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張永年校場罵曹賊 曹阿瞞客棧逐賢士
關燈
小
中
大
。
反正今日吃他的,明天我來請他的客。
張松想到這裡,便與這個商人對面坐定,你請我請地吃起來了。
兩人邊吃邊講,十分投機。
這商人說:&ldquo聞得大夫乃是西川人氏?&rdquo &ldquo是啊,請問仁兄祖籍哪裡?&rdquo &ldquo在下乃荊州人氏。
&rdquo 劉備一向吃敗仗,人家也并不把他當作頂天立地的大人物看待,隻是知道有這麼個人。
近年來,劉備一反常态,屢獲大勝,從不滿百計壯大到數十萬人馬。
尤其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的名字從此響亮了起來。
由此,荊州也就成了劉備的同名詞,提到荊州自然而然地會想起劉備來。
張松聽說他是荊州人氏,頓然心頭緊張起來。
暗想;我怎麼能這麼糊塗呢?西蜀之地是漢室的天地,劉家的基業。
劉璋昏庸,這是蜀中百姓的不幸,我應該把地理圖本獻給劉備。
這樣,漢室才能興,我張松也可留一個美名于世。
我怎麼可以把劉家的家産去白白地送給曹操呢?曹操以天下為敵,獨操朝政,險惡之心,路人皆知,我送圖本給他,豈不成了忠奸不分,賣國求榮的人了?雖然我自己明白,我送圖本并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而是從漢室利益上考慮,使百姓重見天日,換一個明君。
但沒有想到,西蜀歸屬了曹操,并不為劉家所有,卻越發滋助了曹操的狼子野心,既不能投一個仁義明君,又枉送了漢高祖劉邦的四百年天下。
這是何等危險的事情啊!幸得曹操還未知道我的來意,且喜避免了一場大禍;倘若他這時已經醒悟,那我也決不獻圖!甯可死在皇城,也不能洩露圖本,但劉備有了這許多人馬,不知有沒有進川的打算?既然這位商人是從荊州來的,倒不如向他打聽一下荊州的近況,以此來抉擇是否将圖本獻給劉備。
張松一場虛驚後,漸漸冷靜下來,呷了一口酒,問道:&ldquo仁兄,張松聞得荊州之主乃是皇叔劉備?&rdquo &ldquo是啊,我家劉皇叔一向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無不稱他是個仁義待人的有德明君。
&rdquo 張松想,這句話不算過分,我在西川也常常聽得這種贊譽。
這個商人在此皇城之中,居然當着我這個陌生人肯講劉備的好話,可想而知,劉備必定是-個明君。
又問道:&ldquo劉皇叔坐鎮荊州以來,九郡安靖,未知作何良圖?&rdquo &ldquo在下以商為本,素不打聽兵家之事,無可奉告。
隻是常聞道,皇叔數願皆如,唯有一事甚是為難。
&rdquo 張松想,雖然他是個生意人,四處奔走,但畢竟結交的朋友比較多,比我要消息靈通些,劉備有什麼心事總歸可以有所聽聞,倒不如再打聽一下。
問道:&ldquo未知皇叔有何為難之事?&rdquo &ldquo在下常聞道:荊州雖好,可惜四面受敵。
東要防孫權,北要拒曹操。
為此,皇叔常要取一處太平之地,以為終身之計,可一時哪來這麼個好去處?張大夫,我等子民百姓以食為天,實是愛莫能助。
&rdquo 張松的腦子何等靈敏,聽了這番說話,暗自沉吟起來:荊楚之地,向來是兵家必争之地,無片刻安甯,的确不夠太平。
隻有我們西川攻守自如,固若金湯,曆年來無刀兵之憂,要是外邦來進伐,真是難如登天。
當然,并不是絕對攻不破,隻要有了我畫的這冊圖本,就有取川的可能。
隻恨世道太勢利,往往以貌取人,錯失了良機。
