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授陰計衆将違軍令 喬裝扮單劍保劉璋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八回授陰計衆将違軍令 喬裝扮單劍保劉璋
龐統見衆文武都到,又不見劉備到來,這才放心坐定。
說道:&ldquo衆位聽了,主公不忍奪同宗之地,實是錯失良機。
本軍師為了早日平定西川,因此發布将令。
兩旁靜聽了。
&rdquo說着,從令架上拔出一支令箭,喚道:&ldquo丁立、白壽聽令。
&rdquo 丁立、白壽因為初到軍中,并不知道這是非法的。
聽得叫喚,從旁閃出。
&ldquo丁立在!&rdquo&ldquo白壽有!&rdquo &ldquo本軍師付爾等将令一支,來朝從後營繞到營前。
劉璋若有大将保護,一概阻止,千萬不可放進一個。
此任不輕,切莫有誤!&rdquo &ldquo是!&rdquo兩人接令退下。
&ldquo黃忠聽令。
&rdquo &ldquo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來日守住大帳口,若有川将進帳,一概阻擋。
&rdquo 黃忠深明世故,知道明日必有一番事情弄出來。
心想,要是丁立、白壽阻擋不住的川将,一定功夫高深,要我攔在帳外,肯定要交手。
一打起來,主公哪有不知之理?今天這種不明不白的令怎麼可以接呢?因此說:&ldquo軍師,主公正在大帳,怎能相瞞?黃忠不敢接令。
&rdquo 龐統挨了個悶棍。
心想,劉備與我有君臣之分,他不用我的計策,我沒有辦法。
你與我是将帥之别,令出如山,違令斬首!盡管你人老武藝高,我同樣有辦法對付你。
頓然闆起臉,喝問道:&ldquo爾敢違令麼?&rdquo 黃忠向來吃軟不吃硬的。
尤其今天龐統的将令是偷發的,同樣有殺頭之罪。
因此也提高調門反問道:&ldquo違令便怎樣?&rdquo &ldquo違令者立斬不饒!&rdquo &ldquo好哇!來來來,将黃忠斬首便是了!&rdquo 龐統料不着黃忠竟也生了個倔強的脾氣,忙噓道:&ldquo老将軍輕口些。
&rdquo 龐統見壓不倒黃忠,明白此人不吃硬功,立即放下臉來,笑嘻嘻地對黃忠說:&ldquo老将軍隻管放心接令。
若主公怪罪下來,自有本軍師擔當!&rdquo──功勞是你的,罪名歸我龐統。
──當然龐統也不是傻瓜,知道殺了劉璋,肯定一片混亂,那時正是用人之際,你劉備就不敢把我怎麼樣。
等到西川一平,我功勞赫赫,功大于過,劉備更不會治我的罪。
黃忠想,接這個令是犯法的。
可用這個計是否好,我一竅不通。
暫且先接了,到時見機行事。
遂接了令。
龐統又呼道:&ldquo公子劉封、關平聽令!&rdquo &ldquo關平在!&rdquo&ldquo末将有!&rdquo &ldquo将令一支,爾等腰懸寶劍,守在中軍大帳兩側。
見本軍師扇兒招動,爾等上前相助。
不得有誤!&rdquo 劉封迅速上前接令。
他很贊同龐統的計策,暗中打着如意算盤:早點殺去劉璋,平定西川。
劉備做了皇帝,我便是太子。
劉備一死,我就可以即位了。
這真是異想天開。
有劉禅在,哪裡輪得到他做太子呢! 關平也同黃忠一樣,總覺得這樣鬼鬼祟祟地做事,苗頭不對。
