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奪涪關張任設潛伏 取雒城龐統分行兵

關燈
劉備就看着一跳一跳的火苗發呆。

    起更時分,劉備頓覺四肢乏力,就象洩了氣的皮球,耷拉着腦袋睡在案桌上,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忽聞帳外刀槍交加、将士搏擊之聲,又見手下慌慌張張地報說張任前來偷襲。

    劉備想,龐統啊,等不到你初七出兵,人家張任今晚就來劫營了。

    立即吩咐帶馬,剛出得大帳,見一人雉尾雙挑,手執金槍,正是西川都督。

    迎面一槍刺來,正朝自己分心。

    忙将身體向右一偏,已經着實地中了左肩。

    隻覺得痛楚難忍,連連叫道:&ldquo啊,呀&hellip&hellip誰來救孤,誰來救孤啊!&rdquo 旁邊的劉封忙呼道:&ldquo父皇醒來!父皇醒來!&rdquo 劉備睜開雙眼一看,帳中燈火輝煌,劉封站立一旁,原來是一場惡夢。

    劉備想,這個夢好怕人啊!要是這個夢靈驗,我劉備即使不死,也要斷去一條臂膀。

    看來七夕出兵是兇多吉少,明日還要勸龐統緩一緩。

    劉備命劉封回帳憩息,自己也入卧室去安寝了。

     翌日便是七月初七。

    鳳鳴山合營從劉備到小兵都在期待着局勢的急轉:要麼打下雒城,擒捉張任,直搗成都;要麼中張任之計,生死難蔔。

    一早上,大帳鼓不敲,杳無聲息。

    大家都感到這是一種可怕的平靜。

    直到下午太陽過頂,也就是剛過未時,龐統擊鼓升帳。

    文武聚集大帳,龐統居中,劉備在側。

    龐統點卯完畢,不見彭羕應聲,心想,這個人懂一點用兵,常在我面前賣弄、絮聒。

    他不在,我也覺得清靜些。

    便對劉備說:&ldquo主公,可知本軍師緣何此時升坐大帳?&rdquo 劉備對他看看:你一向自作主張,很少同我商量,想什麼時候升帳就什麼時候升帳。

    我怎麼弄得明白你在打什麼主意?&ldquo備不知軍師何意?&rdquo &ldquo主公,此番龐統議兵取雒城,彭羕數次谏勸,孔明來書相阻,均言七夕不宜進兵,唯恐堕入張任之計。

    龐統深知此乃一片好意,亦然慮及此事。

    然用兵之道并非拘于一轍,貴在出其不意,昨晚已命文長領兵潛入腹地,在山道之上守至此時方回,未見雒城有一兵一卒埋伏,足以說明張任并無提防,而在城裡慶賞七巧節。

    故而本軍師此時升帳,與主公兵分兩路,襲取雒城。

    &rdquo 劉備問:&ldquo張任用兵狡詐,城中戒備必嚴。

    軍師何以便能奪取雒城?&rdquo &ldquo本軍師當即發兵,到雒城恰是日落時分,張任防守雖嚴,守了一天,不見我軍到彼,定然以為共慶佳節。

    軍士勞頓,将領懈怠,本軍師就打他一個措手不及!&rdquo &ldquo軍師何不一早進兵?&rdquo &ldquo一早進兵,其氣正銳;傍晚進兵,其銳已衰。

    本軍師以銳克衰,方可出奇制勝。

    &rdquo 劉備想,你話是這麼說,就是實際不知怎樣?便說道:&ldquo諸葛軍師與彭先生之言,不乏其理。

    &rdquo &ldquo哎──孔明與彭羕雖能用兵,一個身在異處,一個初到營中,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焉知本軍師腹中良謀?主公隻管放心,此番必定大獲全勝!&rdquo 豈知一個調兵遣将、發号施令的主帥,不做到&ldquo知彼知己&rdquo這一點,是無法戰勝敵手的。

    龐統命魏延去埋伏,這是掌握敵情的一個手段,但這種埋伏并無多大意思。

    因為龐統一點也不知道張任的計策,隻是憑着自己的猜想來判斷張任并無準備。

    要是從昨晚埋伏到今天半夜,不見張任的動靜,這方可以認為雒城慶賞了一天,都已進入夢鄉,方可出兵襲之,還可能取勝。

    更何況張任白天不動,過了半夜來偷營呢!那魏延的埋伏就起作用了。

    總之,不論是上午出兵也好,下午出兵也好,都在張任的防範之中。

    所以龐統說孔明和彭羕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實,這話說他自己最為合适。

     劉備不精于用兵之道,聽了龐統的話,似乎覺得也有道理.但又認為還不充分。

    雖然龐統今天說了那麼多話,但心目中仍然是把孔明與彭羕之言放在首位。

    心想,孔明的計策一向料事如神,昨日又有書信到此,他的估計決不會落空。

    我甯可聽孔明的一句話,而不希望今天出兵。

    所以說:&ldquo軍師,依備之見,還是來日進兵最宜。

    &rdquo 搖了半日的船,纜還沒解。

    龐統想,和不會用兵的人說話,真是對牛彈琴!說到底,我龐統說上半天的道理,還不及孔明的一封信。

    到了這個時候,你還要婆婆媽媽地勸我,豈不要坐失良機!厲聲道:&ldquo主公,本軍師戰意已決,難以挽回。

    有話進了雒城再講!&rdquo &ldquo&hellip&hellip&rdquo劉備語塞。

     龐統十分自信地從袖中取出西川地圖鋪在虎案上,在涪關到雒城這一段上仔細地看了起來。

    看了一會,十分失望地說:&ldquo此圖不全。

    &rdquo卷起地圖,又塞進了袖口。

     龐統知道在這一帶有一條小路可以通雒城,但西川五十四州地名繁多,雖然從小就有這個印象,到底沒有來過,所以已經忘記了。

    今日要用到這條路,他就特别注意。

    但實在想不出來,隻得呼道:&ldquo來啊,與我傳向導!&rdquo 向導到虎案前跪問道:&ldquo軍師,傳喚向導何事?&rdquo &ldquo本軍師問你,這裡往雒城有哪幾條路可行?&rdquo &ldquo禀軍師,有大小兩條。