張松自怨懷才不遇,情不自禁地輕聲歎了口氣:&ldquo唉──&rdquo 那商人又問道:&ldquo大夫可曾到過荊州?&rdquo 張松搖了搖頭說:&ldquo未有機緣。
&rdquo &ldquo好極了。
在下在此皇城之中還有些俗事未辦妥,估計還要耽擱一二天。
若大夫有此雅興的話,何不與在下一路作伴,共往荊州一走?待在下陪同大夫到各處遊玩一番,以盡朋友之誼;再者,大夫回轉西蜀,繞道荊州,也是十分便利之事。
大夫意下如何?&rdquo 張松想,我以前一直很想到荊襄去兜一圈,見識見識,隻是沒有這種機會。
今日這位珠寶商如此盛情相邀,卻之不恭,不如趁這個時機往荊州去一趟,聽聽百姓對劉備究竟持怎樣的态度,我也可以決定是否有必要獻圖給他。
這個建議倒是可以考慮的。
不過,曹操約我明日校場相見,要是我跟了這個商人一走了之,曹操還以為我欺軟怕硬呢。
我張松面相生得難看,卻生來就是一副俠義心腸,見善不欺,見惡不怕,大丈夫來得清、去得明,決不偷偷地不辭而别。
況且這商人明天還有事情要辦,我就等他辦完了事,見了曹操的面再走不遲。
說道:&ldquo此事來日再作商議。
&rdquo 兩個人邊吃邊談,倒也十分投機,不覺已近半夜。
酒足飯飽之後,張松送客回房,遂命小二将殘席拾掇。
複又坐定身軀,把剛才的話重溫一遍。
心想,既然曹操如此傲慢,那末明日相見,我也不必将圖本放在身邊。
萬一情況有變,曹操在我身上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因此,張松從身邊取出圖本,放入随身行李之中。
然後卸衣上床,熄燈躺下。
肚子裡又考慮到明日相見可能遇到的事項。
思量道:不論曹操明日擺出多大的威勢,我要罵得他既翻不了臉,又不敢殺我,叫他明白我張松不是尋常之輩。
等我一走之後,他再想到我的來意,我已遠走高飛了,讓他懊悔一輩子。
張松本來有一張巧嘴,再經他這麼深思熟慮地打下腹稿,更是厲害。
果然又把曹操罵得無言可對。
一宵無事,已達天明。
曹操一早帶領文武來到東校場演武廳,中間交椅上坐定,文武兩旁按班站立。
不多時,旭日初升。
陽光下,刀槍如林,寒光閃閃。
十萬步軍,十萬馬隊,排列得甚是齊整。
隆隆炮聲此起彼落,不絕于耳。
曹操見了這雄壯威嚴的場面,十分得意,捋着須髯問道:&ldquo誰人前去命張松到此?&rdquo 文班中走出楊修,到曹操面前說:&ldquo丞相,昨日下官已與張松言明在此相見。
此時不來,還是由下官前往客棧中相請。
&rdquo 曹操點頭道,還是德祖前去最妥。
楊修出演武廳,直往近城第一爿客店而來,進店便問店主。
店主識得這個穿紅袍的大官是楊修,要緊拭凳沏茶,殷勤招待。
聽說是來請張松的,哪裡敢遲疑,忙把楊修領到張松房門前。
楊修見門虛掩着,料定張松已起床,推門跨入房内。
瞥見張松在飲茶,忙上前拱手道:&ldquo張大夫請了!&rdquo 張松一大清早起身,梳洗完畢,傳家将來見。
對他們說,我今日往東校場見曹操,萬一不能回來或者被曹操謀害,你們立即趕着車輛回轉西川,行李也給我帶回去,交給法正和孟達。
家将應聲而退,各自去整理包囊。
張松想,此去見曹操,兇多吉少,我的圖本藏在行李中,隻要送到法正和孟達手裡就泰然無事了,因為他們明白我的用意,見圖回人不回,必定會想方設法為我送給有仁有德的明主,這就如了我的願了。
即使死在京城,我也瞑目了。
張松正凝思着,忽見房門開了,楊修笑容可掬地走了進來,施了一禮。
張松也起身回了一禮:&ldquo楊大夫好早!松回禮了。
&rdquo &ldquo丞相在東校場專候大夫,特命下官到此相請。
&rdquo &ldquo松等候已久。
