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涪關劉備下救書 荊州孔明托關羽

關燈
道了,無非是龐統死在落鳳坡,劉備退守涪關等等。

    傳話進見。

     關平是初七傍晚從涪關出來的,比馬良晚走一天。

    馬良回荊州的時候,龐統還未發兵,兇吉未蔔,雖然也是快馬加鞭,終究沒什麼牽挂。

    而關平離開涪關,大局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又怕蜀道有川将阻攔,故而晝夜兼程,十多天時間裡比馬良多趕了一天的路,同時趕到了荊州。

    現在聽得手下來傳話,立即奔上大堂,身體還未站穩,就叫了出來:&ldquo啊呀,軍師,不好了!&rdquo 關雲長見他慌慌張張地趕回來,知道川中情況危急,一手撩起美髯,一手握緊虎拳,鳳目盯住關平,要想聽他到底報出什麼噩耗來。

     孔明接着關平的話說:&ldquo公子不必驚惶,隻管慢慢地叙來。

    莫非龐士元不聽衆人之谏,七夕進兵雒城,于落鳳坡中張任埋伏,亂箭身亡;主公退守涪關,命爾到此求告本軍師入川相援?&rdquo關平頓吃一驚:是我向你禀告呢,還是你告訴我呢?我在涪關也不過隻知道這一點事情,你竟然講得比我還要詳明。

    何謂莫非如此如比,果然是一模一樣!真是料事如神。

    川中之事,也都在你的預料之中。

    既然你都明白,那我也不必贅述。

    關平半晌說不出話來,隻得對孔明苦笑一聲,連連點頭。

    一面從發髻中解下告急書信,再從戰袍中掏出西川地理圖本,跨到虎案前,一并呈上。

    然後向旁邊移了幾步,到關雲長面前見了禮,站在周倉身邊。

     孔明收起地圖,拆開書信一看,上面和自己剛才所言一般無二,隻是語氣之中更是十二萬分的危急。

    閱畢,便遞與關雲長。

     關雲長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心急如焚。

    說道:&ldquo軍師,龐先生亡身于落鳳坡,我家大哥無人輔佐,請軍師火速發兵,入川相救。

    &rdquo 孔明已知劉備信中之意,故意問關羽道:&ldquo君侯,亮入川營救主公,何人鎮守荊州?&rdquo 關羽想,荊州是劉備奪取三分天下的根據地,鎮守之人必定要文武俱備。