因此也不接令。
龐統對關平不敢發怒,因為他是關羽的愛子。
雖屬螟蛉,視同己出,愛如掌上之珍。
所以龐統隻得好言勸慰了一番,關平才肯接令。
──此番一是暗中行事,二是龐統将罪責都包攬到自己的身上,因此他這個軍師做不成了。
龐統見将令發得還算順利,再拔一令,喚道:&ldquo魏延聽令!&rdquo &ldquo魏延在。
&rdquo &ldquo本軍師付爾将令一支,來日舞劍手裝束,觀本軍師舉動,刺殺劉璋,不得有誤。
&rdquo說罷,将令箭先擱在一旁,從腰中抽出青鋒,遞與魏延。
&ldquo用此劍行事,爾要小心。
&rdquo 魏延一向願在龐統手下當差,對他的将令從不去思索應該不應該這麼做。
他想,席間殺去劉璋,劉備怪不着我,功勞算我最大。
他也不想想殺不掉劉璋,罪名有多大。
因此雙手接過寶劍和令箭,退了下去。
龐統和魏延都是粗心人,一個授了劍沒解下劍匣;一個接了劍也沒索匣。
因此一個腰中挂着無劍的匣,一個手捧沒匣的劍,兩個極大的破綻竟然不知不覺。
龐統發完令箭,再對法正、孟達講,你們明日就不要出帳了,呆在後營耳聽消息。
一則劉備不允許任何人出帳,二來劉璋一到,見你們也在這裡,必定心疑。
龐統自以為是照顧他們,不使他們為難。
不料這又是他思考不周全之處。
因為在劉備營中,沒有一個人認識張任和許多川中戰将的。
要是龐統吩咐他們躲在隐蔽處觀察劉璋帶來的随從,一旦看出問題,立即傳訊給龐統,就可以避免一場大的風波。
然而龐統并沒有想到這一點,因此當法、孟二人聞訊,大帳上已經打得不可開交了。
一切安置齊備,龐統傳令退帳,獨自留下魏延,對他說,來日将軍進帳,一切看我鵝毛扇行動。
萬一不能靠近劉璋,你就飛劍刺殺。
反正叫他活着來,死着回去。
殺死劉璋,其功非小。
魏延問,主公已有将令,一個不準進帳。
魏延如何敢違主命?龐統笑道,請将軍放心,本軍師已有計策在此,定叫将軍合理進帳。
兩人低聲商議了一回,各回帳中準備去了。
翌日,漢營上掩藏旗卷,營前鼓樂喧天,人頭濟濟。
劉備獨坐大帳,等候劉璋的到來。
寝帳中,龐統悄然無聲坐着,身旁站着魏延。
魏延一大清早趕到這裡,換上了舞劍手的裝束:黑布包頭,皂衣披身,烏絲纏腰。
渾身墨黑。
手執一柄三尺青鋒,寒光閃閃,目不邪視,守在龐統身旁。
兩個人在這裡聽着外邊的消息。
寝帳與大帳隻有一布之隔,他們不時地聽到隔壁劉備的咳嗽聲和焦急的踱步聲。
劉備等了兩個時辰,見太陽已升起老高了,還不見劉璋到來,着實有點心煩。
因此,坐了一會就起來走幾步,再往帳外看一眼。
這樣站了坐,坐了站,很是不安,唯恐劉璋昨日看出破綻,今日變起卦來。
卻說劉璋一早起身,格外精心梳理了一番。
心想,雖說劉備是我的宗兄,有一副仁慈心腸,頗得衆人之望,但我是個大國之君,更要有一點威儀,要有大度量,劉備昨天到此,沒一人跟随;我今日到彼,也不用大将護衛。
這樣方顯出我們弟兄之間互相信任的情義來。
立即把守關将傳進來說:&ldquo二位将軍,昨日孤已言明,宗兄營中踐約,一概不得跟随。
爾等謹守關廂,聽候消息。
&rdquo 楊懷、高沛為了今日之事,急得一夜沒有睡好。
自劉備紮營以來,雖然未見有異樣動靜,終究是外來之軍,其心難測。
況且劉璋是西川萬乘之尊,輕離都城,要有個三長兩短,這個責任不是兩個腦袋可以擔罪的。
現在見劉璋正要動身,料想制止不住,正在為難之際,忽報大都督張任平蠻歸來,特從成都趕來拜見主公。
