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簡大夫怒罵龐壽 諸葛亮初服陽群

關燈
軍師定計有什麼關系呢?簡雍謝過功,退了下去。

     其實,孔明聽了簡雍的禀複,已經知道了陽群的性格,在心裡醞釀出了如何收服陽群,攻破夔關的計劃。

    兩軍對壘要知彼知己方可百戰不殆。

    孔明想,目前對陽群的底細已經摸着了,不過這還是一個開端。

    當然,這個開端對以後破關是十分重要的,找到了藤就可以摸瓜。

    明天先與他打一仗,看看這個刀王是否名實相符。

    想到此間,便傳令退帳。

     一宵無事,夔關上的陽群和龐壽一早起身,漱洗飲食完畢,領兵五千,出關廂于曠地處設立旗門。

    龐太守穩坐馬背,在旗門下觀戰。

    今日陽群戎裝慣帶,胯下黃骠,手執金刀,身先士卒,橫刀勒馬于旗門之前。

    因為蜀漢兩軍首次交戰,勝負難料,所以一定要精神振奮,士氣旺盛。

     漢營前的兵士見夔關内排出數千川軍,隊伍甚是雄壯,忙向大帳報信:&ldquo報軍師!&rdquo 孔明原也打算今日要出兵,所以一早坐帳,點卯方畢,聞得手下來報,料定營前必有動靜。

    遂問:&ldquo何事報來?&rdquo &ldquo夔關之前數千川軍排列旗門,陽群一馬當先,沙場叫戰。

    請軍師定奪!&rdquo &ldquo可有多少兵馬?&rdquo &ldquo約有五千。

    &rdquo &ldquo來,與本軍師點兵五千,營前旗門設立,本軍師親自出戰。

    不得有誤!&rdquo 手下退出傳令。

     孔明呼道:&ldquo憲和。

    &rdquo &ldquo軍師,下官在。

    &rdquo &ldquo鎮守大營。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ldquo子龍、幼常,跟了本軍師出營迎戰陽群。

    &rdquo &ldquo是。

    &rdquo 孔明出大帳上了四輪車,趙雲上馬執槍在左,馬谡上馬提刀在右,護衛孔明出大營,直抵旗門下勒馬停車。

    縱觀戰場,陽光下見陽群橫刀勒馬,精神抖擻,好不威風!果然是人強馬壯。

    孔明想,昨日簡雍雖然已去夔關打探了一下虛實,但百聞不如一見,還必須讓我親自上前與他交談片刻,勸其歸順。

    要是陽群此人真的象簡雍所講,要收服他就不是樁容易的事了,一定要花費一番心血。

    便道:&ldquo子龍、幼常。

    &rdquo &ldquo趙雲在!&rdquo &ldquo馬谡在!&rdquo &ldquo本軍師上前與川将打話,爾等看守旗門。

    &rdquo 趙雲擔心道:&ldquo可要末将保護?&rdquo &ldquo不需一兵一卒。

    &rdquo 孔明想,昨日簡雍去勸降,陽群不動他一根毫毛,說明這個人不是小人之輩,用不着擔心陽群會做出意外之事。

    所以孔明駕了四輪車直至陽群馬前停下。

    雖說是馬前,畢竟是兩軍對陣,還有一大段距離。

     陽群見對面旗門下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上坐一個年輕文人,生得眉清目秀,臉如冠玉,三绺清須,綸巾鶴氅,羽扇輕搖,飄飄然猶如神仙一般。

    陽群雖然從未見過孔明,但從裝束和神态上一看,就和自己的想象完全相同,料定他就是漢營中的主将諸葛亮。

    心想,沙場交戰是大将的事情,你來到陣前幹什麼?難道昨日簡雍被我趕出了夔關,你還不死心,又到沙場來做說客了?陽群仍然不動聲色,看諸葛亮到底有什麼招式。

     孔明近前對陽群一看,确是十分氣概;不卑不亢,有大将風度,這使諸葛亮感到棘手。

    因為孔明與龐統的為人大不相同,龐統進川以殺伐為主,不論是大将還是小卒,隻要被他認為是障礙,就不留情。

    而孔明進川是以攻心為上,因為西川是漢室之地,劉璋的手下隻要能用,孔明一律不殺,而且還要他們鎮守關隘,這些人都是劉備興漢滅曹的資本,尤其象陽群這樣能文能武的大将,要是收服以後,用于抵擋曹操,這是最有力的人材。

