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孔明滿城伏機關 陽群四面遇偶像

關燈
dquo子龍。

    &rdquo &ldquo軍師有何吩咐?&rdquo &ldquo相送陽将軍出關。

    &rdquo 陽群想,你的花樣真多,分明是叫趙雲押送我出城,表面上卻是裝得比誰都客氣。

    為了收服我陽群的心,竟然不擇手段,不過這全是徒勞的。

    你會客氣,我也會敷衍。

    便說:&ldquo軍師不必客套,何勞趙将軍相送?&rdquo &ldquo陽将軍不必阻攔,本軍師命子龍一則相送将軍,二則費心将軍詢問太守,可願歸順皇叔,立等子龍回音。

    &rdquo 陽群想,這句話很有道理,夔關被我送掉了,太守還在前關一無所知。

    不論是站在諸葛亮還是我陽群的一邊,應該去問一聲他,要是他也不降,那我們就一起趕往近天嶺;要是他要降的話,那隻有分道揚镳,各行其道了。

    陽群便對兩旁喝道:&ldquo來,軍士們與我帶馬扛刀!&rdquo 站立在兩旁的川軍,見孔明對陽群如此仁義相待,心裡早就降了孔明,暗暗怨恨陽群:諸葛軍師對你可算仁至義盡。

    昨夜不殺你,今日又不捉你,千般勸說,萬般寬容,可你還是死腦筋,就是不降。

    如今關廂已經失了,夔關已是漢家之地,我等就成了漢軍弟兄,誰還來聽你的号令!所以都愛理不理地說:&ldquo陽将軍,馬你自己去帶,刀你自己去扛,我等不幹了!&rdquo 孔明見這班弟兄都投順了自己,心裡雖然高興,但又想,陽群早晚要歸降的,你們以後仍然要在他的手下當差,不能這樣對待他,應該給他一點下場勢。

    便令道:&ldquo來,軍士們!&rdquo 說也怪,這些川軍立即擁了過來,連連叫着:&ldquo小的在,請軍師吩咐!請軍師下令!&hellip&hellip&rdquo &ldquo與陽将軍帶馬扛刀!&rdquo &ldquo是,遵軍師将令啊!&hellip&hellip&rdquo 陽群氣呵:這幫家夥欺人太甚,我的話他們隻當放屁,孔明的話就象聖旨一樣,個個服服帖帖。

    我恨不得把你們斬盡殺絕,方解心頭之恨! 川軍們扛刀的扛刀,帶馬的帶馬,&ldquo哼唷嗨唷&rdquo來到了陽群跟前,說道:&ldquo馬在這兒,刀在此地。

    &rdquo 陽群無話可說,耐着性子上馬執刀。

    然後對孔明說聲&ldquo下會有期&rdquo,轉出衙門。

    趙雲早巳上馬提槍,兩人一個在前,一個在後,直往前關而去。

     龐壽在關廂之上,一面觀察關外漢軍的動靜,一面命往衙門去打探消息,陽将軍可曾将孔明捉住。

    忽見城中有一小兵驚慌失措地邊跑邊叫:&ldquo太守,不好了!&rdquo龐壽忙問,何故如此驚惶?城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手下說,陽将軍被諸葛亮捉住了。

