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諸葛亮傳書阻漢軍 龐士元論兵奪川地
關燈
小
中
大
看來,上計太強,下策嫌弱,中策最是妥當。
先生意下如何?&rdquo &ldquo貧道以為上策最宜。
&rdquo &ldquo備以中策為上。
&rdquo 君臣兩個為了上、中二策,争執不下,最後龐統隻得讓步。
心想,你說中策,我就依你。
盡管在時間上慢一點,但先把西川外圍一帶的緊要關隘攻下來,即使一年、二年打不下成都,還有退路可走。
再說,軍師之職未複,也隻能由劉備作主。
龐統說&ldquo既然主公以中策為上,貧道不複多言。
然此事宜速,早日拜将領兵前往。
&rdquo隐隐然:别忘了登台拜将的事情。
三天過後,正是黃道吉日。
劉備聚集文武将士到校場,請龐統登台受印。
說不上龐統在劉備手下威望最高,但現在取川卻也少不了他,這也是五萬将士的願望。
當然,今日的儀仗并沒有象諸葛亮登台拜将那種隆重大典之禮,但場面也不小,四周插滿刀槍旗幡,人頭濟濟。
在校場最中央的一杆大旗上大書:&ldquo大漢副軍師、襄陽龐&rdquo等字。
劉備宣布之後,軍樂喧天,衆軍起舞,喜氣洋洋。
龐統接過印信,在演武廳中間坐定,受文武的參見,點印過後,各自歸班聽令。
忽有手下來報:&ldquo荊州來人求見!&rdquo 校場外面飛馬趕來一人,穿過人群,直抵演武廳下馬。
龐統一聲吩咐:&ldquo傳見!&rdquo 來人奔上将台,上前見過龐統、劉備。
說道:&ldquo小人奉孔明軍師之命來見皇叔和龐軍師。
有書信在此。
&rdquo 龐統接過書信,拆開一看,上面寫了不少事情,最感興趣的是&ldquo截江奪鬥&rdquo一節。
龐統看完,哈哈大笑:劉備啊,你一直說孔明怎樣能幹,看看吧,身為一個軍師,連一個小孩都看不牢,三分天下差點被他斷送。
劉備見有孔明書信到此,見物如見人,一陣高興。
忽見龐統狂笑,大有幸災樂禍之意,不禁擔起心來:莫非荊州失守,九郡遭災?忙從龐統手中接過書信,看一個仔細,這才知道荊州發生了這麼一樁大事。
不過劉備并不以為這是孔明的失誤,心想,幸得孔明駐守荊州,阿鬥還能奪回。
要是換了别人在荊州,隻怕九郡都保不牢了。
劉備命來人立即趕回荊州,随後便有複信給軍師,手下退出校場。
龐統傳令軍士回營,文武同往大堂。
回到衙門,劉備沉思道:孔明一年的事情不少,都向我禀明了。
我在這裡也不是風平浪靜,也應該把這裡的一切詳詳細細地告訴孔明,讓他心裡有個數。
龐統在旁見劉備一會兒蹙眉,一會兒展顔,暗想,你不必為這封回信過于費心,隻要簡簡單單地寫上個大概就可以了。
反正我在這裡,孔明無法插手。
便說,此信由貧道來寫。
劉備對他看看,搖了搖頭,遂拈筆疾書起來,從涪關二主赴會。
魏延舞劍刺璋未遂,一直寫到龐統複職,上、中、下三策定論,從涪關開始,破雒城,攻綿竹,繞青城,渡嘉陵,取成都,一條大道平西川&hellip&hellip每件事,每個想法,劉備都寫得詳盡明了──幸虧劉備寫得這麼明白,孔明才能推斷出七月初七龐統的不利──劉備寫完擱筆,吹一吹幹墨汁,給龐統看了一遍,然後封口落款。
龐統心想,你何必寫得這樣羅嗦呢,把我複職的事情都寫上去,這不等于告訴孔明,我曾有一段時間被你革職一事?其實,劉備剛才看到龐統對孔明幸災樂禍,故意寫明,讓龐統下一點面子。
龐統見劉備又在動腦筋,知道他在物色送信的人。
心想,送這封信的人一定要有一點功夫。