    現在見陽群立馬不動,孔明便很有禮貌地拱手道:&ldquo前邊馬上莫非是夔關陽大将軍?漢軍師諸葛在此有禮了。

    &rdquo 陽群知遣諸葛亮很會用計,心想,不管你對我怎麼樣,禮無不答,我應該與你禮貌相待。

    所以陽群把金刀架在鳥翅環上,身體在馬背上一偏,落落大方地回了一禮:&ldquo我道是誰,原是諸葛先生。

    陽群還禮了。

    &rdquo 孔明見他如此彬彬有禮,反而把頭搖了幾搖。

    陽群當然不會知道孔明為什麼要搖頭。

    其實孔明見他還禮,便知道這個人的涵養功夫很好,在待人接物上頗有造詣。

    看來要招降陽群,是萬分困難的。

    孔明最喜歡的敵将是見面就罵人,罵得越兇,招降起來就越便當。

    因為一開口,就被孔明掌握了内心活動,說明這個大将勇多智少,頭腦簡單。

    一旦擒獲,隻要重施恩惠,不消三言兩語,就乖乖地投誠了。

    當然孔明對付敵将有的是辦法,任憑陽群有多老的資格,隻要被孔明看中。

    一定會收服,隻不過難度大一些罷了。

    孔明搖了幾下頭,微笑道:&ldquo陽将軍何必如此客套。

    &rdquo&ldquo兩國相争,禮儀尚在,本将軍豈可廢之?請問先生緣何單身立于陣前?&rdquo &ldquo昨日亮命簡大夫進關,多蒙陽将軍優待,亮今日特來當面道謝。

    未知将軍為何不降?&rdquo &ldquo先生,皇叔與我主乃是同宗弟兄,理應合力戮敵。

    緣何不思滅曹,反欲同室操戈,鲸吞西蜀而宗族相殘?人道皇叔向以仁義待人,依本将軍看來,仁者不仁,義者不義,是個僞君子!&rdquo 孔明想,這幾句話我中聽的,最好還要說得厲害些,甚至破口大罵,你講得越兇,我叫你降得越快。

    便道:&ldquo将軍聽了,西蜀雖非皇叔之地,然亦非汝主所有,乃是漢室天下,劉家江山。

    皇叔平定西蜀,為的是剿滅奸曹,光複高、光之業。

    試問,何為不仁,不義又何在?&rdquo 孔明說,漢高祖劉邦平秦滅楚一統天下,稱之為西漢;漢光武劉秀複國走南陽,除王莽重興漢室,謂之東漢。

    萬裡江山都是劉家的天下,怎麼可以說是你的我的呢?劉備取川并不是為了他一個人,而是為了四百年漢室大業得以延續下去。

     陽群可不同他這麼說,心想,明明是侵占同宗之地,還要強詞奪理說那麼一大套話。

    忙搖頭否定道:&ldquo劉備乃是忘恩負義之輩,陽群決不歸降!&rdquo 孔明想,假仁假義常有人說起,這忘恩負義倒沒有人罵過。

    假如你隻為了劉備忘恩負義不肯歸降,那就讓你講出來,我給你全部解釋清楚,那你就沒别的借口了。

    遂問道:&ldquo陽将軍既出此言,不妨講一個明白:皇叔忘誰人之恩,負哪個之義?&rdquo &ldquo當年劉備助陶謙,受陶太守之托,卻奪徐州之城;白門樓上一言喪呂布之命,忘了轅門射戟之恩。

    先生,劉備豈非忘恩負義之人?&rdquo 這兩件事孔明都在未出山時聽說過了,後來劉備在與孔明閑談時又說過一遍,印象很深。

    心想,噢,原來為的是這兩件事,那是不經一駁的。

    你能說劉備如此忘恩負義,我也能說得劉備廣施仁義、有道有德。

    孔明侃侃而談道:&ldquo陽将軍,你隻知其一,但不知其二。

    陶公祖三讓徐州,臨終相托,并非皇叔強占硬奪;白門樓斬呂布,乃是我主為匡扶漢室,去奸賊之羽翼,此實是興漢之大功業,何來忘恩負義?&rdquo 陽群對孔明看看:你這張嘴真厲害,稱得上是唇劍舌槍,我陽群不是你的對手。

    莫怪你到了江東,在舌戰群儒時,把東吳老文臣罵死!今日我所提之事明明是劉備往日的短處,天下人哪個不是這般說法。

    可是到了你的嘴裡,變成了他興漢的大功。

    佩服!佩服!陽群自知不是孔明的對手,從鳥翅環上取出金刀在手中一提,回答孔明說:&ldquo先生能言善辯,陽群甘拜下風。

    請不必饒舌,退歸旗門,速命上将前來與陽群交戰!&rdquo 孔明想,當然要與你打的啰,否則我擺了旗門幹什麼?你不要以為刀法精妙而有恃無恐,老實說,趙雲一出場,就沒你的戲唱。

    象你這種大将,我必須要拿點手段出來。

    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就叫你看一看誰的武藝高,誰的謀略好!孔明便向陽群拱手而别。