    太守叱道,你不要胡說!隻有陽将軍捉諸葛亮,諸葛亮怎麼捉得住陽将軍?手下說:這是真的。

    孔明進關時,趙雲混在馬軍隊中一起跟了進來。

    龐壽呀了,隻得苦笑一聲,說道,我們站在這兒都是木頭人,這麼赫赫有名的大将軍混進了關,我們一個都沒有看出來。

    手下指着下面說,太守,趙雲押着陽将軍往這兒來了。

    龐壽向那邊一看,陽群背後果然跟着一個馬軍,手執長槍,正是趙子龍。

    要緊從關上下來,到陽群面前拱手道:&ldquo陽将軍,下官龐壽有禮。

    &rdquo 陽群想,到這個時候還行什麼禮呢,城關都失了,你我都是敗軍之人,不必再來這一套了。

    便不耐煩地說:&ldquo太守罷了。

    諸葛亮進關,被趙雲混雜在内。

    如今城關已被諸葛亮占了。

    &rdquo 龐壽很是愧疚,連連緻歉:&ldquo都是下官守關不嚴,緻使關廂失守。

    該死啊,該死!如今陽将軍意欲如何?&rdquo &ldquo陽群不降,夔關暫且讓與孔明!陽群欲投近天嶺鄧将軍處。

    太守作何打算?&rdquo 到了這個時候,畢竟文人要比武将多一條腸子。

    他想,你陽群雖然也很善于用點子,說起話來總是将計就計,計中生計,聽着倒蠻舒服,可用起來就不堪一擊了。

    連用二計,都被孔明輕易看破。

    我也看透了,你要同孔明比賽用計,吃飽了人參也難同他算計。

    我看孔明下了這許多工夫要收服你,決不會就此放你走,外邊肯定還有計。

    與其被他再次捉回來,不如現在就降了他,免得敬酒不吃吃罰酒。

    再說,劉璋确實阍弱無能,劉備有孔明相助,必定會成天下。

    你不降,我卻要降了。

    龐壽對陽群直言不諱地說:&ldquo陽将軍切莫見怪,下官已降了漢室也!&rdquo 陽群思想上有這種準備,因此一點也不見怪,而且覺得很自然。

    心想,人各有志,不能勉強,你願投降,我也并不責怪你。

    到了此時,你又是個文人,就是逃到了近天嶺,也沒什麼光彩的。

    便說道:&ldquo既然太守願降,你我來日再見吧!&rdquo &ldquo恕不遠送。

    ──開關!&rdquo 手下開放城門,陽群飛馬而出。

    趙雲上前傳令閉關。

    龐壽到趙雲馬前拱手道:&ldquo趙将軍,下官願降!&rdquo趙雲說,請太守速去衙門拜見軍師,城關由本将軍在此鎮守。

    龐壽答應一聲,直奔衙門。

     陽群走後,孔明帶了二十四名馬軍和五百個川兵登上大堂,在中間坐定。

    首先命川軍去把衙門後院中被關押的三千漢軍放出。

    不一會,漢軍隊長都上堂拜見孔明,謝過軍師活命之恩。

    孔明命他們速去前關替下守城川軍,請趙雲到大堂來見。

    手下喏喏連聲退出,帶了三千弟兄興高采烈地往前關去了。

     須臾,龐壽來到大堂,到虎案前一躬到底。

    &ldquo軍師在上,下官龐壽願降!&rdquo &ldquo哈哈,太守果然識時務,不失為俊傑。

    本軍師封你為夔關太守。

    &rdquo 龐壽想,恍惚之間已經換了一個主人,剛才還是劉璋,現在就是劉備了,仍舊是這裡的太守。

    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而我呢?城郭已改,官職不移。

    便對孔明說:&ldquo軍師,陽群乃是忠厚善良之輩,縱使不肯歸降,請軍師不必加害于他。

    &rdquo &ldquo太守且放寬心,亮為皇叔三分天下而奪取西川,莫說陽将軍不殺,便是一兵一卒亦然勸其歸漢,一律不斬劉家之将!&rdquo 孔明想,事情還沒有做完,我不便向你攤底牌。

    現在我放他出去,讓他把一肚子的火氣發洩一下,等到他心平氣和了,我再去勸他歸順,就一說便成了。

    不要說一個陽群,即使再兇暴一點的大将,撞到了我的手上就不由他不降。

    ──孔明收服敵将的辦法真多。

    今後蠻王孟獲這樣野蠻的人,尚且被他七擒七縱,不得不伏地請降。

    當然,對于不同性格,不同才能的大将和文人,就用不同的辦法去收服,就象醫生一樣,知道了病家的病源,才能對症下藥。

    ──關廂上鎮守之事吩咐完畢,孔明就命人四下出榜安民,同時盤點倉庫和府庫。

     少頃,趕雲從前關趕來,見過孔明。

    孔明命龐壽仍到關廂上,自己便要去收降陽群。

    趙雲不解,問道,陽将軍已出關趕奔近天嶺去了,如何可以收服回來?孔明笑而不答,心裡卻在想,他要想走也走不了,等到我一出關廂和他見面時,叫他走他也不肯走了。

    孔明和趙雲出了大堂到衙門口,一個坐車,一個騎馬,與龐壽拱手而别,出關而去,那末孔明和趙雲就這樣貿然出關,關廂之中就隻有龐壽一人作主,他要是翻悔起來,把他們全都關在城外,這不是前功盡棄了嗎?這一點倒用不着多慮的,一來龐壽自願投降,并不是被漢軍刀斧架頸逼出來的,再要出爾反爾,就不是大丈夫了。

