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進嘉語幼常批莽将 冒飛镞子龍登吳舟

關燈
第十一回進嘉語幼常批莽将 冒飛镞子龍登吳舟 官船揚長而去,孔明這裡卻仍是音息全無,此時正坐在府中。

    他雖然早已提防江東會用計來偷取荊州,但用什麼計,孔明也難以料定,隻是傳令部下各方面都要小心。

    常言道:隻有千年做賊,沒有千年防賊。

    他隻以為北有關羽鎮守襄陽拒曹,東有張飛扼住浔江防孫,荊襄萬無一失。

    他一直在擔心着劉備進川半年以來的情況,至今杳無音信,打算在年底把荊州的情況告訴他,讓他在川中放心。

     就在此時,一陣&ldquo铿锵&rdquo之聲從遠而近,走進一将,不是别人,就是荊襄九郡總巡哨馬谡。

    孔明是他的頂頭上司,府中又無女眷,所以馬谡常來,一則彙報各處巡哨的消息,二則也與孔明交流些兵書戰法。

    他雖然年紀尚小,但是文兼武備,尤其熟讀兵書,滿腹韬略,是孔明手下的一個得力将才。

    馬谡對孔明嘴上不說,心裡着實有些不服。

    認為孔明的用兵雖然巧妙,也不過是數次偶然而已。

    此時走進府來,把手一拱:&ldquo軍師,小将馬谡有禮了!&rdquo &ldquo幼常請坐。

    &rdquo &ldquo謝坐。

    &rdquo 這一點上,馬谡對孔明很是信服,就是孔明平易近人,一向公私分明。

    不是升堂的時候,不論同誰都象老朋友一樣随和。

     &ldquo請問幼常到來何事?&rdquo &ldquo軍師,小将各路巡視,皆按軍師之吩咐,守得似鐵桶相仿。

    唯有浔陽江一處,小将有些擔心。

    小将見三将軍近日來臉上略有幾分傲慢之氣,對江呂蒙野心不死,常思奪取荊州。

    以小将愚意,請軍師再命一将到彼協同張飛共守江口,以免軍心渙散。

    未知軍師意下如何?&rdquo 馬谡的眼光的确銳利,張飛這兒日酒瘾大發,巡江果然有幾分松散,卻被他看了出來。

    孔明聽了他的話,反而不信馬谡之言。

    暗想,張飛以前确實是個魯莽的匹夫,常常飲酒誤事。

    自從拜我為師以後,很有長進。

    樊城獨擋六十五萬曹軍,長坂橋喝退八十三萬人馬,已經粗中有細。

    近日來更是小心謹慎。

    到任以來滴酒未沾,日夜巡哨,浔陽江口風平浪靜。

    可見得他今非昔比了,要是再命大将前去,反而要引起張飛的不滿。

    老大多了船要翻,張飛的性格誰能壓得住他,必定會鬧得不太平。

    因此,孔明對馬谡說:&ldquo幼常之意,亮已明白。

    但今日之張飛非比往常,亮已聞得張飛到任以來晝夜巡哨,号令嚴明。

    江東呂蒙雖然常來窺探,實不敢興兵。

    幼常放心便了。

    &rdquo 馬谡見孔明不采納自己的意見,隻得罷論。

    軍事報畢,兩人閑談了起來。

    忽見轅門上的門公慌慌張張地奔了進來,見了孔明就跪了下去,高聲道:&ldquo報軍師!&rdquo &ldquo何事報來?&rdquo &ldquo今有江東孫權命人到轅門投書,說吳中國太病危,請主母回轉江東探病,日今主母已随東吳來使動身,命小人見軍師代為告辭。

