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張永年校場罵曹賊 曹阿瞞客棧逐賢士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回張永年校場罵曹賊 曹阿瞞客棧逐賢士
曹操燒了兵書,漸漸地冷靜下來,問楊修,張松說我偷盜古人兵書,是在看了以後,還是一看就說的呢?
楊修想,既然你已默認是偷的,這看前看後又有什麼關系?反正總歸是個偷,這樁事我永遠銘記在心,到你對我無禮的時候,我就公布于衆。
便爽朗地回答道:&ldquo丞相,張松他是從頭至尾看完了,又把手指按在太陽穴上,靜思了好一會才說是你偷的。
&rdquo 曹操聽到這裡,方才大徹大悟:原來楊修上了他的當。
分明是他見我的兵書寫得十分好,又無可擊之懈,心懷歹念,借楊修之口來讓我毀書。
這道理極簡單,要是張松從小熟讀此書,一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就可以斷定不是我的,馬上可以說穿。
就算這封面還不足以勾起他的回憶,隻要看到第一篇所說的内容,就能立即反應過來。
根本用不着從頭至尾看完,又仔仔細細地想一會。
況且他能将全篇都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差,更說明這裡面大有文章。
你楊修枉空被人稱作&ldquo智囊&rdquo,連這點道理都弄不明白,把這種木梢掮給我。
三十年心血,付之一炬。
曹操好象做了一場惡夢,從椅子上跳了起來,直撲向爐前,要想用雙手按住火焰。
可已經來不及了,火光越來越弱,白紙已變成了黑灰。
忙把手縮回來,倒抽了幾口冷氣,把袍袖一甩,長長地籲了口氣。
這一甩一籲,把爐中的紙灰吹得滿地都是。
曹操踱步到師椅旁,重又坐下,雙眉緊鎖。
心想,今天的事情太出乎意料了,楊修上了當,我竟也糊裡糊塗地掮木梢。
這本兵書我視若珍寶,張松罵我是偷的,盡管讓他去罵好了,我身為丞相,怎麼連這點肚量都沒有?俗話說,宰相肚裡好撐船,量大福大,何必同一個小小的别駕官一般見識,而毀掉自己的無價之寶?如今兵書不複存在了,楊修他仍然被蒙在鼓裡,我隻得打落牙齒往肚裡咽,這叫&ldquo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rdquo。
但曹操到底是英雄性格,他并不恨張松能說會道,用心不良,隻恨楊修深受大恩,連年升官,被人尊稱為&ldquo智囊&rdquo,卻連一個西川小官都對付不了,真好比是&ldquo酒囊飯袋&rdquo。
自從這件事以後,曹操深恨楊修,陷害之心遂熾。
曹操雙目射出陰險的眼光,盯着跟前的楊修,越看越覺得此人不宜久留身邊。
忽兒想起了以前種種事情來:第一次,曹操在府内建造一座花園,極其玲珑雅緻。
到完工的那一天,監工請曹操去過目驗看。
曹操看了以後,覺得樣樣稱心如意,就是有一個小小的美中不足,這是常人難以覺察的小事。
就用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ldquo活&rdquo字,便丢筆拂袖而去。
監工和工匠都不解其意,商議了半天也沒想出個主意來。
正在着急,楊修途經此地,遂進花園兜了一圈,回到門口,監工忙叫住他。
楊修問,丞相曾來過否?監工說,丞相已來過,很是滿意。
隻是在門上寫了個字,我們都猜不出這是什麼意思。
