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諸葛亮三纛退曹兵 劉皇叔隻身會川主

關燈
這叫我怎麼回答呢?我又不能說自己确有此心,被黃權、王累完全料及。

    劉備一向善于鑒貌辨色,見劉璋十分擔心地看着自己,急中生智,反而鎮定地問道:&ldquo賢弟可知愚兄因何流淚?&rdquo &ldquo小弟不知。

    &rdquo &ldquo賢弟啊,想那高祖的基業被弄得四分五裂,到如今尚自社稷不安,萬民遭災。

    若我等弟兄早日相見,何至于這等地步!為此愚兄傷心。

    &rdquo 劉璋到底無用,被劉各這幾句巧妙的話一說,早已敷衍了過去,非但毫無察覺,反而還去和他的調:&ldquo小弟亦然,恨弟兄相見晚矣!&rdquo 劉備見時間不早,心想,讓我走吧。

    言多必失,再這麼和他談下去,不知又要露出什麼馬腳來。

    劉備指着外面說:&ldquo賢弟,日已向暮,多蒙款待,愚兄要告退了。

    來日請賢弟屈尊往愚兄營中一叙。

    &rdquo 劉備和劉璋當然料不到明日會有意外之事。

    劉璋見劉備誠意相請,心裡還在想,宗兄不辭千裡之勞,趕來相助,我理應格外照應,尤其要見一見美名天下的鳳雛先生。

    因此連連答應:&ldquo兄長言之有理。

    小弟來日定然造營拜望。

    待小弟相送。

    &rdquo兩人挽手同出城關,各道平安,遂一拱而别。

     劉璋回到大堂對楊懷、高沛說,來朝我去劉備營中赴會,你們在關廂等候。

    楊、高二人說,主公出關,恐有不便。

    末将等護送同往,劉璋想,今日劉備到此,一兵一卒全無。

    明天我去,卻帶兩員大将。

    人家肯定要說我劉璋太不相信宗兄,豈不傷了弟兄的和氣!所以又回絕了楊、高的好意。

    兩員将軍想,你是川中的一國之主,到了涪關,當由我們負責你的安全。

    雖然劉備是你的宗兄,名曰前來相助,畢竟是外人,要是我們不保護,有什麼三長兩短,都督張任回來,我們吃罪不起,還是一起同往妥當些。

    所以一再堅持要去。

    劉璋怒道:王累數谏,我尚且不從,你們怎敢這般執意!待我赴宴歸來,再與你們計較。

    兩位将軍哪裡還敢違拗,隻得喏喏而退。

    私下裡說,我們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要是都督在此,我們就不必擔心了。

    可是都督遠在南蠻,遠水救不了近火,我們明日怎麼辦?兩人想不出一點頭緒,隻是幹着急。

     劉備出了涪關,拍馬便回大營。

    龐統出帳接入,各自坐定。

    未及劉備喘息稍緩,迫不及待地問道:&ldquo請問主公此去怎樣?&rdquo &ldquo備近涪關,恰遇我弟出關相迎。

    我等同至大堂入席,各訴衷腸。

    &rdquo &ldquo說些什麼?&rdquo &ldquo我弟問我平生大略,我便從桃園結義講到奪取荊襄。

    &rdquo &ldquo劉季玉說什麼來着?&rdquo &ldquo我弟忽兒笑黃權、王累。

    &rdquo &ldquo因何發笑?&rdquo &ldquo我弟從張松之言,欲出關迎兄。

    主簿黃權落牙苦勸,從事王累墜城死谏,都說劉璋出關,必遭不測。

    今日-見,極言備之仁義。

    故而笑他二人妄相猜疑。

    &rdquo &ldquo主公可有話說?&rdquo &ldquo備知川中多賢才,況我弟懦弱無用,如此厚待于我,備便不忍奪同宗之地,心中忐忑,不覺滴下淚來。

    &rdquo 龐統猛一驚:你怎麼會當了劉璋的面哭的呢?真是做賊心虛。

    你這一哭,劉璋必然起疑,我們就無法取川了。

    追問道:&ldquo劉季玉可曾看到?&rdquo &ldquo恰巧被他窺着。

    &rdquo 龐統想,真要命!又不是劉璋要奪你的荊州,當了他的面有什麼好哭的呢?&ldquo主公便怎樣?&rdquo &ldquo備情急生智,言道:隻恨我等弟兄相見太晚。

