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奪涪關張任設潛伏 取雒城龐統分行兵

關燈
上。

    對馬良說:&ldquo大夫與我速回荊州。

    傳言孔明不必分心,川中之事皆在本軍師身上,請他留心小主人便了。

    &rdquo 這幾句話存心是在觸孔明的黴頭。

    龐統認為,孔明在荊州連一個小小的劉禅都看不住,川裡的事還要來插手,這不是明明在擾亂軍心,壞我大事麼? 帳上别的人都以為龐統固執已見,一意孤行,隻有魏延覺得痛快淋漓,得意洋洋地向前走了幾步,喝道:&ldquo馬季常!&rdquo 馬良想,帳上什麼人敢連名帶姓地叫喚?皇叔和龐軍師也要尊稱我一聲大夫。

    擡頭一看,卻是大将魏延在神氣活現。

    心想,這家夥離開了孔明竟然放肆到如此地步,連馬大夫都不稱一聲,無禮到了極點!然而,馬良是個極有資格的大夫,在這裡根本不會同魏延計較,回去可以向孔明禀告。

    馬良拱手道:&ldquo魏将軍怎講?&rdquo &ldquo回轉荊州複命諸葛亮&hellip&hellip&rdquo 馬良想,好呀,這家夥的膽子真不小,連諸葛亮都叫了出來。

    想必你以後不會到孔明軍師手下為将了,這不是已經露出反情了麼!問道:&ldquo魏将軍有何吩咐?&rdquo &ldquo蜀中文有鳳雛先生,武有本大将軍,何往而不克,何堅而不破?川中之事與他無幹!&rdquo &ldquo是、是、是!&rdquo 馬良現在忍氣吞聲不與魏延争辯。

    回去之後把他的話原原本本地訴說給孔明聽了。

    孔明對魏延此人越加反感。

    所以一進西川,未捉張任,先斬魏延。

    馬良想,我長途跋涉,備嘗旅途辛勞,未聽得一聲好話,卻來受這兩個人的訓責,真是将不将,帥不帥!反正信已送到,使命已完成,孔明關照我初六到此有功,這裡是讨不到功的,還是早些回去向孔明伸冤吧。

    馬良說:&ldquo皇叔,下官信已送到,求皇叔寫一個回條,讓下官回去向諸葛軍師複命銷差。

    &rdquo 劉備想,這個回信非但要為你複命寫幾句,而且還要把明天出兵的事也要告知孔明。

    盡管龐統戰意已決,已經無法挽回,但消息要傳出去,讓孔明做好進川的準備。

    劉備起身到内帳,須臾,信已寫就,上帳歸坐。

    因為信中并無什麼機密事情,并不加封,信箋放到桌上,說道:&ldquo有勞大夫奔波,備心中有數。

    &rdquo 龐統側目一看,紙上寥寥數言:&ldquo諸葛軍師台照,季常初六到此,寶函拜閱。

    至于初七進兵雒城之事,尚在計議之中。

    有關詳情,容後告複。

    &rdquo雲雲。

    龐統這才放心。

     就這樣一封信,馬良一到荊州,孔明已經知道劉備吃了大敗仗了。

    現在馬良收起回書,藏在胸前,對劉備和龐統一躬身:&ldquo皇叔、龐軍師,下官告退了。

    &rdquo 龐統把手一揮,十分冷漠。

    劉備起身說:&ldquo大夫一路之上小心了。

    &rdquo 馬良轉身就走,忽聽後面有人叫住:&ldquo馬大夫,待在下相送一程。

    &rdquo回首視之,卻是一個陌生人,身上從事冠帶,前發齊眉,後發披肩,不知是何許樣人。

    &ldquo請問&hellip&hellip&rdquo &ldquo大夫,在下姓彭名羕,字永言。

    &rdquo 馬良聽說他就是法正曾提起過的彭羕。

    心想,你是西川的大才,有功于劉備,又能料到孔明派人送信,連龐統都拜你為師,不是等閑之輩。

    你要送我,看來有話要說。

    一路上能與你交談交談,倒也難得。

    便說道:&ldquo多謝彭先生美意,下官有禮了!&rdquo 兩人出營上馬,并駕齊驅,往涪關而去。

    彭羕見身後并無人跟随,便說:&ldquo大夫奉軍師之命到此送信,可知其中利害麼?&rdquo &ldquo下官隻道來日不宜進兵,軍中之事尚不明了。

    還請先生點撥。

    &rdquo &ldquo在下愚意,來日進兵乃是龐軍師之意,軍中多有谏勸,奈龐統戰意已堅,難以醒悟。

    來日攻伐雒城,敗局已定,主、帥之間,必有一人遭難。

    &rdquo 馬良聽到這裡,十分緊張。

    心想,照彭羕的意思,劉備和龐統兩人必定有一個身遭不幸。

    這兩個人一個都不能死的,劉備死,群龍無首;龐統死,劉備也危險。

    這可怎麼辦呢?忙問:&ldquo未知主、帥二人哪個有難?&rdquo &ldquo在下不須諱,正是龐統。

    明日雙七節,龐統以為有機可乘,張任少有提防,定然一仗取勝。

    在下是西川人氐,曾與張任同僚,素知其善用計謀,刁滑多變,來日必定周密部署。

    龐統若執意進兵,恰好堕入圈套之中,好似飛蛾撲燈,自取其禍。

    &rdquo &ldquo先生既知有此不測,何不當面奉勸,反而坐視?&rdquo &ldquo大夫有所不知。

    在下數進谏言,奈其剛愎自用,反而見罪。

    今日諸葛軍師書信到此,大夫也可略知一二。

    當然,在下以漢室為重,回去仍要再陳忠谏。

    請大夫速回荊州禀告軍師,速速領兵進川。

    &rdquo &ldquo若如先生之言,龐統身亡,皇叔由誰人可保?&rdquo &ldquo皇叔的安危自有彭羕擔保。

    不過,有言在先,要與孔明軍師約期定日。

    &rdquo &ldquo何日為限?&rdquo &ldquo在下保皇叔至大除夕性命無虞。

    若過此日,彭羕才疏學淺,概不負責!&rdquo &ldquo一言為定。

    拜托了!&rdquo 馬良剛要策馬,彭羕又說:&ldquo大夫且慢!&rdquo &ldquo彭先生還有何見教?&rdquo &ldquo若諸葛軍師進川,彭羕已思下兩條進兵途徑,請大夫轉告,以供軍師鑒察。

