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張松獻圖劉備泣别 成都修書劉璋告急
關燈
小
中
大
足之勢成矣,皇叔意下如何?&rdquo
劉備想,自從你出川到今日,我是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一直在想怎樣入川。
一樁事情在想辦法時,往往可以想得頭頭是道,但到了真正實施之時,就又要左右為難了。
&ldquo張大夫言雖有理,但備與蜀中劉璋乃是同宗弟兄,奪宗族之地,可謂不義也!&rdquo 張松聽得劉備在為這點小事犯愁,便理直氣壯地說:&ldquo皇叔此言差了。
古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是人人之天下。
有道者伐無道,有德者居主,何謂不義耶!&rdquo自古以來,到了昏庸無能的地步,勢必要改朝換代。
尤其你劉備也是堂堂正正的漢室宗親,如今漢室基業垂危,就應該由你劉備去複興漢室,一統江山。
這樣,才能挽救即将傾頹的漢家天下。
劉備聽完張松這番說話,越發覺得他出言不俗,深明大義,便問:&ldquo備取西川無道,敢求大夫良策?&rdquo 劉備這句話實際上是在向張松讨取地圖了,意思是,你有了地圖不獻,叫我怎麼進川呢? 張松當然不是呆子,他對劉備話已領會了,隻不過還有點不放心,就反問道:&ldquo皇叔果有進取西川之心麼?&rdquo 到了這種推車撞壁的地步,劉備當然客氣不出了,隻有老老面皮,硬硬頭皮,如實相告。
否則稍有遲疑,立即前功盡棄。
因此首肯道:&ldquo備果有此心。
&rdquo &ldquo皇叔,有志者,事競成。
何愁不能高坐西蜀!&rdquo張松說到這裡,用左手撩開胸前袍襟,右手伸進胸懷。
劉備驚喜地盯住張松,一眼不眨地看着他掏圖本。
好似見張松胸前射出一道金光,化出無數城郭、軍隊來;又好似三分天下立即可以取到&hellip&hellip 張松立刻取出圖本,呈遞與劉備手上,說道:&rdquo皇叔,松費了五、六年心血,奔波全川,撰編成此西蜀地理圖本。
請皇叔按圖所示,進取西蜀。
松為内應,萬無一失。
&rdquo 劉備見封面上寫着一行大字:《西蜀五十四州全圖》。
他一時也沒有心裡去細看,隻是随手翻了幾下,隻見裡面線路縱橫,八方交錯;蠅頭小字,密密麻麻。
──這本地理圖不同于現在的地圖那樣一目了然,它是由數張圖和數倍于圖的說明書合并而成,實際上是一本厚厚的書。
例如圖上用各種符号畫出一條江,後面幾頁就要解釋每個符号的含義,東往哪裡,西通何處,全長多少,寬窄幾許,水位怎樣,流速如何,等等。
看了這本書,整個一條江就宛如在目前了。
沒有到過那個地方的人,看了這本書,也可以了解一個大概。
要是落在主将的手裡,馬上可以制定出一整套作戰步驟。
──劉備捧着這本地理圖,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他想,象張松這樣一個官卑職小的人,每個月能有多少薪俸?可是他為了畫此圖本,跑遍西川每個角落,且不說花去心血難以想象,就是所用去的金錢也是難以計算的呵。
他與我劉備從無交往,隻是初交,肯将全副心血毫無保留地贈送給我,可見得他在西川是何等的不得意!如今我有了這本地圖,進取西川也就有了保障。
這本地圖對我來說,無疑是無價之寶。
他對我劉備的功勞實在是無法估量。
劉備一時無從表白自己的心情,見遠遠的一條漢江奔流不息,旁側又是高聳入雲的景山,深深有感于懷。
