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龐士元荊州掌大印 張永年許昌納微貢
關燈
小
中
大
。
龐統把手一揮,說道:&ldquo罷了。
退過兩旁。
&rdquo文武退下。
&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本軍師今日初次用兵,發号施令,請各位聽了。
&rdquo 伏龍、鳳雛齊名,盡管都是才高學廣,滿腹韬略,但在這些文武的眼睛裡,孔明的形象要比龐統高大得多。
至于他們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衆文武自己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是因為孔明的計策都一一兌現了,威信又這麼高,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想象不出能和他相比的能人來。
而龐統初來乍到,又生成一副古怪的模樣,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很不滿意,無形中貶低了龐統的形象。
所以,堂上的大多數人除了懷有猜疑的心理外,還流露出了一種比較明顯的挑剔的目光盯着上面的龐統。
龐統在衆目睽睽之下,鎮定自若,從袖中摸出剛才寫好的一疊錦囊,安放在案桌之上,從令架上拔出一支令箭,喊一聲:&ldquo公侯聽令。
&rdquo 兩旁一看龐統發令的架勢,已斷定他的本領不亞于孔明。
何以見得呢?首先,他發令的方式與孔明一樣,用的是錦囊,接令的人隻知道自己應該完成什麼事情,一整套計劃隻有一個人清楚。
其次,用人也同孔明一樣,量才錄用,接頭令的人并不一定要本領最好。
孫乾聽得龐統叫喚他的名字,心想,三年前,孔明軍師初用兵,第一條也是叫我接,今日又是第一令。
我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在兩位軍師帳前,居然能連立兩次功勞,倒是沒有想到過,真是我的造化,就是關、張、趙三個風雲人物也未必有這種榮耀的運道。
孔乾十分樂意,欣然出班到案前施禮:&ldquo龐軍師在上,下官孫乾在。
&rdquo &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領取銀兩三百,按錦囊所示,買取三分天下。
&rdquo 此話一出,堂上先是靜得可怕,後又一陣喧嘩,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覺得這支令發得近乎荒唐。
孫乾更是目瞪口呆,伸出了手又縮了回來,疑惑不解地望着龐統:你是在做夢還是在發癡?虧你發得出這種令!三百兩銀子可以買到三分天下,那一萬兩銀子不是可以買個皇帝做了?天下是靠打出來的,是用血汗去換來的,别說三百兩買不到,就是金銀堆成山,往往也難買一寸之地!過去孔明軍師發的令,我尚且已覺不着邊際,十分離奇。
誰知道你今天發的令,更是玄虛,令人無法相信!你才剛剛做了幾天副軍師,就把世事看得如此簡單,我看這條令是萬萬不能接的。
因此,孫乾隻是望着龐統,一個勁地說:&ldquo這,這,這&hellip&hellip&rdquo講不出話來,站着一動不動。
龐統見他呆若木雞,心裡暗暗發笑:這些文武隻知道打,打,打,卻不懂得以智勝人。
便笑着安慰道:&ldquo公侯不必擔憂,錦囊自有妙計。
&rdquo 孫乾聽得錦囊,方才醒悟:稱到錦囊,必有妙計。
以前接孔明軍師的将令,往往也以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最後總是輕而易舉地成功了。
既然龐統也用錦囊,想必也有絕妙之處,不妨照着錦囊去辦,如果不成功,與我無幹。
孫乾接了錦囊,回到下榻處,展開一看,果然妙絕天下,不覺獨自翹起了大拇指贊歎道:&ldquo人言:&lsquo龍、鳳得一而定天下&rsquo,果非浪語,實是妙計啊,妙計也!&rdquo 孫乾想,有名望的人必有真才實學。
照此錦囊所說,這三分天下何需三百銀兩,隻取其半便可穩穩到手了。
孫乾閱畢,将錦囊焚化,當即整頓行裝,取了銀兩,離荊州去幹大事。
此話後談。