聽得這個消息,楊懷、高沛方才放下心來,心想,這個擔子可以卸給都督了。
劉璋也感到十分突然:都督張任遠在南蠻剿寇,未聞捷報,怎麼這麼快就班師了呢? 其實,劉璋離開成都不多天,張任就回來了。
張任率軍平蠻,在泸江對面紮下一座大營,五萬軍士奮勇殺敵,連連打勝仗,正要向縱深進取。
一日,背上小兵見飛馬來了一人。
一詢問,原來是巴州嚴顔老将軍遣來的,立即進帳通禀。
中軍帳上兩旁排列八員上将,上首裡四個:第一名叫泠苞,第二名叫鄧賢,第三名叫吳懿,第四名叫劉璝;下首裡也是四個:第一個叫吳蘭,第二個叫雷銅,第三個叫張翼,第四個叫張嶷。
張翼、張嶷乃是弟兄兩個。
這八員大将非但勇猛過人,而且都是張任的心腹。
張任坐在中間。
他立平地不滿六尺──三國中用槍的大将,大多身材矮小,但張任生得最為小巧玲珑──頭戴黃金帥字盔,雉尾雙挑,身穿黃金帥字甲,外罩粉紅戰袍,半穿半披,腰懸三尺龍泉,足登虎頭戰靴。
今年三十七歲,風華正茂。
到後年的正月半(即三十九歲那年的元宵日),被孔明殺死在雒城外的金雁橋。
他善用一杆丈四金槍,人稱槍祖宗。
忽聞巴州遣使來見,忙命手下傳見。
來使到帳上,行過禮,把信呈上。
張任拆書視之,頓然一驚:原來老師嚴顔已知張松賣國,裡通外敵,勾引劉備進川。
西川十分危急,要我火速回歸成都,以防不測,看完信,心想,我常常見張松四處亂竄,又聞得他暗中描畫西川地理圖本,故而我一直暗中監視着他,不讓他有機可乘。
此番平蠻緊急,我倒對他疏忽了,竟被他出川賣國,引狼入室。
劉璋一向不識賢庶民,必然聽信張松之言。
我若再不回去,怕有累卵之危。
張任請信使回複嚴顔,即日班師回川。
張任一面命大将出營與蠻王孟獲交戰,以作進攻之狀,一面命人拆除大帳,整頓人馬,徐徐退過泸江。
又怕蠻人再來侵擾邊界,再命張翼、張嶷二将鎮守在上秦關,以拒外寇來犯。
──他們弟兄二人倒也僥幸,西川三年好戰,他們未受一點驚擾。
等到孔明打到這裡,西川已大部分落到劉備的手裡了。
──張任統領五萬人馬,直奔西川成都。
文武得悉都督班師,紛紛出城迎接。
唯有張松聽到了這個消息沒有去接。
他想,本以為張任平蠻不是一旬半月之事,等到他班師回來,西川已經換了個主人了。
哪裡想到,劉備還未進涪關,他已出人意料地回來了。
照理都督回都,滿城文武都要去迎接他,我也不能例外。
要是去接了,隻怕給他當面羞辱;不去吧,必定要被他猜疑。
張松想來想去,沒有好辦法,最後隻得命一個家人拿着自己的名帖,托辭身子欠安,代為迎接都督,家人捧了主人的名帖趕到郊外,見那裡人山人海,便擠在人群中。
張任星夜趱程,腦子裡老是想着獐頭鼠目的張松。
現在見文武都在迎候,兩眼在人堆裡尋找着張松的人影。
文武一一上前見過禮,不見張松,料道張松做賊心虛,不敢露面。
隻見一個家人捧了名帖跪見,張任一看便是張松的奴仆,便問張松為何不來。
家人答道,主人身染微恙,出門不便,命小的代接。
張任冷笑道:&ldquo你家主人實是辛苦,本督理應登門拜訪。
&rdquo家人回到府中,便将張任的話如實回複。
張松一聽便料定張任此番不速而歸,是沖着自己來的,已感到大禍不遠。
正要收拾行裝,潛往他鄉,暫避災難。
猛聽得府外人聲鼎沸。
家人來報,外面來了兩員副将,五百軍兵,已将府宅團團包圍,說是奉了都督之命,特來保護别駕。
