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馬谡闖陣入迷途 黃老引領出陣門
關燈
小
中
大
條推倒,趙雲這才點馬到台前,兩臂運足功勁,挺槍點在石條的上部,果然推倒了石條,這才看清這塊石條與别的有所不同,從上到下鑿成了錐形,鑲嵌在鑿成臼形的橫條石中,正好天衣無縫,根本看不出這是一個機關,裡邊的人就是知道這塊石條可以活動,也無法開啟,隻有待外邊的人才能将石頭推倒。
石條一倒,馬谡從石台下鑽了出來,趙雲再把長槍伸到石台下,用槍尖後的留情結勾住石條的頂端,用力一收,抽出長槍,這抉石條又&ldquo嘭&rdquo的一聲,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
正要回身,忽見這塊活動的石條上清清楚楚有幾個字:&ldquo伯言到此,落魄亡魂&rdquo。
心想,伯言是哪一個呢?怎麼到了這兒就要亡魂?肯定以後還有人象我們一樣到此亂闖一陣,兜到這兒就會被吓得魂魄飛散。
當然,這個人不會在劉備手下,肯定是為敵的将帥。
趙雲想象不出這個叫伯言的是什麼樣人物,就返馬回到了孔明的車旁。
馬谡從石台下出來之後,十分慚愧地向孔明拱拱手,問他怎麼會找到這兒來。
諸葛亮說,那還用問,我一大清早升坐大帳,隻有簡雍一個人在帳上,你們兩個卻久久不來,我就知道你們兩人走進了石頭陣,所以馬上駕車來引領你們回去,免得誤了軍機。
從此以後,馬谡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
孔明也十分器重他,知道他年輕有為,是個文武全才,一生之中給予他很多幫助。
到了出祁山失街亭之時,馬谡已是一員很能用兵的主将,可惜因不聽忠谏,成了劉備三分天下的罪人,将全功盡棄。
趙雲和馬谡自知違令罪孽深重,請求治罪,諸葛亮隻是叫他們以後好自為之,将功贖罪。
便帶了他們出陣圖,回歸大營。
孔明回到大營,立即坐帳。
忽報有一老者前來求見,忙吩咐相請。
須臾:來人進得大帳。
諸葛亮忙起身迎了上去,對這老者一躬到底,其禮甚是隆重,口稱:&ldquo老丈在上,小婿有禮了!&rdquo 老者上前扶住,&ldquo賢婿少禮。
&rdquo 趙雲和馬谡見來人就是亂石陣裡遇到的那個白須老人,與軍師翁婿相稱,霎時間驚出一身汗來。
心想,原來是他的嶽父大人來了。
幸得剛才我們在亂石陣沒有和他過意不去,不然他會告我們的狀。
諸葛亮的嶽父名叫黃承彥,也是德高望重的山林名士。
在孔明與劉備&ldquo隆中定三分&rdquo的時候,他就帶了孔明的家眷到此西川口,離此魚腹浦二十裡路的魚腹村上定居,至今已有四、五年了。
去年,他見這兒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漢軍,來一趟就抛下幾十車大石塊,别人都不在意,黃承彥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了。
黃承彥本是孔明的老師,傳授了許多陣圖,看到了這些石頭的形狀和尺寸,就明白了孔明的用意。
他召集了村上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和家中的仆人,空下來就堆起陣圖來,漢軍裝一點來,他就堆一點。
孔明運了一年多的石頭,他就堆了一年多的陣圖。
昨夜孔明到那裡一看,見石頭陣差不多就快堆好了,大感吃驚,沉思片刻之後,就明白過來這是怎麼一回事了。
今晨黃承彥到石頭陣去查看,見大功已告成,方知孔明進川了。
