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諸葛亮三纛退曹兵 劉皇叔隻身會川主
關燈
小
中
大
一封,命人送往荊州去告禀孔明,說襄陽有大哥作主,收了廖化等三人,現在關羽手下聽用,暫任巡哨将,由軍師酌情調用。
這又是關雲長細心之處,因為荊襄九郡不論何處調兵遣将,都要申報軍師批複,何況新添了三員大将,更是一樁大事。
當然荊襄安泰,又無閑職,孔明也不會去調用。
隻是見了此信,心中有數,就可以告示各處守将有這麼一回事。
否則總巡哨馬谡查到這三個人,還會以為是奸細呢! 卻說西川孟達帶了三軍離成都,到川口駐紮,迎接劉備進川。
這一日正無事,上城樓眺望,遠遠望見劉備帶了大隊趕奔而來,孟達迅速迎了上去,與劉備、龐統、法正和衆将一一施禮相見,領了劉備衆軍往城關而來。
──從此以後,法正和孟達耽擱在劉備的營中,再也不離左右了。
──數萬大軍來到川口第一關,喚作夔關。
守将名叫陽群,早已接到劉璋的号令:皇叔進關,不得阻攔。
因此開放城關,迎接劉備。
心裡卻在想,蜀中并無大事,主公為何要請劉備到此相助。
此時張都督平蠻未回,會不會有人暗中勾結劉備,引外敵到此奪取西川?這倒要作些提防,以免嘩變。
陽群,在蜀中人稱刀王,他曾從蔡陽為師,練就一身好刀法。
年紀尚輕,今年三十一歲,正是身強力壯用武之時。
更兼是文武全才,對世事頗有見地。
今後諸葛亮進川,為了收服這員大将,三擒三放,陽群這才肯歸降劉備。
因此,諸葛亮的《出師表》上也有這麼一個大将。
也可以說是三國中的一員名将。
進了關廂,龐統馬上轉念道:每過一個緊要關口,我就留下一點人馬,待到真的動手取川時,隻要我龐統一聲令下,四處城關都有我的人馬,一呼百應。
就象點火一樣,各處起火,一時就無法撲滅,隻能讓它燒光。
這樣,取西川就有翻掌之易。
便對陽群說,本軍師命三千弟兄留在此地,助将軍共守關廂。
陽群知道龐統的用意,卻并不拒絕,三千漢軍全都收下。
龐統十分高興,與劉備帶了大隊,又往前去。
不料待劉備等人過關之後,陽群立即收去漢軍的兵器,把他們看押在衙門後院。
每日酒飯侍候,隻是不得自由。
陽群想,要是劉備真心誠意趕來相助,待他們回去,我将他們好端端送還劉備;倘若劉備居心不良,我先把他們殺死在這裡。
漢兵個個怨恨龐統。
這些小兵直要關到明年八月孔明進川以後,才能回到營中。
而且在這三千漢軍身上,還生發出了一段故事來。
此話後書再提。
數日後,劉備等跟着孟達來到入川的第二個口子,近天嶺。
守将名叫鄧銅,二十八歲,蜀人稱他是無敵大将,卻是勇而無謀。
劉備進了關廂,各見禮畢,龐統又要留下人馬,被鄧銅一口回絕。
因為鄧銅也不贊成劉備進川。
張任平蠻,東川挑釁,他以為這是癬疥之疾,不足憂愁。
而請劉備入川,真有點小題大作。
離了近天嶺,劉備直奔第三關荊江。
守将叫向寵,自稱&ldquo賽關公&rdquo。
将劉備接入關廂,也不同意留下漢兵,又送劉備等過關。
就這樣,過了這關到那關,一連經過了白帝城、白水關、涪江,一個漢軍都沒有留下。
這一日來到涪關外停隊,紮下營頭。
涪關已是四川的中心地帶。
前關有兩座山峰,名謂涪關界口。
進涪關界口三裡路,便是涪關。
地勢險要,是個戰略要地。
今後龐統死後,劉備就被圍困在這裡。
川裡有這麼個規矩,外來的軍隊,即使奉了劉璋之命,也隻得停在涪關界口以外等候消息。
除非劉璋再次有令,方可進此城關。