張松知道張任的用意,自己已插翅難飛了,隻有引頸受戮。
那末張任為什麼不把張松抓起來呢?因為張任對張松的賣國行為還隻是一種判
說道:&ldquo衆位聽了,主公不忍奪同宗之地,實是錯失良機。
本軍師為了早日平定西川,因此發布将令。
兩旁靜聽了。
&rdquo說着,從令架上拔出一支令箭,喚道:&ldquo丁立、白壽聽令。
&rdquo 丁立、白壽因為初到軍中,并不知道這是非法的。
聽得叫喚,從旁閃出。
&ldquo丁立在!&rdquo&ldquo白壽有!&rdquo &ldquo本軍師付爾等将令一支,來朝從後營繞到營前。
劉璋若有大将保護,一概阻止,千萬不可放進一個。
此任不輕,切莫有誤!&rdquo &ldquo是!&rdquo兩人接令退下。
&ldquo黃忠聽令。
&rdquo &ldquo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來日守住大帳口,若有川将進帳,一概阻擋。
&rdquo 黃忠深明世故,知道明日必有一番事情弄出來。
心想,要是丁立、白壽阻擋不住的川将,一定功夫高深,要我攔在帳外,肯定要交手。
一打起來,主公哪有不知之理?今天這種不明不白的令怎麼可以接呢?因此說:&ldquo軍師,主公正在大帳,怎能相瞞?黃忠不敢接令。
&rdquo 龐統挨了個悶棍。
心想,劉備與我有君臣之分,他不用我的計策,我沒有辦法。
你與我是将帥之别,令出如山,違令斬首!盡管你人老武藝高,我同樣有辦法對付你。
頓然闆起臉,喝問道:&ldquo爾敢違令麼?&rdquo 黃忠向來吃軟不吃硬的。
尤其今天龐統的将令是偷發的,同樣有殺頭之罪。
因此也提高調門反問道:&ldquo違令便怎樣?&rdquo &ldquo違令者立斬不饒!&rdquo &ldquo好哇!來來來,将黃忠斬首便是了!&rdquo 龐統料不着黃忠竟也生了個倔強的脾氣,忙噓道:&ldquo老将軍輕口些。
&rdquo 龐統見壓不倒黃忠,明白此人不吃硬功,立即放下臉來,笑嘻嘻地對黃忠說:&ldquo老将軍隻管放心接令。
若主公怪罪下來,自有本軍師擔當!&rdquo──功勞是你的,罪名歸我龐統。
──當然龐統也不是傻瓜,知道殺了劉璋,肯定一片混亂,那時正是用人之際,你劉備就不敢把我怎麼樣。
等到西川一平,我功勞赫赫,功大于過,劉備更不會治我的罪。
黃忠想,接這個令是犯法的。
可用這個計是否好,我一竅不通。
暫且先接了,到時見機行事。
遂接了令。
龐統又呼道:&ldquo公子劉封、關平聽令!&rdquo &ldquo關平在!&rdquo&ldquo末将有!&rdquo &ldquo将令一支,爾等腰懸寶劍,守在中軍大帳兩側。
見本軍師扇兒招動,爾等上前相助。
不得有誤!&rdquo 劉封迅速上前接令。
他很贊同龐統的計策,暗中打着如意算盤:早點殺去劉璋,平定西川。
劉備做了皇帝,我便是太子。
劉備一死,我就可以即位了。
這真是異想天開。
有劉禅在,哪裡輪得到他做太子呢! 關平也同黃忠一樣,總覺得這樣鬼鬼祟祟地做事,苗頭不對。
因此也不接令。
龐統對關平不敢發怒,因為他是關羽的愛子。
雖屬螟蛉,視同己出,愛如掌上之珍。
所以龐統隻得好言勸慰了一番,關平才肯接令。
──此番一是暗中行事,二是龐統将罪責都包攬到自己的身上,因此他這個軍師做不成了。
