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諸葛亮傳書阻漢軍 龐士元論兵奪川地
關燈
小
中
大
厚的一疊信,将前後連貫起來一想,不禁神色大變,說道:&ldquo堂上衆位,蜀中主公來信,從葭蔭關經涪關、綿竹進取成都。
本軍師預測,七夕節不利于龐軍師。
待亮立即修書進川,請主公與龐軍師這一日不宜進兵,進則有妨。
&rdquo 孔明的性格一向是含而不露,現在出現這種神态,衆文武都吃了一驚:看來七月初七肯定有重大的事情發生,否則兵家相争,小勝小敗是家常之事,而且龐統也是位軍師,這種小事根本用不着孔明操心,何必要他心急火燎,命人千裡迢迢地趕去送信呢? 那末諸葛亮是怎樣知道七月初七對龐統不利呢?他從信上看出,劉備用中策,是同龐統争執一番後才定論的。
說明龐統的主見是用上策,這條計策是走陰平道,直取成都。
而陰平道上祟嶺起伏,人迹罕到,走此道必先開鑿道路,龐統恰恰看作上策。
由此可見,龐統喜歡冒險,貪走小路,好大喜功。
這是第一點。
由第一點就可以推斷出第二點,用了中策之後,涪關首當其沖,一攻即破,從涪關到雒城有兩條路,其中有一條是落鳳坡。
龐統的上策廢除後,這條小路他定走無疑,犯的同前一條一樣的錯誤。
那個時候,他已官複原職,大權在握,又取了涪關,不由得劉備不從。
第三點,涪關外劉備宴請劉璋赴會。
龐統命魏延當席舞劍,欲刺殺劉璋。
不料被西川大都督張任識破計謀,畫虎不成反類犬,弄得不歡而散。
可見張任也很善于用兵,對龐統的脈絡摸得很準。
第四點,劉備從寫信之日開始啟程,到達涪關約在六月初頭,涪關一、二天之内就可以破關而進,張任必與龐統相持。
也就是說,從涪關進攻雒城恰在七月初七之日。
在近代過七月初七節,最多看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之類的神話戲,或者寫一點抒發幽情、思戀情人的詩賦。
而在後漢時代,七巧節是一年中重大節日之一,皇帝要大會群臣,出征在外的主帥要犒賞三軍,停戰一天,暢飲終日。
龐統就必定會乘這個機會進兵雒城,以為張任沒有提防。
而這一天,張任肯定在落鳳坡四面設伏,等待龐統去中計。
第五點,龐統一心要先殺死張任,再攻取成都,可恰恰往張任的圈中鑽。
諸葛亮從這幾方面一分析,就斷定龐統有不測之禍。
孔明對着案上的信愣了一會:倘然龐統出了事,劉備就會被川軍困住,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我諸葛亮沒有本領在一兩天中去解圍。
孔明鋪紙提筆在手,好象這支筆有千斤之重,難以落下。
心想,怎麼落筆呢?我若直言相告,龐統要疑心我在奪他的功勞;不寫明白,龐統又有危險。
這個信真難寫啊,既要簡短,又要使劉備對我的意思一目了然。
孔明放下筆來,看着兩旁的文武又苦思冥想起來。
忽兒眼前一亮,轉出了一個念頭來:上至劉備,下至百姓,都知道我懂得天文,以為我能呼風喚雨,鳴雷走電。
其實,天文是一種很深邃的學問,懂得了它,各種變化的氣候都可以從天上看出來。
但是,行軍打仗是人世間的事,天上根本不存在,怎麼看得出呢?既然他們都是這麼想,那我就利用這一點,去提醒劉備,說服龐統。
孔明再三斟酌,寫成一書,略雲: 亮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于雒城之分:七夕進兵,主将帥身上多兇少吉。
