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劉皇叔七将掃陽平 黃将軍一箭定葭萌

關燈
第十三回劉皇叔七将掃陽平 黃将軍一箭定葭萌 當時一聲水響,吓壞了滿船吳兵,驚呆了黑、白兩将。

    趙雲對江中一看,隻見水花四濺,不見人影,心亂如麻。

    忽聽艙中又傳來一聲啼哭:&ldquo呃呀──&rdquo這才知道主母安然無恙。

     張飛聽得面前的哭聲,擡頭一看,孫夫人并沒有投江,仍然端坐在那裡,隻不過臉上又多了幾條新的淚痕,不覺笑了起來。

    心想,嫂嫂說了一句怨言,我就當真了。

    她怎麼會投江呢,還急着去吳中探母呢!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吳兵見張飛一上船就打死了周善,無不膽顫心驚,都往船頭上逃。

    船左的逃往船右,船右的跳到船左,官船一會兒向左倒,一會兒又向右傾,五百來個人擁擠不堪。

    船艄上的死屍倒在船舷上,被他們這一陣搖晃,就在孫夫人叫投江的當口,有人腳下一絆,将屍體翻入了長江,滿船的人都以為是孫夫人死了,所以一片喧鬧。

     趙雲想,快點走吧。

    再不走,東吳就有人來接應,又會弄得厮殺一場。

    喊道:&ldquo翼德将軍,主母船上,休得胡鬧。

    我等回去吧!&rdquo 張飛也覺得在船上無趣,對孫夫人道:&ldquo嫂嫂,恕老張不送,請早去早回。

    告退了。

    &rdquo說罷,象逃難一樣轉身奔出了艙門,與趙雲-起跳到小船上,返航回去不提。

     張飛和趙雲一走,手下立即把艙中的腦袋拿了出去,打掃幹淨以後,複歸平靜。

    行不多遠,呂蒙大隊已迎了上來。

     原來,呂蒙早已領了許多戰船在離浔陽江不遠等候。

    等了足足一天,不見賈華來報,以為官船還未出來。

    後來見大營上排出無數船隻,料到官船已來,立即趕來,已經晚了一步。

    得訊小主劉禅已被趙雲奪去,周善被張飛打死,歎息不已。

    呂蒙請郡主換了一隻官船,直送南徐,自己帶了戰船回歸陸口。

     孫夫人一到娘家,先往内宮去見病危的娘親。

    不料見國太穩坐宮中,正與侍婢們說笑,臉上沒-點病容,雖然比以前消瘦了一點,可精神并不減當年。

    覺得很不對頭,完全明白這是孫權使的陰謀。

    一陣悲傷,熱淚盈眶。

    上前道:&ldquo母後,孩兒拜見!&rdquo 國太自從嫁了女兒,身伴寂寞,朝思暮想。

    除了與喬玄說說話,同丫環打打趣以外,一靜下來就想女兒,有時還要責怪幾句:你有了夫家,理應好好侍奉劉備。

    可是一去一年多,家信沒一封,人也不回來,是何道理?難道說兄妹不睦連母親也不認了?今日正與丫環們說得高興,忽見女兒跪在面前,驚喜萬分,摟抱着又是親吻,又是流淚。

    &ldquo想煞老身也!我兒怎樣回來的?&rdquo 孫夫人想,我怎樣會回來,隻有兄長孫權最清楚,他說你病重如山,命危旦夕,所以我不顧一切地來見你。

    想不到平日裡如此孝順的哥哥,竟會這樣惡毒地詛咒娘親,說明他一向假仁假義。

    尤其他把我這個妹妹不當人,為了一個小小的荊州,弄得我象個皮球,被他踢來踢去地糟蹋。

    娘親至今還蒙在鼓裡,當他是個好兒子呢!既然娘親并不知道這件事,那我就不必去提起了。

    一講出來,母親真的氣死了,我更沒人愛惜了。

    反正我本來也一直想念着娘親,隻要大家太太平平,也就滿足了,至于那件事就隻當它沒有算了。

    所以孫夫人強作笑臉說:&ldquo母後,孩兒到了荊州事事如意,隻是思念母後。

    如今驸馬進川去了,孩兒特地回轉吳中侍奉娘親。

    &rdquo 這幾句話一說,又把國太喜得老淚縱橫而下。

    遂命手下張宴,為郡主洗塵。

     孫權聽得妹妹已到家中,并沒帶來劉禅,就好比猴子撿了一塊姜,得到了也不高興,抛掉不舍得,終究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是劉家的人了。

