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張松獻圖劉備泣别 成都修書劉璋告急
關燈
小
中
大
述,劉備當年到卧龍崗三請請葛亮時,就看到草堂中高挂一幅西川地理圖,但隻是一張總圖。
隻能了解西川地理形勢的概況。
今天龐統要是同孔明一起觀圖,孔明馬上可以從圖上發現少了兩條小路,會提醒龐統進川時千萬不可走此小道。
這并非說孔明能未蔔先知,算定龐統要死在落鳳坡。
龐統聽了孔明的話,也會立即明白這個道理。
因為其中有一條路名叫落鳳坡,這對龐統來說是很不利的。
龐統被人稱作鳳雛,是吉祥的象征,應該象鳳凰那樣在空中相翔,怎肯去走這條不吉利的落鳳坡呢?不過,龐統對西川地理的了解不能說比孔明差,他同孔明一樣,把劉備的三分天下的基點放在西川上。
就因為他粗心大意,容易忽略地圖以外的枝節處。
這兩條小路圖上沒有,他也就完全忘了。
孔明用兵的原則一向是穩中求快,比如今後出祁山,魏廷獻計走子午谷,孔明為了謹慎起見,甯可走那條比子午谷遠幾倍的祁山大道。
而龐統呢,生平好大喜功,愛冒險,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枉送性命。
要是今天經過諸葛亮的指點,龐統或許可以避免一次大難,所謂謀事在人。
現在地圖被他一人拿去之後,孔明根本無法了解詳情,直要到龐統死後,孔明進川,才看到這本地圖。
劉備見龐統走出内堂,依舊是一團高興。
劉備将張松的話詳細叙述了一遍,這才各歸府邸安歇,等候西川劉璋的來信。
卻說張松離了荊州,匹馬直奔西川。
先到家中,有家人報說法正、孟達正在等候。
張松來到密室。
因為張松數年來畫圖編書,唯恐被人搜查,所以在家中設有密室,以防不測。
見密室中坐着兩人,一個是法正,一個便是孟達。
這兩人與張松親如弟兄,在張府中常進常出,好似家中一樣随便。
并且他們知道張松家的密室在什麼地方,因而不必通過家人便可進入。
現在見張松回到家中,三人各叙分别之情後,歸坐飲茶。
法正說,前幾天家将回來說,你從許昌回來繞道荊州,我等料你這幾日便要回來,所以在此聽候好消息。
張松問道,二位可知下官的圖奉獻與哪一個?兩人異口同聲道,此圖定是送給了荊州劉備。
張松驚問道:二位何以知之?法、孟二人笑道,你出川之前,早已與我們商議好,要将圖奉獻與曹操。
如今你從荊州而歸,又問送給哪一個,那不送給劉備,還會送給什麼人呢?三個人撫掌相視大笑。
──一個五十四個州的西川,若靠劉備來攻打,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到。
要不是他們三個人密謀獻圖,劉備寸土難進。
可見得這三個人頗有遠見,都是當世的能幹人。
一一法、孟二人講,我們當時隻想到曹操有進攻西川的力量,而沒有慮及他乃是奸詐無常,忘恩負義的國賊。
既然你把圖本送給了劉備,那當然是最适宜了:劉家的天下,仍舊由劉家的人來管轄,張松問,大都督張任回來了沒有?法、孟答道:仍在平蠻,尚未回川。
張松暗暗高興,這真是千載難得良機。
人不知,鬼不覺,等他回來,隻怕西川已歸屬劉備了。
說道:明天大堂見主,我便勸劉璋命人去荊州送信,請皇叔進川,我在成都作為内應。
二位之中,哪一位去送信,哪一位往川口去迎接劉備?法正說,我荊州送信。
孟達講,我去川口迎接。
三個人分撥已定,各自回去準備。
翌日,劉璋坐堂。
劉璋字季玉,乃是劉焉之子,其父去世後,他即位至今。
劉璋為主,任人唯親,不分賢俗,聽信讒言,傷害忠良。
遇事優柔寡斷,很少謀略。