因此,劉備的人馬就在關外五裡之地安頓,等候劉璋親自前來迎接。
涪關守将有兩個:一個叫楊懷,一個叫高沛。
他們見劉備已到,立即命人送信到成都,向劉璋告禀。
今日劉璋高坐大堂,正與張松等人閑談,忽報涪關有信到。
劉璋視之,果然劉備來了。
便與張松商量,怎樣迎接宗兄劉備。
張松想,我早已有一便條叫法正送與龐統,先殺劉璋,後舉兵伐川,大事可定,今日果然是龐統領兵到此,諒他必能聽我之言。
問題在于怎樣說得劉璋欣然前往。
略加思索後,張松道:&ldquo主公,今日皇叔深明大義,親自提兵相助。
主公理當準備車乘帳幔,親自前往迎接。
一則謝劉備相助之德;二則倘然劉備要些糧草,主公多應些于他。
未知意下如何?&rdquo 兩旁文武聽了都在想:接取劉備進涪關,隻需一個心腹,根本用不着主公自去。
若去涪關,兇多吉少。
隻因為劉璋以往一向信佞鄙賢,所以知情者反而裝作糊塗,隻當不懂他們說話的意思。
劉璋覺得張松言之有理,遂傳令退堂,邀張松同往裡面小酌,以消酷暑。
兩人到了内堂,分君臣坐定,從晌午直飲到二更時分。
忽聞端門外有啼泣之聲,後來便嚎啕大哭,其情甚慘。
命人一打聽,原來是黃權老大夫。
恰才黃權聽說劉備親率五萬之衆已到涪關,張松要劉璋親自迎接,料定此去必遭荼毒,故而抱病直抵端門,一面哭泣,一面谏勸劉璋不要聽信讒言。
劉璋到了這個時候,哪裡還會聽他的忠谏,又經不住旁邊的張松一再進言,命手下不必去理睬他,來日一早備車馬迎接劉備。
──劉璋此時不信黃權之言,直到建安十九年六月,劉備的大軍圍困成都,迫使他獻城納印時,這才追悔莫及,方信忠言逆耳之言。
──君臣兩個又飲了二個時辰,已是下半夜了,端門外哭聲已絕。
劉璋以為黃權讨了個沒趣,自回府中安歇去了。
便與張松安心飲酒說話。
東方破曉,劉璋與張松走出内堂,忽見端門外有-堆袍帽,早把昨晚的事忘卻,想從旁邊走過去。
不料卻是一個人,仔細一辨,原是黃權。
黃權從二更哭到下半夜,足有兩個多時辰,哭喊得咽喉嘶啞,精疲力盡,倒在地上睡着了。
天一放明,他又醒了過來,正見劉璋走來,抱定宗旨,以死相谏。
因此連聲苦求:&ldquo主公,東川張魯犯界,乃是癬疥小疾;劉備入川,卻是心腹大患。
主公聽信張松之言,禍不遠矣。
臣黃權抱病死谏,望主公熟思,切莫前往涪關!&rdquo 劉璋對黃權的話當作耳旁風,反而更加痛恨他這樣死死纏住自己。
心想,我一向敬你是我父親的忠臣,又是我的長輩,那天大堂胡言,我不議你罪。
你以為我見你怕,得寸進尺,一點不尊重我,那莫怪我不客氣。
劉璋拖住張松的袖管,仍然往前繞去。
黃權見劉璋執迷不悟,怨恨交加,猛地向旁一撲,雙手張開,要想抱住劉璋的兩腿,不讓他出去,可劉璋也防他這一着,兩腿迅速向外一閃,走了過去。
黃權抱了個空,愈加氣沖牛鬥,見劉璋的龍袍正飄在自己的臉上,也顧不得死活,張嘴一口,咬緊牙關,死死不放,準備用手抓住。
恰好劉璋撇下黃權,拉着張松正要出門,忽覺得龍袍好象被什麼東西挂住一樣,回頭一看,見黃權咬住了下擺袍角,立刻惱羞成怒:你這個老東西老昏了頭,從昨晚到天亮,死皮賴臉地纏着我。
我現在不和你多說,等我回來再治你的罪!因此身體使勁往前一沖,隻聽得後面&ldquo刮&rdquo的一聲,回頭一瞧,黃權滿口是血,兩顆牙齒掉在地上,隻痛得他哇哇直叫。