    聞得國太傳喚為妹妹洗塵,不得不去。

    心思盤算道:郡主與我雖然已成冤家,但她也是個孝女,不會盡情披露真情。

    既然回來了,就不讓她再去荊州。

    即使得不到荊州,也不叫他們夫妻歡聚。

    到内宮,見過妹子之後,略飲了幾杯酒,推托有事,便走了。

    這裡母女兩人暢叙離别之情,直至席散,各自回房歇息。

    孫夫人靜下心來一想,趙雲的說話千真萬确,孫權要我把公子劉禅帶來,的确是為了荊州。

    暗底下感激趙雲。

    要是絕了劉備的一脈香煙,叫我如何對得起劉備!孫夫人隻得在宮中終日與國太作伴,夜深人靜時偷偷流淚,想念遠在西川的丈夫。

    時間一長,思慕更切,歸心似箭,天天盼望劉備來接她回去。

     但木已成舟,根本回不了荊州。

    在當時,嫁女第一次回娘家,一定要由丈夫來接才能回去。

    一個女流,就是自己有辦法回去,孫權也不會放她。

    再說,劉備也不會來接她。

    為什麼呢?一是劉備遠在西川,打平西川不知何年何月,無法顧及;二是劉備與孫權兩下不和,再到江東性命危險,而且孫權也不會放;第三,劉備不願,以後劉備得知夫人不别而行,不聽趙雲忠勸,把夫人恨得咬牙切齒。