切宜謹慎。
這封信上的意思主要在末尾幾句上,就是暗示劉備在七月初七不能進兵。
倘然進兵,主、将、帥就兇多吉少。
要是劉備和大将不利,孔明不必這麼兜圈子,隻管直言相告,就是因為龐統不利,所以隻能在文字上婉轉一些。
孔明寫好信,開完封,重新看了一遍,估計劉備一定會明白,這才舒了口氣,信寫好了,派誰送去呢?孔明想,這裡的大将都有重任在肩,一個都離不開,隻有遣文人去了。
對文班中一望,少得可憐。
老大夫伊籍年紀太大,千裡蜀道,體力不支,當時說來老不入川。
不是說老人不能入川,而是年老的人會死在路上。
孫乾、簡雍、糜竺馬上的功夫還不錯,但長途跋涉也吃不消。
隻有馬良,不但馬上功夫好,而且年紀最輕,打一個來回還不要緊。
喚道:&ldquo季常聽令!&rdquo &ldquo下官馬良在。
&rdquo &ldquo亮預料龐士元定取西蜀涪關,付爾書信一封,經白帝城進川,立即趕奔涪關。
七月初一至初三,有夏雨三天,打點雨具,冒雨趕路。
限爾七月初六趕到,其功非小;初七趕到,功過相抵;初八趕到,非但無功,而且有罪。
切記!&rdquo 馬良一聽孔明的口氣,知道此番進川送信責任重大。
心想,軍師已算定我在這幾天内趕到涪關,看來問題不大,我隻要在路上抓緊些,甯可提前趕到。
其實,孔明是按照平時送信的速度趕路來計算的,一般總歸是日行夜宿。
隻要馬良不遊山玩水,初六肯定能趕到。
如果初八趕到,兵都敗了,人也死了,還有什麼意思呢!馬良将信在懷中藏好,回到府第,輕裝紮束,帶了雨具,騎了馬飛奔西川而去。
七月初一,趕到白帝城,果然電閃雷鳴,一場大雨。
馬良身披油卷鬥篷,冒雨趕路,不敢耽擱。
此話姑且不提。
孔明差去馬良之後,立即命總巡哨馬谡四處傳令荊襄九郡的守關大将在七月初七這一日全部到荊州,慶賞七巧節,準備提兵進川。
卻說劉備和龐統帶領大隊,六月初十已抵涪關城外,安營紮寨。
君臣兩騎馬到營前察看,龐統說:&ldquo主公,本軍師計取涪關,先斬楊懷、高沛,再進取雒城可好?&rdquo 劉備想,蜀中大将都有一技之長,等我取了西川,仍舊要用他們。
照你這種做法,西川打平,川中大将都殺光,靠我手下這幾員大将,怎麼可以和曹操抗衡呢?而且張任手下的大将都是年輕力壯的,殺死他們實在可惜。
便說道:&ldquo龐軍師,若然取了關廂,切不可妄施殺戮,日後仍可命其鎮守關隘。
&rdquo &ldquo主公,川中之将皆是張任的心腹,豈肯歸降?留下守關,更是遺禍于世,後患無窮!&rdquo 劉備想,人心都是肉做的,收服大将除了要用一點手段之外,還得以理服人。
你要是一到就殺,西川大将即使見你怕,也不敢投降了。
說道:&ldquo龐軍師,依備看來,川将雖與我作對,備仍以恩德為重。
能降即收;不降者,也至少擒縱三番,使其無顔于世,自刎而亡,何必我等動手?&rdquo 劉備的意思是,能夠捉放他們三次,我們就做到了仁至義盡,我料楊懷、高沛也肯回心轉意了。
即使他們不肯降,也讓他們留着,讓孔明進川後再将他們收服。
因為捉了放,放了捉,我再重施厚恩,任憑他們心如磐石,也會軟下來。
哪裡知道,龐統對劉備的一片好意完全理會錯了。
他以為劉備在掂他的斤兩。
非但要捉放三次,而且還要他們自殺,這不是每個主将都做得到的。
龐統想,劉備啊,你一直看輕我,好象隻有孔明最有辦法。
那就請你拭目以待,我就按照你的說法,擒放他們三次,再叫他們自盡,到時候看你怎麼個說話! 正是:猛虎擒來似牢羊,惡狼縱去如家犬。