&rdquo 張松起身,同楊修一起出房門,往店外而去。
店主一直送他們到大門外,見他們執鞭上馬,這才回進店堂。
兩個文人騎了馬穿街走市,聞得炮聲轟鳴,擡頭見前面已是校場。
張松極目望去,人頭濟濟,盔甲明亮,刀槍旗幡無數,從校場口到演武廳前,齊齊斬斬地排列着兩隊侍衛,一個個都是刀槍相交。
兩人丢鞭下馬。
楊修在前,張松在後,都低着頭從刀槍叢中魚貫而入。
楊修低頭俯腰,向後面的張松一看:神态自若,不慌不忙。
心中暗暗佩服:張松此人果然渾身是膽!我是這裡的大夫,這種大場面不止看過幾次,見了今天這種架勢,也覺得有點膽寒。
他是個外邦人,又與曹操有隙,卻是面不改色,大模大樣,看來曹操不是他的對手,下來有好戲看呢。
張松身材矮小,略微把頭向前傾一點,仍然挺胸昂首闊步朝裡走去。
好象身旁的一切他都沒有看見一樣。
兩人到演武廳站定。
楊修回頭對張松說,請大夫稍候片刻,下官上前向丞相通禀一聲。
說罷,獨自進廳到曹操跟前:&ldquo丞相,西蜀張松已到,現在廳前候見。
&rdquo 曹操命楊修退過一旁。
心想,如此威武烜赫的陣勢,諒他見了已有幾分懼怕。
隻怕呆會兒他話都說不出來,喚手下:&ldquo傳見!&rdquo 張松得訊曹操傳見,拾階而上,從容不迫地進了演武廳。
雙目向四下一溜,已将廳上的人看了個大概,還是昨日看到的那些老面孔。
心想,這二十萬人馬算得了什麼!你想以此來恐吓我,那簡直過于天真了。
縱然這裡是刀山火海,我張松也決不會皺一下眉。
張松朝中間不卑不亢地施了一禮:&ldquo孟德公在上,張松有禮了。
&rdquo 老規矩,沒什麼錯頭可扳的。
曹操把手一揮:&ldquo罷了。
&rdquo &ldquo是。
&rdquo 曹操想,今天不和你嘴上談兵,要看真實的,證明我這個人到底有沒有能為。
便指着校場問:&ldquo老夫的二十萬軍馬可精壯?你見了,害怕不害怕?&rdquo 張松身子略側,手捋短須,順着曹操的手指望過去,人馬精神,裝備精良,軍伍整肅,士氣旺盛,隻覺得眼目一新。
直言道:&ldquo孟德公,這二十萬軍馬依松愚見,确是精壯無比。
&rdquo 曹操聽了,禁不住滿心喜悅,大笑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你這個人不到黃河心不死。
昨日還是目空一切,恨不能把我罵死,今天見了真價實貨,就把話說回來了。
真會見風使舵。
老實說,這還僅僅是個開頭,我要把你問倒在演武廳上,叫你以後不敢再藐視我。
曹操接着問:&ldquo老夫的兵馬軍容怎樣?&rdquo我的軍隊不論是服裝器械,還是旗幡車馬上,都是當今第一流的,一年四季都要更換。
劉備、孫權都不能同我相比。
張松想,别輕骨頭!你以為我真的會奉承你?憑我這張嘴,再好的軍隊也可以被我說得分文不值。
便點頭道:&ldquo松以為,孟德公之三軍軍容确是舉世無雙,宛如金弓玉箭。
&rdquo &ldquo金弓玉箭?&rdquo 曹操想,張松這個人的嘴實在是刁。
明明對我的軍隊不論在士氣上還是軍容上都無可非議,不得不承認是好,卻轉而說成是&ldquo金弓玉箭&rdquo。
在一般人的心中,金弓玉箭是稀罕之物,價值連城,把軍隊比作金弓玉箭,可算得是無比強大、寶貴。
但隻要稍一思慮,就不難聽出張松的言外之音。
這也說明了張松說話确實厲害:先肯定我的軍隊,然後捧場,惡意貶低,我的軍隊也就一無所用了。
總以為他今日見了,會歎服我的寬宏大量,欽佩我的雄才大略。
現在看來,他非但沒有一點誠意,反面罵得比昨天更刻薄。
那沒什麼好客氣的,讓我也用話來回敬他幾句。
因此,曹操以守為攻,問道:&ldquo請問,西蜀可有這等精壯之軍?&rdquo 張松聽了,
