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諸葛亮傳書阻漢軍 龐士元論兵奪川地

關燈
我已早有提防。

    千日毒不如一日毒,西川早晚要奪取,不如趁這個當日來一個快刀斬亂麻。

    我到此西川,已将一年,再不下手,到何日才能平定西川呢!劉備拍案而起,将手中書信扯得粉碎,朝面前的吳懿擲去,用手指着他說:&ldquo吳将軍聽了,劉備自去年提兵助川至今已有一載,所攜糧草耗之一空。

    本當遣人荊州催糧,何奈蜀道難行,路途艱辛。

    如今大功已成,葭萌平定,欲思整頓軍馬,班師返程。

    豈料軍中無糧,人心難平,隻得向爾主暫借十萬石大糧,以度饑荒。

    隻道劉璋深明大義,想不到竟是這般吝啬欺心。

    些些糧食,怎能救我五萬軍兵!請将軍回歸成都将實情告禀,劉備速即收兵回轉荊州,三萬大糧權資路上之需,代為辭謝,後會有期!&rdquo 吳懿聽完這番說話,已經明白劉備必不肯就此罷兵,而是把這些大糧當作攻打西川的本錢。

    隻得裝作不懂,連連點頭稱是,向劉備告辭退出。

    吳懿帶了弟兄,一路上快馬加鞭,趕回成都将劉備的情況向張任報禀。

    張任命吳懿再往涪關,告訴楊懷、高沛二人,劉備回轉荊州是假,攻伐涪關是真,要他們緊守關廂,大隊随後便到。

    吳懿重新回出成都,馬不停蹄,直奔涪關而去。

    其實,等到吳懿趕到,涪關已經被劉備奪下,楊、高二将已死。

    因為從葭萌關到成都,再從成都到涪關,正好跑了個三角形,而劉備從葭萌關直取涪關,隻有他的一半路。

     吳懿一走,劉備立即帶了劉封、關平二人捧了一方軍師的印信,來到龐統的公館。

    龐統見自己的預料不準,回到公館歎息。

    聽得劉備到此,以為是來找他岔子的,誠惶誠恐地将劉備迎到裡面,分别坐定,兩位公子站立兩邊。

     &ldquo龐先生神機妙算,劉璋果然不肯如數發糧,隻解到三萬。

    如今正值進兵之時,備到此一來請先生受領軍師印信,二則商議取川之策。

    &rdquo說着,從劉封手中取出方印,往龐統這邊送來。

     龐統聽說劉璋已命人送來三萬石大糧,心中稍安。

    暗想,我料定張任不肯發糧,你這麼做不過多此一舉而已。

    你今日要我接此印信,沒有這麼便當。

    要我做就送上,不要我做就收去,也太看輕人了。

    當年你手下兵不滿千,将不過十,尚且對諸葛亮要登台拜将。

    現在有了這許多人馬,把我随意褒貶,這種軍師有什麼味道。

    答道:&ldquo貧道無能,難從主命。

    請皇叔另選大才。

    &rdquo 劉備想,撤了你的軍師之職,是為了使你受些教訓,以後做事要謹慎些。

    一個主帥的一舉一動,直接關系到全軍的存亡。

    你要是能象孔明那樣穩重,我劉備遷就點你也不在乎此。

    說道:&ldquo先生既不肯受,來日劉備在校場聚集五萬将士,登台拜将,以為如何?&rdquo 龐統想,這才還象點樣子。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登台拜将可以約束三軍,還可以自勉。