欲知龐統如何用計取關,且看下回分解。
本軍師預測,七夕節不利于龐軍師。
待亮立即修書進川,請主公與龐軍師這一日不宜進兵,進則有妨。
&rdquo 孔明的性格一向是含而不露,現在出現這種神态,衆文武都吃了一驚:看來七月初七肯定有重大的事情發生,否則兵家相争,小勝小敗是家常之事,而且龐統也是位軍師,這種小事根本用不着孔明操心,何必要他心急火燎,命人千裡迢迢地趕去送信呢? 那末諸葛亮是怎樣知道七月初七對龐統不利呢?他從信上看出,劉備用中策,是同龐統争執一番後才定論的。
說明龐統的主見是用上策,這條計策是走陰平道,直取成都。
而陰平道上祟嶺起伏,人迹罕到,走此道必先開鑿道路,龐統恰恰看作上策。
由此可見,龐統喜歡冒險,貪走小路,好大喜功。
這是第一點。
由第一點就可以推斷出第二點,用了中策之後,涪關首當其沖,一攻即破,從涪關到雒城有兩條路,其中有一條是落鳳坡。
龐統的上策廢除後,這條小路他定走無疑,犯的同前一條一樣的錯誤。
那個時候,他已官複原職,大權在握,又取了涪關,不由得劉備不從。
第三點,涪關外劉備宴請劉璋赴會。
龐統命魏延當席舞劍,欲刺殺劉璋。
不料被西川大都督張任識破計謀,畫虎不成反類犬,弄得不歡而散。
可見張任也很善于用兵,對龐統的脈絡摸得很準。
第四點,劉備從寫信之日開始啟程,到達涪關約在六月初頭,涪關一、二天之内就可以破關而進,張任必與龐統相持。
也就是說,從涪關進攻雒城恰在七月初七之日。
在近代過七月初七節,最多看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之類的神話戲,或者寫一點抒發幽情、思戀情人的詩賦。
而在後漢時代,七巧節是一年中重大節日之一,皇帝要大會群臣,出征在外的主帥要犒賞三軍,停戰一天,暢飲終日。
龐統就必定會乘這個機會進兵雒城,以為張任沒有提防。
而這一天,張任肯定在落鳳坡四面設伏,等待龐統去中計。
第五點,龐統一心要先殺死張任,再攻取成都,可恰恰往張任的圈中鑽。
諸葛亮從這幾方面一分析,就斷定龐統有不測之禍。
孔明對着案上的信愣了一會:倘然龐統出了事,劉備就會被川軍困住,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我諸葛亮沒有本領在一兩天中去解圍。
孔明鋪紙提筆在手,好象這支筆有千斤之重,難以落下。
心想,怎麼落筆呢?我若直言相告,龐統要疑心我在奪他的功勞;不寫明白,龐統又有危險。
這個信真難寫啊,既要簡短,又要使劉備對我的意思一目了然。
孔明放下筆來,看着兩旁的文武又苦思冥想起來。
忽兒眼前一亮,轉出了一個念頭來:上至劉備,下至百姓,都知道我懂得天文,以為我能呼風喚雨,鳴雷走電。
其實,天文是一種很深邃的學問,懂得了它,各種變化的氣候都可以從天上看出來。
但是,行軍打仗是人世間的事,天上根本不存在,怎麼看得出呢?既然他們都是這麼想,那我就利用這一點,去提醒劉備,說服龐統。
孔明再三斟酌,寫成一書,略雲: 亮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于雒城之分:七夕進兵,主将帥身上多兇少吉。
切宜謹慎。
這封信上的意思主要在末尾幾句上,就是暗示劉備在七月初七不能進兵。
倘然進兵,主、将、帥就兇多吉少。
