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涪關劉備下救書 荊州孔明托關羽
關燈
小
中
大
江東來犯,關某仍然以兵抵擋。
&rdquo 孔明頓了一頓,蓦然問道:&ldquo君侯,一旦孫、曹兩國聯兵共犯荊襄,有何妙策破之?&rdquo 孔明雖然隻作了一個假設,但這也是他對今後局勢的預測,意識到曹操和孫權終究有這麼一天會相互聯兵,共奪荊襄。
因為劉備進川是一樁極其艱難複雜的事情,在未取下成都這段時間裡,曹操還不會發兵進犯荊州,還要坐山觀虎鬥呢,當劉備花了八年的時間,取了東、西兩川時,曹操這才意識到自己再也無法在劉備手中奪下兩川,而一統天下的雄略也将破滅。
為了不讓逐漸強盛的劉備穩坐三分天下,曹操隻得避實就虛,去攻伐荊襄的關雲長。
當然,赤壁時吃了這麼大的虧,也要學乖些。
他利用孫權與劉家長期的矛盾,合兵共取荊襄。
所以孔明這樣問關雲長,實際上在暗示他把精力主要放在怎樣應付兩敵來犯上面。
關雲長聽到這兒有點沉不住氣了。
心想,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戰将,攻守之法總還能懂一點。
你怎麼竟象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婆,唠唠叨叨問個沒完!要是你對我姓關的不相信,那還來得及,趁早換了别人,免得你人進了川,心還留在荊襄,誤了大哥的性命!關雲長本來就是個心如烈炭的人,久負盛名,隻因是孔明在問他,卻還不敢發作。
換了别的人早就發火了。
現在尚且滿臉的不高興,很不耐煩地答道:&ldquo軍師,某常讀《春秋》,知曉用兵,若孫、曹兩路來犯,某當分兵拒之,量他們奈何我不得,軍師還有何吩咐?&rdquo 孔明在臨行時,所要聽的話就是這麼一句,從這一句話中可以料到荊襄九郡會不會失。
現在聽到關雲長這樣說,一口氣隻得歎在肚子裡,知道靠關羽這點智謀還不足以能守住荊州,日後必定有失。
那末再換别的大将鎮守荊州好了,何必定要關羽呢?世事就是這樣錯綜複雜,往往不能以某一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盡管孔明在劉備手下有絕對的權威,而且又知道隐患已萌發。
其原因不一:首先這是劉備的意思,君命難違;其次,在荊州的文武,雖然都有一技之長,也深知孔明的治國之策。
但綜合起來說,各方面的條件耍算關雲長最有利,又是皇封的君侯,威信高,又能用兵。
要是孔明換下關羽,隻怕不消鎮守八年之久,荊州早被人所取。
況且孔明和關羽之間又會滋生出新的嫌隙。
再則,龐統一死,劉備危困待援,刻不容緩,明知把荊州交付關羽并非上策,卻又無更好的辦法,隻得暫作權宜之計,等到取了西川再行定奪。
不過,孔明雖然是這麼想,倒不希望這會成為事實。
他見關羽面帶不悅之色,不便多講,隻是再次闡明了一下自己一貫的政治主張:&ldquo君侯,東聯孫權、北拒曹操,此乃安邦定國之本。
切記,切記!&rdquo講得明白一點,曹操是天下公敵,對他要寸土不讓。
而江東孫權卻是我們的朋友,即使我們吃些虧,你也要忍讓些,不能與曹操相提并論。
否則敵友不分,這就是取敗之道。
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是孔明未出卧龍崗就已同劉備講明的,是當時根本的政治觀點,也是劉備能複興三分漢室基業的重要綱領。
而關羽就不具備這種政治頭腦,他隻以為誰要敢侵犯漢室之地與劉備作對,誰就是漢室之敵,一定要打。
聽了孔明的這番話,盡管連連點頭應諾,心裡卻很不以為然。
孔明囑咐幾句以後,挂念着川中的劉備,便在大堂上正色問道:&ldquo堂上哪位與本軍師分兵進川?&rdquo 本來大堂上的文武都在議論,被這突如其來地一聲問話,頓然寂靜無聲。