    &rdquo 孔明聽說孫夫人已經動身去東吳,一點也不着急。

    因為當時他要劉備過江招親,因而就是要借孫權之妹來聯絡兩家感情,讓聯吳拒曹的策略長時期地實施下去。

    老實說,孫夫人到了荊州一年多,一次都沒去過對江,孔明也有點擔心呢,正打算在适當的時候勸主母回去省親。

    孔明是個非常講道理的人,他認為不能為了郎舅的關系僵化,而弄得女兒回不了娘家,現在既然吳國太有病在身,那更應該叫她速速回去了。

    正想說一聲&ldquo此乃倫理之常。

    &rdquo忽然想起小主劉禅來。

    便問:&ldquo主母去吳中,那小主托付何人?&rdquo &ldquo禀軍師,主母言道,吳侯欲見公子一面,故而抱了小主一同去了。

    &rdquo 孔明聽了這句話,方才明白主母上當了。

    暗想,東吳此計果然不錯。

    詐稱國太有病,騙取孫夫人和劉禅過江,以劉禅為人質,索讨荊州。

    荊州一失,再索襄陽,劉備的這點地盤就被他們這一計搞光。

    不過他們是怎樣進得荊州的呢?若然張飛得知此信,必定命快馬到此報知。

    如今人已去,消息尚未到,這不是張飛巡哨怠衍之故,被他們混了進來?要是再被他們混出去,荊州就不保了。

    這下孔明真的急了,手中羽扇象扇風爐一樣來回搖個不停──諸葛亮雖然性格穩重,但在一生中也有幾次急得方寸大亂,大都是有關劉備的三分基業。

    第一次在前書已表過,七星壇借東風時,不見趙雲船到;第二次就是孫夫人中計,帶了劉禅出關;第三次劉備紮下連營;以後馬谡失守街亭,司馬懿兵到西城&hellip&hellip當然,孔明急到這種地步,換了别人要被急死的,-一他對馬谡看了一看:我與張飛師生多年,不及你馬谡有此眼力。

    心想,主母去江東即使回不來,并無危險,要是劉禅去了,事情就麻煩了。

    劉備臨走時,将整個荊襄托付給我,等他回來,荊州已歸了孫權,豈不要被他笑話。

    孔明一面叱退門公,一面呼喚道:&ldquo幼常聽令!&rdquo &ldquo小将在!&rdquo &ldquo亮付你将令一支,帶領三千馬隊,立即追趕上前,将小主奪回!&rdquo &ldquo得令!&rdquo 在這種非常時期,一切事情都要為了抱回小主。

    馬谡返身出軍師府,趕到校場,調動三千馬隊,穿城而過,直往南門而去。

    此時正是中午時分,百姓都從外營生回來,忽見城内塵土飛揚,數千馬軍似疾風般地飛出城去,料定必有大事,四下一打聽,方知劉禅被東吳人騙走,頓時一傳十,十傳百,滿城風雨,議論紛紛。

    因為劉備對百姓一向廣施仁義,所以百姓都為他擔心,連飯都不想吃了,站在街頭巷尾等候下落。

     孔明遣走馬谡之後,仍然心緒不甯,立即傳令升堂,一面命令準備車輛。

    兩個小僮把四輪車推到内堂,孔明也來不及聽候馬谡的消息,更等不及聚集文武,上了車子就往外而去。

    軍師府鼓聲一響,立即震動了滿城文武。

    他們大都在府上吃飯,聞得軍師升堂,料定有緊急軍情,丢掉飯碗,馬上趕去。

    文武在堂上等了好一會,不見軍師坐堂,感覺奇怪,一詢問,方知軍師為了小主劉禅去打聽消息了。

    他們又不敢離開,隻得等在堂上。

     其實,已經等不及馬谡追上去了。

    孔明以為馬的速度要快一些。

    哪裡知道,馬谡還未出城,小主劉禅已經下了船了。

    等馬谡再改乘快船,吳船已去遠了。

    要是孔明命令馬谡坐船追趕,那就十拿九穩可以趕上。

    當然,馬谡趕不上,并不是沒人趕得上。

    否則就沒有&ldquo截江奪鬥&rdquo這回書了。

     就在吳船起錨點篙的當口,荊州城外沿城河邊飛馳過來一人一馬。

    戰馬雪白,無半片雜毛,馬頭上有一塊碗口大小的翎鬃毛,顔色血噴大紅,名謂鶴頂白龍駒。

    四蹄潑開,如風卷殘雲。

    馬尾巴象一面白帆一樣高高扯起。

    馬上坐着一員大将,銀盔銀甲。

    生一個&ldquo同&rdquo字臉,兩條劍眉,一對虎目,鼻正口方,兩耳有棱有角,腮下三绺清須。

    手抱一條丈二鼠白爛銀槍── 昔戰長坂坡,威風未減除。

     吳兒好奸計,浔陽竊小主── &ldquo得,馬來也!&rdquo 這騎戰馬四蹄騰空,尾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