龐統見孫乾退出大堂,又拔出一支令箭,取一封錦囊,傳令毛仁、苟璋、劉辟、龔都四将聽令:帶三千精兵,按錦囊上所示日期,在荊州城外的碼頭上紮一座高大五彩牌樓和一座吹鼓亭,俟&ldquo三分天下&rdquo到,要吹吹打打,隆重迎接。
四員将軍更覺奇怪,不知這&ldquo三分天下&rdquo是何許祥物。
心想,剛才叫孫大夫去買,現在又叫我們去迎接。
買來的東西必是漢室傳世之寶,不然決不會這麼興師動衆。
四将不敢多想,接了令箭就走。
龐統再拔令在手,命趙雲帶兵五百,按錦囊所示日期到城外迎接&ldquo三分天下&rdquo。
趙雲到底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将,聽得龐統橫一個三分天下,豎一個三分天下,已覺得要去迎接的這個所謂&ldquo三分天下&rdquo,并非指物,而是指一位非常緊要之人,與劉備要奪取的三分天下有着密切的聯系。
不過,這&ldquo三分天下&rdquo到底指的是誰,趙雲當然也無從知道。
所以他二話沒說,接了令箭和錦囊就走。
龐統傳令手下,将一支将令和一封錦囊立刻送往襄陽,召關羽到荊州,按計迎接三分天下。
──自從孔明取了荊襄九郡以來,即命關羽鎮守襄陽要塞,以防駐紮在新野、樊城的曹兵侵犯。
手下立即啟程往襄陽去召請關羽。
龐統又命張飛、黃忠、魏延按錦囊去準備公館一舍與精緻豐美的酒肴一席,到時候好好優待&ldquo三分天下&rdquo。
張飛他不管你高低深淺,聽了龐統的話,哈哈大笑,自言自語道:&ldquo真有趣,&lsquo三分天下&rsquo竟然還要飲酒睡覺呢!&rdquo說罷,接了令箭,與黃、魏二人揚長而去。
數令發訖,劉備大惑不解,暗思:龐統一連串發了這許多令,每令必有&ldquo三分天下&rdquo,而且把我手下的名将都差去迎接&ldquo三分天下&rdquo。
這麼大的排場,孔明取九郡的實力也莫過于此,你卻蓦地造出個&ldquo三分天下&rdquo,不知有何用意。
問道:&ldquo龐軍師今日所施之令,用于何處?&rdquo 龐統想,事情一講穿就不值一錢了。
為了讓西川張松看看你劉備手下的實力,我不惜鋪排出這麼大的一個場面,釣出他身上的一件寶貝,我們就可以長驅直入地進入西川,奪取三分天下。
但因時機還未成熟,為嚴守軍事秘密,我還不能和盤托出。
再者,你劉備以貌取人,一向看輕我,命我到耒陽縣做一個小小的縣令。
今日施出這般手段來,叫你看看我龐統的厲害!你既然不識此計,我就不必向你禀告。
說道:&ldquo主公,日後便知。
&rdquo說罷,傳令退堂。
今日龐統不向劉備講明所用計策,一則是為了保守秘密,另一方面是因為與劉備心存不睦,故意設此迷局,以消耒陽縣之怨。
因為以前孔明發的令,劉備當時也很難知道其中的奧妙,習以為常了,故而對今天的事例也不以為意,遂與兩位軍師退進内堂,各自歸坐。
劉備想,龐統初次升堂,大講特講三分天下,搞得我糊裡糊塗。
究竟指的是什麼,想必孔明心裡有數,倒不如請教他,讓我好早做準備,免得&ldquo三分天下&rdquo來了,我還蒙在鼓裡。
想到此,劉備就輕聲問孔明這是怎麼回事。
孔明當然不會不清楚,隻因龐統早已聲明,況且這樁事情的确非同尋常,除了我知道龐統的用意外,盡量不必讓第三者參與,倘然是我發令也不會讓你主公明白,應該保守秘密,一旦消息透露出去,就會全功盡棄。
現在聽得劉備問,孔明朝龐統看了一眼,然後搖搖頭,假裝糊塗,慢條斯理地回答說,龐兄高着,亮不知底細。
劉備問不出結果,隻得罷論。
其實,三國年間,群雄蜂起,各路諸侯獨霸一方,相互征伐,矛盾百出。
諸葛亮與龐統在這千絲萬縷,變化莫測的矛盾中,以銳利的目光尋找出一條簡捷而又理想的道路,輔佐劉備成三分天下。
在當時的景況下,劉備的實力還算不上雄厚,面臨着數路勁敵。
曹操一方地盤大,兵力強,樹大根深,依靠劉備當時的這點實力,還遠遠不足以與曹操抗衡,在&ldquo潼關之戰&rdquo上,即使劉備全力以赴,相助馬超共讨曹操,也無法一統漢室天下。
尤其馬超隻是個有勇無謀的戰将,戰勝曹操,勢必驕橫自大,目空一切,被他長期占據西涼,劉備要成三分天下,反而又多了一個強敵。
一旦被曹操所用,劉備更是四面楚歌。
因此,馬超敗,西涼失,從大局上看,對劉備是有利無弊。
西川劉璋昏闇,忠奸不辨,有志之士難展其才,故而人心渙散,希望得一明主,使得民富國強。
因此,張松借故出川,必有異謀。