這裡的傅士仁倒是很适宜,他是一個小人,打仗又不行,留在身旁反而不利,倒不如叫他去,讓孔明去管教他。
正要向劉備舉薦此人,聽得劉備一聲令下:&ldquo傅士仁聽令!&rdquo 傅士仁從旁閃出:&ldquo皇叔在上,小将傅士仁在!&rdquo &ldquo命爾帶了書信趕往荊州,一路之上須要當心。
到了荊州,不必再回,在諸葛軍師帳前聽候差遣。
不得有誤!&rdquo龐統見劉備和他不謀而合,暗中高興。
──君臣兩人雖然在政見上分歧很大,但在具體的事情上,方法還是一緻的。
傅士仁答應一聲&ldquo遵命&rdquo,退出大堂。
傅士仁因為自己有過一段不光彩的事情,在劉備跟前一直戰戰兢兢,提心吊膽。
現在聽說叫他到荊州去,不必再回,如獲大赦。
心想,劉備要打下西川,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可以了結的,也是十分危險的。
有本領的人可以立功揚名,靠我這種功夫,隻有去送死。
荊州-太平,有諸葛亮,還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将,都是當今頭号人物,或許能與這些人中交上一個朋友,不用擔驚受怕,也不會冒死沖鋒,這種美差,我何樂而不為呢?──這個家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真是異想天開。
他也不想想,這班大人物怎麼會和他同道?──傅士仁高高興興地把一封厚厚的書信揣入懷中,打點了一下行裝,辭别了哥哥傅彤,上馬揚鞭而去。
待劉備遣走傅士仁,龐統命傅彤領龐熙手下原班人馬鎮守葭萌關,當即發下将令,五萬人馬連同文人法正、孟達直住涪關進發。
卻說傅士仁離了葭萌關,一路無事。
這一日來到荊州城外,心想,我在西川還有個哥哥照應,未被劉備殺頭。
如今到了荊州,一無親戚,二無朋友,地陌生疏,要想辦法找個有勢力的靠山,以後還能混日子。
&ldquo呔!什麼樣人?&rdquo 傅士仁擡頭一看,來了一班巡哨,馬上是一個巡哨将,耀武揚威。
心想,這位将軍倒很有氣派,必定在城中有點名聲。
就将馬扣住,拱手道:&ldquo馬上大将軍,小将有禮了。
&rdquo 來者不是别人,正是劉備的小舅子糜芳。
他本來是個武将,可是因為武藝實在平常,又因為劉備手下文人少,所以把他排在文班中。
這一次劉備進川,他嫌文人太沒威風,向孔明提出要當武将。
孔明知道他是個吃飯不管事的小人,就答應了他的要求,命他在趙雲手下當一個巡哨将,讓他也有點事做做。
這家夥倚仗着自己是劉備的小舅,每逢巡哨,總是神氣活現。
現在見來人向他行禮,擺足架子,大刺刺地問道:&ldquo來者從何而來,通上名來!&rdquo &ldquo小将叫傅士仁,從西川到此。
奉了劉皇叔、龐軍師之命,求見諸葛軍師,有書信一封呈上。
請教将軍尊姓大名。
&rdquo 糜家兩弟兄雖是同胞,實則千差萬别。
糜竺忠厚敦實,見色不亂,見财不貪,是個大丈夫,滿城軍民見了無不翹手稱好。
可是這個糜芳就不同了,最喜說假話,耍花槍,一天不說假話,好象太陽不會落山,十足是個賴小人。
所以大家都給他一個綽号,叫&ldquo弄錯糜先生&rdquo。
就是說他一天到晚搬弄是非。
現在聽說西川派人送信來,又是個無名小将,要問他的姓名,真是送上門來的好機會,知道别人不明他的底細,出口便成章:&ldquo若問本将軍的名姓,你且聽了,我就是劉皇叔的小舅,糜芳,糜大将軍,想必