    但城中有不少文武都有将佐之才,隻要擇優選取一個或幾個就可以了。

    便說:&ldquo荊襄九郡唯軍師之命是尊,軍師必有良謀。

    &rdquo &ldquo依亮度之,主公命令郎至此,便要君侯鎮守荊州。

    未識君使願否?&rdquo 荊州文武大多數都想入川,因為跟着諸葛亮是沒有危險的,而且穩打勝仗。

    唯有關雲長心胸寬闊,以劉備的基業為重,願意守住荊州。

    他想,荊州是劉家的後方,萬一取不下西川,還能退守,再思進川之策。

    況且荊州數面受敵,北要拒曹,東要防孫。

    除了孔明親自鎮守以外,别的人我一個都不放心。

    既然兄長有這個意思,孔明又肯将此重任托付給我,我當然應該承擔下來。

    便毫不猶豫地說:&ldquo若我皇兄有此意,關某雖赴湯蹈火所不辭也!&rdquo 孔明想,川中呼聲已急,我不能再遲疑了。

    便向堂上道:&ldquo兩旁衆位,龐士元七夕進兵,已遭箭難。

    如今主公兵困涪關,急待救援。

    命關公子到此,其意已明,欲将荊州托于關君侯。

    本軍師當即刻提兵入川,以解主公燃眉之急。

    來、與我設案取印!&rdquo 手下在當堂放好香案,案上置一香爐,爐内焚一炷香,案正中供着一顆荊襄九郡的金印。

    這種場面既隆重,又是十分嚴肅的。

    堂上一片寂靜,目光都集中在香案上。

    文武知道,劉備此番進川,未傳大捷,先傷龐統,這是很棘手的大事。

    盡管龐統不及孔明,畢竟也是個副軍師,喪生于西川,到底也是傷心的。

    要是當時孔明與劉備進了川,就不會有這種事情了。

    因此,就把希望寄托在孔明的身上。

     孔明起身,手拈清香到案前,輕聲而又虔誠道:&ldquo亮本是隆中布衣,受皇叔三顧之恩,出山扶漢助劉。

    博望、新野、赤壁三仗大捷,得荊襄九郡。

    此番龐統助主公兵入西川,不幸七夕身亡,主公反受張任之困。

    如今命關平到此,亮奉主之命提兵入川,将荊襄九郡托與關将軍。

    &rdquo說罷,退過一旁。

     關雲長緊跟着走到香案前,依照孔明的樣子祝告起來:&ldquo蒼天在上,後土在下。

    羽與皇兄乃是桃園結義,情同手足,誓當共死。

    如今皇兄兵困涪關,軍師引兵入川,将荊襄交與關某。

    某乃漢室之臣,理當守漢室之地,在任之日,決不使荊襄失半寸之地。

    &rdquo 孔明見關雲長祝畢,上前把香案上的一顆金印取到手中,當了文武衆人之面交給了他。

    關雲長雙手接住,各自歸座。

    手下收拾案桌。

    關雲長坐定,把手中之印遞與公子關平。

    關平手捧金印在右,周倉手捧龍刀在左,關雲長居中撩髯而坐。

    ──他從今日掌印起,到建安二十四年止,在這漫長的八個年頭中,劉備得了三分天下,而荊襄九郡也是太平無事。

    曹操不敢正視,孫權不敢輕舉妄動。

    民心大治,各思安居樂業。

    這在戰亂紛纭的時代裡,能持續八年之長不受兵荒馬亂,實在是百姓的造化。

    所以,每當百姓開店經商時,總希望能夠風調雨順、發财興隆,就象當年關雲長鎮守荊襄八年一直四境清平那樣。

    因而,新開張的店堂中大多都挂上這麼一副中堂軸子:關平托印在右,周倉捧刀在左,關羽撩髯居中。

    以示生意可以持久。

     孔明想,金印已交給了你,你到底會不會守荊州,我倒要來掂掂你的斤兩。

    便問:&ldquo君侯守荊襄幹系重大,欲思哪幾位相助?&rdquo 關羽略作思索,說:&ldquo軍師破關救駕,奪取西蜀必以重兵為陣。

    某隻需廖化、趙累、王甫、周倉、關平、糜芳、傅士仁為将,伊籍、馬良二位大夫為謀士,共鎮荊裹。

    餘者均由軍師調遣。

    &rdquo 孔明點頭思量道:輕重緩急這一點,關雲長十分清楚,留下這幾位文武是最起碼的了。

    說:&ldquo鎮守荊襄之令,請君侯先行發下了。

    &rdquo說着,站了起來。

     三國之中,會用兵的武将很多。

    關雲長熟讀《春秋》,也很善于布兵列陣。

    尤其孔明出山以來,精妙之處也被關雲長學到了幾手。

    今日為荊州主将,正是用武之際。

    關雲長欣然起身,居中坐定。

    心想,我把後方布置得妥當,孔明進川也可以無牽無挂。

    便拔令喚道:&ldquo吾兒聽令!&rdquo 關平将印信交給掌印官,跨步上前應聲道:&ldquo孩兒在!&rdquo &ldquo命你引兵一萬,鎮守浔陽江大營,謹防東吳偷渡長江。

    切莫疏虞!&rdquo &ldquo是。

    &rdquo關平退下。

     關雲長又喚道:&ldquo糜芳、傅士仁聽令!&rdquo 這兩個人是劉備的心腹大患。

    以後關雲長失守荊州,本來還可以退守襄陽,卻被他們拱手送于呂蒙,隻好退走麥城。

    關雲長不死,張飛不會遇害,劉備也就不會被人火燒連營。

    因此,糜芳和傅士仁是禍國殃民的劊子手。

    現在聽到叫喚,這兩個人從旁閃出:&ldquo小将靡芳在!&rdquo&ldquo傅士仁有!&rdquo &ldquo爾等領兵一萬,鎮守襄陽,北面拒曹。

    需謹慎防守,不得有誤!&rdquo &ldquo遵命。

    &rdquo二人接令退下。

     &ldquo廖化聽令!&rdquo &ldquo在!&rdquo &ldquo命你為荊州城外巡哨将,晝夜戒備。

    &rdquo &ldquo得令。

    &rdquo廖化遇下。

     &ldquo趙累、王甫聽令!&rdquo &ldquo小将等在!&rdquo二人應聲而出。

     &ldquo某付你們将令一支,兵馬三千,為荊襄九郡總巡哨,監探各路軍情。

    &rdquo &ldquo是。

    &rdquo二人接令退下。

     各路将士分撥完畢。

    關雲長又命伊籍和馬良為荊州參謀和參議,周倉是馬前步将,當然時刻不離左右,留在身邊共鎮荊州。

    發完令箭,重新與孔明掉換了座位,撩髯而坐。

    再側目對孔明看了一眼:我發的這幾條将令,你看怎麼樣? 孔明微微點頭。

    心想,關雲長在用兵上的确有一手,留下的人雖不多,但安排得恰到好處。

    經他這麼一布置,荊襄九郡似鐵桶相仿,無懈可擊。

    而且首尾相顧,四處呼應。

    但有一點是一個極大的隐患,即犯了和龐統一樣的毛病:驕傲。

    軍情就象風雲一樣,每時每刻都在變幻,攻守之法也就不能一成不變。

    荊襄是兵家必争之地,曆年來幾易其主,我一進川,必定有人來動荊襄的腦筋。

    趁我還未離開荊州的當口,聽聽他的打算。

     &ldquo君侯。

    &rdquo &ldquo軍師怎樣?&rdquo &ldquo荊襄勢成犄角,卻又四面受敵。

    若曹孟德引兵從新野、樊城侵犯襄陽,君侯如何破敵?&rdquo 關雲長想,華容道上,曹操從我龍刀之下狼狽而過,早已心顫膽裂。

    不是我姓關的誇口,有我守在這裡,料他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隻管放心。

    其實,當初,華容道上關羽放走曹操,是孔明意料到的,也是孔明有計劃地讓他一條生路。

    關雲長答道:&ldquo俗話雲:兵來将擋,水來土掩。

    若是曹孟德膽敢來犯,關某以兵抵擋。

    &rdquo &ldquo若是對江呂蒙偷渡浔陽大營,襲取荊州,君侯何以退敵?&rdquo 關雲長想,孔明啊,你太小看我了。

    天下強敵要數曹操,相比之下,東吳孫權就象個初涉世事的小孩,既膽小又無經驗,怎麼敢和我關某抗争呢?别說偷襲,就是放他過來,孫權也沒有這個膽量!因此,關雲長十分爽朗地答道:&ldquo軍師,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