黃權拾起地上的牙齒,對着劉璋忿恨地說:&ldquo主公,黃權落牙苦诤,也不負九泉之下的故主,也對得起你主公了!&rdquo說罷,站起身來,踉踉跄跄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府去了,從此托病不出。
不過,黃權歸根結蒂還是歸順劉備的。
劉備打平西川,隻有兩個人至死不降。
一人是槍祖宗張任,被孔明殺死在金雁橋;另一個是王累。
如今,滿城文武得悉劉璋去涪關,都趕到這裡來相送。
馬蹄得得,車聲辚辚,相随劉璋到了成都北門城關。
城門口人山人海,百姓聞訊趕來湊熱鬧,大道上擁得水洩不通。
見君臣齊到,都向兩旁閃開,讓出一條路來。
劉璋率衆出北門,忽報:&ldquo從事王累,自用繩索倒懸于城門之上,一手執谏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谏不從,自割斷其繩索,撞死于此地。
&rdquo劉璋上得吊橋,回頭一看,果然見王累從城牆上吊在空中,頭朝下,腳朝上,手中的白绫上斑斑點點,一片紅色。
原來王累聞得劉璋駕車出城,早已刺破皮肉,手蘸鮮血,寫成谏章,希望劉璋能幡然醒悟。
要是不聽忠谏;就割索撞死,劉璋見了此情此景,怒火複熾,暗恨:成都乃是西川的京城,我是這裡的一國之尊,要想做一點事,這個來勸,那個來谏,混亂到了這個地步。
尤其你這個小小從事官,我一向器重你,今天卻以死來吓唬我,真是膽大包身。
遂命手下去取王累所執的谏章。
王累飄下白绫,手下取來。
劉璋一看,其略曰: 益州從事王累,泣血懇告:竊聞&ldquo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rdquo。
昔楚懷王不聽屈原之言,會盟于武關,為秦所困。
今主公輕離大郡,欲近劉備于涪城,恐有去路而無回路矣,倘能斬張松于市,絕劉備之約,則蜀中老幼幸甚,主公之基業亦幸甚! 劉璋看罷,大怒道:&ldquo吾與仁人相會,如親芝蘭,汝何數侮于吾耶!&rdquo揮绫于地,命手下放他下來。
王累看得清楚,知道難以勸醒劉璋,攔腰一劍,大叫一聲,割斷繩索,倒撞于地,血漿四濺!四下圍觀的人無不驚歎,都為王累惋惜,暗中都指着劉璋道,真是個昏庸之主,忠奸不分。
西川大勢已去。
&hellip&hellip後人有詩道: 倒挂城門捧谏章,拚将一死報劉璋。
黃權折齒終降備,矢節何如王累剛! 王累的家人聞訊趕來,抱屍大恸。
劉璋覺得王累這種人死不足惜,命家人料理後事,日後自有重恤。
正要驅車,又聞得有人一會兒冷笑,-會兒痛哭:&ldquo哈&hellip&hellip苦惱啊&hellip&hellip&rdquo循聲望去,卻是文人李恢。
心想,你這個人可有毛病?哭不象哭,笑不象笑,大概見王累從上面掉下,你被吓壞了?厲聲問:&ldquo緣何啼笑無常?&rdquo 李恢叩首谏道:&ldquo臣聞&lsquo君有诤臣,父有诤子&rsquo。
下官所笑者乃王累耳。
王從事剛正不阿,以死相谏,不愧為主公的忠臣。
隻怕再也無此忠良谏君也;所哭者,主公容劉備入川,是猶迎虎于門也。
&rdquo 劉璋雖然庸碌無能,但對這幾句話的意思還聽得出來,知道李恢在步王累的後塵,諷刺自己。
怒道:&ldquo玄德是吾宗兄,安肯相害?汝敢如此膽大,吾豈能容汝。
革職為民,永不為官。
&rdquo劉璋說罷,對四下道:&ldquo再言者必斬!&rdquo四下頓時寂靜無聲,沒有再敢出來送死。
偌大一個西川,盡管劉璋昏庸無道,到底還有幾個忠良。