    不然漢室天下何至于如此混亂。

    便被我搪塞過去了。

    &rdquo 龐統暗笑:你是人世間明主,也是說鬼話的大王,騙騙劉璋這種無用之輩,倒也不須要動腦筋的。

    又問道:&ldquo還有事麼?&rdquo &ldquo備見天色已晚,又恐言多失事,便起身告辭,并邀我弟來日營中相叙。

    &rdquo &ldquo他允了麼?&rdquo &ldquo來日定來。

    &rdquo 龐統聽完劉備的叙述,松了一口氣。

    接着說道:&ldquo主公,西川五十四州,地廣物博,能人賢土極多。

    若以五萬之師取川,少則三年,多則五載尚難逆料。

    來日劉季玉到此,若依龐統之計,不消半載之期,即可平定全川。

    &rdquo 劉備想,我總覺得你言過其實,做事不牢靠。

    剛發兵時,你便誇下大口,說道沖鋒奪陣無人可及。

    如今又來哄我,要用你的計,半年可以平川。

    當然,你是我的軍師,若是妙計,我為什麼不聽呢?&ldquo請教軍師良策。

    &rdquo &ldquo來日劉璋來此聚會,本軍師暗設伏兵,飲酒之時,将劉璋斬首。

    劉璋一死,群龍無首,西蜀必然混亂。

    我等先奪了涪關,再攻雒城,取綿竹,圍成都。

    張松在城中聞訊,必為内應,送出城關。

    主公得了成都,平定其餘各郡,豈非不費吹灰之力?&rdquo 從今天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龐統與諸葛亮的政見不同,也可以從比較中觀察到龐統的不足之處,遠不及諸葛亮的高瞻遠矚。

    諸葛亮深知曹操占據京城,得了天時;而孫權據長江天險與天下抗衡,得了地利;則劉備兩者皆無,隻能廣布仁義,收服人心,得人和。

    天、地、人各得其一,方成三分鼎足之勢。

    在進西川這個問題上,他一再主張進取,反對攻伐。

    因此更不能殺劉璋。

    倘若一殺劉璋,必然造成人心離散的局面,而賢能之士也會紛紛投往他處。

    空得虛地,何能持久?而龐統憑着一己之見,一則為了表現自己,二則急于求成,不惜大動于戈,欲以強兵壓境,攻伐西川。

    倘然西川早有提防,将劉備等人圍困,必将全軍覆沒。

    即使竭盡全力攻入成都,也肯定傷亡慘重,更難收服人心。

    而劉備一向被人譽為仁義之君的金字招牌,也将毀于一旦。

    當然,劉備對諸葛亮遠見卓識是十分理解的,而對這種得一地而失天下人心的事,他決不會做的。

    現在聽得龐統要席間斬劉璋,立即唬起了臉,一看就知道不贊成這種做法。

    因為剛才已從劉璋那裡聽到了黃權、王累等人的谏勸之言,說明川中有識之士大有人在。

    況且,還未得一險要之地,卻先斬殺同宗兄弟,這在良心上也說不過去。

    因此劉備把雙手亂搖:&ldquo軍師何出此言!璋與備乃是同宗弟兄,且璋又無過。

    欲取他人之地,再緻他人于死命,此不仁不義之極也!備一向仁義待人,頗得天下人心,豈可作此勾當,備斷難從命。

    &rdquo 龐統沒料着劉備竟會把他的話一口否定,心中着惱:孔明說的話,你一向言聽計從。

    他剛出山時,說要燒新野縣,你隻得讓他燒。

    他放個屁也是香的。

    而我龐統也是個軍師,到了你手下從來沒有稱心如意過,往往被你看輕。

    今日之計實在是進西川的最好辦法,又被你否定了,叫我以後怎麼做軍師,因此,臉露委屈,說:&ldquo主公,此計并非龐統所思。

    &rdquo 劉備想,剛才還說是你的計,怎麼又不是了呢?這兒除了你會有這種狠毒的念頭,誰敢想出這種喪盡天良的辦法來,&ldquo請問誰人所獻?&rdquo &ldquo永年先生。