    到旗門停車,趙雲和馬谡仍然分左右站定。

     趙雲跨前一步道:&ldquo軍師此去勸降成否?&rdquo &ldquo陽群不降。

    &rdquo 一旁馬谡說:&ldquo不降便打!&rdquo &ldquo哪位出馬?&rdquo嘴上這樣問,眼睛卻在看趙雲。

     不料這一細微的舉動恰被馬谡看見,他倒多心了:你既要叫子龍出戰,隻管直呼其名好了,為什麼嘴裡叫着&ldquo哪位出戰&rdquo,眼睛卻看着他呢?這分明是講我馬谡無能,不是陽群的對手。

    老實說,陽群的刀法是好是壞我們也不過是聽來的,到底怎麼樣誰都不清楚,或許還打不過我呢!你越是這樣,我越是要出去。

    既然你問的是哪位,并沒有指名道姓,那我也在其中,怪罪不到我的頭上。

    因而不等趙雲躍馬,他已如飛地蹿了出去,瞬間已到了沙場。

     孔明隻當是趙雲出馬,忽聽馬蹄聲從右邊傳來,戰馬閃電似飛到戰場,暗吃一驚。

    馬谡這種舉動,孔明豈有不懂之理!他想,我自出山以來,上至劉備,下至兵卒,做事用人從不生偏心,一向量才錄用,使他們優劣得所。

    這樣,非但不會浪費人材,而且還能讓文武充分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長。

    現在我少說了一聲,你馬谡馬上心疑,沖了上去。

    不是我孔明信不過你,陽群的這口刀隻有趙雲才可以招架并解開,你不是他的對手。

    人也出去了,孔明和趙雲隻得在旗門下觀戰。

     陽群見漢軍旗門處飛馬趕來一人,一看便知來者是馬谡。

    因為孔明進川,身邊就隻有兩員大将,趙雲用的是長槍,而現在來的卻是手提銀闆刀,不是馬谡還有哪一個?不等馬谡近前,就高聲吼道:&ldquo來将住馬!&rdquo 馬谡不慌不忙扣住戰馬,問道:&ldquo前面馬上何人?&rdquo &ldquo刀王陽群。

    來者通名。

    &rdquo &ldquo大将軍馬谡!&rdquo &ldquo放馬較量!&rdquo 兩匹馬迎面跑去,兩員将各捧大刀做了個架勢。

    馬谡自知武功不及陽群,也不客氣,揮舞銀闆刀四門一開,拚力向對面蓋頂劈去,&ldquo陽群看刀!&rdquo 陽群橫轉金刀,用鑽子對準馬谡砍來的刀盤上不緊不慢、不輕不重地掀上去。

    &ldquo且慢!&rdquo這一掀僅用了七分力,就&ldquo當&rdquo的一聲把銀闆刀彈了開去。

    正要回手一刀,卻不見馬前有人,便雙手舉刀,縱馬追了上去。

    &ldquo馬谡慢走!刀王陽群來也!&rdquo 馬谡邊逃邊想,真是要争氣,氣不争,半個回合就敗了陣;搶着出馬交戰,卻灰溜溜地逃回去,豈不丢盡臉面。

    側目向後一看,陽群已經追到馬後,馬谡忽兒将馬一圈,來了個回馬,直兜到陽群的馬後,這一招果然來得迅疾,舉刀就向陽群後腦砍去。

     回馬刀是刀法中殺手絕技,用刀的有各種各樣的回馬刀。

    馬谡的本領的确不錯,可是遇上了陽群這樣的刀中一等名将就占不到便宜。

    因為陽群的刀法是蔡陽一手傳授,又經過他自己的刻苦磨煉,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一般的殺手刀他都見過,也容易解去。

    要想打敗陽群,就必須要有超等的手段,還要有新的絕招。

    你剛圈馬,他就意識到了用什麼辦法來破。

    陽群頓然旋轉身子,起刀頭往銀刀上一勾,&ldquo慢來!&rdquo又是&ldquo當&rdquo的一聲,把銀刀蕩了出去,見馬谡拖刀而逃,心想,這家夥打的功夫沒什麼,逃的本領真大,一溜煙就逃到了旗門。

    陽群見此光景哈哈大笑,也不去追趕,等候趙雲出陣交戰。

     馬谡想,我太不自量力了,這樣的名将隻有趙子龍可以戰勝他。

    便伏鞍拖刀來到孔明面前扣馬,十分疚愧道:&ldquo軍師,小将馬谡非陽群對手,敗陣回來了。

    &rdquo 孔明想,我早就知道你還夠不上與陽群交戰,所以隻要趙雲出馬。

    這樣也好,隻有讓你去領教了人家的本領以後,你才會懂得我諸葛亮的一片用心。

    吃一塹,長一智,以後你就可以學乖一點了。

    看來仍舊要叫趙雲出去。

    &ldquo子龍出戰!&rdquo &ldquo遵命!&rdquo 一聲炮響,趙雲一馬當先來到陽群的馬前,架住長槍,拱手對陽群道:&ldquo陽将軍,趙雲有禮了。

    &rdquo 陽群久聞趙雲威名,人稱他是個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