單單劉璋出城迎接劉備這一事,就有三個佳傳:黃權落牙苦勸,王累墜城死谏;李恢诤
這又是關雲長細心之處,因為荊襄九郡不論何處調兵遣将,都要申報軍師批複,何況新添了三員大将,更是一樁大事。
當然荊襄安泰,又無閑職,孔明也不會去調用。
隻是見了此信,心中有數,就可以告示各處守将有這麼一回事。
否則總巡哨馬谡查到這三個人,還會以為是奸細呢! 卻說西川孟達帶了三軍離成都,到川口駐紮,迎接劉備進川。
這一日正無事,上城樓眺望,遠遠望見劉備帶了大隊趕奔而來,孟達迅速迎了上去,與劉備、龐統、法正和衆将一一施禮相見,領了劉備衆軍往城關而來。
──從此以後,法正和孟達耽擱在劉備的營中,再也不離左右了。
──數萬大軍來到川口第一關,喚作夔關。
守将名叫陽群,早已接到劉璋的号令:皇叔進關,不得阻攔。
因此開放城關,迎接劉備。
心裡卻在想,蜀中并無大事,主公為何要請劉備到此相助。
此時張都督平蠻未回,會不會有人暗中勾結劉備,引外敵到此奪取西川?這倒要作些提防,以免嘩變。
陽群,在蜀中人稱刀王,他曾從蔡陽為師,練就一身好刀法。
年紀尚輕,今年三十一歲,正是身強力壯用武之時。
更兼是文武全才,對世事頗有見地。
今後諸葛亮進川,為了收服這員大将,三擒三放,陽群這才肯歸降劉備。
因此,諸葛亮的《出師表》上也有這麼一個大将。
也可以說是三國中的一員名将。
進了關廂,龐統馬上轉念道:每過一個緊要關口,我就留下一點人馬,待到真的動手取川時,隻要我龐統一聲令下,四處城關都有我的人馬,一呼百應。
就象點火一樣,各處起火,一時就無法撲滅,隻能讓它燒光。
這樣,取西川就有翻掌之易。
便對陽群說,本軍師命三千弟兄留在此地,助将軍共守關廂。
陽群知道龐統的用意,卻并不拒絕,三千漢軍全都收下。
龐統十分高興,與劉備帶了大隊,又往前去。
不料待劉備等人過關之後,陽群立即收去漢軍的兵器,把他們看押在衙門後院。
每日酒飯侍候,隻是不得自由。
陽群想,要是劉備真心誠意趕來相助,待他們回去,我将他們好端端送還劉備;倘若劉備居心不良,我先把他們殺死在這裡。
漢兵個個怨恨龐統。
這些小兵直要關到明年八月孔明進川以後,才能回到營中。
而且在這三千漢軍身上,還生發出了一段故事來。
此話後書再提。
數日後,劉備等跟着孟達來到入川的第二個口子,近天嶺。
守将名叫鄧銅,二十八歲,蜀人稱他是無敵大将,卻是勇而無謀。
劉備進了關廂,各見禮畢,龐統又要留下人馬,被鄧銅一口回絕。
因為鄧銅也不贊成劉備進川。
張任平蠻,東川挑釁,他以為這是癬疥之疾,不足憂愁。
而請劉備入川,真有點小題大作。
離了近天嶺,劉備直奔第三關荊江。
守将叫向寵,自稱&ldquo賽關公&rdquo。
将劉備接入關廂,也不同意留下漢兵,又送劉備等過關。
就這樣,過了這關到那關,一連經過了白帝城、白水關、涪江,一個漢軍都沒有留下。
這一日來到涪關外停隊,紮下營頭。
涪關已是四川的中心地帶。
前關有兩座山峰,名謂涪關界口。
進涪關界口三裡路,便是涪關。
地勢險要,是個戰略要地。
今後龐統死後,劉備就被圍困在這裡。
川裡有這麼個規矩,外來的軍隊,即使奉了劉璋之命,也隻得停在涪關界口以外等候消息。
除非劉璋再次有令,方可進此城關。
因此,劉備的人馬就在關外五裡之地安頓,等候劉璋親自前來迎接。
涪關守将有兩個:一個叫楊懷,一個叫高沛。
他們見劉備已到,立即命人送信到成都,向劉璋告禀。
今日劉璋高坐大堂,正與張松等人閑談,忽報涪關有信到。