便指着高山和江水道:&ldquo張大夫,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大夫對劉備的功德與山并高,與水竟長。
備銘刻于心,永世不忘!&rdquo 張松想,正因為找相信你是一個仁義之君,所以我不惜冒全川之大不韪,把圖本送給你,但願你早日進川。
我倘能在你手下為臣,一朝得志,已經心滿意足了。
劉備想,張松肯獻圖,必定早就想好進川之策,讓我再打聽一下,便問道:&ldquo張大夫回去便怎樣?&rdquo 這一點被劉備料着了。
張松說:&ldquo松回川以後,說得我主劉璋修書到荊州,相請皇叔進川。
送書之人,必是松之好友。
書信到日,萬望皇叔迅速發兵進川,松在成都為内應。
事不宜遲,皇叔切記!&rdquo說道這裡,張松立即起身:&ldquo皇叔,松告退了。
&rdquo 劉備也覺得不宜多留,應該讓他早些回川,免得引起别人的懷疑。
因此也站起身來,與張松挽手走出長亭,親自把張松的馬帶了過來,&ldquo請大夫上馬。
&rdquo &ldquo多謝皇叔。
&rdquo張松執鞭上馬。
劉備對着他一躬到底:&ldquo大夫,一路之上小心!備再次有禮了。
&rdquo 劉備的三分天下,全靠這本地理圖作為進兵指南。
但張松受了劉備這一禮,竟從此成為永别。
因為張松回川後,就遭到張任的殺戮。
劉備要平定西川,失去了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張松,另一個就是龐統。
他們兩個人都是死在張任的手裡。
惟有諸葛亮,方能長驅直人,因此前後一共打了三年零三個月,從建安十六年春末夏初張松獻圖,一直到建安十九年六月底,劉備方才進得成都。
劉備見張松在馬上坐穩,真的流露出不忍分離之情,頓時熱淚盈眶。
張松回首拱手道:&ldquo皇叔保重,蜀中再見了&rdquo說罷,将馬一拎,揚鞭而去。
劉備望着他的背影,直至馬蹄撥起的塵土掩投了影迹,這才與趙雲一起上馬,回進城内。
劉備到轅門下馬,小心翼翼地捧了圖本匆匆往内室而來,此時,龐統和孔明早已坐在那裡聽候消息,彼此想着自己的計策必定成功。
忽見劉備興沖沖快步入内,料到事情已成功了,龐統迫不及待地問道:&ldquo主公,圖本取到否?&rdquo 此時劉備欣喜若狂,竟然象個小孩子一樣,高舉着地圖,大聲說道:&ldquo二位軍師,圖本在此!&rdquo 龐統再也按捺不住喜悅之情,跳起身來,就把地圖搶到手中,一聲輕嗽,往外就走。
孔明暗想,何必這麼心急呢?到底是誰計策成功了,你還未弄清楚,就搶走了圖本。
老實說,即使是你的計策成功了,那我們也應該坐下來一起籌劃籌劃。
而龐統以為,劉備已說過,孔明沒有獻計,自然是我的功勞了。
而且這樁事情由我一人負責,因此這本地圖理應讓我拿回府邸,吃過晚飯先看一遍,琢磨琢磨,然後便可制定出進川的計劃來。
實際上這本圖并不全。
并不是張松沒有畫出來,而是被他在出川之前撕去了幾頁,是川中少有人知的兩條小路:一條是陽平道,一條是落鳳坡,在軍事上算不上是緊要關隘。
陽平道是從雒城通往綿竹的小道,長七百五十多裡,從這裡進軍,先要鑿山開路,工程浩繁,十分危險。
諸葛亮以後要從這條道上過去。
落鳳坡是從涪關通往雒城的一條小道,路雖然隻有十多裡,但地勢十分險惡。
張松撕去這兩條小路圖稿,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有了他這樣一本西川地理圖本,盡管走大道,不必再去繞小道。
因此撕去數頁,使看到圖本的人無法知道有這樣兩條小路,少些麻煩。
當然他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本地理圖會落到劉備的手裡。