    &rdquo 劉備暗中生氣:張松自從離了荊州,從沒和我們會過面,怎麼會獻這種計?莫非是神使鬼差!你當了我的面說糊話,我會信嗎?!反問道:&ldquo永年遠在成都,何能獻計?&rdquo &ldquo由孝直先生帶來。

    &rdquo龐統從袖中摸出便條,遞了過去。

    &ldquo請主公觀看。

    &rdquo 劉備對上面一看,果然寫着&ldquo二主相會,席間斬璋&rdquo,八個字。

    劉備想,張松要我殺劉璋,這是因為他在劉璋手下不得志,滿懷怨恨。

    你是我的軍師,應該處處為我的利益着想,自己沒有良策,卻把張松作擋箭牌。

    我劉備是這種人麼?劉備接過紙條,撕成碎片,抛在地上,怒道:&ldquo來日我弟赴會,自有備一人相伴。

    爾等不論何人,不得出帳,違者立斬!&rdquo 劉備發了一下脾氣,見龐統和衆人都沒有聲音,又想,任何事情總該講個輕重緩急,欲速則不達,何況西川五十四州,一下子哪能平定得了!我劉備打了幾十年的仗,三分天下至今還沒得到,心中又何嘗不急?可心急又有什麼用呢?我初來乍到,蜀中之人都對我存有戒心。

    我就是要用仁義來感化他們,讓他們的确以為劉璋無用,而人心歸附于我。

    到那時再取西川就比你現在用殺人計要省事得多,就可以達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明天既不用你們陪伴,也不許你們出帳,免得闖出大禍來,壞了我的聲譽, 龐統性格急躁,少有耐心,見劉備動怒,本想再争辯幾句,可一想,算了。

    我搶着要進川,本來就是為了顯些本領,與孔明争個高低。

    要是再和劉備違拗下去,被他打發到荊州去,再把孔明請來,肯定會被人看輕,以為我龐統無能。

    先忍了這口氣,既然陽謀不行,那就來陰謀。

    反正軍機大權掌握在我的手中,我就瞞着你劉備,暗中發令。

    等到殺了劉璋;生米做成熟飯,你也隻好以錯為錯。

    等到平了西川,你坐了天下,到那時,你還會說我壞了你的聲譽否!龐統想到這裡,起身告辭,往後背走去。

    同時向帳上文武做了一個眼色,暗示他們随後就來。

     六月仲夏,十分炎熱。

    劉備往涪關走了一遭,又與龐統争了幾句,已覺得很疲乏了,想休息一會。

    可又想到明天的事情,重又打起精神,考慮着怎樣安排營中諸事。

    想了一會,想出了幾件事,當即傳命手下去吩咐,來日各營将刀槍旗幡全部拔去,營前紮一座彩牌樓和吹鼓亭。

    他想,明天吹吹打打迎接蜀主劉璋,就顯得一點殺氣也沒有。

    吩咐完畢,頓感輕松,便撲在虎案上養起精神來。

     衆文武見劉備疲倦,知道沒事了,尤其是龐統剛才的暗示,他們一個個悄沒聲息地離開中軍帳,直奔後營,龐統見文武到齊,命手下在外面觀察中軍帳上的劉備,見他往這裡來,傳一個訊,大家散開。

    他一走,大家再聚合。

    手下遵命而去。

     龐統這個軍師,明日被劉備革職,就是因為他暗中發令,而且他所發的令都是被動的。

    隻因他好強,性急,又不能全面考慮問題,把不利因素算進去,所以明日張任一到,勢必弄得措手不及。

     正是:貪嘴不飲釜中粥,快手難擒枝上鳥。

     欲知來日劉璋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