楊修朝上一看,果然有個字,一目了然,不覺笑道,這是很便當的事情,你們迅速把這個門拆去,造得大大的,丞相就高興了,工匠們說,丞相沒有旨意下來,我們怎敢擅自改大?楊修說,丞相料理公務之餘,到此花園消遣一回,頭上的相貂兩翅是多麼的長,這扇門又小得很,叫他側着身子進出,豈不失了丞相的威嚴?門内加一個&ldquo活&rdquo字,不就是命你們把門造得闊些?被楊修這麼一講,大家恍然大悟,立即動手返工,把花園門造得又寬又高。
來日,曹操惦記着昨日寫下的一個字謎,特地來到花園,一看門戶已經按着他的意思加闊,暗自稱贊工匠精明能幹。
故意問,為什麼把園門又改大了?工匠說,這是楊大夫的關照。
曹操聽了一怔:本來麼,工匠決不會懂得我的意思,原來是楊修知道我的意圖,此人倒不簡單。
在這點上,曹操已對楊修存嫉妒之心。
第二次,是在大戰河北袁紹的時候,曹操出外巡查前,在案上放了一盒酥糖,這是曹操最喜歡吃的點心,臨走在上面寫了三個字:&ldquo一合酥&rdquo。
楊修步入内帳,不見曹操,卻望到了桌上的酥糖,而且上面有曹操的親筆。
楊修捧着點心到外面叫每個文武都要吃一口。
大家知道曹操有這麼一個習慣,每天晚上巡查回來要吃幾口酥糖充饑。
他們見楊修自作主張要大家分而食之,都說,楊大夫,不要用丞相的東西來開玩笑,我們這許多人一人一口,這一盒酥糖哪裡夠吃?你若嘴饞,等丞相吃剩了就可以享享口福了。
我們可不願擔這種沒趣的幹系。
楊修一本正經地說,你們不要害怕,這是丞相的命令;若有差錯,由我楊修擔待。
衆文武真的以為是丞相開恩,每人一小口就把酥糖吃光了。
楊修把空盒子送回内帳。
三更時分,曹操巡查回帳,打開桌上的盒子一看,空空如也,酥糖不翼而飛,感到納悶。
内侍說是楊德祖來過内帳。
曹操傳喚楊修進帳問,可見案上的酥糖?楊修答道,是我拿的。
問,到哪兒去了?答道,我與衆文武吃了。
曹操嗔道,德祖豈可擅自食用老夫的酥糖,雖說我與你不分彼此,吃一盒酥糖是小事,但也要同我講一聲。
楊修說,此乃丞相的吩咐,下官怎敢違拗。
曹操不解其意,問,怎說此乃老夫的吩咐?楊修笑着說,這盒上不是明明寫着&ldquo一合酥&rdquo,不就是吩咐帳上每個文武都要吃一口酥糖麼?曹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楊修的才幹,卻對他的大才愈加忌恨在心。
總想找個借口懲罰他一下,但楊修作事謹慎,沒有什麼地方可指責的。
今日曹操不知為何楊修要邀張松叙談,尤其将曹操的三十年心血毀于一旦,對楊修更是深惡痛絕,陷害之心始萌。
心想,你的年紀越來越大,才能也越來越大,剛才張松又提到其父,不知他心底如何想法?我若不能察其心計,日後必成心腹之患。
因此到打東川的時候,為&ldquo雞肋&rdquo兩字,曹操把楊修斬殺。
當時楊修僅三十三歲。
──現在曹操唯恐楊修出去張揚,命令他從今以後不許再提起這本兵書。
楊修隻以為是曹操要面子,心想,在外張揚,當然還沒有這個必要,隻要你心裡有數就可以了。
遂點頭稱是。
──楊修雖則一世聰明,到底沒能知道自己中了張松的計,而毀了曹操視若珍寶的這本兵書。
曹操在懊悔之餘,雄心又起。
心想,一本兵書有什麼多可惜的?比起我這個當朝丞相所打下的天下來,那真是微不足道。
我倒不相信,各路諸侯都被我滅了,難道征服不了你一個小小的文官?今朝我傳你上堂,這是我的理虧之處。
我明天要擺下二十萬人馬,命你到校場來見我。
要是你不來,說明你仍然還是懦弱,怕我曹操的威儀;要是你逞強,敢到校場相見,隻要你在言語之中被我捉住錯處,那沒什麼情面可講的,我就叫你屍首兩地,還要号令示衆,儆戒天下和我作對之人。
就對楊修道:&ldquo德祖,來日東校場設下二十萬精兵,命西川張松到彼見我。
&rdquo 楊修想,算了吧,人家張松隻是幾句話,就把你的兵書毀了,足見他本領非凡。