先生意下如何?&rdquo &ldquo貧道以為上策最宜。
&rdquo &ldquo備以中策為上。
&rdquo 君臣兩個為了上、中二策,争執不下,最後龐統隻得讓步。
心想,你說中策,我就依你。
盡管在時間上慢一點,但先把西川外圍一帶的緊要關隘攻下來,即使一年、二年打不下成都,還有退路可走。
再說,軍師之職未複,也隻能由劉備作主。
龐統說&ldquo既然主公以中策為上,貧道不複多言。
然此事宜速,早日拜将領兵前往。
&rdquo隐隐然:别忘了登台拜将的事情。
三天過後,正是黃道吉日。
劉備聚集文武将士到校場,請龐統登台受印。
說不上龐統在劉備手下威望最高,但現在取川卻也少不了他,這也是五萬将士的願望。
當然,今日的儀仗并沒有象諸葛亮登台拜将那種隆重大典之禮,但場面也不小,四周插滿刀槍旗幡,人頭濟濟。
在校場最中央的一杆大旗上大書:&ldquo大漢副軍師、襄陽龐&rdquo等字。
劉備宣布之後,軍樂喧天,衆軍起舞,喜氣洋洋。
龐統接過印信,在演武廳中間坐定,受文武的參見,點印過後,各自歸班聽令。
忽有手下來報:&ldquo荊州來人求見!&rdquo 校場外面飛馬趕來一人,穿過人群,直抵演武廳下馬。
龐統一聲吩咐:&ldquo傳見!&rdquo 來人奔上将台,上前見過龐統、劉備。
說道:&ldquo小人奉孔明軍師之命來見皇叔和龐軍師。
有書信在此。
&rdquo 龐統接過書信,拆開一看,上面寫了不少事情,最感興趣的是&ldquo截江奪鬥&rdquo一節。
龐統看完,哈哈大笑:劉備啊,你一直說孔明怎樣能幹,看看吧,身為一個軍師,連一個小孩都看不牢,三分天下差點被他斷送。
劉備見有孔明書信到此,見物如見人,一陣高興。
忽見龐統狂笑,大有幸災樂禍之意,不禁擔起心來:莫非荊州失守,九郡遭災?忙從龐統手中接過書信,看一個仔細,這才知道荊州發生了這麼一樁大事。
不過劉備并不以為這是孔明的失誤,心想,幸得孔明駐守荊州,阿鬥還能奪回。
要是換了别人在荊州,隻怕九郡都保不牢了。
劉備命來人立即趕回荊州,随後便有複信給軍師,手下退出校場。
龐統傳令軍士回營,文武同往大堂。
回到衙門,劉備沉思道:孔明一年的事情不少,都向我禀明了。
我在這裡也不是風平浪靜,也應該把這裡的一切詳詳細細地告訴孔明,讓他心裡有個數。
龐統在旁見劉備一會兒蹙眉,一會兒展顔,暗想,你不必為這封回信過于費心,隻要簡簡單單地寫上個大概就可以了。
反正我在這裡,孔明無法插手。
便說,此信由貧道來寫。
劉備對他看看,搖了搖頭,遂拈筆疾書起來,從涪關二主赴會。
魏延舞劍刺璋未遂,一直寫到龐統複職,上、中、下三策定論,從涪關開始,破雒城,攻綿竹,繞青城,渡嘉陵,取成都,一條大道平西川&hellip&hellip每件事,每個想法,劉備都寫得詳盡明了──幸虧劉備寫得這麼明白,孔明才能推斷出七月初七龐統的不利──劉備寫完擱筆,吹一吹幹墨汁,給龐統看了一遍,然後封口落款。
龐統心想,你何必寫得這樣羅嗦呢,把我複職的事情都寫上去,這不等于告訴孔明,我曾有一段時間被你革職一事?其實,劉備剛才看到龐統對孔明幸災樂禍,故意寫明,讓龐統下一點面子。
龐統見劉備又在動腦筋,知道他在物色送信的人。
心想,送這封信的人一定要有一點功夫。
這裡的傅士仁倒是很适宜,他是一個小人,打仗又不行,留在身旁反而不利,倒不如叫他去,讓孔明去管教他。