反正今日吃他的,明天我來請他的客。
張松想到這裡,便與這個商人對面坐定,你請我請地吃起來了。
兩人邊吃邊講,十分投機。
這商人說:&ldquo聞得大夫乃是西川人氏?&rdquo &ldquo是啊,請問仁兄祖籍哪裡?&rdquo &ldquo在下乃荊州人氏。
&rdquo 劉備一向吃敗仗,人家也并不把他當作頂天立地的大人物看待,隻是知道有這麼個人。
近年來,劉備一反常态,屢獲大勝,從不滿百計壯大到數十萬人馬。
尤其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的名字從此響亮了起來。
由此,荊州也就成了劉備的同名詞,提到荊州自然而然地會想起劉備來。
張松聽說他是荊州人氏,頓然心頭緊張起來。
暗想;我怎麼能這麼糊塗呢?西蜀之地是漢室的天地,劉家的基業。
劉璋昏庸,這是蜀中百姓的不幸,我應該把地理圖本獻給劉備。
這樣,漢室才能興,我張松也可留一個美名于世。
我怎麼可以把劉家的家産去白白地送給曹操呢?曹操以天下為敵,獨操朝政,險惡之心,路人皆知,我送圖本給他,豈不成了忠奸不分,賣國求榮的人了?雖然我自己明白,我送圖本并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而是從漢室利益上考慮,使百姓重見天日,換一個明君。
但沒有想到,西蜀歸屬了曹操,并不為劉家所有,卻越發滋助了曹操的狼子野心,既不能投一個仁義明君,又枉送了漢高祖劉邦的四百年天下。
這是何等危險的事情啊!幸得曹操還未知道我的來意,且喜避免了一場大禍;倘若他這時已經醒悟,那我也決不獻圖!甯可死在皇城,也不能洩露圖本,但劉備有了這許多人馬,不知有沒有進川的打算?既然這位商人是從荊州來的,倒不如向他打聽一下荊州的近況,以此來抉擇是否将圖本獻給劉備。
張松一場虛驚後,漸漸冷靜下來,呷了一口酒,問道:&ldquo仁兄,張松聞得荊州之主乃是皇叔劉備?&rdquo &ldquo是啊,我家劉皇叔一向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無不稱他是個仁義待人的有德明君。
&rdquo 張松想,這句話不算過分,我在西川也常常聽得這種贊譽。
這個商人在此皇城之中,居然當着我這個陌生人肯講劉備的好話,可想而知,劉備必定是-個明君。
又問道:&ldquo劉皇叔坐鎮荊州以來,九郡安靖,未知作何良圖?&rdquo &ldquo在下以商為本,素不打聽兵家之事,無可奉告。
隻是常聞道,皇叔數願皆如,唯有一事甚是為難。
&rdquo 張松想,雖然他是個生意人,四處奔走,但畢竟結交的朋友比較多,比我要消息靈通些,劉備有什麼心事總歸可以有所聽聞,倒不如再打聽一下。
問道:&ldquo未知皇叔有何為難之事?&rdquo &ldquo在下常聞道:荊州雖好,可惜四面受敵。
東要防孫權,北要拒曹操。
為此,皇叔常要取一處太平之地,以為終身之計,可一時哪來這麼個好去處?張大夫,我等子民百姓以食為天,實是愛莫能助。
&rdquo 張松的腦子何等靈敏,聽了這番說話,暗自沉吟起來:荊楚之地,向來是兵家必争之地,無片刻安甯,的确不夠太平。
隻有我們西川攻守自如,固若金湯,曆年來無刀兵之憂,要是外邦來進伐,真是難如登天。
當然,并不是絕對攻不破,隻要有了我畫的這冊圖本,就有取川的可能。
隻恨世道太勢利,往往以貌取人,錯失了良機。
張松自怨懷才不遇,情不自禁地輕聲歎了口氣:&ldquo唉──&rdquo 那商人又問道:&ldquo大夫可曾到過荊州?&rdquo 張松搖了搖頭說:&ldquo未有機緣。