    應該這樣做,應道:&ldquo此事由主公斟酌便了。

    &rdquo 劉備見他同意了,也就不再說下去。

    略一思索,問:&ldquo先生,劉璋不念弟兄之情,聽信張任之言,備欲進取成都,先生有何妙策?&rdquo &ldquo貧道早已思得上、中、下三計在此。

    &rdquo孔明可算厲害,在你眼中無人可及,隻不過獻一條計。

    我龐統并不須多想,一獻就是三條,還能讓你有選擇的餘地。

     劉備想,能有三計,必有優劣。

    孔明每定一計必使成功,你這三條計中未必能必勝劉璋。

    且聽你說了再作定論。

    &ldquo願問先生上策。

    &rdquo &ldquo上策麼&hellip&hellip&rdquo龐統嘴裡叨念着&ldquo上策麼&rdquo、&ldquo上策麼&rdquo,兩手在左右袖中、渾身上下摸個不停,忽又站起身來走進寝室。

     劉備見他連說了幾個上策,失魂落魄似地走到裡面去。

    心想,大概計策寫在紙上,忘了帶來。

     其實,他在尋找地理圖本。

    因為要奪取西川五十四州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的,所以要指着地圖解釋。

    頃刻,隻見龐統捧着圖本出來把它住桌上一推,說道:&ldquo主公,此圖并非全圖。

    &rdquo 劉備心想,明明上面寫的是全圖,怎麼會有缺呢?問:&ldquo先生,何出此言?&rdquo 龐統對西川的地理不比孔明知道的少,他得到叔叔龐德公的精心傳授,因此,沒有這本地圖,龐統也能了如指掌。

    便說:&ldquo主公聽了。

    從雒城通往成都有一條七百餘裡的陰平道,此道有名而無路,皆是崇山峻嶺,若走此道,要鑿山開嶺,甚是艱難。

    再則,涪關到雒城有兩條路可走,大道叫鳳鳴坡,小路貧道已忘其路名,這本圖上各處皆有,唯缺陰平道及其雒城北門外的小路,故而貧道敢說并非全圖。

    &rdquo &ldquo噢,原來如此!若有陰平道、鳳鳴坡,先生便怎樣?&rdquo &ldquo貧道則從雒城進兵,經陰平道,直抵成都,人不知,鬼不覺。

    張松在城中必為内應,黑夜獻城。

    主公得了成都,五十四州豈非全在掌握之中!此乃上策。

    &rdquo 劉備想,嘴上說起來是很容易,但這條陰平道如此險惡,還要開山,還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成都啊!再說,張任見我們不走别的道路,當然也會料到,要是把山路阻塞,恐怕再也回不出來。

    或許走這條路要快一些,但不穩。

    &ldquo請問先生,何謂中策?&rdquo &ldquo主公引兵直插涪關,克雒城,攻綿竹,奪了諸關再繞青城山,渡嘉陵江,再取成都。

    雖則路遠一點,卻是一條大道到底。

    此乃中策。

    &rdquo 劉備對圖本上一看,繞一座青城山要多走不少路,但覺得走大道要比小道安全得多。

    心裡已默默地贊同這一條計策了。

     &ldquo請問這下策&hellip&hellip&rdquo 一般能同時用計策的,就是要别人通過各種比較,選出最佳方案,從而制定下來。

    稱到是策,當然有弊有利;有的弊少利多,而也有的弊多利少。

    在今天這樁事上,三條計中也不排除回轉荊州這一策。

    把收兵回荊州作為下策,可以激起劉備奪取西川的迫切之心。

    而劉備還以為龐統的三策都是進取西川的,所以還要打破砂鍋問(紊)到底。

     龐統是個直性子,說完了上、中二策,以為劉備已經完全明白,可以在這二策中選取一策。

    不料被劉備這一問,心裡大不高興;從葭萌關出發攻打成都,隻有這麼兩條路是最有利的。

    再要我說第三策,除非飛進成都。

    龐統瞪着眼睛說:&ldquo下策麼&hellip&hellip&rdquo &ldquo是啊,請教下策。

    &rdquo &ldquo主公領兵經涪關,過宜都道&hellip&hellip&rdquo &ldquo往哪裡而去?&rdquo &ldquo回轉荊州!&rdquo 劉備這才明白,龐統的三計實際上隻有在上、中二計上考慮,回到了荊州,再來取西川就更難了。

    沉吟片刻,說道:&ldquo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