心下都在暗思道:堂上有哪一個能與你相比?分兵進川這不是一樁小事情,稍有不慎就會遭難,龐統死了,沒有第二個人敢同你分兵。
難道真的沒有人敢踏出來與孔明分兵進川嗎?有的。
武将班中的毛、苟、劉、龔聽了孔明的問話,将目光不約而同地射向張飛:你近來常常吹噓自己本領如何了得,前幾天還說要同軍師分兵進川。
現在機會來了,你敢不敢上前承當?我們看來,你隻會背後興兵,當面就沒這個膽。
孔明不見有人出來接應,又問了一聲。
話音剛落,已有人應了上去,聲若洪鐘:&ldquo呃耶,待老張與老師分兵下川!&rdquo說罷, &ldquo锵&hellip&hellip&rdquo從旁閃了出來,到虎案前向上把手一拱。
其實張飛早有此心,孔明問第一聲的時候,他在看堂上除了自己,還有誰來應聲。
等到問第二聲時,他就迫不及待地走了出來。
孔明的問話來得棘手,張飛的答話也出人意料。
堂上的衆文武包括他的四個老朋友也大感吃驚。
心想,阿戆啊,你還沒吃酒,怎麼已經糊塗了呢?去年小主阿鬥被東吳險些竊走,軍師還未問你之罪,還有什麼資格可以與軍師分兵進川呢?看來又要被軍師訓責一頓了。
别人驚奇,孔明卻是高興。
他見張飛走出來,暗暗叫好:龐統不聽我勸,枉送性命,我是一氣;今日張飛敢任此重負,倒是一喜。
一個人若沒有本領要冒在頭裡,定出亂子;但有了本領,應當敢于挑重擔。
縮在後面,也是無用之人。
并不是張飛拜了我為師,&ldquo癞痢頭兒子自稱好&rdquo,我要偏護他。
據我所知,近年來張飛确實大有長進,堂上各位的用兵都不及他。
去年雖然闖禍,但與以前大不相同。
過去是莽,現在能文能武,阿鬥被竊,是因為他自以為今非昔比,因此有此失着。
隻要給他一點分量,多次磨煉,就可以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将材。
他能接應,正是我所期望中的事。
因而孔明一言不發,隻是微微好笑:&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 張飛不知此乃何意,頗覺茫然:老師啊,你到底贊成不贊成,也應該放一句話出來,卻不明不白沖着我笑,真有點毛骨悚然! 孔明邊笑邊問道:&ldquo三将軍與本軍師分兵?&rdquo &ldquo着啊!&rdquo &ldquo三将軍下川則甚?&rdquo &ldquo老師啊,大哥兵困涪關,老張心如火焚,恨不能插翅而往。
自拜師至今,已四年有餘,多蒙老師提攜,傳授用兵之道,如今正是用武之際,老張理應獨當一面,與老師分憂,殺入西川,救大哥之危!&rdquo 孔明聽了此話,暗中贊許。
心想,張飛言之很有理。
便說:&ldquo三将軍,亮此番入川分水陸兩路而進,敢問将軍取何道而進?&rdquo 張飛想,我對西川的地理一點也不熟,水路怎麼走,旱路怎麼走,我一點都不清楚,讓我先詢問一下地理環境再作選擇。
便問:&ldquo老師,若從旱道入川至涪關,須經幾座城池,幾道關隘?&rdquo &ldquo若取道旱路,途經夔關、近天嶺、錦江、白帝城、白水關、涪江,計六大口子。
渡過涪江行八十裡便到涪關。
&rdquo &ldquo請問老師,若從水路進軍便怎樣?&rdquo 孔明說:&ldquo若以旱路喻為弓弦,則水道便似弓背,三亭之中,水道遠旱路一亭。
&rdquo &ldquo如何走法?&rdquo &ldquo第-處關隘便是巴丘。
其形險要,難以攻克。
&rdquo──巴丘是個鎮,不是城。
可是,非常難打。
過去江東周瑜曾引兵攻伐,可未損其絲毫。
周瑜一死,有人說道:&ldquo巴丘命終處,憑吊欲傷情。
&rdquo就是寫巴丘之險,小輩英雄也奈何不得。
──&ldquo第二處便是巫山十二峰。