龐統見将令發得還算順利,再拔一令,喚道:&ldquo魏延聽令!&rdquo &ldquo魏延在。
&rdquo &ldquo本軍師付爾将令一支,來日舞劍手裝束,觀本軍師舉動,刺殺劉璋,不得有誤。
&rdquo說罷,将令箭先擱在一旁,從腰中抽出青鋒,遞與魏延。
&ldquo用此劍行事,爾要小心。
&rdquo 魏延一向願在龐統手下當差,對他的将令從不去思索應該不應該這麼做。
他想,席間殺去劉璋,劉備怪不着我,功勞算我最大。
他也不想想殺不掉劉璋,罪名有多大。
因此雙手接過寶劍和令箭,退了下去。
龐統和魏延都是粗心人,一個授了劍沒解下劍匣;一個接了劍也沒索匣。
因此一個腰中挂着無劍的匣,一個手捧沒匣的劍,兩個極大的破綻竟然不知不覺。
龐統發完令箭,再對法正、孟達講,你們明日就不要出帳了,呆在後營耳聽消息。
一則劉備不允許任何人出帳,二來劉璋一到,見你們也在這裡,必定心疑。
龐統自以為是照顧他們,不使他們為難。
不料這又是他思考不周全之處。
因為在劉備營中,沒有一個人認識張任和許多川中戰将的。
要是龐統吩咐他們躲在隐蔽處觀察劉璋帶來的随從,一旦看出問題,立即傳訊給龐統,就可以避免一場大的風波。
然而龐統并沒有想到這一點,因此當法、孟二人聞訊,大帳上已經打得不可開交了。
一切安置齊備,龐統傳令退帳,獨自留下魏延,對他說,來日将軍進帳,一切看我鵝毛扇行動。
萬一不能靠近劉璋,你就飛劍刺殺。
反正叫他活着來,死着回去。
殺死劉璋,其功非小。
魏延問,主公已有将令,一個不準進帳。
魏延如何敢違主命?龐統笑道,請将軍放心,本軍師已有計策在此,定叫将軍合理進帳。
兩人低聲商議了一回,各回帳中準備去了。
翌日,漢營上掩藏旗卷,營前鼓樂喧天,人頭濟濟。
劉備獨坐大帳,等候劉璋的到來。
寝帳中,龐統悄然無聲坐着,身旁站着魏延。
魏延一大清早趕到這裡,換上了舞劍手的裝束:黑布包頭,皂衣披身,烏絲纏腰。
渾身墨黑。
手執一柄三尺青鋒,寒光閃閃,目不邪視,守在龐統身旁。
兩個人在這裡聽着外邊的消息。
寝帳與大帳隻有一布之隔,他們不時地聽到隔壁劉備的咳嗽聲和焦急的踱步聲。
劉備等了兩個時辰,見太陽已升起老高了,還不見劉璋到來,着實有點心煩。
因此,坐了一會就起來走幾步,再往帳外看一眼。
這樣站了坐,坐了站,很是不安,唯恐劉璋昨日看出破綻,今日變起卦來。
卻說劉璋一早起身,格外精心梳理了一番。
心想,雖說劉備是我的宗兄,有一副仁慈心腸,頗得衆人之望,但我是個大國之君,更要有一點威儀,要有大度量,劉備昨天到此,沒一人跟随;我今日到彼,也不用大将護衛。
這樣方顯出我們弟兄之間互相信任的情義來。
立即把守關将傳進來說:&ldquo二位将軍,昨日孤已言明,宗兄營中踐約,一概不得跟随。
爾等謹守關廂,聽候消息。
&rdquo 楊懷、高沛為了今日之事,急得一夜沒有睡好。
自劉備紮營以來,雖然未見有異樣動靜,終究是外來之軍,其心難測。
況且劉璋是西川萬乘之尊,輕離都城,要有個三長兩短,這個責任不是兩個腦袋可以擔罪的。
現在見劉璋正要動身,料想制止不住,正在為難之際,忽報大都督張任平蠻歸來,特從成都趕來拜見主公。
聽得這個消息,楊懷、高沛方才放下心來,心想,這個擔子可以卸給都督了。
劉璋也感到十分突然:都督張任遠在南蠻剿寇,未聞捷報,怎麼這麼快就班師了呢? 其實,劉璋離開成都不多天,張任就回來了。