正要向劉備舉薦此人,聽得劉備一聲令下:&ldquo傅士仁聽令!&rdquo 傅士仁從旁閃出:&ldquo皇叔在上,小将傅士仁在!&rdquo &ldquo命爾帶了書信趕往荊州,一路之上須要當心。
到了荊州,不必再回,在諸葛軍師帳前聽候差遣。
不得有誤!&rdquo龐統見劉備和他不謀而合,暗中高興。
──君臣兩人雖然在政見上分歧很大,但在具體的事情上,方法還是一緻的。
傅士仁答應一聲&ldquo遵命&rdquo,退出大堂。
傅士仁因為自己有過一段不光彩的事情,在劉備跟前一直戰戰兢兢,提心吊膽。
現在聽說叫他到荊州去,不必再回,如獲大赦。
心想,劉備要打下西川,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可以了結的,也是十分危險的。
有本領的人可以立功揚名,靠我這種功夫,隻有去送死。
荊州-太平,有諸葛亮,還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将,都是當今頭号人物,或許能與這些人中交上一個朋友,不用擔驚受怕,也不會冒死沖鋒,這種美差,我何樂而不為呢?──這個家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真是異想天開。
他也不想想,這班大人物怎麼會和他同道?──傅士仁高高興興地把一封厚厚的書信揣入懷中,打點了一下行裝,辭别了哥哥傅彤,上馬揚鞭而去。
待劉備遣走傅士仁,龐統命傅彤領龐熙手下原班人馬鎮守葭萌關,當即發下将令,五萬人馬連同文人法正、孟達直住涪關進發。
卻說傅士仁離了葭萌關,一路無事。
這一日來到荊州城外,心想,我在西川還有個哥哥照應,未被劉備殺頭。
如今到了荊州,一無親戚,二無朋友,地陌生疏,要想辦法找個有勢力的靠山,以後還能混日子。
&ldquo呔!什麼樣人?&rdquo 傅士仁擡頭一看,來了一班巡哨,馬上是一個巡哨将,耀武揚威。
心想,這位将軍倒很有氣派,必定在城中有點名聲。
就将馬扣住,拱手道:&ldquo馬上大将軍,小将有禮了。
&rdquo 來者不是别人,正是劉備的小舅子糜芳。
他本來是個武将,可是因為武藝實在平常,又因為劉備手下文人少,所以把他排在文班中。
這一次劉備進川,他嫌文人太沒威風,向孔明提出要當武将。
孔明知道他是個吃飯不管事的小人,就答應了他的要求,命他在趙雲手下當一個巡哨将,讓他也有點事做做。
這家夥倚仗着自己是劉備的小舅,每逢巡哨,總是神氣活現。
現在見來人向他行禮,擺足架子,大刺刺地問道:&ldquo來者從何而來,通上名來!&rdquo &ldquo小将叫傅士仁,從西川到此。
奉了劉皇叔、龐軍師之命,求見諸葛軍師,有書信一封呈上。
請教将軍尊姓大名。
&rdquo 糜家兩弟兄雖是同胞,實則千差萬别。
糜竺忠厚敦實,見色不亂,見财不貪,是個大丈夫,滿城軍民見了無不翹手稱好。
可是這個糜芳就不同了,最喜說假話,耍花槍,一天不說假話,好象太陽不會落山,十足是個賴小人。
所以大家都給他一個綽号,叫&ldquo弄錯糜先生&rdquo。
就是說他一天到晚搬弄是非。
現在聽說西川派人送信來,又是個無名小将,要問他的姓名,真是送上門來的好機會,知道别人不明他的底細,出口便成章:&ldquo若問本将軍的名姓,你且聽了,我就是劉皇叔的小舅,糜芳,糜大将軍,想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