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龐士元荊州掌大印 張永年許昌納微貢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回龐士元荊州掌大印 張永年許昌納微貢
卻說馬超接到劉備的書信,揮淚回書,随即統領四十萬西涼軍馬,同韓遂殺奔許昌。
克長安,圍潼關,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威勢大振。
不料,在建安十五年底,曹操設下&ldquo反間計&rdquo,使西涼軍自相反目,韓遂斷了左手,成了殘疾之人。
馬超隻帶得數十騎,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建安十六年初,荊州細作得悉這個消息,連忙趱程趕回。
一路無事,不多天已到城内轅門口。
因為不常在這裡進出,門上的幾位不太熟識,故而上前招呼道:&ldquo門上的衆位大哥,在下有禮了。
&rdquo 轅門上的都是老公事,見來一位身着便服的人,甚是精明有禮。
便問:&ldquo足下何許樣人?呼喚我等何事?&rdquo &ldquo在下有緊急軍情禀報皇叔,費心傳言。
&rdquo 門公一聽豈敢怠慢,忙說一聲:&ldquo少待&rdquo,便回身進内去通禀。
到大堂,見劉備君臣正坐堂叙事,上前道:&ldquo報皇叔。
&rdquo 劉備今年五十二歲,鬓須已半白了。
雖然他年過半百,但因為近來取了荊襄數郡,又有諸葛亮忠心輔佐,諸事不必操勞,故而心寬體胖,頭戴龍冠,身穿龍袍,愈加顯出英雄氣概來。
尤其龐統來投,更使劉備輕松不少。
眼見得荊楚之地兵強馬壯,财多糧廣,日新月異,氣象萬千,劉備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暗暗得意。
正在說話間,見門公來報,忙問:&ldquo何事報來?&rdquo &ldquo探馬回城,有緊要軍情禀告。
&rdquo 劉備不知是何處探馬來報,下令傳見。
門公退出。
不多時,探子上大堂,忙到案桌前單腿下跪,朝着中間的劉備道:&ldquo小的見皇叔!&rdquo &ldquo有何軍情?&rdquo &ldquo小的探到:去年歲底,馬超率四十萬大軍,取長安,攻潼關,誤中曹操反間計,一仗大敗。
西涼失守,如今去向不明。
&rdquo 劉備自從馬超發兵以後,一直在探聽這方面的消息,擔心馬超生性急躁,不是曹操的對手,果然探子證實了這一點。
就命探子回去好好休息。
心想,西涼失守,馬超失蹤,這個責任應該由諸葛亮和龐統來負的。
因為當時曹操二下江南,屯兵宛洛道是諸葛亮想出主意來叫我寫信給馬騰的。
後來馬騰死,馬超大舉重兵,在戰潼關時,我曾請他們兩位軍師出兵相助,可他倆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
當然,馬超決不是曹操的敵手,結果喪師敗績,棄軍而走。
要是我劉備及時發兵,馬超肯定能取勝曹操。
這不是他們兩個人的失策嗎?劉備怨恨道:&ldquo唉!我家侄兒兵敗潼關,皆是二位軍師之過也!&rdquo說罷,對兩邊狠狠地瞪了一眼。
上首裡坐的是孔明,今年三十歲。
自出山以來,三把大火,燒來荊襄九郡,劉氏三分天下初具雛形。
今日坐議大堂,手執羽扇,仍然是雙目微合,表現出&ldquo喜不大笑,怒不暴跳&rdquo大軍事家、大政治家的非凡氣度,不緊不慢地說着話兒。
下首裡坐一位龐統,自從他在耒陽縣日斷百案以後,深得劉備的敬重,拜他為副軍師之職。
隻因劉備以貌取人,龐統甚感不快,雖然現已三十五歲,但宏願未展,空懷才學,很覺不得意,一心想操掌一國之兵權,幹一番大事來,與孔明争個高低。
如今見探子報來西涼兵敗的消息,劉備又怅恨他們,孔明微微地笑道:&ldquo嘿&hellip&hellip龐兄。
&rdquo 龐統接應道:&ldquo孔明兄。
&rdquo &ldquo孟起兵敗,我主大事成矣!&rdquo 龐統雖說性格暴烈,為人傲慢,但在整個大局上,他的見識與諸葛亮還是雷同的。
深知在當時群雄争霸的處境下,曹操的勢力越弱,劉備受敵也越多,要取得鼎足之勢就越難。
