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彭從事施令退涪關 龐軍師矢夭落鳳坡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九回彭從事施令退涪關 龐軍師矢夭落鳳坡
雙七節之日,劉備,龐統分兵而去。
營前的彭羕拍去身上的塵土,就好象卸去了千斤重擔,精神一振。
對法正、孟達和劉封道:&ldquo我等回營去吧!&rdquo 大家一齊進了營,漢兵各歸營頭,文武四人到了大帳。
彭羕道:&ldquo來,與我起鼓升帳!&rdquo 三個人都驚詫不己。
劉封想,父皇和軍師都出征了,誰來發号施令呢?就問:&ldquo彭先生,哪一位坐帳啊?&rdquo &ldquo本人彭羕。
&rdquo 劉封想,家無主,掃帚颠倒豎。
父皇和軍師剛才走,這個癡子就占山為王了。
法正和孟達知道彭羕很能用兵。
龐統臨走沒有關照誰來鎮守大營,所以他要為龐統做些收尾瑣事。
點頭表示贊同。
小兵隻當他是龐統的先生,不敢違拗,隻得起鼓升帳。
鼓一響,彭羕正中坐定,法、孟、劉三人隻得按帳規站立兩旁。
彭羕從袖中取出圖本,向兩旁顯示道:&ldquo帳上衆位,請看此乃何物?&rdquo &ldquo地圖?&rdquo三個人同時叫了起來,心想,這是龐統常帶在身的圖本,視若至寶,怎麼會到彭羕的手中?遂驚疑地問:&ldquo此圖怎在先生手中?&rdquo &ldquo衆位,為此圖本,彭羕苦思冥想了一夜,未得良策。
今日龐軍師出兵,從馬上掉下來時,不慎失落。
因此彭羕拾得此圖。
&rdquo 劉封說:&ldquo此圖乃軍中必需之物,先生理應當面奉還,豈可據為已有?&rdquo &ldquo此圖非龐統所有,乃漢室所有,不須奉還。
&rdquo &ldquo若軍師回來,可要還他?&rdquo &ldquo若其奪取雒城,彭羕便将圖本還他。
隻怕龐統不能生回的了!&rdquo 給他這麼一講,大家都着急起來了。
忙責問道:&ldquo先生何出此言?&rdquo &ldquo衆位聽了,彭羕之言并非無稽之談,事到如今,不必相瞞今日龐統不信孔明之言,又不聽彭羕之谏,好大喜功,一意孤行,此小道名謂落鳳坡,我料張任早作提備,必有重兵埋伏,龐統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定然有去無歸,死于非命。
&rdquo 三人将信将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不約而同地問:&ldquo先生此話當真?&rdquo 彭羕想,不知底細的人聽到這種突如其來的事,當然要吃一大驚。
你們隻要想一想孔明的來信是怎樣說的,我又是怎樣勸的,就完全可以明白這點道理。
說道:&ldquo大帳之上議論軍家大事,豈可诓言!其一,泠苞決水未遂遭殺,張任必起兵報複;其二,七夕佳節,龐統尚且有進取之舉,張任豈會喪失戒備之心?其三孔明書信言明,&lsquo主将帥多兇少吉&rsquo,實指龐統不宜從落鳳坡進兵;其四,本人深知張任有方,故數番進谏點撥。
種種迹象已然表明七夕不宜進兵。
彭羕與龐統有師生之誼,共助皇叔以成天下,豈有暗咒主帥陣亡之理!龐統大權在握,妄自尊大,皇叔苦勸不成,本人何以挽回?&rdquo &ldquo若軍師身遭不測,我等便怎樣?&rdquo &ldquo放棄大營,退守涪關,皇叔方保性命無危。
&rdquo &ldquo這個&hellip&rdquo三人默然。
彭羕說罷,把地圖藏入袖中,從令架上拔令一支,呼道:&ldquo公子劉封聽令:火速整頓兵馬糧饷,留下一座空營,全數退入涪關;從前關而入,不得有誤!&rdquo 劉封一聽,吓得不敢接令。
心想,要是你發别的令,叫我去巡哨探聽,我還可以接一接。
從來沒有前方進兵,後方退兵的道理。
要是龐統活着回來,見這裡是一座空營,我十個腦袋都保不住。
你彭羕又不是主帥,何必要聽你的将令!說道:&ldquo彭先生言雖有理,劉封不敢。