&rdquo &ldquo好極了。
在下在此皇城之中還有些俗事未辦妥,估計還要耽擱一二天。
若大夫有此雅興的話,何不與在下一路作伴,共往荊州一走?待在下陪同大夫到各處遊玩一番,以盡朋友之誼;再者,大夫回轉西蜀,繞道荊州,也是十分便利之事。
大夫意下如何?&rdquo 張松想,我以前一直很想到荊襄去兜一圈,見識見識,隻是沒有這種機會。
今日這位珠寶商如此盛情相邀,卻之不恭,不如趁這個時機往荊州去一趟,聽聽百姓對劉備究竟持怎樣的态度,我也可以決定是否有必要獻圖給他。
這個建議倒是可以考慮的。
不過,曹操約我明日校場相見,要是我跟了這個商人一走了之,曹操還以為我欺軟怕硬呢。
我張松面相生得難看,卻生來就是一副俠義心腸,見善不欺,見惡不怕,大丈夫來得清、去得明,決不偷偷地不辭而别。
況且這商人明天還有事情要辦,我就等他辦完了事,見了曹操的面再走不遲。
說道:&ldquo此事來日再作商議。
&rdquo 兩個人邊吃邊談,倒也十分投機,不覺已近半夜。
酒足飯飽之後,張松送客回房,遂命小二将殘席拾掇。
複又坐定身軀,把剛才的話重溫一遍。
心想,既然曹操如此傲慢,那末明日相見,我也不必将圖本放在身邊。
萬一情況有變,曹操在我身上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因此,張松從身邊取出圖本,放入随身行李之中。
然後卸衣上床,熄燈躺下。
肚子裡又考慮到明日相見可能遇到的事項。
思量道:不論曹操明日擺出多大的威勢,我要罵得他既翻不了臉,又不敢殺我,叫他明白我張松不是尋常之輩。
等我一走之後,他再想到我的來意,我已遠走高飛了,讓他懊悔一輩子。
張松本來有一張巧嘴,再經他這麼深思熟慮地打下腹稿,更是厲害。
果然又把曹操罵得無言可對。
一宵無事,已達天明。
曹操一早帶領文武來到東校場演武廳,中間交椅上坐定,文武兩旁按班站立。
不多時,旭日初升。
陽光下,刀槍如林,寒光閃閃。
十萬步軍,十萬馬隊,排列得甚是齊整。
隆隆炮聲此起彼落,不絕于耳。
曹操見了這雄壯威嚴的場面,十分得意,捋着須髯問道:&ldquo誰人前去命張松到此?&rdquo 文班中走出楊修,到曹操面前說:&ldquo丞相,昨日下官已與張松言明在此相見。
此時不來,還是由下官前往客棧中相請。
&rdquo 曹操點頭道,還是德祖前去最妥。
楊修出演武廳,直往近城第一爿客店而來,進店便問店主。
店主識得這個穿紅袍的大官是楊修,要緊拭凳沏茶,殷勤招待。
聽說是來請張松的,哪裡敢遲疑,忙把楊修領到張松房門前。
楊修見門虛掩着,料定張松已起床,推門跨入房内。
瞥見張松在飲茶,忙上前拱手道:&ldquo張大夫請了!&rdquo 張松一大清早起身,梳洗完畢,傳家将來見。
對他們說,我今日往東校場見曹操,萬一不能回來或者被曹操謀害,你們立即趕着車輛回轉西川,行李也給我帶回去,交給法正和孟達。
家将應聲而退,各自去整理包囊。
張松想,此去見曹操,兇多吉少,我的圖本藏在行李中,隻要送到法正和孟達手裡就泰然無事了,因為他們明白我的用意,見圖回人不回,必定會想方設法為我送給有仁有德的明主,這就如了我的願了。
即使死在京城,我也瞑目了。
張松正凝思着,忽見房門開了,楊修笑容可掬地走了進來,施了一禮。
張松也起身回了一禮:&ldquo楊大夫好早!松回禮了。
&rdquo &ldquo丞相在東校場專候大夫,特命下官到此相請。
&rdquo &ldquo松等候已久。
&rdquo 張松起身,同楊修一起出房門,往店外而去。
店主一直送他們到大門外,見他們執鞭上馬,這才回進店堂。
兩個文人騎了馬穿街走市,聞得炮聲轟鳴,擡頭見前面已是校場。