就是告誡人們,這兩條不必去考慮了。
孔明對西川地理情況是十分熟悉的。
前書早已表
一樁事情在想辦法時,往往可以想得頭頭是道,但到了真正實施之時,就又要左右為難了。
&ldquo張大夫言雖有理,但備與蜀中劉璋乃是同宗弟兄,奪宗族之地,可謂不義也!&rdquo 張松聽得劉備在為這點小事犯愁,便理直氣壯地說:&ldquo皇叔此言差了。
古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是人人之天下。
有道者伐無道,有德者居主,何謂不義耶!&rdquo自古以來,到了昏庸無能的地步,勢必要改朝換代。
尤其你劉備也是堂堂正正的漢室宗親,如今漢室基業垂危,就應該由你劉備去複興漢室,一統江山。
這樣,才能挽救即将傾頹的漢家天下。
劉備聽完張松這番說話,越發覺得他出言不俗,深明大義,便問:&ldquo備取西川無道,敢求大夫良策?&rdquo 劉備這句話實際上是在向張松讨取地圖了,意思是,你有了地圖不獻,叫我怎麼進川呢? 張松當然不是呆子,他對劉備話已領會了,隻不過還有點不放心,就反問道:&ldquo皇叔果有進取西川之心麼?&rdquo 到了這種推車撞壁的地步,劉備當然客氣不出了,隻有老老面皮,硬硬頭皮,如實相告。
否則稍有遲疑,立即前功盡棄。
因此首肯道:&ldquo備果有此心。
&rdquo &ldquo皇叔,有志者,事競成。
何愁不能高坐西蜀!&rdquo張松說到這裡,用左手撩開胸前袍襟,右手伸進胸懷。
劉備驚喜地盯住張松,一眼不眨地看着他掏圖本。
好似見張松胸前射出一道金光,化出無數城郭、軍隊來;又好似三分天下立即可以取到&hellip&hellip 張松立刻取出圖本,呈遞與劉備手上,說道:&rdquo皇叔,松費了五、六年心血,奔波全川,撰編成此西蜀地理圖本。
請皇叔按圖所示,進取西蜀。
松為内應,萬無一失。
&rdquo 劉備見封面上寫着一行大字:《西蜀五十四州全圖》。
他一時也沒有心裡去細看,隻是随手翻了幾下,隻見裡面線路縱橫,八方交錯;蠅頭小字,密密麻麻。
──這本地理圖不同于現在的地圖那樣一目了然,它是由數張圖和數倍于圖的說明書合并而成,實際上是一本厚厚的書。
例如圖上用各種符号畫出一條江,後面幾頁就要解釋每個符号的含義,東往哪裡,西通何處,全長多少,寬窄幾許,水位怎樣,流速如何,等等。
看了這本書,整個一條江就宛如在目前了。
沒有到過那個地方的人,看了這本書,也可以了解一個大概。
要是落在主将的手裡,馬上可以制定出一整套作戰步驟。
──劉備捧着這本地理圖,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他想,象張松這樣一個官卑職小的人,每個月能有多少薪俸?可是他為了畫此圖本,跑遍西川每個角落,且不說花去心血難以想象,就是所用去的金錢也是難以計算的呵。
他與我劉備從無交往,隻是初交,肯将全副心血毫無保留地贈送給我,可見得他在西川是何等的不得意!如今我有了這本地圖,進取西川也就有了保障。
這本地圖對我來說,無疑是無價之寶。
他對我劉備的功勞實在是無法估量。
劉備一時無從表白自己的心情,見遠遠的一條漢江奔流不息,旁側又是高聳入雲的景山,深深有感于懷。
便指着高山和江水道:&ldquo張大夫,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大夫對劉備的功德與山并高,與水竟長。
備銘刻于心,永世不忘!&rdquo 張松想,正因為找相信你是一個仁義之君,所以我不惜冒全川之大不韪,把圖本送給你,但願你早日進川。
