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受隆儀張松投新主 設玄計劉備求全圖

關燈
,若掉在外邊便不奏效:請主公今晚操演這麼幾遍。

    主公敬上這第三杯灑,不須言語,看他飲否。

    劉備想,要是張松又不獻圖,浪費幾滴眼淚倒不去說它,這個名聲就難聽了。

    便問,要是張松飲了此酒還不獻圖,莫非就這樣白白地放走了他?孔明肅然道,飲了便獻。

    若然不獻,那主公便另請高明。

    孔明說完,站起身來,說聲告退,往外揚長而去。

     劉備聽了孔明的說話,終于領會了哭的道理。

    但轉念道,以前在大難臨頭之時能以眼淚保全性命,這是出于無可奈何,也是一種僥幸。

    如今有了九郡地盤,六十萬人馬,同以前大不相同了,叫我這麼平白無故地哭,怎麼哭得出來呢?這倒是一樁傷腦筋的事情&hellip&hellip他恐怕明天辦不到,是不是明天一定要哭?能不能不哭呢?倒不如去把龐統叫來,要是他的計不用我哭,同樣可以得到圖本,那我就用龐統的計策。

    劉備想到這兒,命手下人請龐統相見。

    不多會兒,龐統來到内堂。

    &ldquo貧道見主公。

    &rdquo &ldquo龐軍師請坐。

    &rdquo 龐統坐下,問道:&ldquo主公命貧道到此,未知何事?&rdquo &ldquo龐軍師,張松來日要回歸西蜀了。

    &rdquo &ldquo由他回轉便了。

    &rdquo &ldquo嗳,軍師,地理圖本尚未取到。

    &rdquo &ldquo此事與貧道無幹。

    &rdquo &ldquo啊呀,龐軍師怎出此言!張松一走,西蜀難進,龐軍師豈可坐視不管?&rdquo 龐統聽了這句話,立即吊起了一股無名之火。

    龐統的性格與孔明不同,他一有事,就反應在面孔上。

    此時龐統瞪着雙眼責問劉備道:&ldquo既然如此,主公昨日緣何一再暗中打擾,壞我大事?&rdquo &ldquo龐軍師且息怒,并非劉備之過,皆是孔明指使我這般做法。

    &rdquo &ldquo主公休得推卻,孔明兄在旁并無一言,龐統看得明白,皆是主公之過。

    &rdquo &ldquo啊呀,龐軍師差矣。

    孔明雖則一言未發,然其足常于暗中碰撞。

    備不得不言。

    &rdquo 龐統這才真相大白,暗恨道:孔明啊孔明,你也忒刁鑽了!我已說得張松将要獻圖,眼見得大功告成,你便心生惡念,指使劉備來搗亂。

    過日與你算帳!問道:&ldquo主公召貧道有何吩咐?&rdquo &ldquo要請龐軍師賜教妙計,來日叫張松獻圖。

    &rdquo 龐統略作思索,問道:&ldquo主公可曾與孔明商議過否?&rdquo &ldquo此事皆拜托在龐軍師身上,備豈能再與孔明商議?&rdquo &ldquo果然未曾商議麼?&rdquo &ldquo是啊。

    &rdquo 龐統聽劉備說得這麼斬釘截鐵,信以為真,也就放了心,面色也好了些。

    他想,我不是不相信孔明。

    既然你把這事托在我的身上,那我就負責到底。

    你不要東去托托,西去問問,聽了都覺有理,反而拿不定主意,好事變成壞事,我見了這種人最恨。

    ──這回書就叫&ldquo龍鳳雙獻計&rdquo。

    ──龐統緩言道:&ldquo貧道有一計在此。

    &rdquo 劉備想,龍與鳳天下齊名,都有妙計,這叫&ldquo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奧妙不同&rdquo。