孔明十分高興在這個時候見到嶽父,就請他上坐。
手下送茶。
飲畢,翁婿各叙闊别之情,黃承彥先将家中之事略作表述,叫孔明不必挂念家眷,等到取了西川之後,阖府全都搬到蜀中與賢婿相聚。
孔明感激嶽父對自己家眷的照拂之情。
黃承彥又把一清早遇着趙雲、馬谡,如何把他們引領出陣,他們又如何複入陣中再次懇求引領的一段事情告訴了孔明。
孔明又謝過引領部下戰将出陣之恩,傳令擺酒款待嶽父。
黃承彥十分通情達理,謝過女婿的盛情,說道,我們翁婿是自己人,不必客套。
皇叔身困虎穴,迫切盼你進川解圍,早一天好一天,不要為我浪費時間了。
等到皇叔得了三分天下,你也有了空閑,我們翁婿再暢飲叙話不遲。
說罷,起身向孔明告辭。
孔明因為今日有事在身,因此對黃承彥也不便相留,就送至營外,說一聲&ldquo恕不遠送&rdquo,一躬而别。
孔明回到帳上,傳令起營拔寨,大隊兵進夔關。
太陽當頂時分,已抵夔關外三裡,下令安營紮寨,頓時紮下一座大的浮營,與關廂遙遙相望。
夔關是孔明進川要攻克的第一座城關。
要想奪取西川,打第一座城關必須一舉成功,有了這樣的良好開端,軍士才有克敵制勝的信心,主将的指揮才能得心應手。
孔明望着前面的關廂,心想,頭難頭難,第一仗能夠旗開得勝,必須先要收服守關大将。
久聞夔關上的守将叫陽群,文兼武備,智勇雙全,年紀雖輕,卻是很會用兵。
川将一個都不能殺,留着以後為劉備守關。
可是用什麼辦法可以收服他呢?首先應該了解一下陽群的性格,他擅長于用什麼兵。
這樣我就可以對症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了:我必須先派人進關去見一見陽群,摸一摸他的底,再設法收服他。
想到這裡,孔明返身進了大帳,召集文武商議。
總共隻有二武一文,片刻就到齊了。
孔明呼道:&ldquo憲和聽令!&rdquo 簡雍聽到呼聲,心想,諸葛亮的用兵真是與衆不同,發令大多是先叫文人。
這攻城奪關的事情應該由大将占先,怎麼叫我接令?便從旁閃出,到虎案前應道:&ldquo軍師在上,下官簡雍在。
&rdquo &ldquo奉亮之命,進關勸說陽群歸順;其降者有功,不降亦無罪。
面見陽群曉之以理,陳述大義,觀其神态,便回營詳告。
此去須要謹慎。
&rdquo 用兵并不一定要勇将去舍命拚殺。
象諸葛亮這樣通過手下同敵将的接觸,從談話和觀察神色中掌握敵将的心理狀态,判斷出敵将會有什麼想法和舉動,從而用計勝之,這就做到了彼知己。
諸葛亮在漢軍中的威信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接令的人非但一點不感到恐懼,而且還願意接。
簡雍答應-聲:&ldquo遵命!&rdquo退出大帳,上馬執鞭直抵夔關前。
關外一片平地,簡雍扣住馬匹,擡頭向上一看,關廂上遍插刀槍,擋箭牌密密層層。
中間有兩面大旗:一面上書&ldquo西蜀夔關守将、刀王陽”一面旗上&ldquo西蜀夔關太守龐&rdquo,迎風招展。
旗下無數川軍排得整整齊齊。
夔關太守叫龐壽,與西涼龐德是同胞弟兄。
當時在西涼,龐壽的家眷不賢,幾經規勸,難以棄邪歸正,龐壽奈何不得。
一日,其弟龐德飲酒大醉,想起嫂嫂如此敗壞家風,甚是怨恨兄長膽小,提刀殺了嫂嫂,将首級出示,與兄長消愁。
可是一夜夫妻百日恩,自有夫妻情份,龐壽大為不悅。
他想,你嫂嫂不賢,自有兄長處置。
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我自己也不再追究這件事,要你把她殺了幹什麼!被你這麼一殺,弄得家喻戶曉,我還能做人嗎?一氣之下,同龐德絕了兄弟之情,到西川投在劉璋手下,用為夔關太守。