何必還要擺下這麼大的場面來為難人家呢?以我看來,張松敢和你争辯,也決不會怕你的威勢,明天或許還要被他大罵一場。
楊修答應道:&ldquo是。
&rdquo匆匆退出,到官廳。
楊修已開始對張松好感起來,佩服他敢當堂罵曹操,更敬重他有膽識,把曹操幾十年的隐情揭露出來,逼得曹操隻能毀書。
便上前施禮道:&ldquo張大夫請了。
&rdquo 張松見楊修和顔悅色,彬彬有禮,已知事情成功了,便也笑迎道:&ldquo德祖來了?&rdquo&ldquo是啊。
&rdquo &ldquo張松所言實否?&rdquo 楊修連連點頭,一邊忙把進内堂和曹操說話的詳情從頭至尾地述說了一遍,而且還對張松大義之舉推崇備至,深加贊賞。
張松聽了,喜在心裡:非但曹操焚了兵書,而且楊修還蒙在鼓裡,否則他見了我決不會這麼和氣的。
張松問:&ldquo德祖此來又有何說?&rdquo &ldquo我家丞相毀了兵書,惱羞成怒,特命衆文武來日率二十萬精兵到東校場排列,請大夫來朝到彼相見。
&rdquo 張松已知曹操的用意:軟的鬥我不過,要用硬的來吓唬我了。
老實說,這二十萬精兵算得了什麼!我要是膽怯了,還敢在相府當堂責罵嗎?我正恨今天未能把你痛罵一頓,被你逃進了内堂,明天到了校場,我要着着實實地罵你半天。
即使我回不了西川,也目瞑口閉了。
因此,張松十分爽快地告訴楊修說:&ldquo松便在城内第一家客店下榻。
我等來日再見了。
&rdquo說罷起身。
楊修道:&ldquo修來朝定來造訪,同往東校場。
&rdquo 楊修說完,進張松出相府,然後踅回内堂,告知曹操。
這裡讓曹操準備,不提。
張松回到客店,剛進得大門,想起今日罵操毀書之事,頓覺大快,高聲叫罵道:&ldquo啊,你這曹賊!國賊!奸賊!老賊!&hellip&hellip&rdquo 垂暮時分,顧客都回到店中,正在吃晚飯。
猛聽得外面有人大罵曹操,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丢下飯碗擁到房外來看熱鬧。
人群中走出了店主,他笑盈盈地到張松面前說:&ldquo張老不得辱罵丞相。
若有人告發,不要說張老要坐罪,連小店也要遭殃。
&rdquo 張松對這店主看看,說道:&ldquo店家不必擔憂,曹賊決不敢連累貴店。
&rdquo 店主分開圍觀的人群,把張松拉到了房間裡,然後退了出去。
張松回到房中,坐定未滿半刻,忽兒房門開啟,走進來一個商人,對張松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ldquo張大夫,在下有禮了。
&rdquo 張松被這倉猝的舉動一驚,忙站起來招呼道:&ldquo仁兄是哪一個?請坐了叙話。
&rdquo 兩人分别坐下。
來人自我介紹道:&ldquo在下姓周,以販賣珠寶為業。
久聞大夫豪爽,特來拜望。
&rdquo 說話間,外面又有一人進來,肩挑手提,滿是碗碟,卻是一席酒菜,問放在哪裡。
這商人就吩咐放在自己和張松中間的一張桌子上。
不一會,擺設齊全。
商人便起身相邀道:&ldquo張大夫,在下備了薄酒一杯,與大夫飲酒說話。
不成敬意,請了!&rdquo 張松想,我一看他就象個做大生意的人。
我們萍水相逢,他卻知我姓氏,還贊我豪爽。
他竟這般随和好客,和我的脾氣倒有幾分相似。
不過,無功受祿,總有點難以為情。
忙推辭道:&ldquo你我在此邂逅,素不相識,在下豈能叨擾?仁兄請便。
&rdquo &ldquo張大夫,&lsquo四海之内皆朋友&rsquo。
些些水酒,何必謙遜?請大夫賞光!&rdquo 張松見他舉止大方,談吐文雅,不象個壞人。
心想,他是販賣珠寶的大商家,不在乎這麼幾個小錢。
做生意的人總是要找些當官的說話,弄個靠山。