    龐統的計策一定不會比孔明的蹩腳。

    笑着問道:&ldquo妙計安在?&rdquo &ldquo來日張松回轉西蜀,主公不必相阻,由他回去。

    主公可使趙雲率兵五百,置辦酒肴一席,于長亭之處為其送行。

    &rdquo 劉備一聽,覺得與孔明的計策完全相同,心想,看來龐統的計策到最後也要叫我哭的。

    那我隻得做淚人了。

    問道:&ldquo此乃何意?&rdquo 主公可與張松長亭暢飲。

    酒至酣時,主公便敬上一杯,言道:&ldquo今日一别,何日再見?&rdquo。

     劉備想,孔明的辦法是三杯酒、兩句話、數滴眼淚,使張松獻圖,看來你的計也是這麼幾下了。

    因為第一杯酒,第一句話也是一模一樣的。

    但仍問道:&ldquo要是張松飲了此酒不獻圖本,便又怎樣?&rdquo &ldquo主公可敬第二杯。

    &rdquo &ldquo可有說話麼?&rdquo &ldquo主公言道:&lsquo蜀道難行,隻怕下會無期。

    &rsquo&rdquo 劉備暗暗吃驚:怎麼兩人的說話一般無二?莫不是早就商議過了?不知下面是否還要敬酒。

    要是敬的話,跑不了要叫我掉幾滴跟淚。

    看來明天真的要用一下&ldquo法寶&rdquo了。

    又問:&ldquo要是張松飲了第二杯,仍然不獻地圖呢?&rdquo &ldquo主公再敬第三杯。

    &rsquo 劉備在心裡連連說道:要我哭哉!要我哭哉!兩個能人想的計策完全一緻,說明隻有哭,才能拿到地圖。

    明天隻得再試一試眼淚的法道了。

    因此不知不覺問道:&ldquo可有說話麼?&rdquo 龐統頓了一下,說:&ldquo沒有。

    &rdquo 劉備想,當然用不着說話了,隻要掉幾滴眼淚,我早就知道了。

    佯問道:&ldquo還有什麼舉動?&rdquo 龐統顯得沒奈何地說:&ldquo沒有了。

    &rdquo 劉備把孔明一番說話默記在心,現在就好象在核對龐統的計策是否與孔明的相符。

    聽得龐統說沒有話了,也沒有什麼舉動了,劉備還以為龐統忘了呢,口中喃喃道:&ldquo沒有了麼?&rdquo 龐統想,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張松必然要獻圖,整個計策就到此為止了,不必要再有什麼舉動了。

    &ldquo是啊。

    這便是貧道之計。

    &rdquo 龐統和孔明所獻的計看起來如出一轍,但有很大不同。

    正因為龐統對劉備的經曆還不夠了解,因此就不會象孔明那樣設身處地的從劉備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因而忽略了最後這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而自以為這條計已完整無缺。

    實際上這是-個很大的漏洞。

     劉備還不放心地問道:&ldquo若張松飲了此酒仍不獻圖,備便怎樣?&rdquo &ldquo那末張松便要回去了。

    &rdquo &ldquo是啊,他要走了。

    &rdquo &ldquo由他走了。

    看他行了一亭之遙回來否?&rdquo &ldquo既然走了,如何還肯複返?&rdquo &ldquo那主公帶了趙雲和五百軍兵追趕上前,将其生擒活捉,遍搜其身,搶出圖本。

    &rdquo 劉備想,隻有你說得出這種話。

    要是搶出圖本,我待他的一片好意全部付于東流,何必呢!那末還是孔明的辦法比較通情達理些。

     其實,龐統這句話是在譏刺劉備不了解他。

    他想,劉備就是喜歡打破砂鍋問(紊)到底。

    張松肯飲三杯酒,也就肯獻圖。

    即使不獻,他走了十裡路,想起劉備待自己的恩德,也會感到慚愧的,再反過來說,張松真的不獻圖,那說明這種人不足與謀,靠了他進西川也是無保障的。

    龐統見劉備不問了,就告退出去。

     劉備獨自在内堂苦苦思索,權衡着兩位軍師的計策中各自的利弊。

    最後終于被劉備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兩計兼用,先哭後搶。

    其實這兩計不能合起來用的。

    用孔明的計,-哭便有圖;用龐統的計,不哭隻有搶。

    所以,兩者必居其一。

    劉備自以為這個想法十分完美,因此當即命趙雲到内堂,吩咐他如此這般,來日長亭侍候。

     一宵已過。

    清早,劉備出轅門上馬,直抵官寓。

    張松早在門口等候。

    -見面,兩人拱手見禮,然後并馬而行。

    出城關,到十裡長亭。

    趙雲從旁踏出,到兩人馬前一躬到底:&ldquo主公,張大夫,末将趙雲有禮了。

    &rdquo &ldquo子龍罷了。

    &rdquo劉備揮手道。

     &ldquo趙将軍少禮。

    &rdquo張松欠身還了一禮。

     劉備和張松一起下馬。

    手下将馬匹拴在路旁。

    劉備伸手挽住張松的臂肘道:&ldquo你我挽手同行?&rdquo &ldquo下官遵命。

    &rdquo 趙雲在前引路,劉備攜了張松跟着趙雲進得長亭。

     正是:灑淚求圖終成鼎,舍身報主始生災。

     欲知長亭中張松獻出圖否,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