諸葛亮和龐統通過周密的分析,緊緊抓住這條線索不放,在張松身上打開缺口,從而取得川地,表現出了他們大智大謀的真
龐統把手一揮,說道:&ldquo罷了。
退過兩旁。
&rdquo文武退下。
&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本軍師今日初次用兵,發号施令,請各位聽了。
&rdquo 伏龍、鳳雛齊名,盡管都是才高學廣,滿腹韬略,但在這些文武的眼睛裡,孔明的形象要比龐統高大得多。
至于他們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衆文武自己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是因為孔明的計策都一一兌現了,威信又這麼高,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想象不出能和他相比的能人來。
而龐統初來乍到,又生成一副古怪的模樣,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很不滿意,無形中貶低了龐統的形象。
所以,堂上的大多數人除了懷有猜疑的心理外,還流露出了一種比較明顯的挑剔的目光盯着上面的龐統。
龐統在衆目睽睽之下,鎮定自若,從袖中摸出剛才寫好的一疊錦囊,安放在案桌之上,從令架上拔出一支令箭,喊一聲:&ldquo公侯聽令。
&rdquo 兩旁一看龐統發令的架勢,已斷定他的本領不亞于孔明。
何以見得呢?首先,他發令的方式與孔明一樣,用的是錦囊,接令的人隻知道自己應該完成什麼事情,一整套計劃隻有一個人清楚。
其次,用人也同孔明一樣,量才錄用,接頭令的人并不一定要本領最好。
孫乾聽得龐統叫喚他的名字,心想,三年前,孔明軍師初用兵,第一條也是叫我接,今日又是第一令。
我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在兩位軍師帳前,居然能連立兩次功勞,倒是沒有想到過,真是我的造化,就是關、張、趙三個風雲人物也未必有這種榮耀的運道。
孔乾十分樂意,欣然出班到案前施禮:&ldquo龐軍師在上,下官孫乾在。
&rdquo &ldquo本軍師付你将令一支,領取銀兩三百,按錦囊所示,買取三分天下。
&rdquo 此話一出,堂上先是靜得可怕,後又一陣喧嘩,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覺得這支令發得近乎荒唐。
孫乾更是目瞪口呆,伸出了手又縮了回來,疑惑不解地望着龐統:你是在做夢還是在發癡?虧你發得出這種令!三百兩銀子可以買到三分天下,那一萬兩銀子不是可以買個皇帝做了?天下是靠打出來的,是用血汗去換來的,别說三百兩買不到,就是金銀堆成山,往往也難買一寸之地!過去孔明軍師發的令,我尚且已覺不着邊際,十分離奇。
誰知道你今天發的令,更是玄虛,令人無法相信!你才剛剛做了幾天副軍師,就把世事看得如此簡單,我看這條令是萬萬不能接的。
因此,孫乾隻是望着龐統,一個勁地說:&ldquo這,這,這&hellip&hellip&rdquo講不出話來,站着一動不動。
龐統見他呆若木雞,心裡暗暗發笑:這些文武隻知道打,打,打,卻不懂得以智勝人。
便笑着安慰道:&ldquo公侯不必擔憂,錦囊自有妙計。
&rdquo 孫乾聽得錦囊,方才醒悟:稱到錦囊,必有妙計。
以前接孔明軍師的将令,往往也以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最後總是輕而易舉地成功了。
既然龐統也用錦囊,想必也有絕妙之處,不妨照着錦囊去辦,如果不成功,與我無幹。
孫乾接了錦囊,回到下榻處,展開一看,果然妙絕天下,不覺獨自翹起了大拇指贊歎道:&ldquo人言:&lsquo龍、鳳得一而定天下&rsquo,果非浪語,實是妙計啊,妙計也!&rdquo 孫乾想,有名望的人必有真才實學。
照此錦囊所說,這三分天下何需三百銀兩,隻取其半便可穩穩到手了。
孫乾閱畢,将錦囊焚化,當即整頓行裝,取了銀兩,離荊州去幹大事。
此話後談。
龐統見孫乾退出大堂,又拔出一支令箭,取一封錦囊,傳令毛仁、苟璋、劉辟、龔都四将聽令:帶三千精兵,按錦囊上所示日期,在荊州城外的碼頭上紮一座高大五彩牌樓和一座吹鼓亭,俟&ldquo三分天下&rdquo到,要吹吹打打,隆重迎接。