    他想,要是沒有子龍忠心耿耿地把阿鬥奪回,我在西川自顧無暇,連老巢都被你送掉。

    盡管你與孫權有兄妹之情,回家探病孝敬母親也不是不可以,但在你心目中,丈夫與母親、兄長,誰重誰輕,這個總歸還能衡量。

    明明知道兩國不和,還要把阿鬥帶去,這不是要斷送我的天下麼!既然你已到了吳中,我也不來管你,你愛住多少天就住多少天,想着回來,自己回來。

    要我來接,我是不願的。

     孫夫人在東吳仍然想得很天真,以為劉備近期不來,等到平定了西川一定會來接她回去的,因為他們本來是一對恩愛夫妻。

    但因為劉備沒有接她回去,所以孫夫人也不肯挨上門,自掇凳。

    就這樣,一個想回去又不肯自己回去,一個不肯接卻又想着妻子,夫妻兩人從此分居兩地,鴛鴦各飛東西。

    後來,聽得劉備平了西川,做了漢中王,指望丈夫要來接她,不料劉備在西川又續了弦,孫夫人這才斷了夫妻之情,上佛樓終日念經,苦修德行。

    直至劉備打江東,被孫權火燒連營,孫夫人這才投江自盡,将最後一點癡情付諸一江東流。

    意思是,一夜夫妻百日恩,我終究是你的人,也有一年多的緣份。

    既然你的家業被孫權燒光,我還活着有什麼意義;為你一死,以表貞烈。

    三國時孫夫人的命運是悲慘的,一個女中豪傑,本來可以享盡人間富貴、快樂,全被自己的哥哥葬送。

    後人歎曰: 思親淚落烏江冷,望帝魂歸蜀遭難。

     卻說黑、白二将離了吳船,先到大營。

    張飛命毛仁等四将帶了弟兄嚴密巡哨,緊守大營,自己帶了馬,執了矛換了大船,送趙雲和劉禅回荊州。

    船到中途,一齊上岸,見那漁翁抱膝坐在江灘上,看住戰馬和長槍,正在等候。

    趙雲很是感激,以金銀酬謝,老漁翁一口謝辭,搖了小船走了。

    趙雲這才同張飛上馬,思量過幾天再來報答他。

    進得荊州城時,已是萬家燈火。

    百姓聞得這個消息,一齊擁到大街小巷上觀看。

     孔明和衆文武在堂上整整呆了半天多,坐立不安。

    聞報趙雲奪鬥回來,立即傳話相請。

    趙雲抱了劉禅同張飛一起上堂,孔明放下羽扇,将小主抱到手中看了又看,暗想,今日要不是子龍奮不顧身,叫我諸葛亮見了你的父親如何交代。

     劉禅奪回,大家安心。

    孔明命手下,來日護送小主往襄陽。

    因為劉備進了川,主母已離荊州,無人料理。

    隻有關雲長娶了家眷。

    所以劉禅在襄陽,受關雲長三年養育之恩。

    直到建安十九年下半年,劉備取了成都,平定了整個西川,雲長才命人送劉禅進川。

    這時,孔明看了一眼趙雲,問他怎樣奪回小主的,趙雲便将此事從頭至尾講述了一遍,聽得大家交口稱絕。

    孔明聽了,立即對大家說,子龍此番奪回小主,立三大功。

    大家知道,奪回劉禅的功勞是無人可及的,起初聽到這句話,文武都向趙雲投去羨慕的目光,都在想,趙雲一向建立奇勳,今日又是三大功,遠遠勝過長坂坡。

    後來一想,奪回小主,怎麼會有三大功的呢,都一齊驚疑地望着孔明,以為他今天過于激動,多加了兩大功勞。

    孔明見文武不解其意,就說:&ldquo子龍巡哨城外,得悉小主被騙,能随機應變,單騎追趕吳舟,此乃謂大将之智。

    第一大功也;冒矢登舟,渾身是膽,不惜一死,此乃大将之勇。

    二大功也;進得中艙,奪取小主,有上下之别,君臣之分,此乃大将之禮。

    三大功。

    亮當即備下一角文書,往蜀中禀明主公。

    &rdquo 諸葛亮向來賞罰分明,果然到年底在向劉備彙報荊襄幾郡情況時,一一叙述明了。

    先寫自己的失誤,後表趙雲的功勞,再評張飛的過錯。

    後世人稱他為一代賢相:他是當之無愧的 趙雲謝過功,退了下去。

     孔明正要傳令文武各回府第用餐安寝,旁邊走出張飛。

    他見趙雲奪一次鬥,得了三個大功,自己一無所獲,心中不快。

    心想,我截江,他奪鬥,三樁大功理應一人一樁半,就算我吃虧點,也至少要一樁,怎麼一個字都沒有?莫非老師忘了不成?因此,到孔明面前,把手一拱,道:&ldquo老師啊,老張也有功的。

    &rdquo 孔明本來見張飛送劉禅回來,還算太平無事,也就不準備罰他了。

    現在見他非但不思過,還要來讨功,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心想,你這匹夫真不識相,合營吃酒,我不追究你的罪責,已經大大地便宜你了。

    那就聽你講一講有什麼功勞。

    &ldquo翼德将軍有甚功勞?&rdquo &ldquo老張大功三樁。

    &rdquo &ldquo說來一聽。

    &rdquo &ldquo老張巡哨半年并不懈怠,今日合營飲酒,抓到吳将賈華,得知侄兒被竊,未禀老師,率兵截江,救得老趙與小主下船,能随機應變,不失大将之智,乃是第一大功。

    &rdquo 孔明想,隻有你說得出來。

    嚴守江面,這是大将的職責,要是你一早就把吳船攔住在外,也沒有這種事情了。

    再說,要是等你再來禀報,荊州早已不保了。

     &ldquo老張冒險登舟,鞭擊周善,吓退吳兵,乃是大将之勇。

    第二大功。

    &rdquo 孔明想,一員堂堂正正的虎将,打死一個無名之将,也算是功,那趙雲在長坂坡連殺五十四将,你一世的功勞加起來也及不上他一次。

     &ldquo老張未進中艙,先抛首級,警告嫂嫂以後不要逃來逃去,盡了叔嫂之情,此乃大将之禮,第三大功。

    &rdquo 孔明聽到這兒,實在耐不住,怒道:&ldquo休再胡言,爾有三大罪過。

    &rdquo 張飛見孔明發火了,不敢亂說,心想,怎麼三大功變成過了呢?太不公平了。

     &ldquo全營酗酒,懈怠江面巡哨,放吳舟進荊州,主母過江,小主被竊。

    一大過;不思吳劉之誼,枉殺周善。

    二大過;抛屍驚主,毫無君臣之别、叔嫂之情。

    三大過。

    爾尚不悔過反省,卻來虛冒軍功,軍法難容!&rdquo 張飛聽完,方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根本沒有功勞,反而有殺頭之罪,倒不如一聲不響還可以蒙混過關。

    如今大哥又不在這裡,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