簡雍看了一會,對上面叫喊道:&ldquo關廂上守關軍士快開門來!&rdquo 守關軍士聽到喊叫聲,忙移開擋箭牌向下一看,一位大夫模樣的人在叫關,厲聲問道:&ldquo請問來者是何許樣人,到此何事?&rdquo &ldquo我乃漢軍師帳下參謀簡雍,欲見陽将軍,有話禀達,費心速去通報!&rdquo 手下立即轉身去報陽群。
陽群今年三十二歲,立平地八尺左右,生一個四方臉,兩條濃眉,一對虎目,大鼻闊口,兩耳棱角分明,腮下三绺清須。
頭戴金盔,身披金甲,腰懸鞭劍弓箭,足登虎頭戰靴。
一件火黃緞子戰袍罩在上身,顯得精神抖擻,英武雄壯。
幼時從蔡陽為師,學得一手絕妙的刀法,人稱&ldquo刀王&rdquo,是張任頗為器重的一員大将。
自從昨晚得報諸葛亮領兵紮在魚腹浦,命守城軍士嚴陣以待。
今日一早,又坐上大堂,料知漢軍必有動靜,正在思量應敵之策,獨自捋着颔下的清須,自語道:&ldquo鎮守羹關巴東郡,拒吳敵魏擋漢軍。
本将陽群,昨聞炮聲隆隆,關外駐紮漢軍。
今日必有消息,待我關前去走一遭。
&rdquo 正要起身,手下直奔大堂,&ldquo報禀陽大将軍,關外來一文人,自稱漢軍參謀,要見陽将軍。
&rdquo 陽群聽說隻來了一個文人,不知何意,便傳令道:&ldquo來,與我刀、馬伺候!&rdquo 手下到外面帶出黃骠馬,扛出一柄七十五斤重的金闆大刀。
陽群起身整盔理甲,出得大堂,上馬提刀,前往報事的關廂而去。
手下見陽群到來,一齊迎接。
陽群下落馬背,手提甲攔裙上得城牆,從擋箭牌空隙中望去,關外三裡紮下一座浮營,刀槍旗幡無數。
一看營頭,估計孔明帶來五萬漢軍。
不覺想道,這許多人馬到來,孔明為何隻紮浮營而不紮牢營呢?噢,明白了。
諸葛亮自以為每到一處,攻無不克,因而暫紮浮營。
諸葛亮啊,你也太小看人,偌大一個西川,難道就沒一個可以和你抗争?老實說,有我在這兒做大将,你就無法進關!又見漢軍前營插着二面大旗,白底黑字,上書:&ldquo大漢陸軍頭隊正先鋒、常山趙&rdquo。
這塊牌子硬得當當響,幾乎天底下能夠上戰場的兵将都知道他是南北方槍中第一号。
就連槍王張繡,照樣也沒有逃過這條銀槍的戮亡,可謂&ldquo槍林之中無敵手&rdquo了。
川中武将對他隻是久聞其名,未識其面,更未見其功。
到底還有些人不服。
陽群想,好哇,你是槍中之霸,我是刀中之王,倒要與你見個高低!後營上還有一面大旗,&ldquo大漢陸軍糧饷總督、荊州馬&rdquo。
馬謾雖然隻有二十幾歲,但名聲卻不小,陽群早也聽聞此人熟讀兵書,文武皆能。
中軍大營上,豎着一面最高最大的三軍使命皂旗,上書:大漢軍師中郎将、陸軍大都督諸葛。
旁側也是一面大旗,&ldquo大漢陸軍參謀簡&rdquo。
一共四面旗,兩員大将,兩個文人,一目了然。
陽群想,漢軍參謀到這兒來幹什麼?就跨上幾步,腳踏懸空闆,肘靠護心欄杆,一手撩須,雙眼向下一看,果然是一個大夫。
一面對手下說放他進關,一面退到城關上坐定。
&ldquo陽将軍有命,開放城關!&rdquo 城門開,簡雍點馬入關,聽得身後&ldquo嘭&rdquo一聲巨響,城門關閉,心中不覺一怔。
盡管諸葛亮一向料事如神,到底是一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隻身來到敵關,又無一兵一将相助,終究有點害怕。