劉璋視之,果然劉備來了。
便與張松商量,怎樣迎接宗兄劉備。
張松想,我早已有一便條叫法正送與龐統,先殺劉璋,後舉兵伐川,大事可定,今日果然是龐統領兵到此,諒他必能聽我之言。
問題在于怎樣說得劉璋欣然前往。
略加思索後,張松道:&ldquo主公,今日皇叔深明大義,親自提兵相助。
主公理當準備車乘帳幔,親自前往迎接。
一則謝劉備相助之德;二則倘然劉備要些糧草,主公多應些于他。
未知意下如何?&rdquo 兩旁文武聽了都在想:接取劉備進涪關,隻需一個心腹,根本用不着主公自去。
若去涪關,兇多吉少。
隻因為劉璋以往一向信佞鄙賢,所以知情者反而裝作糊塗,隻當不懂他們說話的意思。
劉璋覺得張松言之有理,遂傳令退堂,邀張松同往裡面小酌,以消酷暑。
兩人到了内堂,分君臣坐定,從晌午直飲到二更時分。
忽聞端門外有啼泣之聲,後來便嚎啕大哭,其情甚慘。
命人一打聽,原來是黃權老大夫。
恰才黃權聽說劉備親率五萬之衆已到涪關,張松要劉璋親自迎接,料定此去必遭荼毒,故而抱病直抵端門,一面哭泣,一面谏勸劉璋不要聽信讒言。
劉璋到了這個時候,哪裡還會聽他的忠谏,又經不住旁邊的張松一再進言,命手下不必去理睬他,來日一早備車馬迎接劉備。
──劉璋此時不信黃權之言,直到建安十九年六月,劉備的大軍圍困成都,迫使他獻城納印時,這才追悔莫及,方信忠言逆耳之言。
──君臣兩個又飲了二個時辰,已是下半夜了,端門外哭聲已絕。
劉璋以為黃權讨了個沒趣,自回府中安歇去了。
便與張松安心飲酒說話。
東方破曉,劉璋與張松走出内堂,忽見端門外有-堆袍帽,早把昨晚的事忘卻,想從旁邊走過去。
不料卻是一個人,仔細一辨,原是黃權。
黃權從二更哭到下半夜,足有兩個多時辰,哭喊得咽喉嘶啞,精疲力盡,倒在地上睡着了。
天一放明,他又醒了過來,正見劉璋走來,抱定宗旨,以死相谏。
因此連聲苦求:&ldquo主公,東川張魯犯界,乃是癬疥小疾;劉備入川,卻是心腹大患。
主公聽信張松之言,禍不遠矣。
臣黃權抱病死谏,望主公熟思,切莫前往涪關!&rdquo 劉璋對黃權的話當作耳旁風,反而更加痛恨他這樣死死纏住自己。
心想,我一向敬你是我父親的忠臣,又是我的長輩,那天大堂胡言,我不議你罪。
你以為我見你怕,得寸進尺,一點不尊重我,那莫怪我不客氣。
劉璋拖住張松的袖管,仍然往前繞去。
黃權見劉璋執迷不悟,怨恨交加,猛地向旁一撲,雙手張開,要想抱住劉璋的兩腿,不讓他出去,可劉璋也防他這一着,兩腿迅速向外一閃,走了過去。
黃權抱了個空,愈加氣沖牛鬥,見劉璋的龍袍正飄在自己的臉上,也顧不得死活,張嘴一口,咬緊牙關,死死不放,準備用手抓住。
恰好劉璋撇下黃權,拉着張松正要出門,忽覺得龍袍好象被什麼東西挂住一樣,回頭一看,見黃權咬住了下擺袍角,立刻惱羞成怒:你這個老東西老昏了頭,從昨晚到天亮,死皮賴臉地纏着我。
我現在不和你多說,等我回來再治你的罪!因此身體使勁往前一沖,隻聽得後面&ldquo刮&rdquo的一聲,回頭一瞧,黃權滿口是血,兩顆牙齒掉在地上,隻痛得他哇哇直叫。
黃權拾起地上的牙齒,對着劉璋忿恨地說:&ldquo主公,黃權落牙苦诤,也不負九泉之下的故主,也對得起你主公了!&rdquo說罷,站起身來,踉踉跄跄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府去了,從此托病不出。
不過,黃權歸根結蒂還是歸順劉備的。