我雖然官卑職小,但畢竟也算是個官。
他們這種人,一生一世浪迹江湖,知道我是西川人,先和我來結交。
以後他進川經商就有個熟人了。
張松見他一片誠意相邀,又想,人家如此殷勤,我再推來讓去,就顯得沒器量了
便爽朗地回答道:&ldquo丞相,張松他是從頭至尾看完了,又把手指按在太陽穴上,靜思了好一會才說是你偷的。
&rdquo 曹操聽到這裡,方才大徹大悟:原來楊修上了他的當。
分明是他見我的兵書寫得十分好,又無可擊之懈,心懷歹念,借楊修之口來讓我毀書。
這道理極簡單,要是張松從小熟讀此書,一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就可以斷定不是我的,馬上可以說穿。
就算這封面還不足以勾起他的回憶,隻要看到第一篇所說的内容,就能立即反應過來。
根本用不着從頭至尾看完,又仔仔細細地想一會。
況且他能将全篇都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差,更說明這裡面大有文章。
你楊修枉空被人稱作&ldquo智囊&rdquo,連這點道理都弄不明白,把這種木梢掮給我。
三十年心血,付之一炬。
曹操好象做了一場惡夢,從椅子上跳了起來,直撲向爐前,要想用雙手按住火焰。
可已經來不及了,火光越來越弱,白紙已變成了黑灰。
忙把手縮回來,倒抽了幾口冷氣,把袍袖一甩,長長地籲了口氣。
這一甩一籲,把爐中的紙灰吹得滿地都是。
曹操踱步到師椅旁,重又坐下,雙眉緊鎖。
心想,今天的事情太出乎意料了,楊修上了當,我竟也糊裡糊塗地掮木梢。
這本兵書我視若珍寶,張松罵我是偷的,盡管讓他去罵好了,我身為丞相,怎麼連這點肚量都沒有?俗話說,宰相肚裡好撐船,量大福大,何必同一個小小的别駕官一般見識,而毀掉自己的無價之寶?如今兵書不複存在了,楊修他仍然被蒙在鼓裡,我隻得打落牙齒往肚裡咽,這叫&ldquo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rdquo。
但曹操到底是英雄性格,他并不恨張松能說會道,用心不良,隻恨楊修深受大恩,連年升官,被人尊稱為&ldquo智囊&rdquo,卻連一個西川小官都對付不了,真好比是&ldquo酒囊飯袋&rdquo。
自從這件事以後,曹操深恨楊修,陷害之心遂熾。
曹操雙目射出陰險的眼光,盯着跟前的楊修,越看越覺得此人不宜久留身邊。
忽兒想起了以前種種事情來:第一次,曹操在府内建造一座花園,極其玲珑雅緻。
到完工的那一天,監工請曹操去過目驗看。
曹操看了以後,覺得樣樣稱心如意,就是有一個小小的美中不足,這是常人難以覺察的小事。
就用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ldquo活&rdquo字,便丢筆拂袖而去。
監工和工匠都不解其意,商議了半天也沒想出個主意來。
正在着急,楊修途經此地,遂進花園兜了一圈,回到門口,監工忙叫住他。
楊修問,丞相曾來過否?監工說,丞相已來過,很是滿意。
隻是在門上寫了個字,我們都猜不出這是什麼意思。
楊修朝上一看,果然有個字,一目了然,不覺笑道,這是很便當的事情,你們迅速把這個門拆去,造得大大的,丞相就高興了,工匠們說,丞相沒有旨意下來,我們怎敢擅自改大?楊修說,丞相料理公務之餘,到此花園消遣一回,頭上的相貂兩翅是多麼的長,這扇門又小得很,叫他側着身子進出,豈不失了丞相的威嚴?門内加一個&ldquo活&rdquo字,不就是命你們把門造得闊些?被楊修這麼一講,大家恍然大悟,立即動手返工,把花園門造得又寬又高。
來日,曹操惦記着昨日寫下的一個字謎,特地來到花園,一看門戶已經按着他的意思加闊,暗自稱贊工匠精明能幹。