尤其陽群有勇有謀,要勸說他歸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許還有性命危險。
正是:投石問路籌計策,引玉抛磚取城關。
欲知簡雍進關以後怎樣,且看下回分解。
石條一倒,馬谡從石台下鑽了出來,趙雲再把長槍伸到石台下,用槍尖後的留情結勾住石條的頂端,用力一收,抽出長槍,這抉石條又&ldquo嘭&rdquo的一聲,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
正要回身,忽見這塊活動的石條上清清楚楚有幾個字:&ldquo伯言到此,落魄亡魂&rdquo。
心想,伯言是哪一個呢?怎麼到了這兒就要亡魂?肯定以後還有人象我們一樣到此亂闖一陣,兜到這兒就會被吓得魂魄飛散。
當然,這個人不會在劉備手下,肯定是為敵的将帥。
趙雲想象不出這個叫伯言的是什麼樣人物,就返馬回到了孔明的車旁。
馬谡從石台下出來之後,十分慚愧地向孔明拱拱手,問他怎麼會找到這兒來。
諸葛亮說,那還用問,我一大清早升坐大帳,隻有簡雍一個人在帳上,你們兩個卻久久不來,我就知道你們兩人走進了石頭陣,所以馬上駕車來引領你們回去,免得誤了軍機。
從此以後,馬谡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
孔明也十分器重他,知道他年輕有為,是個文武全才,一生之中給予他很多幫助。
到了出祁山失街亭之時,馬谡已是一員很能用兵的主将,可惜因不聽忠谏,成了劉備三分天下的罪人,将全功盡棄。
趙雲和馬谡自知違令罪孽深重,請求治罪,諸葛亮隻是叫他們以後好自為之,将功贖罪。
便帶了他們出陣圖,回歸大營。
孔明回到大營,立即坐帳。
忽報有一老者前來求見,忙吩咐相請。
須臾:來人進得大帳。
諸葛亮忙起身迎了上去,對這老者一躬到底,其禮甚是隆重,口稱:&ldquo老丈在上,小婿有禮了!&rdquo 老者上前扶住,&ldquo賢婿少禮。
&rdquo 趙雲和馬谡見來人就是亂石陣裡遇到的那個白須老人,與軍師翁婿相稱,霎時間驚出一身汗來。
心想,原來是他的嶽父大人來了。
幸得剛才我們在亂石陣沒有和他過意不去,不然他會告我們的狀。
諸葛亮的嶽父名叫黃承彥,也是德高望重的山林名士。
在孔明與劉備&ldquo隆中定三分&rdquo的時候,他就帶了孔明的家眷到此西川口,離此魚腹浦二十裡路的魚腹村上定居,至今已有四、五年了。
去年,他見這兒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漢軍,來一趟就抛下幾十車大石塊,别人都不在意,黃承彥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了。
黃承彥本是孔明的老師,傳授了許多陣圖,看到了這些石頭的形狀和尺寸,就明白了孔明的用意。
他召集了村上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和家中的仆人,空下來就堆起陣圖來,漢軍裝一點來,他就堆一點。
孔明運了一年多的石頭,他就堆了一年多的陣圖。
昨夜孔明到那裡一看,見石頭陣差不多就快堆好了,大感吃驚,沉思片刻之後,就明白過來這是怎麼一回事了。
今晨黃承彥到石頭陣去查看,見大功已告成,方知孔明進川了。
孔明十分高興在這個時候見到嶽父,就請他上坐。
手下送茶。
飲畢,翁婿各叙闊别之情,黃承彥先将家中之事略作表述,叫孔明不必挂念家眷,等到取了西川之後,阖府全都搬到蜀中與賢婿相聚。
孔明感激嶽父對自己家眷的照拂之情。