劉備打平西川,隻有兩個人至死不降。
一人是槍祖宗張任,被孔明殺死在金雁橋;另一個是王累。
如今,滿城文武得悉劉璋去涪關,都趕到這裡來相送。
馬蹄得得,車聲辚辚,相随劉璋到了成都北門城關。
城門口人山人海,百姓聞訊趕來湊熱鬧,大道上擁得水洩不通。
見君臣齊到,都向兩旁閃開,讓出一條路來。
劉璋率衆出北門,忽報:&ldquo從事王累,自用繩索倒懸于城門之上,一手執谏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谏不從,自割斷其繩索,撞死于此地。
&rdquo劉璋上得吊橋,回頭一看,果然見王累從城牆上吊在空中,頭朝下,腳朝上,手中的白绫上斑斑點點,一片紅色。
原來王累聞得劉璋駕車出城,早已刺破皮肉,手蘸鮮血,寫成谏章,希望劉璋能幡然醒悟。
要是不聽忠谏;就割索撞死,劉璋見了此情此景,怒火複熾,暗恨:成都乃是西川的京城,我是這裡的一國之尊,要想做一點事,這個來勸,那個來谏,混亂到了這個地步。
尤其你這個小小從事官,我一向器重你,今天卻以死來吓唬我,真是膽大包身。
遂命手下去取王累所執的谏章。
王累飄下白绫,手下取來。
劉璋一看,其略曰: 益州從事王累,泣血懇告:竊聞&ldquo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rdquo。
昔楚懷王不聽屈原之言,會盟于武關,為秦所困。
今主公輕離大郡,欲近劉備于涪城,恐有去路而無回路矣,倘能斬張松于市,絕劉備之約,則蜀中老幼幸甚,主公之基業亦幸甚! 劉璋看罷,大怒道:&ldquo吾與仁人相會,如親芝蘭,汝何數侮于吾耶!&rdquo揮绫于地,命手下放他下來。
王累看得清楚,知道難以勸醒劉璋,攔腰一劍,大叫一聲,割斷繩索,倒撞于地,血漿四濺!四下圍觀的人無不驚歎,都為王累惋惜,暗中都指着劉璋道,真是個昏庸之主,忠奸不分。
西川大勢已去。
&hellip&hellip後人有詩道: 倒挂城門捧谏章,拚将一死報劉璋。
黃權折齒終降備,矢節何如王累剛! 王累的家人聞訊趕來,抱屍大恸。
劉璋覺得王累這種人死不足惜,命家人料理後事,日後自有重恤。
正要驅車,又聞得有人一會兒冷笑,-會兒痛哭:&ldquo哈&hellip&hellip苦惱啊&hellip&hellip&rdquo循聲望去,卻是文人李恢。
心想,你這個人可有毛病?哭不象哭,笑不象笑,大概見王累從上面掉下,你被吓壞了?厲聲問:&ldquo緣何啼笑無常?&rdquo 李恢叩首谏道:&ldquo臣聞&lsquo君有诤臣,父有诤子&rsquo。
下官所笑者乃王累耳。
王從事剛正不阿,以死相谏,不愧為主公的忠臣。
隻怕再也無此忠良谏君也;所哭者,主公容劉備入川,是猶迎虎于門也。
&rdquo 劉璋雖然庸碌無能,但對這幾句話的意思還聽得出來,知道李恢在步王累的後塵,諷刺自己。
怒道:&ldquo玄德是吾宗兄,安肯相害?汝敢如此膽大,吾豈能容汝。
革職為民,永不為官。
&rdquo劉璋說罷,對四下道:&ldquo再言者必斬!&rdquo四下頓時寂靜無聲,沒有再敢出來送死。
偌大一個西川,盡管劉璋昏庸無道,到底還有幾個忠良。
單單劉璋出城迎接劉備這一事,就有三個佳傳:黃權落牙苦勸,王累墜城死谏;李恢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