況又胸無大志,庸碌無能。
張任獨秉朝政,恣意妄為,順者昌,逆者死。
再加上苛捐雜稅名目繁多,百姓負擔沉重。
當時,川中有這麼一句童謠:要吃新米飯,待等使君來。
好端端-個民富國強的西川,被他弄得人心離散,惶惶不安。
川中那些有才幹的人得不到重用,即使是高官厚祿的達貴,見劉璋如此懦弱,也不免感到寒心,都希望西川有一個明君。
因此張松出川,有些人明知事出有因,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西川到底會出什麼名堂來。
否則張松哪會有這麼順當! 劉璋今年四十餘歲,正是年富力強之際。
他頭戴龍冠,身穿龍袍,在中央坐定。
兩旁文武紛紛上前見禮,然後按位歸列。
張松上前:&ldquo下官見主公。
&rdquo 劉璋見張松回來了,便問:&ldquo爾此去許都求救于曹孟德,此事成否?&rdquo &ldquo主公,曹操自敗馬超以來,躊躇滿志,驕橫異常,哪裡将西蜀放在眼中!非但不願進川相助,反而欲提兵前來侵犯西蜀。
&rdquo 那些有點頭腦的文武聽了,知道張松的這筆交易沒有做成,反而遭到了曹操的奚落,但不知他把西川到底出賣給了哪一個主顧。
當時文臣中有這麼幾位頗有名望的上大夫:年近六旬的天文師谯周;曾在長坂坡接濟劉備的蔣琬,以後是劉禅的教師,孔明死後,他任劉禅的軍師;第三位大夫叫秦宓;第四位叫許襲。
他們深知張松的用意,但因為他們已預感到了這是大勢所趨,劉璋難坐天下,故而聽之任之,不願出來谏勸。
劉璋聽說曹操要來犯疆,暗暗着急:東川犯我葭萌關,到今日還未解決。
曹操又想乘虛而入,西川這不是危險了嗎?早已說過,劉璋是個膽小如鼠的人,一向過的太平日子,如今這裡烽火連天,那裡硝煙彌漫,他哪裡吃得起這種驚吓,忙問張松:&ldquo永年大夫,這便如何是好?&rdquo 你同别人商量,或許還能想出些好辦法來,至少會勸你不要心慌,等都督張任回來了再說;你去找張松說話,那真是生病人找鬼商量,他會給你出好點子嗎? &ldquo主公,切莫驚慌。
下官在回川的路上,忽兒想及一人。
&rdquo 劉璋急忙問:&ldquo哪一個?&rdquo &ldquo荊州劉玄德。
&rdquo 兩旁文武聽了這句話,都很高興,好多人知道張松把西川送給了劉備。
雖說這是背主賣國,但在這點上大得衆人之心。
特别是蔣琬暗贊張松有見識。
心想,我當年進川,目的就在于料定劉備必定會進川,所以在此等他。
其餘對劉璋不滿的人聽到&ldquo劉備&rdquo這兩個字,也感到隻有劉備來了以後,西川才能重見天日。
因此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張松的下文。
劉璋也很滿意張松的話,笑道:&ldquo永年大夫,孤與玄德乃是同宗弟兄。
&rdquo &ldquo是啊。
下官想,近年來劉玄德擁有荊襄九郡,雄兵數十萬,上将極多。
俗言道:求人不如求己。
倒不如請劉備進川相助,最為妥當。
&rdquo &ldquo不知我家兄長可願入川否?&rdquo &ldquo主公,當年徐州太守陶謙屢遭曹操欺辱,劉備見義勇為,忿然率兵接應。
目下主公有難,劉備又是有仁有義之人,豈會袖手旁觀?&rdquo 張松确實能說會道,這一比喻,早把劉璋蒙騙掉了,就連兩旁的文武也感到入情入理。
張松又說:&ldquo主公,下官中途轉道荊州,求見劉備,将來意申達。
劉備果然是大義凜然,滿口應允。
說道,隻要我家兄弟相信,修一書信,我即刻提兵進川。