張松極目望去,人頭濟濟,盔甲明亮,刀槍旗幡無數,從校場口到演武廳前,齊齊斬斬地排列着兩隊侍衛,一個個都是刀槍相交。
兩人丢鞭下馬。
楊修在前,張松在後,都低着頭從刀槍叢中魚貫而入。
楊修低頭俯腰,向後面的張松一看:神态自若,不慌不忙。
心中暗暗佩服:張松此人果然渾身是膽!我是這裡的大夫,這種大場面不止看過幾次,見了今天這種架勢,也覺得有點膽寒。
他是個外邦人,又與曹操有隙,卻是面不改色,大模大樣,看來曹操不是他的對手,下來有好戲看呢。
張松身材矮小,略微把頭向前傾一點,仍然挺胸昂首闊步朝裡走去。
好象身旁的一切他都沒有看見一樣。
兩人到演武廳站定。
楊修回頭對張松說,請大夫稍候片刻,下官上前向丞相通禀一聲。
說罷,獨自進廳到曹操跟前:&ldquo丞相,西蜀張松已到,現在廳前候見。
&rdquo 曹操命楊修退過一旁。
心想,如此威武烜赫的陣勢,諒他見了已有幾分懼怕。
隻怕呆會兒他話都說不出來,喚手下:&ldquo傳見!&rdquo 張松得訊曹操傳見,拾階而上,從容不迫地進了演武廳。
雙目向四下一溜,已将廳上的人看了個大概,還是昨日看到的那些老面孔。
心想,這二十萬人馬算得了什麼!你想以此來恐吓我,那簡直過于天真了。
縱然這裡是刀山火海,我張松也決不會皺一下眉。
張松朝中間不卑不亢地施了一禮:&ldquo孟德公在上,張松有禮了。
&rdquo 老規矩,沒什麼錯頭可扳的。
曹操把手一揮:&ldquo罷了。
&rdquo &ldquo是。
&rdquo 曹操想,今天不和你嘴上談兵,要看真實的,證明我這個人到底有沒有能為。
便指着校場問:&ldquo老夫的二十萬軍馬可精壯?你見了,害怕不害怕?&rdquo 張松身子略側,手捋短須,順着曹操的手指望過去,人馬精神,裝備精良,軍伍整肅,士氣旺盛,隻覺得眼目一新。
直言道:&ldquo孟德公,這二十萬軍馬依松愚見,确是精壯無比。
&rdquo 曹操聽了,禁不住滿心喜悅,大笑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你這個人不到黃河心不死。
昨日還是目空一切,恨不能把我罵死,今天見了真價實貨,就把話說回來了。
真會見風使舵。
老實說,這還僅僅是個開頭,我要把你問倒在演武廳上,叫你以後不敢再藐視我。
曹操接着問:&ldquo老夫的兵馬軍容怎樣?&rdquo我的軍隊不論是服裝器械,還是旗幡車馬上,都是當今第一流的,一年四季都要更換。
劉備、孫權都不能同我相比。
張松想,别輕骨頭!你以為我真的會奉承你?憑我這張嘴,再好的軍隊也可以被我說得分文不值。
便點頭道:&ldquo松以為,孟德公之三軍軍容确是舉世無雙,宛如金弓玉箭。
&rdquo &ldquo金弓玉箭?&rdquo 曹操想,張松這個人的嘴實在是刁。
明明對我的軍隊不論在士氣上還是軍容上都無可非議,不得不承認是好,卻轉而說成是&ldquo金弓玉箭&rdquo。
在一般人的心中,金弓玉箭是稀罕之物,價值連城,把軍隊比作金弓玉箭,可算得是無比強大、寶貴。
但隻要稍一思慮,就不難聽出張松的言外之音。
這也說明了張松說話确實厲害:先肯定我的軍隊,然後捧場,惡意貶低,我的軍隊也就一無所用了。
總以為他今日見了,會歎服我的寬宏大量,欽佩我的雄才大略。
現在看來,他非但沒有一點誠意,反面罵得比昨天更刻薄。
那沒什麼好客氣的,讓我也用話來回敬他幾句。
因此,曹操以守為攻,問道:&ldquo請問,西蜀可有這等精壯之軍?&rdquo 張松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