哪有前方進兵,後方退兵之理?&rdquo 彭羕想,你年紀輕,仗又打得少,戰場的風雲變幻一點都不懂。
前方馬上就要垮下來,我們後方不早作準備,到時弄得難以收拾,損傷更大。
但他又對我不信任,怎麼辦?看來隻有叫法正、孟達來多擔些分量了。
說道:&ldquo孝直、子慶二位仁兄,事急甚,遲則誤事多矣。
二位以為如何?&rdquo 法正說:&ldquo永言兄之大才足以掌印領兵。
然此事非同兒戲,我等擔當不起。
&rdquo &ldquo彭羕冒死救皇叔營中五萬性命,為漢室也。
今日我以五萬生靈為保,可成事否?&rdquo 法正和孟達見彭羕急到如此地步,明白了他的意思,便對劉封說:&ldquo公子請暫接此令,按先生之言而辦,若有差錯,我等二人為保!&rdquo 劉封當然也是個明白人,看彭羕說話的口氣,知道出戰的人會按他的話一一兌現。
心想,這三位都是父皇的功臣,年齡大,經驗足,由他們作保,隻管接了令再說。
接過令箭,到外面一-傳令,營中軍兵紛紛聚集,刀槍旗幡無數,糧饷軍需裝載上車,馬軍歸馬軍,步軍歸步軍,一彪彪,一隊隊徐徐走出大營,往涪關而去。
彭羕還在發令:&ldquo孝直、子慶聽令!&rdquo 朋友是朋友,在這種情況下,法正和孟達不敢含糊,應道:&ldquo在!&rdquo &ldquo二位速至山下大道上,若見黃忠飛馬逃回,請他速往前邊大道上救應皇叔,與皇叔同往涪關。
記住:繞關而走,後關不開。
須要謹慎!&rdquo 彭羕的估計是完全正确的。
小道上一出毛病,黃忠在第三隊,進不了落鳳坡,隻能逃回。
所以不消多少時間,黃忠就要逃回。
彭羕和法正、孟達離了空營,一齊下到山下。
讓二位在此等候黃忠,彭羕上了馬,緊催幾鞭,趕上大隊,與劉封一起往涪關。
繞過後關,直抵涪關界口,離前關還有三裡之路。
劉封一馬領先直奔前關。
叫道:&ldquo呔!關廂上的弟兄請開關放行!&rdquo 城關上的弟兄聽到喊聲,立即禀告關平。
關平不知來的是哪路人馬,從擋箭牌中探出頭去,隻見自家的軍隊退了回來,感到奇怪:今天大家都知道前方分兵兩路取攤城,為什麼鳳鳴山的人都退回來了呢? 下面的劉封見關平探出了頭一動不動,又喊道:&ldquo啊,關平兄弟,請開關,我等回來了!&rdquo &ldquo兄長前方交兵,誰命退兵?&rdquo &ldquo乃是彭永言先生。
&rdquo 關平聽說是彭羕的自作主張,哪裡肯開關。
心想,彭羕到漢營隻有幾天工夫,真心假心尚未可知。
盡管龐統叫他是先生,可畢竟隻是個從事官,發号施令還輪不到他。
萬一出了事情,我怎麼擔當得起?對下面的劉封叫道:&ldquo兄長,彭永言的說話豈可為令?小弟不敢開關,請速回鳳鳴山大營。
&rdquo 劉封正在為難,彭羕從後面趕了上來,見前面道路擁塞,知道關平不肯放行,便策馬上前,對上面一看,城關上探出一個腦袋,認識他就是關平。
高聲道:&ldquo公子關平,請速開城關!&rdquo &ldquo彭先生,非龐軍師之命,關平不敢開關。
&rdquo 彭羕想,我早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所以龐統拜我為師,我當仁不讓,目的就在于要在漢軍中有一席之地,至少在才幹上要讓别人相信。
但這還是不夠的。
關平這個人年紀雖輕,本領也不算好,卻是關君侯的公子,劉備一向優厚他,因此他在漢軍中頗有威信,他說不開關,我就休想進去,隻能和他來軟的:&ldquo關公子,前方将潰,即刻便有關報。
彭羕以首級為保,請公子以漢室為重,速速開關!&rdquo &ldquo彭先生擅施将令,私離信地,此罪已重,緣何再來騙關?關平未奉将令,斷不敢開關!&rdquo 彭羕見關平大有關羽之風,謹慎守關,暗中敬重幾分。
但事已急迫,頭上已是大汗淋漓。
隻得對劉封說:&ldquo劉公子,關平不開關,皇叔性命危矣,若能叫開城關,功勞非小。
&rdquo 劉封想,今天的事情真有趣:彭羕保法、孟,法、孟保我,看來我還要保關平,作保還有連環的呢!要是保錯了,殺起頭來不是一個,就象&ldquo鍊條瘟&rdquo一樣,一個接着一個死。