&rdquo 劉璋聽得連連叫好,&ldquo永年大夫實是能幹。
孤立即修書往荊州,相請兄長
隻能了解西川地理形勢的概況。
今天龐統要是同孔明一起觀圖,孔明馬上可以從圖上發現少了兩條小路,會提醒龐統進川時千萬不可走此小道。
這并非說孔明能未蔔先知,算定龐統要死在落鳳坡。
龐統聽了孔明的話,也會立即明白這個道理。
因為其中有一條路名叫落鳳坡,這對龐統來說是很不利的。
龐統被人稱作鳳雛,是吉祥的象征,應該象鳳凰那樣在空中相翔,怎肯去走這條不吉利的落鳳坡呢?不過,龐統對西川地理的了解不能說比孔明差,他同孔明一樣,把劉備的三分天下的基點放在西川上。
就因為他粗心大意,容易忽略地圖以外的枝節處。
這兩條小路圖上沒有,他也就完全忘了。
孔明用兵的原則一向是穩中求快,比如今後出祁山,魏廷獻計走子午谷,孔明為了謹慎起見,甯可走那條比子午谷遠幾倍的祁山大道。
而龐統呢,生平好大喜功,愛冒險,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事與願違,枉送性命。
要是今天經過諸葛亮的指點,龐統或許可以避免一次大難,所謂謀事在人。
現在地圖被他一人拿去之後,孔明根本無法了解詳情,直要到龐統死後,孔明進川,才看到這本地圖。
劉備見龐統走出内堂,依舊是一團高興。
劉備将張松的話詳細叙述了一遍,這才各歸府邸安歇,等候西川劉璋的來信。
卻說張松離了荊州,匹馬直奔西川。
先到家中,有家人報說法正、孟達正在等候。
張松來到密室。
因為張松數年來畫圖編書,唯恐被人搜查,所以在家中設有密室,以防不測。
見密室中坐着兩人,一個是法正,一個便是孟達。
這兩人與張松親如弟兄,在張府中常進常出,好似家中一樣随便。
并且他們知道張松家的密室在什麼地方,因而不必通過家人便可進入。
現在見張松回到家中,三人各叙分别之情後,歸坐飲茶。
法正說,前幾天家将回來說,你從許昌回來繞道荊州,我等料你這幾日便要回來,所以在此聽候好消息。
張松問道,二位可知下官的圖奉獻與哪一個?兩人異口同聲道,此圖定是送給了荊州劉備。
張松驚問道:二位何以知之?法、孟二人笑道,你出川之前,早已與我們商議好,要将圖奉獻與曹操。
如今你從荊州而歸,又問送給哪一個,那不送給劉備,還會送給什麼人呢?三個人撫掌相視大笑。
──一個五十四個州的西川,若靠劉備來攻打,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到。
要不是他們三個人密謀獻圖,劉備寸土難進。
可見得這三個人頗有遠見,都是當世的能幹人。
一一法、孟二人講,我們當時隻想到曹操有進攻西川的力量,而沒有慮及他乃是奸詐無常,忘恩負義的國賊。
既然你把圖本送給了劉備,那當然是最适宜了:劉家的天下,仍舊由劉家的人來管轄,張松問,大都督張任回來了沒有?法、孟答道:仍在平蠻,尚未回川。
張松暗暗高興,這真是千載難得良機。
人不知,鬼不覺,等他回來,隻怕西川已歸屬劉備了。
說道:明天大堂見主,我便勸劉璋命人去荊州送信,請皇叔進川,我在成都作為内應。
二位之中,哪一位去送信,哪一位往川口去迎接劉備?法正說,我荊州送信。
孟達講,我去川口迎接。
三個人分撥已定,各自回去準備。
翌日,劉璋坐堂。
劉璋字季玉,乃是劉焉之子,其父去世後,他即位至今。
劉璋為主,任人唯親,不分賢俗,聽信讒言,傷害忠良。
遇事優柔寡斷,很少謀略。
況又胸無大志,庸碌無能。
張任獨秉朝政,恣意妄為,順者昌,逆者死。
再加上苛捐雜稅名目繁多,百姓負擔沉重。
當時,川中有這麼一句童謠:要吃新米飯,待等使君來。