    退一步說,即使他要翻悔,城上有三千漢軍把守,城中川軍也都軍心大亂,很難象以前一樣一呼百應,一個文人要應付這樣混亂的局面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孔明出關,萬無一失。

    此話不提。

     陽群出了夔關,眷顧失去的城池,回頭對關廂一看,已經面目全非了:降旗高挑,漢旗招展,川旗無影無蹤,連自己的大旗也不知去向了。

    心想,我陽群在此守關五、六年,大小戰事是家常便飯,往往凱旋而回。

    今日一旦失守,威風掃地,竟然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似漏網之魚,逃竄他處投身,這口氣叫我如何咽得下去!戰馬奔馳了數十步路,陽群蓦地扣住,驚顧四周,暗想,我這是往哪兒去呢?近天嶺并不走這條路呀!唉,我今天被諸葛亮搞得七葷八素,連路都走錯了。

    去近天嶺應該出後關,我竟走到這兒來了。

    一出前關就不在川裡了,這不是越走越遠了麼?可關廂早已緊閉,隻有繞關而過了。

     陽群出于無奈,隻得縱馬向前。

    忽又想起關前不遠就是孔明的大營,頓時眼前一亮:好哇!你和趙雲都在夔關之中,漢營内至多隻有一個馬谡和簡雍,都不是我的對手。

    你取了我的關廂,我就去沖你的營寨,殺一個落花流水,出出我心頭之氣!陽群轉定念頭,将馬一磕,雙手高擎金刀,發狂似地沖向漢營。

    這座營頭紮的是浮營,既無壕溝,又無躺闆,來去十分方便。

    陽群見兩扇大門緊閉,不由分說,撩起金刀擊了上去,&ldquo嘭&rdquo一聲巨響,營門大開。

    正要象砍瓜切菜地用刀劈鑽打,可是營中寂靜無聲,連個人影子也看不到。

    陽群先是頓了一頓,一頭紮入二營,但二營也是如此。

    心裡不覺涼了半截,一團怒氣到此已剩了七分。

    到三營,仍然無聲無息,更覺奇怪:怎麼,一座這麼大的營頭會沒有人看守,就象是座死營一樣?莫非孔明預知我會到此搗營,所以全都躲藏起來了?不可能,肯定全都聚集在中軍大營。

    我今天不殺個痛快就消不了氣,一定要找到他們!穿過四營,還是沒有一個漢軍,心裡好不懊喪,舉着金刀的手臂發脹發酸,漸漸地松了下來。

     不料黃骠馬向前轉了個彎,陽群看到離此不遠的大帳口排列着好幾層軍士,刀槍閃光,隊伍整肅,把中軍大帳遮掩得嚴嚴實實。

    心想,孔明不在,你們圍着幹什麼?看到我來,也不避開,難道都不怕死麼?便勒住戰馬,厲聲叫道:&ldquo呔,漢軍讓開,陽群來也!&rdquo 話音未落,從漢軍身後轉出一個人來,袍帽整齊,神态自如,斯斯文文走上幾步,笑吟吟對陽群拱手道:&ldquo陽将軍,你竟來遲了!&rdquo 陽群聞聲望去,便認出他是第一次奉孔明之命到夔關來勸降的簡雍,見他這種雍容閑雅的樣子,好象這座漢營中有着千軍萬馬的埋伏。

    心想,你我已成敵國,什麼來早來遲的,我要什麼時候來,就在什麼時候來,與你沒關系,所以,沒好氣地問:&ldquo簡大夫此言何意?&rdquo &ldquo陽将軍,我家軍師早在帳上備下一席酒肴,欲與将軍痛飲一杯,在此已等候多時了。