縱觀時局,龐統的政治主張就必須同諸葛亮一緻起來。
現在聽得孔明這樣說,早已心領神會,揚聲笑道:&ldquo哈哈&hellip&hellip孔明兄此話有理,大事濟矣!&rdquo 兩個人一唱一和,十分默契。
聽得劉備糊裡糊塗,一點都不懂。
心想,馬超敗了,你們高興些什麼?曹操必定揮師南下,我急都急不過來,怎麼反說大事成功了呢?疑惑不解地問道:&ldquo二位軍師,此話怎講?&rdquo 兩人異口同聲道:&ldquo主公不必多問,日後自能明白。
&rdquo 劉備暗思:喔唷,兩個軍師瞞着我,不知又要搞什麼名堂。
不過,隻要有諸葛亮參與的,我就不必擔心。
──的确,馬超一敗,劉備的三分天下可以早一步實現。
這是劉備現在無法揣測到的。
在劉備觀望馬、曹之戰的這段時間裡,各路探子已陸續将四面八方的消息報到了孔明和龐統那裡。
如今江東孫權坐觀戰局,按兵不動;東川張魯興兵西川,大有鲸吞之勢;西川大都督張任率師禦敵,文人張松出蜀往許都求救&hellip&hellip因此,孔明和龐統隻等馬超一敗,便要入川。
思量到:劉璋闇弱,張松出川必有獻地之意。
此人口齒伶俐,但形容醜惡,曹操喜歡以貌取人,必不肯以禮待之。
所以此地隻消派一人将他引來,厚禮相待,入西川就可以一鼓而下。
劉備怎知道這些事,因此兩個軍師所說的話,劉備一點也聽不懂。
如今潼關消息報到,馬超果然大敗而歸,孔明忙對龐統說:&ldquo龐兄,有勞了。
&rdquo 孔明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潼關消息已到,可以發令去接張松到此了,我們兩人誰來發令呢?口氣很是謙恭。
龐統想,我投東奔西到此荊州,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展平生之所學;點将遣兵,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來。
今日機會正好,進兵西川也足以顯出我的本領來。
所以,龐統迫不及待地說:&ldquo孔明兄,想你出山以來,先燒博望,後燒新野,再燒赤壁,輕取荊楚之地,功勞頻繁,名聞四海。
在下自到荊州,身無寸功而居軍師之職,實感愧疚。
今日區區之事,何勞孔明兄過問!&rdquo三言兩語把孔明婉轉回絕了。
孔明想,你這個人就是愛表現自己,象搶東西一樣,把這事兜攬上了。
我不是不相信你的才幹,相反你是足以勝任軍師之職。
但因你急躁好怒,遇事不肯冷靜思考,恐怕此事還難以如願。
假如你能打平西川,我就不必進川了。
──是的,要是龐統能平川,就不會有失荊州、燒連營的事情了。
──既然我們共投一主,就要同心協力,為劉備打天下。
因此,孔明很高興地說道:&ldquo一切拜托了。
&rdquo &ldquo不必客套。
孔明兄,在下有言在先,此番入川,功過利弊皆決于在下一身,望你不要多言。
&rdquo 龐統想,為國之計,權柄要分,号令要明。
既然我總掌入川之大權,事情不論巨細,都要聽我的調遣;我幹的事情,也不需要别人來指手劃腳。
因為有些很容易辦到的事,隻要被你孔明在劉備跟前說這麼幾句,雖然在我看來無關緊要,但劉備定會以為我龐統的才能不及孔明,沒有他的幫助,我是一事無成。
這樣一來,我龐統永世休想揚名,隻能做個副軍師,在孔明手下任職。
況且,孔明來了這幾年,為劉家創下了不薄的這份基業,正所謂先入為主,劉備對他言聽計從,我的話再好,也不如孔明的一聲咳嗽。
所以,我要先堵住孔明的嘴。
孔明已知他的用意,十分坦率地說:&ldquo這個自然,請龐兄放心便了。
&rdquo 龐統見孔明毫無異議,一口應承,暗自高興,遂展箋拈筆,寫成幾封錦囊。
待墨迹吸幹,一聲吩咐:&ldquo來,與我起鼓升堂!&rdquo說着,往内堂而去。
頓時,轅門口炮聲響徹雲霄,大堂上鐘鼓鳴。
文臣武将紛紛聚集,先參見了劉備、諸葛亮後,各自歸班肅立。
因為今朝是龐統初次用兵,大堂正中的一隻座位空着,衆文武對這位副軍師雖然久聞其名,卻未見其實,所以格外安靜,要看一看他的用兵到底有何絕妙之處,也可以從中鑒察出能否與諸葛亮相提并論。