乃是川中天然屏障。
十二峰後設一座大營,有西川名将把守;過大營向前,便是亂石關。
其後有萬縣、闵江,過闵江即劍閣。
劍閣之後便是巴州,此關守将乃是蜀中老将嚴顔。
他是張任的恩師,年逾八旬,自比當年趙國廉頗,老當益壯,英勇不減。
水路之上蓋由此人統領。
過了巴州,還有大小關隘四、五處。
&rdquo 兩旁文武所了孔明的解釋,覺得兩條路都不容易走,尤其是水路上關隘多,路又遠,張飛初次用兵,必然避遠而就近,走旱路進西川。
哪知張飛聽了,将一對環眼轉個不停,不時地捋着颌下的鋼須想了一陣,說道:&ldquo老張走水路。
&rdquo 又是一個出乎意料。
文武都在暗中笑他是個阿戆:明擺着一條近路不走,卻選中了水路這條遠道。
因此大家都在搖頭。
實際上,正因為張飛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所以孔明肯和他分兵。
剛才孔明在講水陸兩路的情況時,他邊聽邊想道:聽來水路要出陸路遠,但從用兵的角度上來說,水路要比陸路容易進兵些。
這是什麼道理呢?陸路上這六大口子,沒有一處可以躲得過或兜得過,關關要打,處處要費心血。
可是,這條水路就不同。
從這裡到巴州不算遠,守将嚴顔是本路總督。
開頭幾關雖要費些周折,但問題不大。
要是打到巴州,,我要千方百計勸得嚴顔投順,老将一降,巴州以下的城關不攻自破,就可以逢關過關,逢山過山。
巴州-平、也就等于到了涪關。
第二點,我的用兵再好,到底不及孔明的神機妙算。
大哥被困涪關望斷秋水,急待救兵解圍,要是陸路近些,讓孔明早到涪關,大哥可以早日得救。
說句俏皮話,我要是走了陸路晚到涪關,我有贻誤軍機之罪,沒什麼面子。
走了水路,即使打不進川,還可以說是路遠之故來搪塞一下,誰料到張飛從水路進川一路順風,非但收服了嚴顔,而且還比孔明早一日到了涪關。
義釋嚴顔,一時傳為美談,都稱張飛是賽諸葛。
正是:難得賢士肯深算,敢信莽夫用妙機。
欲知兩下如何分兵,且看下回分解。
&rdquo 孔明頓了一頓,蓦然問道:&ldquo君侯,一旦孫、曹兩國聯兵共犯荊襄,有何妙策破之?&rdquo 孔明雖然隻作了一個假設,但這也是他對今後局勢的預測,意識到曹操和孫權終究有這麼一天會相互聯兵,共奪荊襄。
因為劉備進川是一樁極其艱難複雜的事情,在未取下成都這段時間裡,曹操還不會發兵進犯荊州,還要坐山觀虎鬥呢,當劉備花了八年的時間,取了東、西兩川時,曹操這才意識到自己再也無法在劉備手中奪下兩川,而一統天下的雄略也将破滅。
為了不讓逐漸強盛的劉備穩坐三分天下,曹操隻得避實就虛,去攻伐荊襄的關雲長。
當然,赤壁時吃了這麼大的虧,也要學乖些。
他利用孫權與劉家長期的矛盾,合兵共取荊襄。
所以孔明這樣問關雲長,實際上在暗示他把精力主要放在怎樣應付兩敵來犯上面。
關雲長聽到這兒有點沉不住氣了。
心想,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戰将,攻守之法總還能懂一點。
你怎麼竟象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婆,唠唠叨叨問個沒完!要是你對我姓關的不相信,那還來得及,趁早換了别人,免得你人進了川,心還留在荊襄,誤了大哥的性命!關雲長本來就是個心如烈炭的人,久負盛名,隻因是孔明在問他,卻還不敢發作。
換了别的人早就發火了。
現在尚且滿臉的不高興,很不耐煩地答道:&ldquo軍師,某常讀《春秋》,知曉用兵,若孫、曹兩路來犯,某當分兵拒之,量他們奈何我不得,軍師還有何吩咐?&rdquo 孔明在臨行時,所要聽的話就是這麼一句,從這一句話中可以料到荊襄九郡會不會失。
現在聽到關雲長這樣說,一口氣隻得歎在肚子裡,知道靠關羽這點智謀還不足以能守住荊州,日後必定有失。