黃承彥又把一清早遇着趙雲、馬谡,如何把他們引領出陣,他們又如何複入陣中再次懇求引領的一段事情告訴了孔明。
孔明又謝過引領部下戰将出陣之恩,傳令擺酒款待嶽父。
黃承彥十分通情達理,謝過女婿的盛情,說道,我們翁婿是自己人,不必客套。
皇叔身困虎穴,迫切盼你進川解圍,早一天好一天,不要為我浪費時間了。
等到皇叔得了三分天下,你也有了空閑,我們翁婿再暢飲叙話不遲。
說罷,起身向孔明告辭。
孔明因為今日有事在身,因此對黃承彥也不便相留,就送至營外,說一聲&ldquo恕不遠送&rdquo,一躬而别。
孔明回到帳上,傳令起營拔寨,大隊兵進夔關。
太陽當頂時分,已抵夔關外三裡,下令安營紮寨,頓時紮下一座大的浮營,與關廂遙遙相望。
夔關是孔明進川要攻克的第一座城關。
要想奪取西川,打第一座城關必須一舉成功,有了這樣的良好開端,軍士才有克敵制勝的信心,主将的指揮才能得心應手。
孔明望着前面的關廂,心想,頭難頭難,第一仗能夠旗開得勝,必須先要收服守關大将。
久聞夔關上的守将叫陽群,文兼武備,智勇雙全,年紀雖輕,卻是很會用兵。
川将一個都不能殺,留着以後為劉備守關。
可是用什麼辦法可以收服他呢?首先應該了解一下陽群的性格,他擅長于用什麼兵。
這樣我就可以對症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了:我必須先派人進關去見一見陽群,摸一摸他的底,再設法收服他。
想到這裡,孔明返身進了大帳,召集文武商議。
總共隻有二武一文,片刻就到齊了。
孔明呼道:&ldquo憲和聽令!&rdquo 簡雍聽到呼聲,心想,諸葛亮的用兵真是與衆不同,發令大多是先叫文人。
這攻城奪關的事情應該由大将占先,怎麼叫我接令?便從旁閃出,到虎案前應道:&ldquo軍師在上,下官簡雍在。
&rdquo &ldquo奉亮之命,進關勸說陽群歸順;其降者有功,不降亦無罪。
面見陽群曉之以理,陳述大義,觀其神态,便回營詳告。
此去須要謹慎。
&rdquo 用兵并不一定要勇将去舍命拚殺。
象諸葛亮這樣通過手下同敵将的接觸,從談話和觀察神色中掌握敵将的心理狀态,判斷出敵将會有什麼想法和舉動,從而用計勝之,這就做到了彼知己。
諸葛亮在漢軍中的威信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接令的人非但一點不感到恐懼,而且還願意接。
簡雍答應-聲:&ldquo遵命!&rdquo退出大帳,上馬執鞭直抵夔關前。
關外一片平地,簡雍扣住馬匹,擡頭向上一看,關廂上遍插刀槍,擋箭牌密密層層。
中間有兩面大旗:一面上書&ldquo西蜀夔關守将、刀王陽”一面旗上&ldquo西蜀夔關太守龐&rdquo,迎風招展。
旗下無數川軍排得整整齊齊。
夔關太守叫龐壽,與西涼龐德是同胞弟兄。
當時在西涼,龐壽的家眷不賢,幾經規勸,難以棄邪歸正,龐壽奈何不得。
一日,其弟龐德飲酒大醉,想起嫂嫂如此敗壞家風,甚是怨恨兄長膽小,提刀殺了嫂嫂,将首級出示,與兄長消愁。
可是一夜夫妻百日恩,自有夫妻情份,龐壽大為不悅。
他想,你嫂嫂不賢,自有兄長處置。
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我自己也不再追究這件事,要你把她殺了幹什麼!被你這麼一殺,弄得家喻戶曉,我還能做人嗎?一氣之下,同龐德絕了兄弟之情,到西川投在劉璋手下,用為夔關太守。