好端端-個民富國強的西川,被他弄得人心離散,惶惶不安。
川中那些有才幹的人得不到重用,即使是高官厚祿的達貴,見劉璋如此懦弱,也不免感到寒心,都希望西川有一個明君。
因此張松出川,有些人明知事出有因,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西川到底會出什麼名堂來。
否則張松哪會有這麼順當! 劉璋今年四十餘歲,正是年富力強之際。
他頭戴龍冠,身穿龍袍,在中央坐定。
兩旁文武紛紛上前見禮,然後按位歸列。
張松上前:&ldquo下官見主公。
&rdquo 劉璋見張松回來了,便問:&ldquo爾此去許都求救于曹孟德,此事成否?&rdquo &ldquo主公,曹操自敗馬超以來,躊躇滿志,驕橫異常,哪裡将西蜀放在眼中!非但不願進川相助,反而欲提兵前來侵犯西蜀。
&rdquo 那些有點頭腦的文武聽了,知道張松的這筆交易沒有做成,反而遭到了曹操的奚落,但不知他把西川到底出賣給了哪一個主顧。
當時文臣中有這麼幾位頗有名望的上大夫:年近六旬的天文師谯周;曾在長坂坡接濟劉備的蔣琬,以後是劉禅的教師,孔明死後,他任劉禅的軍師;第三位大夫叫秦宓;第四位叫許襲。
他們深知張松的用意,但因為他們已預感到了這是大勢所趨,劉璋難坐天下,故而聽之任之,不願出來谏勸。
劉璋聽說曹操要來犯疆,暗暗着急:東川犯我葭萌關,到今日還未解決。
曹操又想乘虛而入,西川這不是危險了嗎?早已說過,劉璋是個膽小如鼠的人,一向過的太平日子,如今這裡烽火連天,那裡硝煙彌漫,他哪裡吃得起這種驚吓,忙問張松:&ldquo永年大夫,這便如何是好?&rdquo 你同别人商量,或許還能想出些好辦法來,至少會勸你不要心慌,等都督張任回來了再說;你去找張松說話,那真是生病人找鬼商量,他會給你出好點子嗎? &ldquo主公,切莫驚慌。
下官在回川的路上,忽兒想及一人。
&rdquo 劉璋急忙問:&ldquo哪一個?&rdquo &ldquo荊州劉玄德。
&rdquo 兩旁文武聽了這句話,都很高興,好多人知道張松把西川送給了劉備。
雖說這是背主賣國,但在這點上大得衆人之心。
特别是蔣琬暗贊張松有見識。
心想,我當年進川,目的就在于料定劉備必定會進川,所以在此等他。
其餘對劉璋不滿的人聽到&ldquo劉備&rdquo這兩個字,也感到隻有劉備來了以後,西川才能重見天日。
因此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張松的下文。
劉璋也很滿意張松的話,笑道:&ldquo永年大夫,孤與玄德乃是同宗弟兄。
&rdquo &ldquo是啊。
下官想,近年來劉玄德擁有荊襄九郡,雄兵數十萬,上将極多。
俗言道:求人不如求己。
倒不如請劉備進川相助,最為妥當。
&rdquo &ldquo不知我家兄長可願入川否?&rdquo &ldquo主公,當年徐州太守陶謙屢遭曹操欺辱,劉備見義勇為,忿然率兵接應。
目下主公有難,劉備又是有仁有義之人,豈會袖手旁觀?&rdquo 張松确實能說會道,這一比喻,早把劉璋蒙騙掉了,就連兩旁的文武也感到入情入理。
張松又說:&ldquo主公,下官中途轉道荊州,求見劉備,将來意申達。
劉備果然是大義凜然,滿口應允。
說道,隻要我家兄弟相信,修一書信,我即刻提兵進川。
&rdquo 劉璋聽得連連叫好,&ldquo永年大夫實是能幹。
孤立即修書往荊州,相請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