陽将軍不便出城,理當将印信付與太守赍之營中,何必定要本軍師進關取印?此可疑者一也。
&rdquo &ldquo太守初時談吐自如,神态鎮定,待此事叙畢,便急于回城,亮偶然提及西涼龐德,見太守心懷忐忑,如坐針氈,便知太守恐失言誤事。
此可疑者二也。
&rdquo &ldquo亮忽命子龍點兵一隊随我入關,又列于營前,太守聞之,喜形于色,料我已入局中。
此可疑者三也。
&rdquo &ldquo急急而來,又匆匆而回,亮問其何故,曰複命陽将軍,迎接本軍師入關。
言語閃失,吞吞吐吐,此可疑者四也。
&rdquo &ldquo太守教我帶上将保護入關,以防不測。
亮已知此乃先發制人,欲使亮單身入關。
此可疑者五也。
&rdquo &ldquo亮至夔關,關廂緊閉,一無降旗。
此可疑者六也。
&rdquo &ldquo城關開放,無人迎接,軍士皆荷戈執戟,如臨大敵。
此可疑者七也。
&rdquo &ldquo亮才得進城,太守關門上鎖,以為亮已中計。
此可疑者八也。
&rdquo &ldquo太守不引本軍師上堂,托詞鎮守關廂,迎候大軍入關,分明是防備我軍聞訊殺到。
此可疑者九也。
&rdquo &ldquo亮至衙前,見照牆之後人頭濟濟,刀槍紛紛,便知是暗伏殺機。
此可疑者十也。
&rdquo &ldquo将軍出衙,全身披挂,無半點傷痛之感。
此可疑者&hellip&hellip&rdquo 陽群聽到這兒,羞赧得無地可容。
心想,照你這樣一條一條地說下去,别說十個疑點,隻怕二十個也不止。
我以為這條計總可算得上十全十美了,不料漏洞比昨天的還要多,而且句句在理。
你的用兵真是高明,這樣一看,用兵之道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學好的。
陽群無話可說,隻得贊一聲:&ldquo軍師神機妙算,陽群佩服!&rdquo 孔明想,佩服有什麼用,我的目的是要你傾心歸降。
便問:&ldquo将軍既然佩服,降否?&rdquo 陽群對孔明看看:别再癡心妄想了!我陽群鐵骨铮铮,從不苟且偷安。
哪怕是死了,也決不投降。
說道:&ldquo陽群服雖服,隻是不降!&rdquo孔明想,這個人的确有将軍的氣概,不下苦功是收降不了他的。
便向一旁喚道:&ldquo子龍。
&rdquo &ldquo趙雲在!&rdquo &ldquo寶劍歸鞘!&rdquo &ldquo遵命!&rdquo趙雲收起寶劍,仍然站在陽群的背後監視着他的一舉一動。
孔明想,二次收服了你陽群,你還是無動于衷。
我也不來勉強你,反正一定要到降服了你為止。
&ldquo将軍不降,又便怎樣?&rdquo 陽群想,你這個人真是捉摸不透,抓了我二次,老是問我怎麼樣。
怎麼樣?這要問你自己。
&ldquo陽群乃被擒之人,聽憑軍師吩咐!&rdquo你要問我怎麼樣,我還是這麼一句話,要殺要放由你。
&ldquo待亮退出夔關,再與将軍交戰可好?&rdquo就象悔棋一樣,假如你以為輸得不服氣,還可以重新布局。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你不降就過不了門。
陽群對孔明看看:諸葛亮啊,你不要講風涼話了,老實說你要想取關不是件容易的事,進了關廂還肯出去嗎?我要是真的這麼說了,你肯定要嘲弄我,說起來你的面皮倒很老,連施二計反而失了關廂,還想叫我出去,真不知天高地厚!我失了夔關還要被你取笑,這犯得着嗎?就算我倒運,把-座城池送給你。
用不着你再用言語來試探我了,我這就甘心情願地讓你。
便十分豪爽地答道:&ldquo夔關非陽群容身之地,退出關廂便了。
&rdquo 孔明點頭暗思:陽群倒也識趣得很,明知我取了關廂不會再退出,他就自己引退。
我諸葛亮已經布下天羅地網,這裡不是你的容身之地,那末哪兒還有你安身立命之處呢?歸根結蒂還是要回到我的手下來。
佯問道:&ldquo陽将軍欲投何處安身?&rdquo 陽群想,此處不容人,自有容人處。
大丈夫來得清,去得明,到處便為家,何必定要吊死在你這棵大樹上呢?你既然肯放我出關,那和你說了也沒關系。
&ldquo軍師,近天嶺乃進川必經之地,陽群退至彼處,以待軍師大軍到來再行交戰!&rdquo第一座關廂失守,未必見得第二道口子也會淪陷。
老實說,我吃了這一道虧,到了近天嶺就不再和你鬥智,而要和守關大将鄧銅死守不戰,看你怎麼進川! 孔明見他吃了敗仗仍然雄心勃勃,一點也不氣餒,心裡越加喜歡幾分,知道一時無法勸醒,隻得再讓他碰些釘子。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