故意問,為什麼把園門又改大了?工匠說,這是楊大夫的關照。
曹操聽了一怔:本來麼,工匠決不會懂得我的意思,原來是楊修知道我的意圖,此人倒不簡單。
在這點上,曹操已對楊修存嫉妒之心。
第二次,是在大戰河北袁紹的時候,曹操出外巡查前,在案上放了一盒酥糖,這是曹操最喜歡吃的點心,臨走在上面寫了三個字:&ldquo一合酥&rdquo。
楊修步入内帳,不見曹操,卻望到了桌上的酥糖,而且上面有曹操的親筆。
楊修捧着點心到外面叫每個文武都要吃一口。
大家知道曹操有這麼一個習慣,每天晚上巡查回來要吃幾口酥糖充饑。
他們見楊修自作主張要大家分而食之,都說,楊大夫,不要用丞相的東西來開玩笑,我們這許多人一人一口,這一盒酥糖哪裡夠吃?你若嘴饞,等丞相吃剩了就可以享享口福了。
我們可不願擔這種沒趣的幹系。
楊修一本正經地說,你們不要害怕,這是丞相的命令;若有差錯,由我楊修擔待。
衆文武真的以為是丞相開恩,每人一小口就把酥糖吃光了。
楊修把空盒子送回内帳。
三更時分,曹操巡查回帳,打開桌上的盒子一看,空空如也,酥糖不翼而飛,感到納悶。
内侍說是楊德祖來過内帳。
曹操傳喚楊修進帳問,可見案上的酥糖?楊修答道,是我拿的。
問,到哪兒去了?答道,我與衆文武吃了。
曹操嗔道,德祖豈可擅自食用老夫的酥糖,雖說我與你不分彼此,吃一盒酥糖是小事,但也要同我講一聲。
楊修說,此乃丞相的吩咐,下官怎敢違拗。
曹操不解其意,問,怎說此乃老夫的吩咐?楊修笑着說,這盒上不是明明寫着&ldquo一合酥&rdquo,不就是吩咐帳上每個文武都要吃一口酥糖麼?曹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楊修的才幹,卻對他的大才愈加忌恨在心。
總想找個借口懲罰他一下,但楊修作事謹慎,沒有什麼地方可指責的。
今日曹操不知為何楊修要邀張松叙談,尤其将曹操的三十年心血毀于一旦,對楊修更是深惡痛絕,陷害之心始萌。
心想,你的年紀越來越大,才能也越來越大,剛才張松又提到其父,不知他心底如何想法?我若不能察其心計,日後必成心腹之患。
因此到打東川的時候,為&ldquo雞肋&rdquo兩字,曹操把楊修斬殺。
當時楊修僅三十三歲。
──現在曹操唯恐楊修出去張揚,命令他從今以後不許再提起這本兵書。
楊修隻以為是曹操要面子,心想,在外張揚,當然還沒有這個必要,隻要你心裡有數就可以了。
遂點頭稱是。
──楊修雖則一世聰明,到底沒能知道自己中了張松的計,而毀了曹操視若珍寶的這本兵書。
曹操在懊悔之餘,雄心又起。
心想,一本兵書有什麼多可惜的?比起我這個當朝丞相所打下的天下來,那真是微不足道。
我倒不相信,各路諸侯都被我滅了,難道征服不了你一個小小的文官?今朝我傳你上堂,這是我的理虧之處。
我明天要擺下二十萬人馬,命你到校場來見我。
要是你不來,說明你仍然還是懦弱,怕我曹操的威儀;要是你逞強,敢到校場相見,隻要你在言語之中被我捉住錯處,那沒什麼情面可講的,我就叫你屍首兩地,還要号令示衆,儆戒天下和我作對之人。
就對楊修道:&ldquo德祖,來日東校場設下二十萬精兵,命西川張松到彼見我。
&rdquo 楊修想,算了吧,人家張松隻是幾句話,就把你的兵書毀了,足見他本領非凡。
何必還要擺下這麼大的場面來為難人家呢?以我看來,張松敢和你争辯,也決不會怕你的威勢,明天或許還要被他大罵一場。
楊修答應道:&ldquo是。
&rdquo匆匆退出,到官廳。
楊修已開始對張松好感起來,佩服他敢當堂罵曹操,更敬重他有膽識,把曹操幾十年的隐情揭露出來,逼得曹操隻能毀書。
便上前施禮道:&ldquo張大夫請了。
