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受隆儀張松投新主 設玄計劉備求全圖

關燈
中的三個人見龐統氣呼呼地出去,相視大笑起來。

    張松笑的是,龐統性格豪爽,心直口快,但劉備毫無此意,也隻是枉費心機。

    在這種大事上,他們君臣有這麼大的分歧,西川無論如何不會進取。

    張松的笑帶有一點惋惜之情。

    孔明笑的是,龐統做事不注意策略,又無妙計,反而怨恨别人一走了之,簡直魯莽之極。

    劉備笑什麼呢?他在笑自己又上了孔明的當,惹怒了龐統。

    心中暗說道:龐統啊,張松不獻地圖,這不能怪我的,全是孔明在暗中唆使的。

    劉備的笑隻是一種對自己的嘲解。

     從這時候起,張松已拿定了主意,決不獻圖。

    他覺得,劉備對我如此優禮相待,完全是因為我是劉璋手下的文人,出于對兄弟劉璋的敬重。

    要是我把圖本獻出去,劉備肯定要翻臉。

    他若對我客氣一點,沒收圖本,再把我訓責一頓;要是他狠毒一點,立即把我拿下,命人赍了圖本押我回川,交給劉璋來議我之罪,那我不死也難見天日了。

    就因為他想了這一些,張松從此與劉備隻是講些無關緊要之話,國家大事隻字不提。

    飲到晌午過後,張松告辭起身。

     來日一早,張松正準備向劉備道别回歸西川,忽報張飛來傳劉備的話,邀張松到校場去觀看操演軍馬。

    張松出官寓,見過劉備,到校場。

    聞得軍鼓響,号角鳴,三千馬隊騰躍而來,後來又操三千步兵,看得張松贊不絕口。

    真所謂人強馬壯,兵精将勇。

    張松想,照這樣的軍隊打進西川何愁不勝!隻可惜劉備&hellip&hellip唉,算了。

    人各有志,何必勉強。

    看完操兵,與劉備并馬而行。

    張松道:&ldquo皇叔,下官此番到荊州,荷蒙款待,厚恩難報,荊州一行,足慰平生,隻恨無緣侍奉皇叔左右。

    來日下官歸程,與皇叔告辭了。

    &rdquo張松想,今日一别,天各-方,何日再見,你我都無法逆料。

    要是你今生不進川,那我們就成永訣了。

     劉備聽說張松明日就要回去,暗暗吃了一驚:怎麼?你的地圖還沒有獻出來,就想回去了?便說道:&ldquo張大夫難得到此,何必急急而來,又匆匆而歸?莫非備招待不周?還請大夫再逗留數日,以盡一興。

    &rdquo 張松暗說道:我的确很想與你劉備朝夕相處,隻要你用龐統之謀,平定西川之後,你君我臣永不分離。

    隻可惜你心腸太好,命運注定你我不能共事,那也不必與你多客套了。

    為此張松一再謝辭劉備的一片誠意。

     劉備見張松去意已堅,料到無法再留了。

    因此說:&ldquo張大夫定要回歸蜀中,那備也不便強留。

    來日待備十裡長亭與大夫餞行。

    &rdquo我把希望寄托在明日餞行上,馬上還可以請教兩位軍師。

     &ldquo下官何能,竟要皇叔送行?萬萬不敢。

    &rdquo &ldquo請大夫不必推卻,一言為定。

    &rdquo 兩人談談說說,已到官寓。

    這裡張松自有張飛相伴。

    劉備匆匆回歸轅門,下馬到内堂坐定,心裡着急,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心想,既然孔明不同意龐統的看法,那他肯定另有打算,找他來想個辦法。

    &ldquo來啊,相請諸葛軍師!&rdquo 無多片刻,孔明手執羽扇,緩步來到内堂。

    &ldquo亮見主公。

    &rdquo &ldquo軍師請坐!&rdquo 孔明在旁告坐,啟口問道:&ldquo請問主公,命亮到此何事?&rdquo &ldquo軍師,今日備與張松觀看操兵,張松言道,來日回歸蜀中。

    &rdquo &ldquo由他回去便了。

    &rdquo &ldquo嗳!軍師,圖本尚未取到,豈可便放他回去?軍師可有良策?&rdquo &ldquo主公,道及圖本,此事與亮無幹,皆由士元作主。

    主公可去請教士元。

    &rdquo 劉備聽孔明這麼說,心裡來了氣:既然此事由龐統一手承辦,那你為何叫我屢次攪亂他們?明日張松一走,等于送走了一個西川。

    我不找你商量找誰去?&ldquo既然此事與軍師無幹,昨日你又為何幾番以足暗示于我?&rdquo &ldquo主公,昨日龐統之言有失主公體面,即便得了圖本,進得西蜀,奪宗族之土以為已有,此名大不義也。