&ldquo龐軍師升堂!嚯──哎──&rdquo手下一聲叫喚之後,内堂傳出一聲輕嗽,龐統腳步輕健到外面,口中念念有詞:&ldquo執掌荊襄兵符印,扶劉興漢定乾坤。
&rdquo雙目環視一周,就在劉備和諸葛亮中間坐定。
兩旁文武上前施禮
克長安,圍潼關,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威勢大振。
不料,在建安十五年底,曹操設下&ldquo反間計&rdquo,使西涼軍自相反目,韓遂斷了左手,成了殘疾之人。
馬超隻帶得數十騎,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建安十六年初,荊州細作得悉這個消息,連忙趱程趕回。
一路無事,不多天已到城内轅門口。
因為不常在這裡進出,門上的幾位不太熟識,故而上前招呼道:&ldquo門上的衆位大哥,在下有禮了。
&rdquo 轅門上的都是老公事,見來一位身着便服的人,甚是精明有禮。
便問:&ldquo足下何許樣人?呼喚我等何事?&rdquo &ldquo在下有緊急軍情禀報皇叔,費心傳言。
&rdquo 門公一聽豈敢怠慢,忙說一聲:&ldquo少待&rdquo,便回身進内去通禀。
到大堂,見劉備君臣正坐堂叙事,上前道:&ldquo報皇叔。
&rdquo 劉備今年五十二歲,鬓須已半白了。
雖然他年過半百,但因為近來取了荊襄數郡,又有諸葛亮忠心輔佐,諸事不必操勞,故而心寬體胖,頭戴龍冠,身穿龍袍,愈加顯出英雄氣概來。
尤其龐統來投,更使劉備輕松不少。
眼見得荊楚之地兵強馬壯,财多糧廣,日新月異,氣象萬千,劉備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暗暗得意。
正在說話間,見門公來報,忙問:&ldquo何事報來?&rdquo &ldquo探馬回城,有緊要軍情禀告。
&rdquo 劉備不知是何處探馬來報,下令傳見。
門公退出。
不多時,探子上大堂,忙到案桌前單腿下跪,朝着中間的劉備道:&ldquo小的見皇叔!&rdquo &ldquo有何軍情?&rdquo &ldquo小的探到:去年歲底,馬超率四十萬大軍,取長安,攻潼關,誤中曹操反間計,一仗大敗。
西涼失守,如今去向不明。
&rdquo 劉備自從馬超發兵以後,一直在探聽這方面的消息,擔心馬超生性急躁,不是曹操的對手,果然探子證實了這一點。
就命探子回去好好休息。
心想,西涼失守,馬超失蹤,這個責任應該由諸葛亮和龐統來負的。
因為當時曹操二下江南,屯兵宛洛道是諸葛亮想出主意來叫我寫信給馬騰的。
後來馬騰死,馬超大舉重兵,在戰潼關時,我曾請他們兩位軍師出兵相助,可他倆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
當然,馬超決不是曹操的敵手,結果喪師敗績,棄軍而走。
要是我劉備及時發兵,馬超肯定能取勝曹操。
這不是他們兩個人的失策嗎?劉備怨恨道:&ldquo唉!我家侄兒兵敗潼關,皆是二位軍師之過也!&rdquo說罷,對兩邊狠狠地瞪了一眼。
上首裡坐的是孔明,今年三十歲。
自出山以來,三把大火,燒來荊襄九郡,劉氏三分天下初具雛形。
今日坐議大堂,手執羽扇,仍然是雙目微合,表現出&ldquo喜不大笑,怒不暴跳&rdquo大軍事家、大政治家的非凡氣度,不緊不慢地說着話兒。
下首裡坐一位龐統,自從他在耒陽縣日斷百案以後,深得劉備的敬重,拜他為副軍師之職。
隻因劉備以貌取人,龐統甚感不快,雖然現已三十五歲,但宏願未展,空懷才學,很覺不得意,一心想操掌一國之兵權,幹一番大事來,與孔明争個高低。
如今見探子報來西涼兵敗的消息,劉備又怅恨他們,孔明微微地笑道:&ldquo嘿&hellip&hellip龐兄。
&rdquo 龐統接應道:&ldquo孔明兄。
&rdquo &ldquo孟起兵敗,我主大事成矣!&rdquo 龐統雖說性格暴烈,為人傲慢,但在整個大局上,他的見識與諸葛亮還是雷同的。
深知在當時群雄争霸的處境下,曹操的勢力越弱,劉備受敵也越多,要取得鼎足之勢就越難。
縱觀時局,龐統的政治主張就必須同諸葛亮一緻起來。
現在聽得孔明這樣說,早已心領神會,揚聲笑道:&ldquo哈哈&hellip&hellip孔明兄此話有理,大事濟矣!&rdquo 兩個人一唱一和,十分默契。