    大道便是山下鳳鳴坡,直通雒城東門;小路直抵雒城北門,其地名不詳。

    &rdquo &ldquo退下了。

    &rdquo 龐統想,我沒有記錯,确實有一條小路通往雒城北門,但地名很少有人知道。

    隻要有這麼一條路,不知道地名不要緊。

    遂說道:&ldquo主公,本軍師業已查明,往雒城有大小兩條路,你我分兵而進。

    主公走大道還是走小路了?&rdquo 劉備想,既然龐統執意要出兵,我也無法再勸他了,應該考慮一下如何進兵。

    兩個人領兵,走兩條路,不是走大路,就是走小路。

    思索了片刻答道:&ldquo軍師,備願走小路。

    &rdquo &ldquo嗳?主公還是走大道的好!&rdquo &ldquo軍師走大道,備走小路。

    &rdquo &ldquo主公走大道,龐統走小路!&rdquo 君臣兩個人面紅耳赤,都要搶着去走閻王路。

    其實到底是朝夕相處的君臣,彼此都是好心。

    劉備想,今日出兵,吉兇莫測。

    大道上進退兩易,即使張任有重兵把守,龐統無法取勝,隻管退兵。

    這條小路連向導都不知道叫什麼地名,看來非常險要。

    我劉備不主張今日出兵,也不打算取勝,就讓我來走。

    要是有川軍狙截去路,我能進則進,不能進則退。

    索性兩路人馬全部逃回大營,不至于有什麼重大的傷亡,改日再可議兵。

    這是劉備的想法。

    而龐統也在想,這條小路地名都不清楚,張任必定以為我們初到西川,不熟地理,不會引起對小路的注意,埋伏一定在大道上,就讓劉備去走大道。

    劉備今日出兵是百樣不願,一遇到川軍就會不戰自退,這是何等便當!一點也不吃苦頭。

    我今天是偷襲雒城,把張任的兵力牽制在大道上,我就可以從小路穩穩地進取北門。

    等到張任得知雒城已失,他前不能進涪關,後不能退雒城,就象甕中之蟹。

    隻要捉住張任,成都指日可破。

    倘然說小路上有埋伏,我龐統總要比劉備靈活得多,見機行事,還能想出辦法來。

    這是龐統要走小路的想法。

     君臣兩個争了一會,劉備畢竟争不過龐統,隻好答應領兵走大道。

     兩路主将已定,龐統開始調配兵将。

    --今日是龐統一生中最後一次升帳,也是最後一次發令。

    --對兩旁道:&ldquo帳上衆位,今日乃雙巧佳節,本當君臣同樂,犒賞三軍。

    無奈大敵當前,何以取歡?本軍師與主公兵分兩路襲雒城,事關重大,平定西川在此一舉,衆位仔細聽令!&rdquo 龐統說到這裡,略作停頓,因為見兩旁文武都有驚愕之狀,意識到自己的說話過于激烈。

    所以緩一緩帳上的氣氛,從令架上拔下将令,對武将班中的魏延看了一眼,呼道:&ldquo文長聽令!&rdquo 魏延在龐統手下總是得到重用,聽得叫喚,得意洋洋地應聲而出:&ldquo魏延在!&rdquo &ldquo本軍師命你帶兵三千為頭隊,從小路兵進雒城北關,不得有誤!&rdquo &ldquo魏延遵命!&rdquo魏延接令退下。

     &ldquo漢升聽令!&rdquo &ldquo黃忠在!&rdquo &ldquo本軍師命你帶兵三千為後隊,随我之後進取雒城。

    &rdquo &ldquo黃忠遵命!&rdquo 小路上将帥三人:頭隊魏延,中隊龐統,後隊黃忠,各領兵三千,共九千人馬。

    二令發去,龐統又道:&ldquo丁立、白壽聽令!&rdquo &ldquo小将等在!&rdquo &ldquo本軍師命你二人領兵三于,左右護衛主公走大道,奪取東門。

    幹系重大,不得有誤!&rdquo &ldquo得令!&rdquo二将退下。

     照這麼說,龐統發令不是有偏心嗎?自己帶二員最好的大将,還有九千人馬,分成頭、中、末三隊。

    而劉備隻帶丁、白二将,本領平凡,隻有三千兵,不分頭尾。

    看上去實力優劣不等。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對的。

    善于用兵的戰将應該做到聲東擊西,虛實并舉的戰術。

    今天劉備走大道,龐統發的是虛令,取勝張任不在這條令上,隻是當作誘魚上鈎的食餌,丁、白二将隻要能保護劉備的安全,太太平平逃回去就可以了。

    而小路是條主線,奪取雒城,擒捉張任都在這條令上,所以将要猛,兵要廣,還要有主帥鎮住中隊。

    龐統想,萬一小路上遇到理伏,頭隊有魏延開路,後隊有黃忠押陣,我在中間一點受不到沖擊。

    哪裡知道,張任今天的埋伏,既不殺頭隊,又不打後隊,專門對付中軍。

    到時,龐統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