那末再換别的大将鎮守荊州好了,何必定要關羽呢?世事就是這樣錯綜複雜,往往不能以某一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盡管孔明在劉備手下有絕對的權威,而且又知道隐患已萌發。
其原因不一:首先這是劉備的意思,君命難違;其次,在荊州的文武,雖然都有一技之長,也深知孔明的治國之策。
但綜合起來說,各方面的條件耍算關雲長最有利,又是皇封的君侯,威信高,又能用兵。
要是孔明換下關羽,隻怕不消鎮守八年之久,荊州早被人所取。
況且孔明和關羽之間又會滋生出新的嫌隙。
再則,龐統一死,劉備危困待援,刻不容緩,明知把荊州交付關羽并非上策,卻又無更好的辦法,隻得暫作權宜之計,等到取了西川再行定奪。
不過,孔明雖然是這麼想,倒不希望這會成為事實。
他見關羽面帶不悅之色,不便多講,隻是再次闡明了一下自己一貫的政治主張:&ldquo君侯,東聯孫權、北拒曹操,此乃安邦定國之本。
切記,切記!&rdquo講得明白一點,曹操是天下公敵,對他要寸土不讓。
而江東孫權卻是我們的朋友,即使我們吃些虧,你也要忍讓些,不能與曹操相提并論。
否則敵友不分,這就是取敗之道。
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是孔明未出卧龍崗就已同劉備講明的,是當時根本的政治觀點,也是劉備能複興三分漢室基業的重要綱領。
而關羽就不具備這種政治頭腦,他隻以為誰要敢侵犯漢室之地與劉備作對,誰就是漢室之敵,一定要打。
聽了孔明的這番話,盡管連連點頭應諾,心裡卻很不以為然。
孔明囑咐幾句以後,挂念着川中的劉備,便在大堂上正色問道:&ldquo堂上哪位與本軍師分兵進川?&rdquo 本來大堂上的文武都在議論,被這突如其來地一聲問話,頓然寂靜無聲。
心下都在暗思道:堂上有哪一個能與你相比?分兵進川這不是一樁小事情,稍有不慎就會遭難,龐統死了,沒有第二個人敢同你分兵。
難道真的沒有人敢踏出來與孔明分兵進川嗎?有的。
武将班中的毛、苟、劉、龔聽了孔明的問話,将目光不約而同地射向張飛:你近來常常吹噓自己本領如何了得,前幾天還說要同軍師分兵進川。
現在機會來了,你敢不敢上前承當?我們看來,你隻會背後興兵,當面就沒這個膽。
孔明不見有人出來接應,又問了一聲。
話音剛落,已有人應了上去,聲若洪鐘:&ldquo呃耶,待老張與老師分兵下川!&rdquo說罷, &ldquo锵&hellip&hellip&rdquo從旁閃了出來,到虎案前向上把手一拱。
其實張飛早有此心,孔明問第一聲的時候,他在看堂上除了自己,還有誰來應聲。
等到問第二聲時,他就迫不及待地走了出來。
孔明的問話來得棘手,張飛的答話也出人意料。
堂上的衆文武包括他的四個老朋友也大感吃驚。
心想,阿戆啊,你還沒吃酒,怎麼已經糊塗了呢?去年小主阿鬥被東吳險些竊走,軍師還未問你之罪,還有什麼資格可以與軍師分兵進川呢?看來又要被軍師訓責一頓了。
别人驚奇,孔明卻是高興。
他見張飛走出來,暗暗叫好:龐統不聽我勸,枉送性命,我是一氣;今日張飛敢任此重負,倒是一喜。
一個人若沒有本領要冒在頭裡,定出亂子;但有了本領,應當敢于挑重擔。
縮在後面,也是無用之人。
并不是張飛拜了我為師,&ldquo癞痢頭兒子自稱好&rdquo,我要偏護他。
據我所知,近年來張飛确實大有長進,堂上各位的用兵都不及他。
去年雖然闖禍,但與以前大不相同。
過去是莽,現在能文能武,阿鬥被竊,是因為他自以為今非昔比,因此有此失着。
隻要給他一點分量,多次磨煉,就可以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将材。
他能接應,正是我所期望中的事。