聽得劉備糊裡糊塗,一點都不懂。
心想,馬超敗了,你們高興些什麼?曹操必定揮師南下,我急都急不過來,怎麼反說大事成功了呢?疑惑不解地問道:&ldquo二位軍師,此話怎講?&rdquo 兩人異口同聲道:&ldquo主公不必多問,日後自能明白。
&rdquo 劉備暗思:喔唷,兩個軍師瞞着我,不知又要搞什麼名堂。
不過,隻要有諸葛亮參與的,我就不必擔心。
──的确,馬超一敗,劉備的三分天下可以早一步實現。
這是劉備現在無法揣測到的。
在劉備觀望馬、曹之戰的這段時間裡,各路探子已陸續将四面八方的消息報到了孔明和龐統那裡。
如今江東孫權坐觀戰局,按兵不動;東川張魯興兵西川,大有鲸吞之勢;西川大都督張任率師禦敵,文人張松出蜀往許都求救&hellip&hellip因此,孔明和龐統隻等馬超一敗,便要入川。
思量到:劉璋闇弱,張松出川必有獻地之意。
此人口齒伶俐,但形容醜惡,曹操喜歡以貌取人,必不肯以禮待之。
所以此地隻消派一人将他引來,厚禮相待,入西川就可以一鼓而下。
劉備怎知道這些事,因此兩個軍師所說的話,劉備一點也聽不懂。
如今潼關消息報到,馬超果然大敗而歸,孔明忙對龐統說:&ldquo龐兄,有勞了。
&rdquo 孔明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潼關消息已到,可以發令去接張松到此了,我們兩人誰來發令呢?口氣很是謙恭。
龐統想,我投東奔西到此荊州,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展平生之所學;點将遣兵,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來。
今日機會正好,進兵西川也足以顯出我的本領來。
所以,龐統迫不及待地說:&ldquo孔明兄,想你出山以來,先燒博望,後燒新野,再燒赤壁,輕取荊楚之地,功勞頻繁,名聞四海。
在下自到荊州,身無寸功而居軍師之職,實感愧疚。
今日區區之事,何勞孔明兄過問!&rdquo三言兩語把孔明婉轉回絕了。
孔明想,你這個人就是愛表現自己,象搶東西一樣,把這事兜攬上了。
我不是不相信你的才幹,相反你是足以勝任軍師之職。
但因你急躁好怒,遇事不肯冷靜思考,恐怕此事還難以如願。
假如你能打平西川,我就不必進川了。
──是的,要是龐統能平川,就不會有失荊州、燒連營的事情了。
──既然我們共投一主,就要同心協力,為劉備打天下。
因此,孔明很高興地說道:&ldquo一切拜托了。
&rdquo &ldquo不必客套。
孔明兄,在下有言在先,此番入川,功過利弊皆決于在下一身,望你不要多言。
&rdquo 龐統想,為國之計,權柄要分,号令要明。
既然我總掌入川之大權,事情不論巨細,都要聽我的調遣;我幹的事情,也不需要别人來指手劃腳。
因為有些很容易辦到的事,隻要被你孔明在劉備跟前說這麼幾句,雖然在我看來無關緊要,但劉備定會以為我龐統的才能不及孔明,沒有他的幫助,我是一事無成。
這樣一來,我龐統永世休想揚名,隻能做個副軍師,在孔明手下任職。
況且,孔明來了這幾年,為劉家創下了不薄的這份基業,正所謂先入為主,劉備對他言聽計從,我的話再好,也不如孔明的一聲咳嗽。
所以,我要先堵住孔明的嘴。
孔明已知他的用意,十分坦率地說:&ldquo這個自然,請龐兄放心便了。
&rdquo 龐統見孔明毫無異議,一口應承,暗自高興,遂展箋拈筆,寫成幾封錦囊。
待墨迹吸幹,一聲吩咐:&ldquo來,與我起鼓升堂!&rdquo說着,往内堂而去。
頓時,轅門口炮聲響徹雲霄,大堂上鐘鼓鳴。
文臣武将紛紛聚集,先參見了劉備、諸葛亮後,各自歸班肅立。
因為今朝是龐統初次用兵,大堂正中的一隻座位空着,衆文武對這位副軍師雖然久聞其名,卻未見其實,所以格外安靜,要看一看他的用兵到底有何絕妙之處,也可以從中鑒察出能否與諸葛亮相提并論。
&ldquo龐軍師升堂!嚯──哎──&rdquo手下一聲叫喚之後,内堂傳出一聲輕嗽,龐統腳步輕健到外面,口中念念有詞:&ldquo執掌荊襄兵符印,扶劉興漢定乾坤。
&rdquo雙目環視一周,就在劉備和諸葛亮中間坐定。
兩旁文武上前施禮