    亮豈有不制止之理?&rdquo 劉備想,不管龐統的話好不好,總比現在一籌莫展要好得多。

    你以為龐統的做法是不義之舉,有失我的體面,那末我就應該向你求計。

    &ldquo請教軍師妙計!&rdquo &ldquo主公,士元有言在先,亮不敢多言。

    一旦士元知曉,誤會深也。

    &rdquo &ldquo軍師此言差矣。

    你我共謀複漢,情同股肱。

    備既有求于你,豈會洩漏于他人?&rdquo &ldquo士元之前,切莫言我有計。

    &rdquo &ldquo理所當然。

    &rdquo &ldquo既然如此,亮有一計在此。

    &rdquo 劉備馬上喜上眉梢:我知道你肯定有計,而且你的計一定是别人想不到的,照着你的計去辦,隻會成功,不會失敗。

    所以我要來請教你:&ldquo請教軍師妙計!&rdquo 孔明說,我在獻計之前,先要有兩個說明,你必須明白的。

    第一,張松歸蜀,繞道荊州,必有獻圖之心。

    為何至今還不獻出?劉備插話道:恐怕我們待他還不夠好,不足以動其心。

    孔明說,恰恰相反,我們待他不是不好,而是好得過了頭。

    劉備忙搖頭否認道:世上沒有這種不知好歹的人。

    孔明說,龐統隻以為對張松敬如上賓,使他自願獻出圖來。

    其實不然。

    任何事情都有兩個方面,張松是個聰明人,深通人情世故。

    你這樣厚待他,張松一定會這麼想,與你皇叔向無交往,又無恩德,必是看在同宗弟兄的情份上。

    因此把你皇叔的誠意全都推托到劉璋的身上。

    當然,他也就不敢貿然獻出圖來了。

    今日之計,首先要使張松解除這個顧慮,要他明白,你皇叔待他好,隻是兩人的事,與旁人毫無牽挂。

    這樣,張松才敢把圖獻出來。

     劉備聽了,頓開茅塞,連連點頭,請教第二點。

    孔明說,第二,張松獻圖冒着殺頭的風險。

    獻圖成功,我們取得西川,張松必定要投到你主公的麾下為臣。

    為了防止旁人的閑言碎語,他一定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因此,張松獻圖,最好隻在你們兩個人之間進行。

    他獻圖,以表忠心;你受圖,名正言順。

    劉備聽了,又是點頭不止。

    說:&ldquo來日便當如何相送?&rdquo &ldquo主公可使人去官寓送個消息,來日長亭送行。

    &rdquo &ldquo備已與張松講了。

    &rdquo 孔明說,今日可發一令,命子龍率五百軍士,準備一席佳肴,來日一早先去長亭等候。

    主公便與張松同往,暢飲之際,主公先敬上一杯,言道:&ldquo今日一别,何日再見?&rdquo說罷,便看他飲否。

    劉備說,他飲了便怎樣?孔明說,觀其圖本獻否。

    劉備說,若是張松飲罷并不獻圖又怎樣?孔明說,主公再敬第二杯。

    劉備問,可有什麼話說?孔明說,主公便道:&ldquo蜀道難行,隻怕下會無期。

    &rdquo看他飲否。

    劉備說,若是張松飲了第二杯酒;仍不獻圖,如之奈何?&rdquo孔明說,主公再敬第三杯。

    劉備聽到這裡,顯出了不耐煩。

    心想,這算什麼計策呢?光敬酒,不見圖,有什麼意思呢?這種計策我也想得出來。

    說道,似這等敬酒,何時了結,孔明講,這第三杯酒便有不同之處。

    劉備忙問:怎樣不同?孔明微笑道,主公敬第三杯酒時:便要拿些&ldquo法寶&rdquo出來。

    劉備覺得這兩個字很熟,卻又一時想不出來,眨着兩眼在仔細回想這兩個字的意思。

    想了一會,還是想不出自己有什麼法寶,便問道,備哪來法寶?孔明說,主公竟會忘懷麼?你的&ldquo法寶&rdquo威力無窮,張松哪有不獻圖本之理!便是當年河北袁紹要殺你,被主公一用此&ldquo法寶&rdquo,當即便轉危為安;當初,亮在隆中之時,也是被主公的&ldquo法寶&rdquo引出山來的;就說甘露寺招親,要不是主公的&ldquo法寶&rdquo靈驗,孫家小姐豈能成為劉家主母?主公若再想不起來,亮隻得實言相告,這便是主公的眼淚!劉備這才想起孔明一向把他的眼淚稱作法寶。

    心想,與你商量辦法,你總是老花樣,要我掉幾滴眼淚。

    劉備沉默不語。

    孔明繼續說,主公這第三杯酒隻能篩八成,然後掉下數滴眼淚,一定要落到酒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