    将軍此時才到,豈不是來遲的了?&rdquo 陽群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諸葛亮詭計多端,他的部下也特别會說鬼話。

    我與他分手不久,才到這兒,諸葛亮怎麼可能會在這兒等我呢?簡直是胡說八道!大怒道:&ldquo呀呀呸!諸葛亮與趙雲取了關廂,又将陽群逐出夔關,正在城中招安人馬,焉得到此置酒?如此謊言,本将軍豈能容了你!&rdquo便橫刀在手中掂了一掂。

     簡雍不慌不忙地說:&ldquo陽将軍若不信下官之言,隻管上帳與軍師共進酒肴。

    &rdquo說罷,回過身去,對帳口的弟兄喝令道:&ldquo弟兄們,閃在兩旁!&rdquo 五百來個漢軍立即向兩旁一站,中間讓出一條寬敞的大道。

    陽群走上幾步對大帳上一看,也!帳中央一席豐盛酒筵,杯盤整潔,諸葛亮頭戴綸巾,身穿鶴氅,手執羽扇,輕搖慢扇,端坐桌邊,雙目微合,神情與往日一般無二。

    這下陽群真的看呆了,坐在馬背上一動也不動。

    他想不出這是什麼道理。

     簡雍趁這個當口跑進大帳,到諸葛亮面前行了一禮:&ldquo下官簡雍見軍師。

    陽将軍已到,可要請他入席?&rdquo 陽群聽得清楚,暗想,果然諸葛亮先到了這兒,料定我憤怒之下要來沖營。

    諸葛亮在這裡,趙雲肯定在大帳内埋伏。

    看來我這口氣是無法出的了。

    擡頭見簡雍朝着諸葛亮唯唯諾諾,連連點頭:&ldquo哦,哦&hellip&hellip下官明白了。

    &rdquo心想,不知諸葛亮對他說了些什麼,肯定又有鬼花招。

     簡雍走出大帳,興沖沖地到陽群馬前說道:&ldquo陽将軍,我家軍師有請。

    還請将軍下馬飲酒一杯。

    &rdquo 陽群想,真把我當作小孩子看待了,我一下馬,趙雲立即殺出,我往哪裡逃,中了你諸葛亮兩條計,第三條我再也不中了!陽群不敢下馬,叫一聲:&ldquo諸葛亮好奸計,陽群此番不中了!&rdquo圈馬就走,一溜煙逃出了大營。

     等他一轉身,簡雍就命手下将四輪車推出,把軍師扶上。

    孔明本有兩腿可行,何須手下扶持?原來這并不是真的諸葛亮,而是一尊木頭人。

    但這個木頭人要比亂石陣中的那個高級些,非但神态逼真,而且手腕可以扭動。

    大白天帳中并不亮,遠遠望去羽扇輕搖,誰還辨得出是真是假!孔明臨走之時交付簡雍一封錦囊,關照他開第三号大車上的箱子。

    前書已叙及,孔明從陸路進川帶有十九隻大箱子,每隻箱子中裝的都是有各種各樣用途的東西。

    三号箱内裝的是木頭人,還有假的四輪車。

    簡雍打開箱子,取出車輛,搬出木人,給木人穿戴上綸巾鶴氅,還捏一把羽扇,揿上按鈕,手腕一動,就好象羽扇輕搖了,這回書就叫做&ldquo木頭人收刀王&rdquo。

    一切齊備,手下推動四輪車,簡雍上馬,帶了五百弟兄出營而去。

     陽群出了漢營,打算繞關而過,策馬直奔夔關左邊的一條大道。

    行不多遠,前面一聲炮響。

    陽群舉目一看,三千漢軍設列旗門,中間一面大旗,旗上&ldquo大漢荊州馬&rdquo等字。

    旗下一将橫刀勒馬,正是馬谡攔住了去路。

    陽群點馬上前。

     馬谡高聲喝道:&ldquo呔,陽群與我住馬!&rdquo 陽群想,你是我金刀上的敗将,神氣活現幹什麼!難道我怕你不成?便扣住戰馬,厲聲道:&ldquo馬谡膽敢阻擋去路,放馬較量!&rdquo &ldquo陽群真不知好歹,事到如今還敢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