&rdquo 張松見楊修和顔悅色,彬彬有禮,已知事情成功了,便也笑迎道:&ldquo德祖來了?&rdquo&ldquo是啊。
&rdquo &ldquo張松所言實否?&rdquo 楊修連連點頭,一邊忙把進内堂和曹操說話的詳情從頭至尾地述說了一遍,而且還對張松大義之舉推崇備至,深加贊賞。
張松聽了,喜在心裡:非但曹操焚了兵書,而且楊修還蒙在鼓裡,否則他見了我決不會這麼和氣的。
張松問:&ldquo德祖此來又有何說?&rdquo &ldquo我家丞相毀了兵書,惱羞成怒,特命衆文武來日率二十萬精兵到東校場排列,請大夫來朝到彼相見。
&rdquo 張松已知曹操的用意:軟的鬥我不過,要用硬的來吓唬我了。
老實說,這二十萬精兵算得了什麼!我要是膽怯了,還敢在相府當堂責罵嗎?我正恨今天未能把你痛罵一頓,被你逃進了内堂,明天到了校場,我要着着實實地罵你半天。
即使我回不了西川,也目瞑口閉了。
因此,張松十分爽快地告訴楊修說:&ldquo松便在城内第一家客店下榻。
我等來日再見了。
&rdquo說罷起身。
楊修道:&ldquo修來朝定來造訪,同往東校場。
&rdquo 楊修說完,進張松出相府,然後踅回内堂,告知曹操。
這裡讓曹操準備,不提。
張松回到客店,剛進得大門,想起今日罵操毀書之事,頓覺大快,高聲叫罵道:&ldquo啊,你這曹賊!國賊!奸賊!老賊!&hellip&hellip&rdquo 垂暮時分,顧客都回到店中,正在吃晚飯。
猛聽得外面有人大罵曹操,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丢下飯碗擁到房外來看熱鬧。
人群中走出了店主,他笑盈盈地到張松面前說:&ldquo張老不得辱罵丞相。
若有人告發,不要說張老要坐罪,連小店也要遭殃。
&rdquo 張松對這店主看看,說道:&ldquo店家不必擔憂,曹賊決不敢連累貴店。
&rdquo 店主分開圍觀的人群,把張松拉到了房間裡,然後退了出去。
張松回到房中,坐定未滿半刻,忽兒房門開啟,走進來一個商人,對張松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ldquo張大夫,在下有禮了。
&rdquo 張松被這倉猝的舉動一驚,忙站起來招呼道:&ldquo仁兄是哪一個?請坐了叙話。
&rdquo 兩人分别坐下。
來人自我介紹道:&ldquo在下姓周,以販賣珠寶為業。
久聞大夫豪爽,特來拜望。
&rdquo 說話間,外面又有一人進來,肩挑手提,滿是碗碟,卻是一席酒菜,問放在哪裡。
這商人就吩咐放在自己和張松中間的一張桌子上。
不一會,擺設齊全。
商人便起身相邀道:&ldquo張大夫,在下備了薄酒一杯,與大夫飲酒說話。
不成敬意,請了!&rdquo 張松想,我一看他就象個做大生意的人。
我們萍水相逢,他卻知我姓氏,還贊我豪爽。
他竟這般随和好客,和我的脾氣倒有幾分相似。
不過,無功受祿,總有點難以為情。
忙推辭道:&ldquo你我在此邂逅,素不相識,在下豈能叨擾?仁兄請便。
&rdquo &ldquo張大夫,&lsquo四海之内皆朋友&rsquo。
些些水酒,何必謙遜?請大夫賞光!&rdquo 張松見他舉止大方,談吐文雅,不象個壞人。
心想,他是販賣珠寶的大商家,不在乎這麼幾個小錢。
做生意的人總是要找些當官的說話,弄個靠山。
我雖然官卑職小,但畢竟也算是個官。
他們這種人,一生一世浪迹江湖,知道我是西川人,先和我來結交。
以後他進川經商就有個熟人了。
張松見他一片誠意相邀,又想,人家如此殷勤,我再推來讓去,就顯得沒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