張任率軍平蠻,在泸江對面紮下一座大營,五萬軍士奮勇殺敵,連連打勝仗,正要向縱深進取。
一日,背上小兵見飛馬來了一人。
一詢問,原來是巴州嚴顔老将軍遣來的,立即進帳通禀。
中軍帳上兩旁排列八員上将,上首裡四個:第一名叫泠苞,第二名叫鄧賢,第三名叫吳懿,第四名叫劉璝;下首裡也是四個:第一個叫吳蘭,第二個叫雷銅,第三個叫張翼,第四個叫張嶷。
張翼、張嶷乃是弟兄兩個。
這八員大将非但勇猛過人,而且都是張任的心腹。
張任坐在中間。
他立平地不滿六尺──三國中用槍的大将,大多身材矮小,但張任生得最為小巧玲珑──頭戴黃金帥字盔,雉尾雙挑,身穿黃金帥字甲,外罩粉紅戰袍,半穿半披,腰懸三尺龍泉,足登虎頭戰靴。
今年三十七歲,風華正茂。
到後年的正月半(即三十九歲那年的元宵日),被孔明殺死在雒城外的金雁橋。
他善用一杆丈四金槍,人稱槍祖宗。
忽聞巴州遣使來見,忙命手下傳見。
來使到帳上,行過禮,把信呈上。
張任拆書視之,頓然一驚:原來老師嚴顔已知張松賣國,裡通外敵,勾引劉備進川。
西川十分危急,要我火速回歸成都,以防不測,看完信,心想,我常常見張松四處亂竄,又聞得他暗中描畫西川地理圖本,故而我一直暗中監視着他,不讓他有機可乘。
此番平蠻緊急,我倒對他疏忽了,竟被他出川賣國,引狼入室。
劉璋一向不識賢庶民,必然聽信張松之言。
我若再不回去,怕有累卵之危。
張任請信使回複嚴顔,即日班師回川。
張任一面命大将出營與蠻王孟獲交戰,以作進攻之狀,一面命人拆除大帳,整頓人馬,徐徐退過泸江。
又怕蠻人再來侵擾邊界,再命張翼、張嶷二将鎮守在上秦關,以拒外寇來犯。
──他們弟兄二人倒也僥幸,西川三年好戰,他們未受一點驚擾。
等到孔明打到這裡,西川已大部分落到劉備的手裡了。
──張任統領五萬人馬,直奔西川成都。
文武得悉都督班師,紛紛出城迎接。
唯有張松聽到了這個消息沒有去接。
他想,本以為張任平蠻不是一旬半月之事,等到他班師回來,西川已經換了個主人了。
哪裡想到,劉備還未進涪關,他已出人意料地回來了。
照理都督回都,滿城文武都要去迎接他,我也不能例外。
要是去接了,隻怕給他當面羞辱;不去吧,必定要被他猜疑。
張松想來想去,沒有好辦法,最後隻得命一個家人拿着自己的名帖,托辭身子欠安,代為迎接都督,家人捧了主人的名帖趕到郊外,見那裡人山人海,便擠在人群中。
張任星夜趱程,腦子裡老是想着獐頭鼠目的張松。
現在見文武都在迎候,兩眼在人堆裡尋找着張松的人影。
文武一一上前見過禮,不見張松,料道張松做賊心虛,不敢露面。
隻見一個家人捧了名帖跪見,張任一看便是張松的奴仆,便問張松為何不來。
家人答道,主人身染微恙,出門不便,命小的代接。
張任冷笑道:&ldquo你家主人實是辛苦,本督理應登門拜訪。
&rdquo家人回到府中,便将張任的話如實回複。
張松一聽便料定張任此番不速而歸,是沖着自己來的,已感到大禍不遠。
正要收拾行裝,潛往他鄉,暫避災難。
猛聽得府外人聲鼎沸。
家人來報,外面來了兩員副将,五百軍兵,已将府宅團團包圍,說是奉了都督之命,特來保護别駕。
張松知道張任的用意,自己已插翅難飛了,隻有引頸受戮。
那末張任為什麼不把張松抓起來呢?因為張任對張松的賣國行為還隻是一種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