四員将軍更覺奇怪,不知這&ldquo三分天下&rdquo是何許祥物。
心想,剛才叫孫大夫去買,現在又叫我們去迎接。
買來的東西必是漢室傳世之寶,不然決不會這麼興師動衆。
四将不敢多想,接了令箭就走。
龐統再拔令在手,命趙雲帶兵五百,按錦囊所示日期到城外迎接&ldquo三分天下&rdquo。
趙雲到底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大将,聽得龐統橫一個三分天下,豎一個三分天下,已覺得要去迎接的這個所謂&ldquo三分天下&rdquo,并非指物,而是指一位非常緊要之人,與劉備要奪取的三分天下有着密切的聯系。
不過,這&ldquo三分天下&rdquo到底指的是誰,趙雲當然也無從知道。
所以他二話沒說,接了令箭和錦囊就走。
龐統傳令手下,将一支将令和一封錦囊立刻送往襄陽,召關羽到荊州,按計迎接三分天下。
──自從孔明取了荊襄九郡以來,即命關羽鎮守襄陽要塞,以防駐紮在新野、樊城的曹兵侵犯。
手下立即啟程往襄陽去召請關羽。
龐統又命張飛、黃忠、魏延按錦囊去準備公館一舍與精緻豐美的酒肴一席,到時候好好優待&ldquo三分天下&rdquo。
張飛他不管你高低深淺,聽了龐統的話,哈哈大笑,自言自語道:&ldquo真有趣,&lsquo三分天下&rsquo竟然還要飲酒睡覺呢!&rdquo說罷,接了令箭,與黃、魏二人揚長而去。
數令發訖,劉備大惑不解,暗思:龐統一連串發了這許多令,每令必有&ldquo三分天下&rdquo,而且把我手下的名将都差去迎接&ldquo三分天下&rdquo。
這麼大的排場,孔明取九郡的實力也莫過于此,你卻蓦地造出個&ldquo三分天下&rdquo,不知有何用意。
問道:&ldquo龐軍師今日所施之令,用于何處?&rdquo 龐統想,事情一講穿就不值一錢了。
為了讓西川張松看看你劉備手下的實力,我不惜鋪排出這麼大的一個場面,釣出他身上的一件寶貝,我們就可以長驅直入地進入西川,奪取三分天下。
但因時機還未成熟,為嚴守軍事秘密,我還不能和盤托出。
再者,你劉備以貌取人,一向看輕我,命我到耒陽縣做一個小小的縣令。
今日施出這般手段來,叫你看看我龐統的厲害!你既然不識此計,我就不必向你禀告。
說道:&ldquo主公,日後便知。
&rdquo說罷,傳令退堂。
今日龐統不向劉備講明所用計策,一則是為了保守秘密,另一方面是因為與劉備心存不睦,故意設此迷局,以消耒陽縣之怨。
因為以前孔明發的令,劉備當時也很難知道其中的奧妙,習以為常了,故而對今天的事例也不以為意,遂與兩位軍師退進内堂,各自歸坐。
劉備想,龐統初次升堂,大講特講三分天下,搞得我糊裡糊塗。
究竟指的是什麼,想必孔明心裡有數,倒不如請教他,讓我好早做準備,免得&ldquo三分天下&rdquo來了,我還蒙在鼓裡。
想到此,劉備就輕聲問孔明這是怎麼回事。
孔明當然不會不清楚,隻因龐統早已聲明,況且這樁事情的确非同尋常,除了我知道龐統的用意外,盡量不必讓第三者參與,倘然是我發令也不會讓你主公明白,應該保守秘密,一旦消息透露出去,就會全功盡棄。
現在聽得劉備問,孔明朝龐統看了一眼,然後搖搖頭,假裝糊塗,慢條斯理地回答說,龐兄高着,亮不知底細。
劉備問不出結果,隻得罷論。
其實,三國年間,群雄蜂起,各路諸侯獨霸一方,相互征伐,矛盾百出。
諸葛亮與龐統在這千絲萬縷,變化莫測的矛盾中,以銳利的目光尋找出一條簡捷而又理想的道路,輔佐劉備成三分天下。
在當時的景況下,劉備的實力還算不上雄厚,面臨着數路勁敵。
曹操一方地盤大,兵力強,樹大根深,依靠劉備當時的這點實力,還遠遠不足以與曹操抗衡,在&ldquo潼關之戰&rdquo上,即使劉備全力以赴,相助馬超共讨曹操,也無法一統漢室天下。
尤其馬超隻是個有勇無謀的戰将,戰勝曹操,勢必驕橫自大,目空一切,被他長期占據西涼,劉備要成三分天下,反而又多了一個強敵。
一旦被曹操所用,劉備更是四面楚歌。
因此,馬超敗,西涼失,從大局上看,對劉備是有利無弊。
西川劉璋昏闇,忠奸不辨,有志之士難展其才,故而人心渙散,希望得一明主,使得民富國強。
因此,張松借故出川,必有異謀。
諸葛亮和龐統通過周密的分析,緊緊抓住這條線索不放,在張松身上打開缺口,從而取得川地,表現出了他們大智大謀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