但是見彭羕說得如此懇切,恨不得跪下來叩求,劉封為之心動。
營前的彭羕拍去身上的塵土,就好象卸去了千斤重擔,精神一振。
對法正、孟達和劉封道:&ldquo我等回營去吧!&rdquo 大家一齊進了營,漢兵各歸營頭,文武四人到了大帳。
彭羕道:&ldquo來,與我起鼓升帳!&rdquo 三個人都驚詫不己。
劉封想,父皇和軍師都出征了,誰來發号施令呢?就問:&ldquo彭先生,哪一位坐帳啊?&rdquo &ldquo本人彭羕。
&rdquo 劉封想,家無主,掃帚颠倒豎。
父皇和軍師剛才走,這個癡子就占山為王了。
法正和孟達知道彭羕很能用兵。
龐統臨走沒有關照誰來鎮守大營,所以他要為龐統做些收尾瑣事。
點頭表示贊同。
小兵隻當他是龐統的先生,不敢違拗,隻得起鼓升帳。
鼓一響,彭羕正中坐定,法、孟、劉三人隻得按帳規站立兩旁。
彭羕從袖中取出圖本,向兩旁顯示道:&ldquo帳上衆位,請看此乃何物?&rdquo &ldquo地圖?&rdquo三個人同時叫了起來,心想,這是龐統常帶在身的圖本,視若至寶,怎麼會到彭羕的手中?遂驚疑地問:&ldquo此圖怎在先生手中?&rdquo &ldquo衆位,為此圖本,彭羕苦思冥想了一夜,未得良策。
今日龐軍師出兵,從馬上掉下來時,不慎失落。
因此彭羕拾得此圖。
&rdquo 劉封說:&ldquo此圖乃軍中必需之物,先生理應當面奉還,豈可據為已有?&rdquo &ldquo此圖非龐統所有,乃漢室所有,不須奉還。
&rdquo &ldquo若軍師回來,可要還他?&rdquo &ldquo若其奪取雒城,彭羕便将圖本還他。
隻怕龐統不能生回的了!&rdquo 給他這麼一講,大家都着急起來了。
忙責問道:&ldquo先生何出此言?&rdquo &ldquo衆位聽了,彭羕之言并非無稽之談,事到如今,不必相瞞今日龐統不信孔明之言,又不聽彭羕之谏,好大喜功,一意孤行,此小道名謂落鳳坡,我料張任早作提備,必有重兵埋伏,龐統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定然有去無歸,死于非命。
&rdquo 三人将信将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不約而同地問:&ldquo先生此話當真?&rdquo 彭羕想,不知底細的人聽到這種突如其來的事,當然要吃一大驚。
你們隻要想一想孔明的來信是怎樣說的,我又是怎樣勸的,就完全可以明白這點道理。
說道:&ldquo大帳之上議論軍家大事,豈可诓言!其一,泠苞決水未遂遭殺,張任必起兵報複;其二,七夕佳節,龐統尚且有進取之舉,張任豈會喪失戒備之心?其三孔明書信言明,&lsquo主将帥多兇少吉&rsquo,實指龐統不宜從落鳳坡進兵;其四,本人深知張任有方,故數番進谏點撥。
種種迹象已然表明七夕不宜進兵。
彭羕與龐統有師生之誼,共助皇叔以成天下,豈有暗咒主帥陣亡之理!龐統大權在握,妄自尊大,皇叔苦勸不成,本人何以挽回?&rdquo &ldquo若軍師身遭不測,我等便怎樣?&rdquo &ldquo放棄大營,退守涪關,皇叔方保性命無危。
&rdquo &ldquo這個&hellip&rdquo三人默然。
彭羕說罷,把地圖藏入袖中,從令架上拔令一支,呼道:&ldquo公子劉封聽令:火速整頓兵馬糧饷,留下一座空營,全數退入涪關;從前關而入,不得有誤!&rdquo 劉封一聽,吓得不敢接令。
心想,要是你發别的令,叫我去巡哨探聽,我還可以接一接。
從來沒有前方進兵,後方退兵的道理。
要是龐統活着回來,見這裡是一座空營,我十個腦袋都保不住。
你彭羕又不是主帥,何必要聽你的将令!說道:&ldquo彭先生言雖有理,劉封不敢。
哪有前方進兵,後方退兵之理?&rdquo 彭羕想,你年紀輕,仗又打得少,戰場的風雲變幻一點都不懂。
前方馬上就要垮下來,我們後方不早作準備,到時弄得難以收拾,損傷更大。
但他又對我不信任,怎麼辦?看來隻有叫法正、孟達來多擔些分量了。