    軍師若從荊州發兵,可分兵兩路而進:一路走旱道,陸地之上關隘險要,守将皆是川中文武全才,進能伐,退能守,非軍師親統大軍克之不可:一路走水道,雖然守關川将都有萬夫不當之勇,然勇而無謀,不谙用兵之道。

    素聞翼德三将軍有将佐之才,昔日用謀獨擋百萬曹軍,足以從水路進取各處關隘。

    &rdquo──水路上的守将都是黑臉,有勇無謀;張飛也是黑臉,有勇有謀。

    有謀勝無謀,黑臉吃黑臉,正所謂黑吃黑,拿得穩。

     自古以來,用兵布陣莫過于精通天時、地理、人和這三個方面。

    天文、地理是客觀的條件,人們可以認識它,利用它。

    而人這個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想駕馭人的意識,就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還要有一整套戰略戰術。

    所以,彭羕建議以孔明的大智大謀從陸路進取各處守關将的小智,以張飛的有智有勇去戰勝水路上守将的有勇無智,這是很有道理的。

     馬良聽了這番話,頓覺神清氣爽,一掃剛才的抑郁心情,恨不能一步跨到荊州,向孔明申達彭羕的意思。

    兩人邊談邊走,不覺已近涪關,暗恨鳳鳴坡道太短。

    馬良扣馬,拱手道:&ldquo先生住馬了。

    所言之事,馬良銘記肺腑,回轉荊州告複軍師。

    皇叔的安危拜托先生了,先生請回!&rdquo 彭羕也向馬良拱道:&ldquo盼諸葛軍師早日麾師下川,在下恭候在此。

    後會有期!&rdquo 馬良帶着悲喜交集的心情,策馬揚長而去。

     彭羕送走了馬良,回到鳳鳴山大營。

    他知道,話已說盡,孔明還命人專程到此送信,但龐統仍是不聽,看來他的死是無法挽回的。

    彭羕并不進帳去見龐統,徑直到後營去洗了個澡,穿了一身單布衫褲,拿了一把大蒲扇,卷起一條草席,一個人悄悄地走了,誰也不知道他到哪裡去。

    其實,彭羕有自己的打算。

    他知道,從鳳鳴坡到雒城,可以從兩條道上進兵,一條是大道,一條是小道,龐統肯定走小道。

    他就來到雒城北門外五裡之地的小道上,鋪開草席,睡在路旁的一棵大樹下。

    好得他六,七年的流浪生活風餐露宿,到處便為家,早已習慣的了。

    又加上七月裡的天氣炎熱,這裡也還算涼爽。

    兩邊的山崖上埋伏着川軍的弓箭手,他們看到下邊有個官不官,民不民的人睡在那兒,不敢驚動,唯恐是個探子,暴露了自己的目标。

     再說鳳鳴山上的大帳中,自馬良一走,劉備到底還是不放心,心平氣和地對龐統說:&ldquo軍師,來日暫罷進取雒城之兵,可好?&rdquo 龐統想,同樣是一個軍師,孔明的說話你從不加批點,就象聖旨一祥,唯命是從!我也是個軍師,再三闡明七夕進兵的重要性,就好象放屁一樣,你聽都不願意聽,當作耳旁風,分明是把我看得一钿不值。

    你越是要橫加阻攔,我就越要堅持自己的計劃,直到成功!所以,龐統并不答應,卻呼道:&ldquo文長,與我後營去。

    &rdquo 龐統起身,帶了魏延直往後營而去。

    大帳上文武退出。

    劉備回到寝帳坐定,想起了孔明的來信被龐統丢在帳上,就命劉封去撿起來。

    劉備拿着紙團,小心翼翼地把一張張紙片展平,拼成原信,再貼成原來模樣。

    然後又捧在手裡,看了又看,細細揣摸孔明之意。

    心想,明天出兵到底有多大的危險,孔明隻是寫了兇多吉少,意思十分含糊。

    有沒有人能夠确切地預知明天的結果呢?有的。

    彭羕原是劉璋手下的從事,素知張任的用兵之道,還能觀察天文,明日出兵他肯定早已明白兇吉。

    &ldquo兒啊,速将永言先生請至内帳叙話。

    &rdquo 劉封出了寝帳到後營,後營的手下告訴他,彭羕剛才冼完了澡,卷了一張草席到前營去了。

    劉封趕到前營,前營的弟兄說沒有看見他從這兒走過。

    劉封走遍了整座大營,可連彭羕的影子都沒看見,反而累得滿身大汗。

    隻得回到寝帳,&ldquo父皇,孩兒四處尋找,未見彭先生。

    弟兄們見他送季常大夫走後,回到後營洗了個澡,卷了張席,不知上哪兒去了。

    &rdquo 劉備聽到這個話,越覺苗頭不對,大有大禍臨頭之感。

    心想,連西川大能人也卷席而去,看來明天要全軍覆沒了!劉備倒并不是為自己性命在考慮,而是為了漢業在擔憂。

    因此,晚飯也沒吃,覺也沒睡。

    小兵點了燈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