我倘能在你手下為臣,一朝得志,已經心滿意足了。
劉備想,張松肯獻圖,必定早就想好進川之策,讓我再打聽一下,便問道:&ldquo張大夫回去便怎樣?&rdquo 這一點被劉備料着了。
張松說:&ldquo松回川以後,說得我主劉璋修書到荊州,相請皇叔進川。
送書之人,必是松之好友。
書信到日,萬望皇叔迅速發兵進川,松在成都為内應。
事不宜遲,皇叔切記!&rdquo說道這裡,張松立即起身:&ldquo皇叔,松告退了。
&rdquo 劉備也覺得不宜多留,應該讓他早些回川,免得引起别人的懷疑。
因此也站起身來,與張松挽手走出長亭,親自把張松的馬帶了過來,&ldquo請大夫上馬。
&rdquo &ldquo多謝皇叔。
&rdquo張松執鞭上馬。
劉備對着他一躬到底:&ldquo大夫,一路之上小心!備再次有禮了。
&rdquo 劉備的三分天下,全靠這本地理圖作為進兵指南。
但張松受了劉備這一禮,竟從此成為永别。
因為張松回川後,就遭到張任的殺戮。
劉備要平定西川,失去了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張松,另一個就是龐統。
他們兩個人都是死在張任的手裡。
惟有諸葛亮,方能長驅直人,因此前後一共打了三年零三個月,從建安十六年春末夏初張松獻圖,一直到建安十九年六月底,劉備方才進得成都。
劉備見張松在馬上坐穩,真的流露出不忍分離之情,頓時熱淚盈眶。
張松回首拱手道:&ldquo皇叔保重,蜀中再見了&rdquo說罷,将馬一拎,揚鞭而去。
劉備望着他的背影,直至馬蹄撥起的塵土掩投了影迹,這才與趙雲一起上馬,回進城内。
劉備到轅門下馬,小心翼翼地捧了圖本匆匆往内室而來,此時,龐統和孔明早已坐在那裡聽候消息,彼此想着自己的計策必定成功。
忽見劉備興沖沖快步入内,料到事情已成功了,龐統迫不及待地問道:&ldquo主公,圖本取到否?&rdquo 此時劉備欣喜若狂,竟然象個小孩子一樣,高舉着地圖,大聲說道:&ldquo二位軍師,圖本在此!&rdquo 龐統再也按捺不住喜悅之情,跳起身來,就把地圖搶到手中,一聲輕嗽,往外就走。
孔明暗想,何必這麼心急呢?到底是誰計策成功了,你還未弄清楚,就搶走了圖本。
老實說,即使是你的計策成功了,那我們也應該坐下來一起籌劃籌劃。
而龐統以為,劉備已說過,孔明沒有獻計,自然是我的功勞了。
而且這樁事情由我一人負責,因此這本地圖理應讓我拿回府邸,吃過晚飯先看一遍,琢磨琢磨,然後便可制定出進川的計劃來。
實際上這本圖并不全。
并不是張松沒有畫出來,而是被他在出川之前撕去了幾頁,是川中少有人知的兩條小路:一條是陽平道,一條是落鳳坡,在軍事上算不上是緊要關隘。
陽平道是從雒城通往綿竹的小道,長七百五十多裡,從這裡進軍,先要鑿山開路,工程浩繁,十分危險。
諸葛亮以後要從這條道上過去。
落鳳坡是從涪關通往雒城的一條小道,路雖然隻有十多裡,但地勢十分險惡。
張松撕去這兩條小路圖稿,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有了他這樣一本西川地理圖本,盡管走大道,不必再去繞小道。
因此撕去數頁,使看到圖本的人無法知道有這樣兩條小路,少些麻煩。
當然他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本地理圖會落到劉備的手裡。
就是告誡人們,這兩條不必去考慮了。
孔明對西川地理情況是十分熟悉的。
前書早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