因而孔明一言不發,隻是微微好笑:&ldquo嘿&hellip&hellip&rdquo 張飛不知此乃何意,頗覺茫然:老師啊,你到底贊成不贊成,也應該放一句話出來,卻不明不白沖着我笑,真有點毛骨悚然! 孔明邊笑邊問道:&ldquo三将軍與本軍師分兵?&rdquo &ldquo着啊!&rdquo &ldquo三将軍下川則甚?&rdquo &ldquo老師啊,大哥兵困涪關,老張心如火焚,恨不能插翅而往。
自拜師至今,已四年有餘,多蒙老師提攜,傳授用兵之道,如今正是用武之際,老張理應獨當一面,與老師分憂,殺入西川,救大哥之危!&rdquo 孔明聽了此話,暗中贊許。
心想,張飛言之很有理。
便說:&ldquo三将軍,亮此番入川分水陸兩路而進,敢問将軍取何道而進?&rdquo 張飛想,我對西川的地理一點也不熟,水路怎麼走,旱路怎麼走,我一點都不清楚,讓我先詢問一下地理環境再作選擇。
便問:&ldquo老師,若從旱道入川至涪關,須經幾座城池,幾道關隘?&rdquo &ldquo若取道旱路,途經夔關、近天嶺、錦江、白帝城、白水關、涪江,計六大口子。
渡過涪江行八十裡便到涪關。
&rdquo &ldquo請問老師,若從水路進軍便怎樣?&rdquo 孔明說:&ldquo若以旱路喻為弓弦,則水道便似弓背,三亭之中,水道遠旱路一亭。
&rdquo &ldquo如何走法?&rdquo &ldquo第-處關隘便是巴丘。
其形險要,難以攻克。
&rdquo──巴丘是個鎮,不是城。
可是,非常難打。
過去江東周瑜曾引兵攻伐,可未損其絲毫。
周瑜一死,有人說道:&ldquo巴丘命終處,憑吊欲傷情。
&rdquo就是寫巴丘之險,小輩英雄也奈何不得。
──&ldquo第二處便是巫山十二峰。
乃是川中天然屏障。
十二峰後設一座大營,有西川名将把守;過大營向前,便是亂石關。
其後有萬縣、闵江,過闵江即劍閣。
劍閣之後便是巴州,此關守将乃是蜀中老将嚴顔。
他是張任的恩師,年逾八旬,自比當年趙國廉頗,老當益壯,英勇不減。
水路之上蓋由此人統領。
過了巴州,還有大小關隘四、五處。
&rdquo 兩旁文武所了孔明的解釋,覺得兩條路都不容易走,尤其是水路上關隘多,路又遠,張飛初次用兵,必然避遠而就近,走旱路進西川。
哪知張飛聽了,将一對環眼轉個不停,不時地捋着颌下的鋼須想了一陣,說道:&ldquo老張走水路。
&rdquo 又是一個出乎意料。
文武都在暗中笑他是個阿戆:明擺着一條近路不走,卻選中了水路這條遠道。
因此大家都在搖頭。
實際上,正因為張飛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所以孔明肯和他分兵。
剛才孔明在講水陸兩路的情況時,他邊聽邊想道:聽來水路要出陸路遠,但從用兵的角度上來說,水路要比陸路容易進兵些。
這是什麼道理呢?陸路上這六大口子,沒有一處可以躲得過或兜得過,關關要打,處處要費心血。
可是,這條水路就不同。
從這裡到巴州不算遠,守将嚴顔是本路總督。
開頭幾關雖要費些周折,但問題不大。
要是打到巴州,,我要千方百計勸得嚴顔投順,老将一降,巴州以下的城關不攻自破,就可以逢關過關,逢山過山。
巴州-平、也就等于到了涪關。
第二點,我的用兵再好,到底不及孔明的神機妙算。
大哥被困涪關望斷秋水,急待救兵解圍,要是陸路近些,讓孔明早到涪關,大哥可以早日得救。
說句俏皮話,我要是走了陸路晚到涪關,我有贻誤軍機之罪,沒什麼面子。
走了水路,即使打不進川,還可以說是路遠之故來搪塞一下,誰料到張飛從水路進川一路順風,非但收服了嚴顔,而且還比孔明早一日到了涪關。
義釋嚴顔,一時傳為美談,都稱張飛是賽諸葛。
正是:難得賢士肯深算,敢信莽夫用妙機。
欲知兩下如何分兵,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