說道:&ldquo孝直、子慶二位仁兄,事急甚,遲則誤事多矣。
二位以為如何?&rdquo 法正說:&ldquo永言兄之大才足以掌印領兵。
然此事非同兒戲,我等擔當不起。
&rdquo &ldquo彭羕冒死救皇叔營中五萬性命,為漢室也。
今日我以五萬生靈為保,可成事否?&rdquo 法正和孟達見彭羕急到如此地步,明白了他的意思,便對劉封說:&ldquo公子請暫接此令,按先生之言而辦,若有差錯,我等二人為保!&rdquo 劉封當然也是個明白人,看彭羕說話的口氣,知道出戰的人會按他的話一一兌現。
心想,這三位都是父皇的功臣,年齡大,經驗足,由他們作保,隻管接了令再說。
接過令箭,到外面一-傳令,營中軍兵紛紛聚集,刀槍旗幡無數,糧饷軍需裝載上車,馬軍歸馬軍,步軍歸步軍,一彪彪,一隊隊徐徐走出大營,往涪關而去。
彭羕還在發令:&ldquo孝直、子慶聽令!&rdquo 朋友是朋友,在這種情況下,法正和孟達不敢含糊,應道:&ldquo在!&rdquo &ldquo二位速至山下大道上,若見黃忠飛馬逃回,請他速往前邊大道上救應皇叔,與皇叔同往涪關。
記住:繞關而走,後關不開。
須要謹慎!&rdquo 彭羕的估計是完全正确的。
小道上一出毛病,黃忠在第三隊,進不了落鳳坡,隻能逃回。
所以不消多少時間,黃忠就要逃回。
彭羕和法正、孟達離了空營,一齊下到山下。
讓二位在此等候黃忠,彭羕上了馬,緊催幾鞭,趕上大隊,與劉封一起往涪關。
繞過後關,直抵涪關界口,離前關還有三裡之路。
劉封一馬領先直奔前關。
叫道:&ldquo呔!關廂上的弟兄請開關放行!&rdquo 城關上的弟兄聽到喊聲,立即禀告關平。
關平不知來的是哪路人馬,從擋箭牌中探出頭去,隻見自家的軍隊退了回來,感到奇怪:今天大家都知道前方分兵兩路取攤城,為什麼鳳鳴山的人都退回來了呢? 下面的劉封見關平探出了頭一動不動,又喊道:&ldquo啊,關平兄弟,請開關,我等回來了!&rdquo &ldquo兄長前方交兵,誰命退兵?&rdquo &ldquo乃是彭永言先生。
&rdquo 關平聽說是彭羕的自作主張,哪裡肯開關。
心想,彭羕到漢營隻有幾天工夫,真心假心尚未可知。
盡管龐統叫他是先生,可畢竟隻是個從事官,發号施令還輪不到他。
萬一出了事情,我怎麼擔當得起?對下面的劉封叫道:&ldquo兄長,彭永言的說話豈可為令?小弟不敢開關,請速回鳳鳴山大營。
&rdquo 劉封正在為難,彭羕從後面趕了上來,見前面道路擁塞,知道關平不肯放行,便策馬上前,對上面一看,城關上探出一個腦袋,認識他就是關平。
高聲道:&ldquo公子關平,請速開城關!&rdquo &ldquo彭先生,非龐軍師之命,關平不敢開關。
&rdquo 彭羕想,我早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所以龐統拜我為師,我當仁不讓,目的就在于要在漢軍中有一席之地,至少在才幹上要讓别人相信。
但這還是不夠的。
關平這個人年紀雖輕,本領也不算好,卻是關君侯的公子,劉備一向優厚他,因此他在漢軍中頗有威信,他說不開關,我就休想進去,隻能和他來軟的:&ldquo關公子,前方将潰,即刻便有關報。
彭羕以首級為保,請公子以漢室為重,速速開關!&rdquo &ldquo彭先生擅施将令,私離信地,此罪已重,緣何再來騙關?關平未奉将令,斷不敢開關!&rdquo 彭羕見關平大有關羽之風,謹慎守關,暗中敬重幾分。
但事已急迫,頭上已是大汗淋漓。
隻得對劉封說:&ldquo劉公子,關平不開關,皇叔性命危矣,若能叫開城關,功勞非小。
&rdquo 劉封想,今天的事情真有趣:彭羕保法、孟,法、孟保我,看來我還要保關平,作保還有連環的呢!要是保錯了,殺起頭來不是一個,就象&ldquo鍊條瘟&rdquo一樣,一個接着一個死。
但是見彭羕說得如此懇切,恨不得跪下來叩求,劉封為之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