簡雍看了一會,對上面叫喊道:&ldquo關廂上守關軍士快開門來!&rdquo 守關軍士聽到喊叫聲,忙移開擋箭牌向下一看,一位大夫模樣的人在叫關,厲聲問道:&ldquo請問來者是何許樣人,到此何事?&rdquo &ldquo我乃漢軍師帳下參謀簡雍,欲見陽将軍,有話禀達,費心速去通報!&rdquo 手下立即轉身去報陽群。
陽群今年三十二歲,立平地八尺左右,生一個四方臉,兩條濃眉,一對虎目,大鼻闊口,兩耳棱角分明,腮下三绺清須。
頭戴金盔,身披金甲,腰懸鞭劍弓箭,足登虎頭戰靴。
一件火黃緞子戰袍罩在上身,顯得精神抖擻,英武雄壯。
幼時從蔡陽為師,學得一手絕妙的刀法,人稱&ldquo刀王&rdquo,是張任頗為器重的一員大将。
自從昨晚得報諸葛亮領兵紮在魚腹浦,命守城軍士嚴陣以待。
今日一早,又坐上大堂,料知漢軍必有動靜,正在思量應敵之策,獨自捋着颔下的清須,自語道:&ldquo鎮守羹關巴東郡,拒吳敵魏擋漢軍。
本将陽群,昨聞炮聲隆隆,關外駐紮漢軍。
今日必有消息,待我關前去走一遭。
&rdquo 正要起身,手下直奔大堂,&ldquo報禀陽大将軍,關外來一文人,自稱漢軍參謀,要見陽将軍。
&rdquo 陽群聽說隻來了一個文人,不知何意,便傳令道:&ldquo來,與我刀、馬伺候!&rdquo 手下到外面帶出黃骠馬,扛出一柄七十五斤重的金闆大刀。
陽群起身整盔理甲,出得大堂,上馬提刀,前往報事的關廂而去。
手下見陽群到來,一齊迎接。
陽群下落馬背,手提甲攔裙上得城牆,從擋箭牌空隙中望去,關外三裡紮下一座浮營,刀槍旗幡無數。
一看營頭,估計孔明帶來五萬漢軍。
不覺想道,這許多人馬到來,孔明為何隻紮浮營而不紮牢營呢?噢,明白了。
諸葛亮自以為每到一處,攻無不克,因而暫紮浮營。
諸葛亮啊,你也太小看人,偌大一個西川,難道就沒一個可以和你抗争?老實說,有我在這兒做大将,你就無法進關!又見漢軍前營插着二面大旗,白底黑字,上書:&ldquo大漢陸軍頭隊正先鋒、常山趙&rdquo。
這塊牌子硬得當當響,幾乎天底下能夠上戰場的兵将都知道他是南北方槍中第一号。
就連槍王張繡,照樣也沒有逃過這條銀槍的戮亡,可謂&ldquo槍林之中無敵手&rdquo了。
川中武将對他隻是久聞其名,未識其面,更未見其功。
到底還有些人不服。
陽群想,好哇,你是槍中之霸,我是刀中之王,倒要與你見個高低!後營上還有一面大旗,&ldquo大漢陸軍糧饷總督、荊州馬&rdquo。
馬謾雖然隻有二十幾歲,但名聲卻不小,陽群早也聽聞此人熟讀兵書,文武皆能。
中軍大營上,豎着一面最高最大的三軍使命皂旗,上書:大漢軍師中郎将、陸軍大都督諸葛。
旁側也是一面大旗,&ldquo大漢陸軍參謀簡&rdquo。
一共四面旗,兩員大将,兩個文人,一目了然。
陽群想,漢軍參謀到這兒來幹什麼?就跨上幾步,腳踏懸空闆,肘靠護心欄杆,一手撩須,雙眼向下一看,果然是一個大夫。
一面對手下說放他進關,一面退到城關上坐定。
&ldquo陽将軍有命,開放城關!&rdquo 城門開,簡雍點馬入關,聽得身後&ldquo嘭&rdquo一聲巨響,城門關閉,心中不覺一怔。
盡管諸葛亮一向料事如神,到底是一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隻身來到敵關,又無一兵一将相助,終究有點害怕。
尤其陽群有勇有謀,要勸說他歸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許還有性命危險。
正是:投石問路籌計策,引玉抛磚取城關。
欲知簡雍進關以後怎樣,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