要是劉備和大将不利,孔明不必這麼兜圈子,隻管直言相告,就是因為龐統不利,所以隻能在文字上婉轉一些。
孔明寫好信,開完封,重新看了一遍,估計劉備一定會明白,這才舒了口氣,信寫好了,派誰送去呢?孔明想,這裡的大将都有重任在肩,一個都離不開,隻有遣文人去了。
對文班中一望,少得可憐。
老大夫伊籍年紀太大,千裡蜀道,體力不支,當時說來老不入川。
不是說老人不能入川,而是年老的人會死在路上。
孫乾、簡雍、糜竺馬上的功夫還不錯,但長途跋涉也吃不消。
隻有馬良,不但馬上功夫好,而且年紀最輕,打一個來回還不要緊。
喚道:&ldquo季常聽令!&rdquo &ldquo下官馬良在。
&rdquo &ldquo亮預料龐士元定取西蜀涪關,付爾書信一封,經白帝城進川,立即趕奔涪關。
七月初一至初三,有夏雨三天,打點雨具,冒雨趕路。
限爾七月初六趕到,其功非小;初七趕到,功過相抵;初八趕到,非但無功,而且有罪。
切記!&rdquo 馬良一聽孔明的口氣,知道此番進川送信責任重大。
心想,軍師已算定我在這幾天内趕到涪關,看來問題不大,我隻要在路上抓緊些,甯可提前趕到。
其實,孔明是按照平時送信的速度趕路來計算的,一般總歸是日行夜宿。
隻要馬良不遊山玩水,初六肯定能趕到。
如果初八趕到,兵都敗了,人也死了,還有什麼意思呢!馬良将信在懷中藏好,回到府第,輕裝紮束,帶了雨具,騎了馬飛奔西川而去。
七月初一,趕到白帝城,果然電閃雷鳴,一場大雨。
馬良身披油卷鬥篷,冒雨趕路,不敢耽擱。
此話姑且不提。
孔明差去馬良之後,立即命總巡哨馬谡四處傳令荊襄九郡的守關大将在七月初七這一日全部到荊州,慶賞七巧節,準備提兵進川。
卻說劉備和龐統帶領大隊,六月初十已抵涪關城外,安營紮寨。
君臣兩騎馬到營前察看,龐統說:&ldquo主公,本軍師計取涪關,先斬楊懷、高沛,再進取雒城可好?&rdquo 劉備想,蜀中大将都有一技之長,等我取了西川,仍舊要用他們。
照你這種做法,西川打平,川中大将都殺光,靠我手下這幾員大将,怎麼可以和曹操抗衡呢?而且張任手下的大将都是年輕力壯的,殺死他們實在可惜。
便說道:&ldquo龐軍師,若然取了關廂,切不可妄施殺戮,日後仍可命其鎮守關隘。
&rdquo &ldquo主公,川中之将皆是張任的心腹,豈肯歸降?留下守關,更是遺禍于世,後患無窮!&rdquo 劉備想,人心都是肉做的,收服大将除了要用一點手段之外,還得以理服人。
你要是一到就殺,西川大将即使見你怕,也不敢投降了。
說道:&ldquo龐軍師,依備看來,川将雖與我作對,備仍以恩德為重。
能降即收;不降者,也至少擒縱三番,使其無顔于世,自刎而亡,何必我等動手?&rdquo 劉備的意思是,能夠捉放他們三次,我們就做到了仁至義盡,我料楊懷、高沛也肯回心轉意了。
即使他們不肯降,也讓他們留着,讓孔明進川後再将他們收服。
因為捉了放,放了捉,我再重施厚恩,任憑他們心如磐石,也會軟下來。
哪裡知道,龐統對劉備的一片好意完全理會錯了。
他以為劉備在掂他的斤兩。
非但要捉放三次,而且還要他們自殺,這不是每個主将都做得到的。
龐統想,劉備啊,你一直看輕我,好象隻有孔明最有辦法。
那就請你拭目以待,我就按照你的說法,擒放他們三次,再叫他們自盡,到時候看你怎麼個說話! 正是:猛虎擒來似牢羊,惡狼縱去如家犬。
欲知龐統如何用計取關,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